..續本文上一頁過失,佛法裏面講離苦得樂,才能真正得到樂!所以要離一切色相,是離一切執著的色相,而不是離一切依他起的色相,依他起的色相,那能離得掉呢?所以離是離遍計所執,就是我們常講的即相離相,即相是即依他起之相,離相是離遍計所執之相,這個裏頭並不矛盾。
下面這個表解裏頭這色法,這就是色的定義,這裏頭說叁條,所以稱之爲色法,它一定具備這叁個條件,第一個是“有見有對”,對是相對的,那麼這個見就是六根所能夠接觸得到的,這個叫見,這是浮塵根,我們現前的眼耳鼻舌身。第二個無見有對的,淨色根,淨色根是清淨四大,我們見不到,但是它是有對,它與色塵相對而起的。第叁種是無見無對,無見無對是法塵,法塵裏面一分就是前面我們所講的五塵落謝影子,是無見無對的,這個統統是就現象上來講的,後面這個圖諸位自己去看,再看這一面,給我們講明法處,法處裏面有一分是色法,一分是心法,我們通常講法塵,就是講這一分色法,我們稱它爲法塵,法處所攝之色。
再看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所謂不相應,就是這個二十四法它不與心相應,也不與心所相應,亦不與色相應,可是與心、心所、色都脫不了關系,爲什麼呢?從它們變現出來的,雖變現並不相應,像古德的比喻,比喻得很好,譬如說他畫一個人的像,有甲乙丙叁個人,它這個像畫甲的頭,頭是照甲的頭畫的,身材是照乙的身材畫的,手腳是照丙這個人畫的,都有所依據,那麼你說這個人是誰呢?你說甲,頭像甲別的不像,你說乙,身材像乙,手、腳、頭不像,所以他既不是甲,又不是乙,也不是丙,可是它又離不開甲、乙、丙,不相應行法就是這麼個意思,這是我們要曉得的,它與前面心、心所、色法是脫不了關系的,但是它不是它那一類,所以它不能歸到它那一類,單獨再立一類,它是心法,但是是不相應的心法,前面那個心法,它與心王相應的,這個與心王不相應。
第一個是得,得就是得失的得,批注說:“于叁性法假立獲得。”底下說:“依善惡等增減分位假立。”這個得,就是得失,叁性,就是善、惡、無記,指這叁種性質,所謂得,就是增加了,失就是減少了,它底下講依叁性:善、惡、無記等增減分位上假立的,分是區分,從這個增減區分上來建立的,如果一分一分增長了,我們叫它做得了,減少了叫它做失了,失就是不得,用這個名詞,怎麼說它不相應呢?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譬如說我們得到錢了,我得到錢,這個我,是心法,心、心所、心法,錢是色法,今天鈔票也好,硬幣也好,它是色法,我、錢,這個得,諸位想想,得是什麼法?單單從“得”說,它不是心法,不是心所法,它也不是色法,今天我們講這個二十四個不相應,拿今天的名詞來講:抽象的概念,根本沒有這個東西,抽象的概念嘛!你說心、心所,有這麼回事情,你說這個色法,也有這回事情,所以“得”是個抽象的概念,根本沒有這個東西,可是,它確實有這些概念,這個概念,你要是不明了,不曉得它,它會障礙你,它會妨礙你修證,所以你要明了它,它就不妨礙了。我們把它講到修行證果上來說,你說,修行得道了,那就壞了,爲什麼呢?那個得是不相應行法,所以心經到最後告訴你無智亦無得,那個得就是不相應的這個得,你要以爲真的將來,我得到無上菩提了,你決定沒有得到,你得到只是抽象錯誤的觀念,不是真正得到,你要是把這個概念統統舍盡了,那叫真得道了,所以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我們學道的人,要想真正能有成就,第一個事情就是把得失這個觀念要突破,你心就自在。
我們凡夫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希望得到,得到又怕丟掉,這個多苦!你要是得失沒有,你多自在,得到的時候不歡喜,失掉的時候沒有煩惱,你多自在!所以這一個苦惱是自己找得來的,根本沒有這回事情,你自己找的,那麼這二十四個不相應的性質,與這個都相同,在此地我們因爲時間的關系,不能給諸位細講,好在這個細的,參考書籍很多,百法的注疏大概快印好了,印好之後,我們首先贈送給諸位。
第二個就是命根,這個也是大家非常關切的,命根就是壽命,有長有短,你看批注說,命根怎麼回事呢?“先業”,先是先世,你前世所造的業,“所感隨壽長短住時決定。”底下講:“依性分位差別假立”,這個性是什麼性呢?就是善、惡、無記,以這個建立的,所以壽命長短是自己造的,是假立的,根本沒有這個東西,諸位如果要詳細的了解,相宗綱要裏頭有,專門來討論這個命根,可以參考相宗綱要,相宗綱要我們也決定印。
第叁是衆同分,這個相就是大衆,“六趣差別各各不同自類而居”,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就是物以類聚,那一類的它就與那一類共同集合在一起,這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所以六道裏面,你與那一道有同業,我們同分,楞嚴裏面講的同分別業,同分也叫共業,共業所感他會在那一道,這個叫衆同分。異生性與前面恰恰相反,異是不一樣,但是這個定義是:“未得聖法性異聖者”,得這個字就是指聖果,小乘上說就是阿羅漢果,大乘來講就是十地菩薩以上,十地菩薩在大乘叫無學,就是你沒有得到這個果位,你的性與聖人不相同,這個叫做異生性,這個經是大乘經,所以這個異生性以大乘的標准,那就是凡夫、二乘、權教菩薩都叫異生性,包括的範圍相當廣大,它是“依不得分位差別假立”,沒有得到聖果。
底下講“無想定”,這個無想定它是“滅前六識心心所法”,這個滅是伏滅,就是他有定功,他能夠教第六意識以及與第六意識相應的心所,暫時停止活動,就是不起作用,他的果報在無想天,所以這個是石頭壓草,不是解決的辦法。滅盡定是“滅前六識心心所法及七識一分”,這個一分是染的一分,這就是阿羅漢果,阿羅漢所證得的境界,它這個對于前六識心心所,它是滅盡不起作用,七識的一分,他是伏斷,六識的心心所他是滅斷,這是證阿羅漢果,入偏真涅槃,超越叁界了,這是小乘的聖果,叫滅盡定。底下“無想報”,就是無想天,無定這是因,無想報是果,“由欲界修定生彼天中名無想報”,這個無想天是在第四禅,我們稱它做外道天,第四禅的外道天,這個四禅,情形比較複雜,它有九天,有叁天是正常的,就是四禅天,四禅是福天,有一個是外道天,就是無想天,另外有五個天,是叁果聖人修行的處所:五不還天,也叫做淨居天,在此地不必細說了,所以它一共是有九層天。
下面我們再繼續看,“名、句、文”。這都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離不開的這些事項,但這都是不相應行法,名這稱之爲身,身就是它有一個體,體的意思,名是什麼呢?名字、名詞,這是假立的,我們叫這個爲扇,扇是它的名說,叫這個臘燭,它的名詞,臘臺,它的名詞,這是名身,句呢?集合名就成爲一個句子,我們的言說、我們的寫作,都有成句,句是代表一個完整的意思。文就是單字,實際上我們中國的單字,是文身,爲什麼呢?因爲它集合許多的文,它不是單獨一個字,文就是劃一道,一就是文,“二”字那就是二條文,所以中國的單字是屬于文身,就是單字,單字叫文身,名詞叫名身,一個完整的句子就叫做句身,集合許多的句子,這才成爲文章、篇章,這些東西包括了我們的語言、文子,一切注疏,要曉得統統是不相應行法,所以底下講這是“依言說分位差別假立”。
再看底下,這有四個也是同類的,“依相分位差別假立。”的,有生、住、老、無常,就是我們講的生、老、病、死,但是這個不包括病,所謂生“先無今有”,住是有了之後,它有一段期間住在這個世間,雖然住在這個世間,他還是天天在變,一天比一天衰老,所以這個“住別前後”,他會衰老,那麼老了之後,這就變滅了,無常,無常就是死,是“有已還無”,還回到無,所以我們講萬法無常,有情的衆生,這個四種,我們稱做生老病死;無情的衆生,我們講植物,對植物我們講生住異滅,對礦物來講,我們以星球來講成住壞空,諸位要曉得,這都是一個意思,生老病死、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都是一個意思,就是這四個字的變化,變化而已,都是不相應行法。
再看底下這幾類,這是從因果上假立的,第一個是流轉,這個流轉,實在講是決定一切法的過程,是“因果相續”,這個意思就是說因果報應是循環不斷的,在佛法裏面常說的惑業苦,說明這個輪回的相是生滅循環,由于起惑就造業,由于造業就受果報,在受果報的時候又起惑,所以他永遠沒有辦法擺脫掉輪回的現象,因此,我們明了這個因果也是心、心所、色法所造的,佛法的教學,也只能把這個事實狀況說出來,指出一條修行的道路,總得要自己去覺悟,悟了以後,這個路是要自己去走的,別人沒有辦法代替你,悟與行都是自己的事情,就是悔與修行統統是自己的事情。“定異”就是因果各別,這個意思就是常講的因果不能抵銷,決定是不一樣的,善因一定是善果,惡因一定是惡報,絕對不是說是善因有惡報,惡因有善報,這是決定不可能的;世間法裏頭常講將功抵罪,在佛法裏頭講不通的,佛法裏頭沒有這個說法,決定不能說是我修善可以能夠補過,不能!所以這一點諸位大家要曉得。那麼既然不能抵銷,我們一想著急了,我過去造的惡業,這怎麼辦?惡業銷不掉的,絕對不能抵銷的,可是這裏頭有一個事實的真相,業因哪一個力量強大,哪一個先受報,這是必然的。所以你既然曉得過去作了惡業了,我從今以後不造惡業,我拼命造善,我善業的力量強大,我善業力量先受報,惡業力量後報。如果你再明白佛法的道理了,我們修淨土,修淨業,我淨業力量強大,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到了那個地方之後,惡業種子雖然有,沒有地方受報,爲什麼呢?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叁惡道,沒有機會報了,雖有惡業也沒有報的緣了,沒有緣就不受報,但是這個惡的種子,不會消失,所以諸位明…
《《百法明門論》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