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赖耶识缘起与一念三千(刘朝霞)▪P3

  ..续本文上一页生的经验世界是相对独立的。天台的一念现起的三千则是法界之全部,众生与佛毫无差别,每一众生,甚至每一微尘皆周遍法界,且相互涵摄,“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相对而言,阿赖耶识缘起更接近对有情经验世界的说明,而一念三千则先验的倾向更多一些。

  比如,唯识学认为佛法界断尽九界妄染种子,而因因位悲心愿力、果地智慧神通结合而入生死度众生。佛的净识现起的相分,与凡夫所见“相似”,但有质的不同。智者后学批评唯识学此说为“缘理断九”,所断者是修恶,所成者为修善。天台的质疑是:佛是彻底无为无住的,那么,佛的度生事业应完全是称性而作的,佛如果没有九界的根据,如何现身九界呢?因此提出性具善恶说,它与修得善恶的差异在于,修得善恶者并不了善恶,其依据在无明;明了性具善恶者了达善恶,依据在法性。

  

  四、一点补充

  阿赖耶识缘起与一念三千的最大的相同点在于对世界的解释上把“心”放到了一个最重要的位置。在天台判教中,《地论》、《摄论》、《楞伽》、《地持》等唯识学经典都被判为“别教”——对菩萨的特别教授,《涅槃》、《法华》、《华严》、《宝性论》、《起信》等分别判为圆教、别教不等。以上这些经论可以按照“强唯心论”和“弱唯心论”而进行不同的分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大乘经典的绝大部分可以摄入佛教广义的唯心论范围中,这除了观行的方便,是否还有其它的原因呢?

  大乘佛教强调“同体大悲”,即对众生苦难的感同身受,如同母子,心心相连,不以度生为苦。“关心”,即与心相关,众生的苦乐与自己的心灵紧密联系,或者本来一体,这样才无隔异。而且随着菩萨度生事业的扩大,他的位次也在提高,《大智度论》中详细记载了某地菩萨可度多大范围的众生。至于佛,以所有世界范围为所缘。《佛性论》中如来藏三义之“所藏义”曰:“一切众生不出如来智,为如来所藏”。佛教中的“智”,不是思维分别之智,而是直觉的心智,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一切众生不出如来心”。《华严经》更直接地说,一切世界、一切众生入菩萨一毛孔中,芥子可纳须弥,相即相入,所以菩萨度众其实是不动本际遍往十方的,度具体的众生与度自性众生并无差别。华严境界是佛的果地功德,根据因果一致性原理,佛的果地功德也当有众生的因地根据。《宝性论》引《华严》云:“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这样因果就贯通了。不过,对于我人的生命相即相入的实相,“众生本所不见,本所不闻”,原因在于众生为无明所覆。那么,讨论就必须从众生的无明开始。

  “一念三千”与“唯识说”就都是从因位,从无明说起的。因此,“唯识”与 “一念三千”皆可以理解为以观行的智慧附带达到同体大悲的效果。这一点,唯识学自身似乎没有明确的论证,而天台宗在发展过程中,则将之作为一宗的标志,以期保持其大乘特色,这主要表现在宋代天台宗对“性具”的重视上,如知礼言“只一具字,弥显今宗。”[2](P905)

  

  参考文献:

  [1]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3册)[Z].台北:白精舍印经会影印,1988.

  [2] 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4册)[Z].台北:白精舍印经会影印,1988.

  [3] 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6册)[Z].台北:白精舍印经会影印,1988.

  [4] 张曼涛.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7册,天台思想论集) [Z].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5] 周叔迦.唯识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

  

  

  --------------------------------------------------------------------------------

  [1] 《摄论》中引《解深密经》中“阿陀那识甚深细”一语,又名阿赖耶识为“阿陀那识”,真谛意译为“执持识”,作用主要是“执受有色根身”( 太虚认为所执“有色根身”具体是指“五净色根”,因此“阿陀那识”一名通于凡圣。),《成唯识论》及慈恩系继承此说。《佛性论》、《十地论》及陈译《摄论释》则以阿梨耶、阿陀那为别识,如世亲之《摄论释》以阿陀那为与四烦恼相应之识,似乎指第七识。印顺法师认为阿陀那之梵文a^da^na译为“取”最为恰当,当指第七识。张化蒙文《阿陀那识的演变》一文指出从部派到唯识学中阿陀那识一词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倘若依思想史的轨迹,由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六识说到成熟的唯识学的八识说,其中经过了七识与八识不分的七识说阶段,《摄论》中尚可见此痕迹。如果从学理上来说,七识与八识互根,很难用语言完全将之分解,这如同意根与意识难以区分的情形一样。

  [2] 这两层的分别,详见陈译《决定藏论》(卷上)与唐译《瑜伽》之《摄抉择分》。高崎直道在《如来藏思想》中说:“如作这样的理解的话,阿赖耶识在第一层的意思上,可谓是一切法的所依,而在第二的意思上,则是自性清净(无色透明)的法界。在真谛来说,他只是把重点放在后者而已,并不是否定了前者的,这样看起来的话,我想,大体上就能够得到一番的融会贯通了。”但本文认为,第二层涵义,同样也可以作“唯心”释,从识与境的关系上,诸法不离识是“唯识”的涵义之一,而且奘译唯识特别发挥了这层涵义。

  [3] 阿赖耶识之果相又名异熟识,指阿赖耶识由善恶业所薰习,以业种子为增上缘而招感异熟果。

  [4] 具体为:相违识相智、无所缘识智、自应无倒智、随三智转智。

  [5] 欧阳先生可能对智者思想没有深入了解,否则不会见不到智者对无著的代表作《摄论》以及其它唯识学典籍的评价,更不会认为智者没有见过无著的著作。

  

《阿赖耶识缘起与一念三千(刘朝霞)》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