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的意趣

  唯識學的意趣

  宗承法師

  唯識學是研究心識變化和作用的一門精神科學,它以「唯識無境」爲一貫之道來說明宇宙人生的現象和本質都不離心識而有。緣起現象是講業果唯識的道理,空性本質是明清淨法界的原理。依據《華嚴經》所說:「叁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業果緣起的十二有支,是依於一心而有,所以證知緣起事相唯是心識所現的,離於能現的心識,沒有所現的諸法。事相既是依心而存,則似乎離心而有外在的境界,全是出於虛妄心識的幻現,絕對沒有客觀存在的獨立性。現在,從叁個方面來研討一番其意趣所在,以饷讀者。

  一、點悟空性的方法論

  我們從二個不同的角度來探討這個課題。其一,從自然科學來看事物的現象關系,有的物理變化,有的化學變化。譬如生活當中飲用的水,通過冷卻到華氏叁十二度時,水就會結冰。若把它加熱到華氏二百二十度,則水會變成蒸氣,散發到空中。蒸氣在空中遇到寒流,又會形成雨水,雪花或冰雹等。要知結冰或蒸氣是水的相狀變了,也即是方式不同,但H20是不變的。像這樣事物的形狀變了,其性質不變的作用,就叫做物理變化。若將H20化解,它的分子式是H20→H2+0。根據科學的發展,H2和0分子還可再細分爲原子、核子、電子、中子、光子、量子、微子、粒子…到了粒子,那已經是無色、無相、無體、無形、無質的空虛了。這種作用,就叫化學變化。我們能否從以上二種變化作用啓迪到某種真理呢?從物理作用上看,形式變了,但其性質不變。有情的業力不也是一樣嗎!有因必有果,因徹果該,果徹因緣,因果不昧。有情的生死酬報皆受業力所牽,不同的業力創造不同的人生,六道生活形式不一,但是有情各自生命的主體不變。有情自身的業力作用卻類似於自然科學的物理變化。這是否意味著因果作用也是一種物理緣起。因果千差萬別,盤根錯節,繁多複雜,就像蜘蛛網一樣,網網相關互聯。因果性能不滅,但隨助緣條件不同,使其形式相狀也隨之出現千變萬化。再者,緣起作用的本身是當體即空,自然科學雖未完全證實到事物的畢竟空,但已了知事物的生滅變化,遷流不住。空性原理涉及到化學變化。若將分子一直細分下去,最後所見空相。這種分解法即是一種析空觀。自然現象存在著物理和化學之間作用的關系,人亦同然,可以通過科學精密儀器來研究人體結構。佛教主張人是由五蘊聚集而成的,是一種物理上的作用。五蘊當中實難找到有任何自體不變性的東西存在,了無可得,五蘊皆空而無我,應是一種化學上的作用。從物理和化學作用上,我們能體會到佛教講得緣起性空的道理,實際是一種緣起不礙於性空,性空不礙於緣起的互緣關系。

  其二,佛教是基於精神作用上來探討宇宙人生的現象,尤其是唯識學,都是圍繞著心識變化來展開的。佛教講唯心,這是不是一種唯心主義?不錯,可以說是道地的唯心學。要考慮到佛教講的唯心思想,是否符合科學原理?能否通過科學去證實它?二千多年前科學未昌明,可是對哲學,心學的體證研究卻遠領先於近代尖端科學的發展。那時人們往往通過禅定功夫來證悟宇宙人生的真谛,曆代先聖古德已證明了這一實事。現在研討唯識學,就是研究心識作用的一門哲學。唯識學主張「唯識所現,心外無境」的道理。有人一聽到心外無境,便有談心色變的感覺,這似乎意味著客觀世界的不存在,在腦海中馬上産生一種觀念,認爲佛教講唯心是否定客觀世界。筆者認爲這種觀念是錯誤的。佛教講的唯心與形而上學所說的唯心意義完全不同。佛教不否定客觀世界現象的存在,如山河大地,花卉草木,芸芸生機,森羅萬象,作爲器世間的産物,始終與有情世間同類相吸,同氣相求的因果關系。若單論唯心無物,那是不能令人滿足的,必須明因果的規律,才能成爲真正的唯心說。但是佛教重於心學,不重視客觀世界。因爲有情的存在和延續,都是由自心所造的善惡業所感,外境並沒系縛內心以令流轉的力量,完全是由內心的昧著,染愛,才使有情於生死中流轉不已。再者,客觀世界不能幫助我們解脫生死,證入涅槃。真正了生脫死,轉迷成悟,超凡證聖,一定要向自心中求,向外攀緣,只增煩惱,終歸無獲。爲什麽佛教不重視客觀呢?我們追溯佛陀的根本意趣,認爲客觀世界存在的事事物物,當體就是因緣和合而成,其當下就是空。可是我們很難理解到這麽大的宇宙,這麽大的一個地球,它們是由什麽條件組成的。我們自然也很難了解到宇宙當下即空的道理。在此,我們列舉二個基本數據來說明這層意思。人們經常看電影,銀幕上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由廿四張圖片組成,如打一拳出去,看得很逼真,有身臨其境之感,自己的情緒也隨之波動起來。正是由於廿四張圖片的連貫性,觀賞到的拳頭才有逼真無疑之感。如果少於廿四張,或廿張圖片以下,在銀幕上我們便可看到拳頭動作有間停性。因此,在銀幕上的每一動作,都是由廿四張不同條件,側面,不斷運動組成的,才能顯出電影的真實感。另一個數據是如看電視,在電視銀幕上由電子放射出的掃描斑點,每秒是叁十下,所以我們看到電視的圖面清晰,有真實感,就像是在現實生活當中所發生的事情一樣。事實上,這是由每秒叁十下電子放射出的許多斑點所組成。我們看外境也是一樣,由見聞覺知所得的影像(圖片)似有真實之感,宛然存在於心識之外。但是我們爲什麽體會不到諸相皆假,其體皆空呢?問題在於事物內在的生滅變化速度極快,超出我們的感性能力,如電燈,只看到亮的一面而未見到暗的瞬間。同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只看到事物生或有的一面,無法看到事物空或滅的一面。盡管佛陀一再諄教「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道理,我們不但看不到事物無常,無我的一面,反而備感客觀世界之真實,無形自現,增益執和損滅執。問題的原因在那裏?這是我們研究心識作用的重要課題之一。

  人的心識變化,大家都知道,是無形無相,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但你時常能感覺得到它的存在和作用。通過自己的見聞覺知感受到自己內心精神的活動作用,它的活動又是千變萬化,不可思議的,「衆生心行不可思議」。有時愉快,有時痛苦,有時起善念,有時則被煩惱支配而起惡念,實難以把握它。所以,從多方面來看,精神變化和作用最大。那麽,心識的變化時速又是怎樣呢?根據《俱舍論》的計算法,以人的正常心裏變化爲准則,心的變化是以「一念」爲最小時率單位。一念爲一生一滅,也叫一刹那。一刹那相當於現在時間的七十五分之一秒。也就是說,在一秒鍾裏,當下的一念心現起,就有七十五刹那生滅。可是人的心識是以每秒七十五分之一刹那的速度生滅變化著。其速度之快可略見一斑。我們也可透過這一原理來認識客觀。客觀世界也叫器世間,是有情的共業所成。驅使客觀世界生滅變化的原動力是業力。由於有情各自業力的作用,再加之不同的助緣,遂使器世界有成、住、壞、空四相變化。事事物物的內在變化也一樣受其業支配著,仍然在時空中遷流不住,相續不斷地生滅變化。客觀世界的共業作用,必和有情各自的別業相適應,相協調,因而便有六趣的不同形式作用。雖然我們根據《俱舍論》的計算法,推算出心識的變化頻率爲每秒七十五分之一刹那,但是尚未明文指出客觀世界的變化頻率每秒是多少。佛教提倡只能用極深,極殊勝的禅定功夫來觀察,整個客觀世界的變化和內心世界的作用。若能轉物即同如來。佛陀觀叁千大千世界如□摩羅果。神通功能的不同作用,是可以改變事物的因緣條件。

  器世界的生滅變化頻率必與有情的心識變化頻率相一致,才能相共安危。依據唯識學的原理,阿賴耶識有叁類境,即根身、器界和種子。其中器界即客觀世界也是阿賴耶識所執受的部分之一,因此,器世界的生滅變化也應於阿賴耶識的自身生滅變化同步作用。論及生滅變化,其實就是一種波的作用。生即現行,現象界宛然顯現,屬前七轉識。滅即種子,其功能處於潛隱狀態,留待因緣條件成熟時再生。那些留存於阿賴耶識的種子(生機功能)本身也是前後刹那生滅,相續不斷。「一切種子如瀑流」。驅使這種生滅變化的生死波段循環輪回的,便是無明和業力。由無明故迷失真心,産生妄心;由妄心故執取分別,産生顛倒,造諸業因,形成有情生死輪回的原動力——有支種子。起妄分別決定作用的,是名言種子。我們的意識分別,思維作用,皆受名言的支配。名言是指於相所有增語的意思,有二種:一、了義名言,就是能诠義理的名詞概念。二、顯境名言,是指精神和心理的現象與活動。《攝大乘論》更直接把意識稱爲「意言」。它以名言分別爲自性,以名言分別的作用,而成爲認識,所以叫意言。由此可見,意識的分別其實就是名言種子在起作用。再者,由於名言種子的分別作用,就會産生種種錯覺,甚至顛倒執著,構成我執種子。這類種子也是構成有情生死輪回的有機力量,更是造成我們不見客觀世界當體即空的一種障礙。同時這類種子還會産生種種的煩惱,令心造諸惡業,又再形成有支種子。以上這叁類種子—名言種子,我執種子和有支種子,是阿賴耶識的産物,有情的生活或生死皆不離這叁類種子。由於這叁類種子的雜染作用,我們才會迷失真心,走向凡心,大大地障礙了我們了解客觀世界真實現象的伴腳石。

  色心的變化作用都是緣起性空的,所謂「色心無常,主客是空」。生滅變化含藏哲理。自心生起時,客觀世界亦同時生起,當心滅時,客觀世界也隨之而滅,這種原理叫做「同步作用」。由於這種同步作用,很容易産生一種「常」的感覺,並且還會産生一種認爲客觀世界是離心識之外而獨存的錯覺。從主客是一種同步作用來看,我們認識客觀世界其實就是主觀上的客觀世界,並非離開主觀而另有一客觀獨存。在《解深密經》裏,佛…

《唯識學的意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