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賴耶識緣起與一念叁千(劉朝霞)

  阿賴耶識緣起與一念叁千(劉朝霞)

  內容提要:唯識學與天臺學分別將世間萬象攝歸于阿賴耶識和一念,從而提出阿賴耶識緣起與一念叁千的思想。天臺“一念”的含義與阿賴耶識的無覆無記性以及轉染爲淨的過程基本一致,不同在于,天臺“一念”不止是無明叁千也是法性叁千,它設立了一個本有的如實清淨的世界,從而更接近如來藏思想。二者皆可攝于佛教唯心論的範圍,但智者並不認爲自己是唯心論,甚至對唯識學以“識”含攝一切的根本觀點提出了不同意見。可以說唯識學是“強唯心說”,而天臺學是“弱唯心說”。兩家在契入大乘空觀的准備中,都強調認識諸法差別相的重要性,唯識以五位百法統攝一切法相,天臺則觀叁千性相,但天臺更因解脫優先的觀念而認爲分析法相應是入空之後的工作。在身心如何緣起世間的問題上,二家可相互補充,相對而言,阿賴耶識緣起更接近對有情經驗世界的說明,而一念叁千則先驗的傾向更多一些。唯心說對大乘佛教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是天臺宗後來特別強調的。

  關鍵詞:阿賴耶識,一念叁千,緣起,唯心

  唯識學是無著、世親兄弟創興的大乘佛學的重要派別,在漢地流傳的過程中形成地論學派、攝論學派和慈恩系唯識宗,唐以後雖一度消沈,但在晚明、民國的佛教複興運動中再度興起,今日仍爲佛學研究中的顯學。天臺學遠承龍樹,主要由南嶽慧思、天臺智者師弟奠定堅實教觀基礎,爲漢地第一個正式形成的宗派,後經湛然、知禮等大師的敷弘,一再中興,影響深遠。唯識學謹嚴深廣,天臺學博大圓融。對二者嘗試進行比較,或許會有所啓發,理解會有所深入。然而其中涉及到的問題非常複雜紛繁,在有限的篇幅內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本文僅涉及二家最核心的話題——阿賴耶識緣起和一念叁千,對之進行一簡單的比較,以爲抛磚引玉之用。

  

  一、阿賴耶識緣起的基本含義與意義

  阿賴耶識與賴耶緣起是唯識學中提綱挈領的思想。其中阿賴耶識的存在證明和對其性質的的理解是理解賴耶緣起的前提。

  阿賴耶識,意譯爲“藏識”,又名“心”、“阿陀那識”[1],《攝論》視之爲“所知依”,並引《阿毗達磨大乘經》中“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偈來說明此義。其中“界”爲“因”義,由此引出“種子”義。而“依”又有兩層含義:一、同于“界”的“因”義,爲諸法生起的根本因,是諸因緣中的親因,“種子識”爲其直譯;二、爲依持義,有場所的涵義,即根本依,爲諸法生滅之緣。[2]而“藏識”之“藏”,本義爲“攝藏”,有能藏與所藏二義:“一切有生雜染品法于此攝藏爲果性故[3];又即此識于彼攝藏爲因性故,是故說名爲阿賴耶識”。攝藏又顯執藏義,“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爲自我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執藏”一詞則有明顯的價值評判色彩,爲毀責之言。

  阿賴耶識的性質爲“無覆無記”,要點有二:第一,倫理性質爲無記,在因果流轉中可能會引發善惡,但本身並不直接等同于善惡;第二,不障礙解脫,因此又稱爲“染淨依”,世間染法種子依之存在,而無漏種子也寄于此。又說“阿羅漢位舍”,四果時見、思惑斷盡則舍攝藏、執藏義。但他的另外一層功能,維持有色根身的作用,爲“阿陀那識”之名(執持識)所表示的,並不舍,因此阿陀那識是通于凡聖的。

  證成阿賴耶識存在的下一步,是證明“唯識”之理,——“唯識”可分爲兩層:唯識無境(唯識方便觀)和唯識無我(正觀唯識),分別對應于俗谛和真谛 。其中,證成“唯識無境”的道理是唯識學的獨特之處——即第八識爲何爲萬法的所依,爲什麼是俗谛之體。這是阿賴耶識的別名“種子識”所要說明的。

  唯識學認爲,顯現的、在當前的刹那間發生作用的現行之識,對於潛在之識是有影響的,這種影響稱爲“熏習”, 即,種子是受現實所影響的結果——現行熏種子。就“現行”對“種子”的熏習而言,“種子”又名“習氣”。進而,種子藏于阿賴耶識中,爲生出現實之原因,——種子生現行;或爲生出類似自身之種子的原因,——種子生種子。

  ……現行——種子——現行(或種子)——……

  由種現互生、互爲因果的結構,進一步可以開出賴耶緣起說。即以持種賴耶作爲身心世界生起的根本因、親因和中樞,其具體緣起的原理,唯識學後期的總結性著作《成唯識論》通過對種子、能熏、所熏的界定來說明。

  種現理論的關鍵有兩點:第一,強調種子識在緣起過程中的核心地位,《攝論》因此“安立阿賴耶識識爲義識”,以阿賴耶識爲俗谛之體,以識的優先性簡別境的非實在性。這是唯識學異于原始佛教和大乘中觀學的要點之一,也是唯識學對佛教緣起論的巨大貢獻。第二,否定第一因,種現互熏,否定輪回起始和絕對本體。這一點是佛教和一切宇宙起源論、本體論的區別,也是佛教各家貫徹始終的觀點。

  “唯識無境”取消外境的獨立自存性,一切攝歸于心識,但此前佛學各家對色心諸法的區別仍然有其意義,《攝論》將諸法劃分爲“十一識”,在阿賴耶識的統領下分別諸法。其中又將識簡單分爲相、見二分,無多解釋。十大論師又將識做了一分、二分、叁分、四分等種種劃分,角度各有不同,爭論也頗多。

  但種子和現行的這種關系雖是聖者親證,卻不是從日常經驗和邏輯推理中可以得出的。因此唯識學在說明唯識之理的時候多是從認識論(識境論)的角度切入的,唯識學諸經論從不同角度對此進行了相關闡述,《攝論》、《成唯識論》多依“四智”[4]來加以說明。于是玄奘新譯多以“唯八識”(八識全部)釋唯識,以叁能變爲基本平行的地位,八識各有其世俗之體,側重從“諸法皆不離心”的角度簡別識與境的關系。

  

  二、一念叁千的基本內容

  天臺教觀,以空、假、中叁觀說爲止觀的核心,並由次第叁觀和一心叁觀建立全部思想。其中最爲核心、精華的部分在《摩诃止觀》中展開而爲“一念叁千”,以之爲不可思議境,湛然認爲此是“終窮究竟之說” [3](P296)。

  “一念叁千”可以分解爲“一念”與“叁千”兩部分來理解,因此,討論這一命題以及正觀一念叁千,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1叁千的內容

  2一念的性質

  3一念與叁千的關系

  叁千又叫叁千世間,指一切法,也就是《華嚴》的十法界、《法華》的十如及《大智度論》的叁世間相乘所得的結果。亦即十界各具十界而成百界,每一界中又各具十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而成千如,此千如和叁世間(衆生、國土、五陰)配合,即成叁千之法。

  十法界(六凡四聖)包括: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人,是爲六凡;聲聞、緣覺、菩薩、佛,是爲四聖,總括了生命存在的所有形式。

  每一界,甚至任何事物都可以從十個方面進行認識,即十如。《法華經》雲: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十如是之中,“相”即相狀,指外在之形相;“性”即不變,指內在之本性;“體”即以相、性爲屬性之主體;“力”即體所具有之潛在能力;“作”乃顯現動作者;“因”指直接原因;“緣”爲間接原因;“果”即由因、緣和合所生之結果;“報”指果報,以上之因緣果形成後世之報果。“本末究竟等”之中,“本”指開始之相,“末”指最末之報,“等”指平等,即以上之如是相乃至如是報,皆歸趣于同一實相而究竟平等,故說本末究竟等。十如該攝一事物的所有方面。

  此中的一念,是指當下一念無明心,《華嚴》雲:“心如工畫師,作種種五蘊,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智者解釋說:

  畫師即無明心也,一切世間即是十法界,假、實國土等也。[1](P699)

  智者常常說“介爾一念”,也就是極微小的一念。但智者對此一念無明的理解,既有一念十二因緣的成分,也有叁世十二因緣的說法,他又說,不可把此一念完全理解爲現前一念,他舉例說,此無明如一念眠心,于此而有夢中種種(叁千),所以又有指根本無明的意味。實際上,智者往往把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同時作爲觀行指向。

  智者雖以“無明”爲一念的性質,但接著又說,“無明即是明”,“明與無明其性無二”,修行的關鍵就是要真正認識到無明即是法性。

  只“觀一念無明即是明”,並不保證其圓教性質,還必要觀“叁千”的內容,智者說,只要一念心起,必落于十法界中的某一界,此法界又具十法界,百界千如宛然。其前提是要對叁千性相的內容已完全熟悉掌握,然後觀一念中顯現的叁千。

  正觀一念叁千是以無生推揀的方法觀一念與叁千的關系。可以看出,一念叁千是天臺宗的唯心說,將叁千攝歸一念,觀一念無明即是法性,智者說,這是由夢尋眠,由眠得心的過程,夢中的一切就是叁千性相,眠,就是一念無明心,心,就是法性心。因此,從叁千所依止來看,可以說“由眠得夢”,一念眠心現出夢中一切,但更可以說由心得夢,木石無心,所以無夢,也就是叁千最終依法性。

  夢————眠————心

  叁千——一念無明心——法性心

  但此法性心並非是因觀行而得之始有,而是凡聖同具之本有,凡聖之別在于是否有一層無明的遮蔽,由此可進一步建立性具說。

  

  叁、 幾點比較

  倘若不考慮一念叁千的思想在形成過程中可能受到的唯識學的影響,阿賴耶識緣起與一念叁千仍有很多可比較之處,以下從幾個方面予以說明。

  (一) 、阿賴耶識與一念

  關于阿賴耶識的真妄,古來各家爭論頗多,因其含藏生起雜染世間的染汙種子,而被稱爲“染汙識”,慈恩系對此格外發揮;因寄附其中的清淨種子是覺…

《阿賴耶識緣起與一念叁千(劉朝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