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妙門坐禅法
洪丕谟
六妙門又稱六妙法門、不定止觀。在佛教天臺宗性功中,六妙門是一種萬行開發、降魔成道的禅定方法,其法因天臺宗創始人智竭力提倡,並撰成《六妙法門》一書,而大行于世。
所謂六妙法門,智在《六妙法門》的一開頭就說:六妙門者,蓋是內行之根本,叁乘得道之要徑,故釋迦初詣道樹,跏趺坐草,內思安般: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因此萬行開發,降魔成道。又說:妙者,其意乃多,若論正意,即是滅谛涅槃,故滅四行中,言滅止妙離,涅槃非斷常有,有而難契,無而易得,故言妙也。六法能通,故名爲門。門雖有六,會妙不殊。故《經》言:泥洹真法寶,衆生從種種門入。此則通釋六妙門之大意也。六妙門大意有十。
按照智的說法,六妙門的十種大意爲:
第一曆別對諸禅六妙門
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門
第叁隨便宜六妙門
第四隨對治六妙門
第五相攝六妙門
第六通別六妙門
第七旋轉六妙門
第八觀心六妙門
第九圓觀六妙門
十證相六妙門
現把十種六妙法門大意,分別詳略,加以闡述。
一、第一曆別對諸禅六妙門
這一六妙法門的大意,基本爲闡釋數、隨、止、觀、還、淨六妙法門在修習中的作用而設。撇開其宗教成分,就修性養生角度而言,其對六妙法門作用的解釋分別如下。
(一)數
爲什麼數爲妙門呢?這是因爲整個數息的過程,就是忘卻煩惱、斷除雜念的過程。由于在這過程中,修持者的思想從紛紛擾擾的雜念和煩惱中解脫了出來,所以數就成了妙門。
(二)隨
隨爲妙門的原因,在于修持者在思想上一心隨著呼吸的自然出入而出入,所謂心息相依,並由之而生出十六特勝來。其十六特勝爲: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叁知息長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諸身行
六心受喜
七心受樂
八受諸心行
九心作喜
十心作攝
十一心作解脫
十二觀無常
十叁觀出散
十四觀離欲
十五觀滅
十六觀棄舍
十六特勝中,重點似乎落在觀棄舍一條上。這是因爲觀棄舍能觀破非想處惑,從而達到思想上兩舍的入禅境界。關于觀棄舍的具體情況,智大師有雲:凡夫修非想時,觀有常處如癰如瘡,觀無想處如癡也。第一妙定,名曰非想。作是念已,即棄舍有想、無想,名非有想、非無想,故知非想即是兩舍之義。這種非想,既不是思想上有想,也不是思想上無想,而是把有想和無想兩者統統都棄舍掉,從而進入真正明心見性、趨向真如的高級境界。因爲在修習禅定時,有想固然不妙,但一心泥著無想,就其實質來說,也是一種想,所以不如兩舍爲妙。
(叁)止
在佛門中,止是通過次第發五輪禅,從而達到涅槃的妙境。五輪禅的情況爲:
一者地輪叁昧,即未到地。
二者水輪叁昧,即是種種諸禅定善根發也。
叁者虛空輪叁昧,即五方便人,覺因緣無性如虛空。
四者金沙輪叁昧,即是見思解脫,無著正慧,如金沙也。
五者金剛輪叁昧,即是第九無礙道,能斷叁界結使,永盡無余,證盡智無生智入涅槃。
就修性功法來說,止的要點在于止心,使心如死水,靜寂而不起波瀾。
(四)觀
何以觀爲妙門?智的解釋是:四者觀爲妙門者,行者因修觀故,即能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師(獅)子奮迅叁昧、超越叁昧、煉禅、十四變化心、叁明、六通及八解脫,得滅受想,即入涅槃。一句話,就是在高度安靜狀態下,修持者的智慧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五)還
對于還爲妙門,智大師也自有他的解釋:五者還爲妙門者,行者若用慧行,善巧破折,反本還源,是時即便出生空無想無作、叁十七品、四谛、十二因果、中道正觀,因此得入涅槃。還裏面因有返本還源、明心見性的含義,所以也被列爲修習的一個妙門。
(六)淨
淨是本性清淨。由于本性清淨,所以能夠獲得體識一切諸法本性清淨的自性禅。
二、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門
六妙法門原由《安般守意經》中的六結意,即數息、相隨、止、觀、還、淨而來。這裏,隋釋智把六妙法門中數、息、止、觀、還、淨六種妙法的修習,全都集中在了這一段裏,所以就成了十種六妙法門的重點所在。
六妙門坐禅法的具體修習方法,大致如下。
(一)數
數是默數呼吸出入的次數,又有修數和證數的不同。智大師指出:修數者,行者調和氣息(一呼一吸爲息),不澀不滑,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是名修數。證數者,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緣,覺息虛微,心相漸細,患數爲粗,意不欲數,爾時行者,應當放數修隨。
1.修數
調和呼吸,使呼吸自然往來,綿綿若存,然後把心系在默數呼吸上,從一到十反反複複地數。數時以一呼一吸各爲一次,也可以把一呼一吸並在一起作爲一次來計。有時爲了加強系心呼吸、祛除雜念的效果,還可從十到一地反過來倒數。
2.證數
修數曆時漸久,趨向純熟,這時從一到十,呼吸輕微,自然不亂,因爲至此用不到系心默數,也能進入息心靜慮的境界,所以下一步就可以進入到隨的修習了。
(二)隨
隨是心意隨息不亂的呼吸修煉之法,由于進入這境界,心隨于息,息隨于心,所以名之爲隨。智大師說:隨亦有二:一者修隨,二者證隨。修隨者,舍前數法,一心依隨息之出入,攝心緣息,知息出入,心住息緣,無分散意,是名修隨。證隨者,心既微細,安靜不亂,覺息長短,遍身入出,心息任運相依,意慮恬然凝靜,覺隨爲粗,心厭欲舍,如入疲極欲眠,不樂衆務,爾時行者應當舍隨修止。其修隨、證隨之法如下。
1.修隨
進入修隨階段,因爲數息純熟,雜念已能自然不生,心不分散,所以此時坐禅不必再用數法,任其心息相依,一心隨著呼吸出入就可以了。
2.證隨
修隨之後,心既安靜,靜則入于細微,此時似乎感到呼吸長短,有從遍身毛孔出入之妙,而意境則恬然寂然。如此久而久之,修習者如若覺得隨息還是厭粗,便可進入到下一階段的止息修習了。
(叁)止
止爲止息泯心。智大師有雲:止亦有二,一者修止,二者證止。修止者息諸緣慮,不念數隨,凝寂其心,是名修止。證止者,覺身心泯然入定,不見內外相貌,定法持心,任運不動,行者是時即作是念:今此叁昧,雖複無爲寂靜,安隱快樂,而無慧方便,不能破壞生死。複作是念:今此定者,皆屬因緣,陰界入法,和合而有,虛诳不實,我今不見不覺,應須照了。作是念已,即不著止,起觀分別。其修止、證止之法:
1.修止
隨息純熟之後,意念不必隨著呼吸的出入,也能凝然寂然,纖塵不生,這時就已進入修止境界了。
2.證止
修止之後,全然忘卻物我,身心泯然入定,由于這時已經進入坐禅的高度入靜狀態,所以就爲下一步的修觀奠定了基礎。蔣維喬居士說:用功到這地步,學者應知定境雖好,仍須用心光返照,令它明了,不著呆于止,這時應該修觀。
(四)觀
觀是觀息,智大師所述觀息之法爲:觀亦有二,一者修觀,二者證觀。修觀者,于定心中,以慧分別,觀于微細出入息相,如空中風,皮肉筋骨叁十六物,如芭蕉不實,心識無常,刹那不住,無有我人,身受心法,皆無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是名修觀。證觀者,如是觀時,諸息出入遍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叁十六物,及諸蟲戶,內外不淨,刹那變易,心生悲喜,得四念處,破四顛倒,是名證觀。觀相既發,心緣觀境,分別破折,覺念流動,非真實道,爾時應當舍觀修還。其修觀、證觀之法如下。
1.修觀
經過止的修習,坐禅者已止息泯心,進入高度的入靜狀態,這時于定心中起慧分別,細細默觀微細的呼吸出入,猶如空中的風,而身體的皮肉筋骨叁十六物,則也好比芭蕉的不實一樣。這樣一觀,身息兩者都了無實在,這就進入修觀境界了。
2.證觀
修觀之後,感到呼吸出入,周遍毛孔,這時心眼開明,洞見周身皮肉、筋骨、髒腑,以及諸蟲等內外不淨,刹那變易,從而心生悲喜,徹底破除人世間的種種顛倒妄見。
(五)還
還是還源。智大師對還這樣交代道:還亦有二,一者修還,二者證還。修還者,既知觀從心生,若從折境,此即不會本源,應當反觀觀心。此觀心者從何而生?爲從觀心生,爲從非觀心生。若從觀心生,即已有觀,今實不爾。所以者何?數、隨、止等叁法中未有即觀故,若從不觀心生,不觀心爲滅生,爲不滅生。若不滅生,即二心並;若滅法生,滅法已謝,不能生觀。若言滅亦不滅生,乃至非滅非不滅生,皆不可得。當知觀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無觀心。若無觀心,豈有觀境。境智雙亡,還源之要也,是名修還相。證還相者,心慧開發,不加功力,任運自能破折,反本還源,是名證還。行者當知,若離境智,欲歸無境智,不離境智縛,以隨兩邊故。爾時當舍還門,安心淨道。其修還、證還之法如下。
1.修還
我們既然用心來審觀呼吸出入之息,就有能觀的心智和所觀的意境。然而,心智與息境都是相對而存在著的,並非絕對的有,故而,這時當知觀心本自不生,如若這樣,便就境智雙亡,修成還源之要了。
2.證還
能觀的心智由心而生,既從心生,應隨心滅,所謂心慧開發,不加功力,任運自能破折,反本還源。蔣維喬居士認爲:心的生滅,一如波浪,不是真心。應觀真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無觀心,無觀心也就沒有觀境,境智雙亡這叫證還。既證已,尚存一還相,應當舍還修淨。
(六)淨
淨爲澄淨。智大師對此也有精辟的論述。他說:淨亦有二:一者修淨,二者證淨。修淨者,知色淨故,不起妄想分別,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息妄想垢,是名修淨;息分別垢,是名修淨;…
《六妙門坐禅法(洪丕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