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学的意趣▪P2

  ..续本文上一页陀对此有一精辟的论述:「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从这段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得到客观世界是从内心所生的,当你心去分别境时,实在就是分别你的自心。虽说自心似乎有所取,有所见,而实无有少法能见少法。这种自心还见自心的认识论,反映出我们根本就无法亲缘到真实的客观世界。我们所认识到的客观世界仅仅是一种影像境,即复印件。试想倘若我们真能缘到客观世界,其中必有间隔距离,有距离必有时间性。事物本身刹那生灭,一旦我们缘到事物时,已是多少刹那之後的事情了,我们怎能得知前刹那的情形是怎样呢!正如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士所说的那样,「人不能两次立足於同一河流之中,因为水是流转变动的」。濯足而入,已非前水。同理可证,我们不能同一刹那中亲缘到客观世界的现象,我们只能自变自缘。西洋哲学有说:「世界是意识的表象」,「我思故我在」的思想,也同样反映出客观世界是心识所造。鉴於心识生则客观亦生,心识灭则客观亦灭的同步作用,造成认识上的错觉,认为客观世界是离心外在的,有实在的外境相可得,这就是有情之所以会产生颠倒执著的一个关键的盲点。

  二、主观真理的认识论

  「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这是佛陀在《解深密经》里明确指出三界所有,唯心所作,离心无境的唯识思想。心识在生命的活动中,确有其重要性。如眼识能了别色尘,耳识分别声尘,乃至第八阿赖耶识了别根身器界,都是心识的特殊功用。假定我们没有这个特殊的心识,就没有了别境界的认识。如眼瞎的人,根本不能见到红黄赤白的颜色;耳聋的人,根本不能听到美妙悦耳的音乐。可见如果没有心识,我们什麽都不知道。再说,当一个人的心境愉快时,他所见到的任何景色,都会感到无比的欢喜;反过来说,当一个人的心情极度悲切时,不论见什麽东西,在他内心中会立刻感到无限的凄凉。佛经说u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爱因斯坦也说「时空是人的一种错觉」。因此,我们所认识的各种的外物,都是随心转变。只有内在的心识,没有外在的决定性境界。

  在《华严经》里,佛陀揭示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思想。该文提出两个根本思想,一是唯心,二是唯识。唯心是佛的境界,唯识是菩萨的境界。这麽高的境界摆在我们面前来研究,的确很困难,再加上,心识无形无相,研习它更会遇到重重难关,这是很自然的事。说为真心,即清净法界,是佛境界,因为只有真心才证到实境。实境即净土。心净则国土净。正如《阿弥陀经》所描绘的极乐世界那样,七宝庄严,鸟语花香,八功德水等种种胜境。西方净土是阿弥陀佛真心所现的庄严实境,是万善众德之所聚成的。佛教常说,人人本具佛性,皆有自性清净心,那为什麽会有生死轮回?换言之,人为什麽会出现唯识现象呢?我们探寻佛陀一生的生活足迹,可以获得一些真理。二千多年前,佛陀诞生於蓝毗尼园,步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为我独尊」。此中「我」字很重要,不仅仅专指悉达多本人,而是指每一个人,都有独尊,都有成为当家作主的可能。试想悉达多太子诞生之际,尚未开悟成佛作祖,但他能说「唯我独尊」,是做为「真理」的代言人。他揭示了一个真理,即大地众生皆有「独尊」成佛的那一日。有人或许会问:有何圣教量可以证明「我」是指每一位有情?我们继续追寻佛陀的生活足迹,当悉达多太子出家访师学道,历经六年苦行,仍未彻悟宇宙人生的真谛,最後独自前往菩提树下,发愿立誓,不证大道,不离此座,经过七七日,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而成佛。他在菩提树下成道後,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此言意重义深,我们经常课诵中,会念到「归依佛,两足尊」。「两足尊」就是指福德和智慧。「唯我独尊」的「尊」字也是指智慧德相,大地芸芸众生皆有之。如来智慧德相即是真心所现,属清净法界所摄,所以佛陀先把众生的如来藏真心提出来,反映出人的价值。然而,人为什麽会出现妄心?佛陀给予很好的回答:「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执著是指客尘。心性本净被妄想执著所染,而产生虚妄唯识。可是众生的妄想执著又是从什麽地方产生的呢?这是一个中心焦点的问题。因为无始以来,众生无明妄想颠倒,迷失了清净法界的真心,一念间产生了妄心,虚妄计法执我,具生所知烦恼二障,而造诸业,受大生死苦患。这种妄心,是唯识学系所研究的对象。从无著,世亲菩萨一直到玄奘大师都是阐扬虚妄唯识学说。无著和世亲菩萨把无形无相的精神世界的变化作用,通过修证功夫,所彻悟到的唯识无义的境界,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著书立说,破执显理,让大家都能深明自心,它到底是什麽东西。其实了别虑知的心法,无论如何都是没有自性的实法,所以《摄大乘论》里,无著菩萨建立阿赖耶识以为心体所下的定义是:「何因缘故亦说为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绩集故」。既然心是由种子所积集的,则是「蕴」义,固然是因缘和合依他起法,怎觅得有「常一主宰」之我法实体呢?因此觅心了不可得。认识这种现象就叫做「知」。从「知」的方面入手,就是要了解自心的体性。唯识宗主张识有八种,即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和眼、耳、鼻、舌、身、意的前六识。其中,第八阿赖耶识就是人的生命主体,无论是佛果位也好,还是凡夫位也好,其体性始终是一。但这个体的关键问题是随染或杂染。根据《摄大乘论》的思想,第八阿赖耶识是属於杂染的,没有净。由多闻正法熏习所得的清净种子,是法界等流所摄。法界等流就是自性清净心,也叫真心。我们只有染,为什麽会染?是因为阿赖耶识与诸杂染法更互为因果。同时阿赖耶识始终是一个动体,「恒转如瀑流」,或说「一切种子如瀑流」,因此阿赖耶识也不是一个「我」或「梵我」。它具有含藏一切善恶种子的能力,所以也叫一切种子识。一切种子在阿赖耶识里相续不断地刹那生灭著,这是一种无常,无我的共相作用。从心所变现出来的作用,称为阿赖耶识缘起,也叫做初能变。从初能变中又产生一个意,称为第二能变。意是恒审思量的意思。我们知道心识变化都是刹那生灭的,那麽,什麽样的力量能使心识的生灭变化相续不断地下去呢?如果没有一种力量去支持这种生灭继续下去,一旦灭了,就再也生不起来,一灭永灭,便成断灭论,违背因果原理。可见一定还有一种力量促使现象既灭又生,相续不断,这种作用即是意。在《摄大乘论》里,无著菩萨把「意」分为二种:「第一、与作等无间缘所依上性,无间灭识能与意识作生依止。第二、染污意与四烦恼恒共相应。……识复为第一依生,第二杂染,了别境义故。等无间意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无间灭意是说前灭後生的过程中,没有第三者的间隔。每一个心识的生起,都必定有它所依止的意根,让出一个位子来,成为後念生起的助缘,中间没有任何一法间隔,这就叫等无间缘。这种无间灭意也是由业力之所使然。意是染污的,因其有我痴、我见、我慢和我爱四根本烦恼相应。从染污意中,我们自然会提出一个根本问题——什麽是生死根本?生死根本在那里?笔者认为,生死根本不是贪、嗔、痴等烦恼,三毒是心理作用,是附属於精神作用的。虽非根本,但它们也会影响自心造业。真正的生死根本是不共根本无明。这个无明很厉害,为什麽有情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真心,实际上就是这个不共无明在起作用,我们才会背道而驰,偏离真理,迷失清净法界性,所谓「心性本净,客尘烦恼所染」。阿赖耶识之所以称为「藏」,本也是指这无明而言。虚妄颠倒的不共无明,障碍了法性真心不得现前,所以出现了唯识。无始以来不共无明一直伴随著我们,它直接影响识的分别,心起善念,行善事时,在意识里面自然就会产生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这样就成了有漏之善,始终不能获得无漏清净的善法。因此,不共无明直接影晌心识的行为,这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等有支缘起的生死现象。

  前六识称为第三能变,是因为它们是依根之识,在作用上都是向外分别粗显的现象,有共同的特性。每个人都具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西洋心理学也讲六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见闻觉知都不离六识的作用。从唯识学的角度来看,识能够产生二种作用:见识——主客认识,相识——客观对象。由能所的两个交涉作用,容易产生二取——能取和所取,这是由虚妄分别而造成的颠倒妄见的结果,称为遍计所执性,这是我们应该要断除的东西。为什麽会产生我执和法执呢?实由心识的颠倒妄分别作用才产生二执。以颠倒故才有二执,有二执故才有生死。为什麽会颠倒?现列举一事例来说明它。如眼睛的了境作用。依据唯识学原理,眼从九缘生,即:

  空-空就是眼识缘色境时必有一定的距离空间(焦距),太近则不视,太远则不清。

  明-明就是光明,暗则不见。

  根-即净色根,视觉神经。

  境-即色尘,认识对象。

  作意-即遍行心所中惊动眼识在遇缘时生起了别作用的心所。根本是指第八阿赖耶识为根本依。染净是第七末那识,因位是染,果位则净。

  分别-即第六意识。

  种子-种子即亲生眼识自体的功能。

  染净-

  根本-

  在这九种缘中,缺少任何一种,眼识就不能生起作用。眼球是一种凸透镜,当眼睛观照事物时,要通过一定的焦距(空),印在眼内视网膜的是一种倒相,这就是眼睛的作用。因此,眼睛真正所获得的是一种倒相,而不是正面相。从这一点来说,可以推论出,我们绝对亲缘不到客观世界。那麽,我们为什麽会执著,认为客观世界是真实呢?如果能够参破这层迷障,我们就能开悟了。由上所述,我们所认识到的东…

《唯识学的意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