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学的意趣▪P3

  ..续本文上一页西往往都是颠倒的影相,就会产生我法二执。唯识学主张由众生颠倒的妄执部份,就一定要断除它。一旦把妄想执著都剔除乾净了,就能证悟到空性——圆成实性。由二空所显的圆成实性,是我们修行所应该去体证的,它是一种主观真理。总之,从唯识学的观点来看:

  要知—心识变化—依他起性

  应断—我法二执—遍计所执性

  亲证—空性真如—圆成实性

  这三要素都讲得很明确,也是唯识学的根本意趣所在。

  三、心理素质的实践论

  我们对於客观世界认为是心外有法,产生一种实在的感觉,这都是我们虚妄分别出现的二取倒相的缘故,也是内识当中不共无明作祟。这个问题并不是仅用我们的认识或知识就能真正突破它,我们只能通过日修禅定,摄心持戒等实践方法,才能突破此重难关。为什麽这麽讲呢?我们仅就心理作用来看,唯识学详细分析心理活动,是要我们了解心理活动後,作为身心修养的借镜,进而导致最高智慧的现前,而达到究竟的解脱。正因为佛说心理的用意在此,所以对一般心理的情态,说得很简单,而於特殊心理和应用心理,尤其是对有关身心修养的心理,说得特别多,如什麽是善良的心理,什麽是不良的心理,一一为我们指出,我们对这些心理有了认识,当起心动念时,就知道,某种心理是可以让它发展,某种心理是应予遏止的。一切行为的活动,都听命於心的指挥,只要我们能够维持正常而善良的心理,我们的德行一定会一天天的增进。

  在《百法明门论》里,世亲菩萨把人的心理作用共分为五类:

  一、普遍心理-遍行心所

  二、特殊心理—别境心所

  三、真善美心理—善心所

  四、假恶丑心理—烦恼心所

  五、时善时恶,时好时坏心理—不定心所。

  善心所有十一,其中,惭愧二心所可合一,从善心理作用当中,我们真正尽量去努力获得正道好的心理只有十个。所谓善,即是顺益和顺理义,能顺益此世来生的有漏无漏行法,性离垢秽,清净无染,所以叫做善。

  信-虔诚信仰。《成唯识论》说:「於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惭-反省自心。《论》说:「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

  愧-批评教育。《论》说:「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  止息恶行为业」。

  无贪-少欲知足。《论》说:「於有有具,无著为性,对治贪著,作善为业」。

  无嗔-无怨无悔。《论》说:「於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嗔恚,作善为业」。

  无痴-明白事理。《论》说:「於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精进-向上进取。《论》说:「於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敢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

  轻安-轻快安乐。《论》说:「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住为性,对治昏沉,转依为业」。

  不放逸-自强不息。《论》说:「精进三根,於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为业。」

  行舍-平等正直。《论》说:「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

  不害-慈悲利生。《论》说:「於诸有情,不为损恼,无嗔为性,能对治害,悲愍为业」。

  由上这十一种善心所,我们可以得知,精进能够策励德行的不堕;信心能促使德行的纯洁;惭愧能助成德行的自觉;三善根更是一切功德的根源,果能从三善根的心理出发,循著精进善心的努力,不特可以养成圆满而高尚的人格,即身心的究竟解脱也是没有问题的。佛说:「自净其意」,就得从佛所开示的心理活动中,增益善的心理,扑灭恶的心理做起。

  然而,烦恼心所作用共有三十个,超过善心所二倍。所谓烦恼,烦是扰义,恼是乱义。贪等烦恼,能扰乱有情的身心,使有情恒处生死,不得解脱,所以叫做烦恼。根本烦恼有:

  一、贪:贪欲执著。

  二、嗔:憎恚记仇。

  三、痴:愚昧无知。

  四、慢:贡高我慢。

  五、疑:怀疑无信。

  六、恶见:错误见解——

  1.身见:总执我身。

  2.边见:偏执断常。

  3.邪见:拨无因果。

  4.见取见:固执己见。

  5.戒禁取见:外道戒律。

  其中,前五种烦恼是生活上的心理,後五种是知识上的心理。至於随烦恼有:

  1.忿:愤慨发怒。

  2.恨:内心结怨。

  3.覆:内疚在心。

  4.恼:恼怒报复。

  5.嫉:嫉妒朦心。

  6.悭:吝啬守财。

  7.诳:矫诳欺骗。

  8.谄:表里非一。

  9.害:丧失悲心。

  10.乔:乔气凌人。

  11.无惭和无愧:无羞耻心。

  12.掉举:妄想纷飞。

  13.昏忱:昏迷沉醉。

  14.不信:丧失信念。

  15.懈怠:退失精进。

  16.放逸:放荡纵逸。

  17.失念:忘失记忆。

  18.散乱:心猿意马。

  19.不正知:谬解颠倒。

  为什麽说众生有许多苦恼,不得解脱,是因为烦恼心所大於善心的作用。我们参照这些烦恼心所,时常觉得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地起现行作用,不是这个生,就是那个起,时常弄得自心神情不定,忧苦良多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可是对於善心所在日常生活中的起用就要打问号了。起心动念是否为善,时常能否心怀善念,生善固执?我们每一个人都可做一评估。例如做为一个佛教徒,归依三宝,敬佛尊法,深信因果,持斋守戒,此信心所可得百分之百的作用。再加上惭愧心,每个信徒都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都有良好的素养品行,所以惭愧之心人皆有之,共得计三个心理。无贪、无嗔和无痴三善根能做到者不多,则相当难,或多或少有之。精进心理也很难做得到,为道精进,为法不歇,实为不易,往往是二天打鱼三天晒网,一曝十寒。轻安则更难,因心里烦恼太多,保持愉快安宁的心理甚难。不放逸与精进意思一样,自强不息,亦难行之。行舍心理是一种禅境,如平常心是道,直心是道场的意思相吻合,不易获得。至於不害,行慈悲,不伤害有情,做为佛教徒可能做得到。如此自省观照一番,心里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真正能做到的,只有四个善心所,即信、惭、愧和不害。其馀的善念或多或少,时有时无起作用。十一种善心所,我们还达不到一半。可是烦恼心所时常都会袭上心头,尤其在娑婆世界散多定少的环境中,我们很难战胜它们,这是我们一心想修行,努力用功,却不易坚固正念,产生实效的原因所在。我们认识了这个问题後,就应该积极采取一些实际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做为学佛的修行者,更不能等闲视之,让烦恼日益左右我们,使我们深受生死轮回的大害。

  我们要了解到善心所和烦恼心所对我们身心的利害关系,就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对治这些烦恼。不断地扩散我们的善心所,漫漫地损减烦恼心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迈向光明解脱的涅槃大道。我们虽未开悟,未了生死,但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能够做到或获得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健康人生,也算是一种幸福,做人才不会惘然。曾记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的健康重下一新的定义,其大意是这样的,一个人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健康,文化素养,同时还要具备能承受应付社会环境,家庭生活,事业工作等种种压力的心理,具有这种能力,才算是健康的人。因此,每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里,都会有酸、甜、苦、辣不同滋味的感受,从朝至暮一直都在为事业,为生活,为家庭而劳碌奔忙,生活上的种种压力,种种阻力随之而来,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都会随时发生,在这方面,老实向外求助,并无法解决,只有自己向内心去求得解脱,唯一的道路可走,便是提高心理素质。我们只要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心理素养,才能在多层面立体的生活当中得到安逸、幸福和自在。

  唯识学是讲主观能动性的一门学问,通过无著和世亲菩萨的创立和弘传,证明唯识学是讲究一种主观真理的哲学。同时,要证悟到主观真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一长征中,我们要不断地去修正自己,不歇地实践三学,但最主要的一点则是要提高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加上,有理想、有目标,路再长,困难再多,我们都能够克服,并共同迈向清净庄严的佛国——涅槃和菩提。

  【录自:美佛会讯】

  

  

《唯识学的意趣》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