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的經驗世界是相對獨立的。天臺的一念現起的叁千則是法界之全部,衆生與佛毫無差別,每一衆生,甚至每一微塵皆周遍法界,且相互涵攝,“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相對而言,阿賴耶識緣起更接近對有情經驗世界的說明,而一念叁千則先驗的傾向更多一些。
比如,唯識學認爲佛法界斷盡九界妄染種子,而因因位悲心願力、果地智慧神通結合而入生死度衆生。佛的淨識現起的相分,與凡夫所見“相似”,但有質的不同。智者後學批評唯識學此說爲“緣理斷九”,所斷者是修惡,所成者爲修善。天臺的質疑是:佛是徹底無爲無住的,那麼,佛的度生事業應完全是稱性而作的,佛如果沒有九界的根據,如何現身九界呢?因此提出性具善惡說,它與修得善惡的差異在于,修得善惡者並不了善惡,其依據在無明;明了性具善惡者了達善惡,依據在法性。
四、一點補充
阿賴耶識緣起與一念叁千的最大的相同點在于對世界的解釋上把“心”放到了一個最重要的位置。在天臺判教中,《地論》、《攝論》、《楞伽》、《地持》等唯識學經典都被判爲“別教”——對菩薩的特別教授,《涅槃》、《法華》、《華嚴》、《寶性論》、《起信》等分別判爲圓教、別教不等。以上這些經論可以按照“強唯心論”和“弱唯心論”而進行不同的分別,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大乘經典的絕大部分可以攝入佛教廣義的唯心論範圍中,這除了觀行的方便,是否還有其它的原因呢?
大乘佛教強調“同體大悲”,即對衆生苦難的感同身受,如同母子,心心相連,不以度生爲苦。“關心”,即與心相關,衆生的苦樂與自己的心靈緊密聯系,或者本來一體,這樣才無隔異。而且隨著菩薩度生事業的擴大,他的位次也在提高,《大智度論》中詳細記載了某地菩薩可度多大範圍的衆生。至于佛,以所有世界範圍爲所緣。《佛性論》中如來藏叁義之“所藏義”曰:“一切衆生不出如來智,爲如來所藏”。佛教中的“智”,不是思維分別之智,而是直覺的心智,所以,也可以理解爲“一切衆生不出如來心”。《華嚴經》更直接地說,一切世界、一切衆生入菩薩一毛孔中,芥子可納須彌,相即相入,所以菩薩度衆其實是不動本際遍往十方的,度具體的衆生與度自性衆生並無差別。華嚴境界是佛的果地功德,根據因果一致性原理,佛的果地功德也當有衆生的因地根據。《寶性論》引《華嚴》雲:“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這樣因果就貫通了。不過,對于我人的生命相即相入的實相,“衆生本所不見,本所不聞”,原因在于衆生爲無明所覆。那麼,討論就必須從衆生的無明開始。
“一念叁千”與“唯識說”就都是從因位,從無明說起的。因此,“唯識”與 “一念叁千”皆可以理解爲以觀行的智慧附帶達到同體大悲的效果。這一點,唯識學自身似乎沒有明確的論證,而天臺宗在發展過程中,則將之作爲一宗的標志,以期保持其大乘特色,這主要表現在宋代天臺宗對“性具”的重視上,如知禮言“只一具字,彌顯今宗。”[2](P905)
參考文獻:
[1]高楠順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3冊)[Z].臺北:白精舍印經會影印,1988.
[2] 高楠順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4冊)[Z].臺北:白精舍印經會影印,1988.
[3] 高楠順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6冊)[Z].臺北:白精舍印經會影印,1988.
[4] 張曼濤.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57冊,天臺思想論集) [Z].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5] 周叔迦.唯識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
--------------------------------------------------------------------------------
[1] 《攝論》中引《解深密經》中“阿陀那識甚深細”一語,又名阿賴耶識爲“阿陀那識”,真谛意譯爲“執持識”,作用主要是“執受有色根身”( 太虛認爲所執“有色根身”具體是指“五淨色根”,因此“阿陀那識”一名通于凡聖。),《成唯識論》及慈恩系繼承此說。《佛性論》、《十地論》及陳譯《攝論釋》則以阿梨耶、阿陀那爲別識,如世親之《攝論釋》以阿陀那爲與四煩惱相應之識,似乎指第七識。印順法師認爲阿陀那之梵文a^da^na譯爲“取”最爲恰當,當指第七識。張化蒙文《阿陀那識的演變》一文指出從部派到唯識學中阿陀那識一詞的演變過程,可以看出倘若依思想史的軌迹,由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六識說到成熟的唯識學的八識說,其中經過了七識與八識不分的七識說階段,《攝論》中尚可見此痕迹。如果從學理上來說,七識與八識互根,很難用語言完全將之分解,這如同意根與意識難以區分的情形一樣。
[2] 這兩層的分別,詳見陳譯《決定藏論》(卷上)與唐譯《瑜伽》之《攝抉擇分》。高崎直道在《如來藏思想》中說:“如作這樣的理解的話,阿賴耶識在第一層的意思上,可謂是一切法的所依,而在第二的意思上,則是自性清淨(無色透明)的法界。在真谛來說,他只是把重點放在後者而已,並不是否定了前者的,這樣看起來的話,我想,大體上就能夠得到一番的融會貫通了。”但本文認爲,第二層涵義,同樣也可以作“唯心”釋,從識與境的關系上,諸法不離識是“唯識”的涵義之一,而且奘譯唯識特別發揮了這層涵義。
[3] 阿賴耶識之果相又名異熟識,指阿賴耶識由善惡業所薰習,以業種子爲增上緣而招感異熟果。
[4] 具體爲:相違識相智、無所緣識智、自應無倒智、隨叁智轉智。
[5] 歐陽先生可能對智者思想沒有深入了解,否則不會見不到智者對無著的代表作《攝論》以及其它唯識學典籍的評價,更不會認爲智者沒有見過無著的著作。
《阿賴耶識緣起與一念叁千(劉朝霞)》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