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西往往都是顛倒的影相,就會産生我法二執。唯識學主張由衆生顛倒的妄執部份,就一定要斷除它。一旦把妄想執著都剔除乾淨了,就能證悟到空性——圓成實性。由二空所顯的圓成實性,是我們修行所應該去體證的,它是一種主觀真理。總之,從唯識學的觀點來看:
要知—心識變化—依他起性
應斷—我法二執—遍計所執性
親證—空性真如—圓成實性
這叁要素都講得很明確,也是唯識學的根本意趣所在。
叁、心理素質的實踐論
我們對於客觀世界認爲是心外有法,産生一種實在的感覺,這都是我們虛妄分別出現的二取倒相的緣故,也是內識當中不共無明作祟。這個問題並不是僅用我們的認識或知識就能真正突破它,我們只能通過日修禅定,攝心持戒等實踐方法,才能突破此重難關。爲什麽這麽講呢?我們僅就心理作用來看,唯識學詳細分析心理活動,是要我們了解心理活動後,作爲身心修養的借鏡,進而導致最高智慧的現前,而達到究竟的解脫。正因爲佛說心理的用意在此,所以對一般心理的情態,說得很簡單,而於特殊心理和應用心理,尤其是對有關身心修養的心理,說得特別多,如什麽是善良的心理,什麽是不良的心理,一一爲我們指出,我們對這些心理有了認識,當起心動念時,就知道,某種心理是可以讓它發展,某種心理是應予遏止的。一切行爲的活動,都聽命於心的指揮,只要我們能夠維持正常而善良的心理,我們的德行一定會一天天的增進。
在《百法明門論》裏,世親菩薩把人的心理作用共分爲五類:
一、普遍心理-遍行心所
二、特殊心理—別境心所
叁、真善美心理—善心所
四、假惡醜心理—煩惱心所
五、時善時惡,時好時壞心理—不定心所。
善心所有十一,其中,慚愧二心所可合一,從善心理作用當中,我們真正盡量去努力獲得正道好的心理只有十個。所謂善,即是順益和順理義,能順益此世來生的有漏無漏行法,性離垢穢,清淨無染,所以叫做善。
信-虔誠信仰。《成唯識論》說:「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對治不信,樂善爲業」。
慚-反省自心。《論》說:「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爲性,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爲業」。
愧-批評教育。《論》說:「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爲性,對治無愧, 止息惡行爲業」。
無貪-少欲知足。《論》說:「於有有具,無著爲性,對治貪著,作善爲業」。
無嗔-無怨無悔。《論》說:「於苦苦具,無恚爲性,對治嗔恚,作善爲業」。
無癡-明白事理。《論》說:「於諸事理,明解爲性,對治愚癡,作善爲業」。
精進-向上進取。《論》說:「於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敢爲性,對治懈怠,滿善爲業」。
輕安-輕快安樂。《論》說:「遠離粗重,調暢身心,堪住爲性,對治昏沈,轉依爲業」。
不放逸-自強不息。《論》說:「精進叁根,於所斷修,防修爲性,對治放逸,成滿一切世出世間善事爲業。」
行舍-平等正直。《論》說:「精進叁根,令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爲性,對治掉舉,靜住爲業」。
不害-慈悲利生。《論》說:「於諸有情,不爲損惱,無嗔爲性,能對治害,悲愍爲業」。
由上這十一種善心所,我們可以得知,精進能夠策勵德行的不墮;信心能促使德行的純潔;慚愧能助成德行的自覺;叁善根更是一切功德的根源,果能從叁善根的心理出發,循著精進善心的努力,不特可以養成圓滿而高尚的人格,即身心的究竟解脫也是沒有問題的。佛說:「自淨其意」,就得從佛所開示的心理活動中,增益善的心理,撲滅惡的心理做起。
然而,煩惱心所作用共有叁十個,超過善心所二倍。所謂煩惱,煩是擾義,惱是亂義。貪等煩惱,能擾亂有情的身心,使有情恒處生死,不得解脫,所以叫做煩惱。根本煩惱有:
一、貪:貪欲執著。
二、嗔:憎恚記仇。
叁、癡:愚昧無知。
四、慢:貢高我慢。
五、疑:懷疑無信。
六、惡見:錯誤見解——
1.身見:總執我身。
2.邊見:偏執斷常。
3.邪見:撥無因果。
4.見取見:固執己見。
5.戒禁取見:外道戒律。
其中,前五種煩惱是生活上的心理,後五種是知識上的心理。至於隨煩惱有:
1.忿:憤慨發怒。
2.恨:內心結怨。
3.覆:內疚在心。
4.惱:惱怒報複。
5.嫉:嫉妒朦心。
6.悭:吝啬守財。
7.诳:矯诳欺騙。
8.谄:表裏非一。
9.害:喪失悲心。
10.喬:喬氣淩人。
11.無慚和無愧:無羞恥心。
12.掉舉:妄想紛飛。
13.昏忱:昏迷沈醉。
14.不信:喪失信念。
15.懈怠:退失精進。
16.放逸:放蕩縱逸。
17.失念:忘失記憶。
18.散亂:心猿意馬。
19.不正知:謬解顛倒。
爲什麽說衆生有許多苦惱,不得解脫,是因爲煩惱心所大於善心的作用。我們參照這些煩惱心所,時常覺得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或多或少地起現行作用,不是這個生,就是那個起,時常弄得自心神情不定,憂苦良多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可是對於善心所在日常生活中的起用就要打問號了。起心動念是否爲善,時常能否心懷善念,生善固執?我們每一個人都可做一評估。例如做爲一個佛教徒,歸依叁寶,敬佛尊法,深信因果,持齋守戒,此信心所可得百分之百的作用。再加上慚愧心,每個信徒都受過不同程度的教育,都有良好的素養品行,所以慚愧之心人皆有之,共得計叁個心理。無貪、無嗔和無癡叁善根能做到者不多,則相當難,或多或少有之。精進心理也很難做得到,爲道精進,爲法不歇,實爲不易,往往是二天打魚叁天曬網,一曝十寒。輕安則更難,因心裏煩惱太多,保持愉快安甯的心理甚難。不放逸與精進意思一樣,自強不息,亦難行之。行舍心理是一種禅境,如平常心是道,直心是道場的意思相吻合,不易獲得。至於不害,行慈悲,不傷害有情,做爲佛教徒可能做得到。如此自省觀照一番,心裏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作用,我們不難發現,真正能做到的,只有四個善心所,即信、慚、愧和不害。其馀的善念或多或少,時有時無起作用。十一種善心所,我們還達不到一半。可是煩惱心所時常都會襲上心頭,尤其在娑婆世界散多定少的環境中,我們很難戰勝它們,這是我們一心想修行,努力用功,卻不易堅固正念,産生實效的原因所在。我們認識了這個問題後,就應該積極采取一些實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做爲學佛的修行者,更不能等閑視之,讓煩惱日益左右我們,使我們深受生死輪回的大害。
我們要了解到善心所和煩惱心所對我們身心的利害關系,就要采取相應的方法來對治這些煩惱。不斷地擴散我們的善心所,漫漫地損減煩惱心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邁向光明解脫的涅槃大道。我們雖未開悟,未了生死,但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能夠做到或獲得有良好心理素質的健康人生,也算是一種幸福,做人才不會惘然。曾記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人的健康重下一新的定義,其大意是這樣的,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僅是身體健康,文化素養,同時還要具備能承受應付社會環境,家庭生活,事業工作等種種壓力的心理,具有這種能力,才算是健康的人。因此,每個人生活在現實社會裏,都會有酸、甜、苦、辣不同滋味的感受,從朝至暮一直都在爲事業,爲生活,爲家庭而勞碌奔忙,生活上的種種壓力,種種阻力隨之而來,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會隨時發生,在這方面,老實向外求助,並無法解決,只有自己向內心去求得解脫,唯一的道路可走,便是提高心理素質。我們只要不斷地提升,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心理素養,才能在多層面立體的生活當中得到安逸、幸福和自在。
唯識學是講主觀能動性的一門學問,通過無著和世親菩薩的創立和弘傳,證明唯識學是講究一種主觀真理的哲學。同時,要證悟到主觀真理,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一長征中,我們要不斷地去修正自己,不歇地實踐叁學,但最主要的一點則是要提高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質。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加上,有理想、有目標,路再長,困難再多,我們都能夠克服,並共同邁向清淨莊嚴的佛國——涅槃和菩提。
【錄自:美佛會訊】
《唯識學的意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