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陀對此有一精辟的論述:「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雲何此心還見此心?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從這段文中,我們可以體會得到客觀世界是從內心所生的,當你心去分別境時,實在就是分別你的自心。雖說自心似乎有所取,有所見,而實無有少法能見少法。這種自心還見自心的認識論,反映出我們根本就無法親緣到真實的客觀世界。我們所認識到的客觀世界僅僅是一種影像境,即複印件。試想倘若我們真能緣到客觀世界,其中必有間隔距離,有距離必有時間性。事物本身刹那生滅,一旦我們緣到事物時,已是多少刹那之後的事情了,我們怎能得知前刹那的情形是怎樣呢!正如希臘哲學家赫拉克裏特士所說的那樣,「人不能兩次立足於同一河流之中,因爲水是流轉變動的」。濯足而入,已非前水。同理可證,我們不能同一刹那中親緣到客觀世界的現象,我們只能自變自緣。西洋哲學有說:「世界是意識的表象」,「我思故我在」的思想,也同樣反映出客觀世界是心識所造。鑒於心識生則客觀亦生,心識滅則客觀亦滅的同步作用,造成認識上的錯覺,認爲客觀世界是離心外在的,有實在的外境相可得,這就是有情之所以會産生顛倒執著的一個關鍵的盲點。
二、主觀真理的認識論
「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這是佛陀在《解深密經》裏明確指出叁界所有,唯心所作,離心無境的唯識思想。心識在生命的活動中,確有其重要性。如眼識能了別色塵,耳識分別聲塵,乃至第八阿賴耶識了別根身器界,都是心識的特殊功用。假定我們沒有這個特殊的心識,就沒有了別境界的認識。如眼瞎的人,根本不能見到紅黃赤白的顔色;耳聾的人,根本不能聽到美妙悅耳的音樂。可見如果沒有心識,我們什麽都不知道。再說,當一個人的心境愉快時,他所見到的任何景色,都會感到無比的歡喜;反過來說,當一個人的心情極度悲切時,不論見什麽東西,在他內心中會立刻感到無限的淒涼。佛經說u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愛因斯坦也說「時空是人的一種錯覺」。因此,我們所認識的各種的外物,都是隨心轉變。只有內在的心識,沒有外在的決定性境界。
在《華嚴經》裏,佛陀揭示了「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思想。該文提出兩個根本思想,一是唯心,二是唯識。唯心是佛的境界,唯識是菩薩的境界。這麽高的境界擺在我們面前來研究,的確很困難,再加上,心識無形無相,研習它更會遇到重重難關,這是很自然的事。說爲真心,即清淨法界,是佛境界,因爲只有真心才證到實境。實境即淨土。心淨則國土淨。正如《阿彌陀經》所描繪的極樂世界那樣,七寶莊嚴,鳥語花香,八功德水等種種勝境。西方淨土是阿彌陀佛真心所現的莊嚴實境,是萬善衆德之所聚成的。佛教常說,人人本具佛性,皆有自性清淨心,那爲什麽會有生死輪回?換言之,人爲什麽會出現唯識現象呢?我們探尋佛陀一生的生活足迹,可以獲得一些真理。二千多年前,佛陀誕生於藍毗尼園,步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爲我獨尊」。此中「我」字很重要,不僅僅專指悉達多本人,而是指每一個人,都有獨尊,都有成爲當家作主的可能。試想悉達多太子誕生之際,尚未開悟成佛作祖,但他能說「唯我獨尊」,是做爲「真理」的代言人。他揭示了一個真理,即大地衆生皆有「獨尊」成佛的那一日。有人或許會問:有何聖教量可以證明「我」是指每一位有情?我們繼續追尋佛陀的生活足迹,當悉達多太子出家訪師學道,曆經六年苦行,仍未徹悟宇宙人生的真谛,最後獨自前往菩提樹下,發願立誓,不證大道,不離此座,經過七七日,夜睹明星,大徹大悟而成佛。他在菩提樹下成道後,開口說的第一句話便是「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此言意重義深,我們經常課誦中,會念到「歸依佛,兩足尊」。「兩足尊」就是指福德和智慧。「唯我獨尊」的「尊」字也是指智慧德相,大地芸芸衆生皆有之。如來智慧德相即是真心所現,屬清淨法界所攝,所以佛陀先把衆生的如來藏真心提出來,反映出人的價值。然而,人爲什麽會出現妄心?佛陀給予很好的回答:「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執著是指客塵。心性本淨被妄想執著所染,而産生虛妄唯識。可是衆生的妄想執著又是從什麽地方産生的呢?這是一個中心焦點的問題。因爲無始以來,衆生無明妄想顛倒,迷失了清淨法界的真心,一念間産生了妄心,虛妄計法執我,具生所知煩惱二障,而造諸業,受大生死苦患。這種妄心,是唯識學系所研究的對象。從無著,世親菩薩一直到玄奘大師都是闡揚虛妄唯識學說。無著和世親菩薩把無形無相的精神世界的變化作用,通過修證功夫,所徹悟到的唯識無義的境界,用語言把它表達出來,著書立說,破執顯理,讓大家都能深明自心,它到底是什麽東西。其實了別慮知的心法,無論如何都是沒有自性的實法,所以《攝大乘論》裏,無著菩薩建立阿賴耶識以爲心體所下的定義是:「何因緣故亦說爲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績集故」。既然心是由種子所積集的,則是「蘊」義,固然是因緣和合依他起法,怎覓得有「常一主宰」之我法實體呢?因此覓心了不可得。認識這種現象就叫做「知」。從「知」的方面入手,就是要了解自心的體性。唯識宗主張識有八種,即第八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和眼、耳、鼻、舌、身、意的前六識。其中,第八阿賴耶識就是人的生命主體,無論是佛果位也好,還是凡夫位也好,其體性始終是一。但這個體的關鍵問題是隨染或雜染。根據《攝大乘論》的思想,第八阿賴耶識是屬於雜染的,沒有淨。由多聞正法熏習所得的清淨種子,是法界等流所攝。法界等流就是自性清淨心,也叫真心。我們只有染,爲什麽會染?是因爲阿賴耶識與諸雜染法更互爲因果。同時阿賴耶識始終是一個動體,「恒轉如瀑流」,或說「一切種子如瀑流」,因此阿賴耶識也不是一個「我」或「梵我」。它具有含藏一切善惡種子的能力,所以也叫一切種子識。一切種子在阿賴耶識裏相續不斷地刹那生滅著,這是一種無常,無我的共相作用。從心所變現出來的作用,稱爲阿賴耶識緣起,也叫做初能變。從初能變中又産生一個意,稱爲第二能變。意是恒審思量的意思。我們知道心識變化都是刹那生滅的,那麽,什麽樣的力量能使心識的生滅變化相續不斷地下去呢?如果沒有一種力量去支持這種生滅繼續下去,一旦滅了,就再也生不起來,一滅永滅,便成斷滅論,違背因果原理。可見一定還有一種力量促使現象既滅又生,相續不斷,這種作用即是意。在《攝大乘論》裏,無著菩薩把「意」分爲二種:「第一、與作等無間緣所依上性,無間滅識能與意識作生依止。第二、染汙意與四煩惱恒共相應。……識複爲第一依生,第二雜染,了別境義故。等無間意故,思量義故,意成二種」。無間滅意是說前滅後生的過程中,沒有第叁者的間隔。每一個心識的生起,都必定有它所依止的意根,讓出一個位子來,成爲後念生起的助緣,中間沒有任何一法間隔,這就叫等無間緣。這種無間滅意也是由業力之所使然。意是染汙的,因其有我癡、我見、我慢和我愛四根本煩惱相應。從染汙意中,我們自然會提出一個根本問題——什麽是生死根本?生死根本在那裏?筆者認爲,生死根本不是貪、嗔、癡等煩惱,叁毒是心理作用,是附屬於精神作用的。雖非根本,但它們也會影響自心造業。真正的生死根本是不共根本無明。這個無明很厲害,爲什麽有情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真心,實際上就是這個不共無明在起作用,我們才會背道而馳,偏離真理,迷失清淨法界性,所謂「心性本淨,客塵煩惱所染」。阿賴耶識之所以稱爲「藏」,本也是指這無明而言。虛妄顛倒的不共無明,障礙了法性真心不得現前,所以出現了唯識。無始以來不共無明一直伴隨著我們,它直接影響識的分別,心起善念,行善事時,在意識裏面自然就會産生我相、人相、衆生相和壽者相,這樣就成了有漏之善,始終不能獲得無漏清淨的善法。因此,不共無明直接影晌心識的行爲,這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等有支緣起的生死現象。
前六識稱爲第叁能變,是因爲它們是依根之識,在作用上都是向外分別粗顯的現象,有共同的特性。每個人都具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識,西洋心理學也講六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見聞覺知都不離六識的作用。從唯識學的角度來看,識能夠産生二種作用:見識——主客認識,相識——客觀對象。由能所的兩個交涉作用,容易産生二取——能取和所取,這是由虛妄分別而造成的顛倒妄見的結果,稱爲遍計所執性,這是我們應該要斷除的東西。爲什麽會産生我執和法執呢?實由心識的顛倒妄分別作用才産生二執。以顛倒故才有二執,有二執故才有生死。爲什麽會顛倒?現列舉一事例來說明它。如眼睛的了境作用。依據唯識學原理,眼從九緣生,即:
空-空就是眼識緣色境時必有一定的距離空間(焦距),太近則不視,太遠則不清。
明-明就是光明,暗則不見。
根-即淨色根,視覺神經。
境-即色塵,認識對象。
作意-即遍行心所中驚動眼識在遇緣時生起了別作用的心所。根本是指第八阿賴耶識爲根本依。染淨是第七末那識,因位是染,果位則淨。
分別-即第六意識。
種子-種子即親生眼識自體的功能。
染淨-
根本-
在這九種緣中,缺少任何一種,眼識就不能生起作用。眼球是一種凸透鏡,當眼睛觀照事物時,要通過一定的焦距(空),印在眼內視網膜的是一種倒相,這就是眼睛的作用。因此,眼睛真正所獲得的是一種倒相,而不是正面相。從這一點來說,可以推論出,我們絕對親緣不到客觀世界。那麽,我們爲什麽會執著,認爲客觀世界是真實呢?如果能夠參破這層迷障,我們就能開悟了。由上所述,我們所認識到的東…
《唯識學的意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