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赖耶识缘起与一念三千(刘朝霞)

  阿赖耶识缘起与一念三千(刘朝霞)

  内容提要:唯识学与天台学分别将世间万象摄归于阿赖耶识和一念,从而提出阿赖耶识缘起与一念三千的思想。天台“一念”的含义与阿赖耶识的无覆无记性以及转染为净的过程基本一致,不同在于,天台“一念”不止是无明三千也是法性三千,它设立了一个本有的如实清净的世界,从而更接近如来藏思想。二者皆可摄于佛教唯心论的范围,但智者并不认为自己是唯心论,甚至对唯识学以“识”含摄一切的根本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可以说唯识学是“强唯心说”,而天台学是“弱唯心说”。两家在契入大乘空观的准备中,都强调认识诸法差别相的重要性,唯识以五位百法统摄一切法相,天台则观三千性相,但天台更因解脱优先的观念而认为分析法相应是入空之后的工作。在身心如何缘起世间的问题上,二家可相互补充,相对而言,阿赖耶识缘起更接近对有情经验世界的说明,而一念三千则先验的倾向更多一些。唯心说对大乘佛教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天台宗后来特别强调的。

  关键词:阿赖耶识,一念三千,缘起,唯心

  唯识学是无著、世亲兄弟创兴的大乘佛学的重要派别,在汉地流传的过程中形成地论学派、摄论学派和慈恩系唯识宗,唐以后虽一度消沉,但在晚明、民国的佛教复兴运动中再度兴起,今日仍为佛学研究中的显学。天台学远承龙树,主要由南岳慧思、天台智者师弟奠定坚实教观基础,为汉地第一个正式形成的宗派,后经湛然、知礼等大师的敷弘,一再中兴,影响深远。唯识学谨严深广,天台学博大圆融。对二者尝试进行比较,或许会有所启发,理解会有所深入。然而其中涉及到的问题非常复杂纷繁,在有限的篇幅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本文仅涉及二家最核心的话题——阿赖耶识缘起和一念三千,对之进行一简单的比较,以为抛砖引玉之用。

  

  一、阿赖耶识缘起的基本含义与意义

  阿赖耶识与赖耶缘起是唯识学中提纲挈领的思想。其中阿赖耶识的存在证明和对其性质的的理解是理解赖耶缘起的前提。

  阿赖耶识,意译为“藏识”,又名“心”、“阿陀那识”[1],《摄论》视之为“所知依”,并引《阿毗达磨大乘经》中“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偈来说明此义。其中“界”为“因”义,由此引出“种子”义。而“依”又有两层含义:一、同于“界”的“因”义,为诸法生起的根本因,是诸因缘中的亲因,“种子识”为其直译;二、为依持义,有场所的涵义,即根本依,为诸法生灭之缘。[2]而“藏识”之“藏”,本义为“摄藏”,有能藏与所藏二义:“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3];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为阿赖耶识”。摄藏又显执藏义,“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执藏”一词则有明显的价值评判色彩,为毁责之言。

  阿赖耶识的性质为“无覆无记”,要点有二:第一,伦理性质为无记,在因果流转中可能会引发善恶,但本身并不直接等同于善恶;第二,不障碍解脱,因此又称为“染净依”,世间染法种子依之存在,而无漏种子也寄于此。又说“阿罗汉位舍”,四果时见、思惑断尽则舍摄藏、执藏义。但他的另外一层功能,维持有色根身的作用,为“阿陀那识”之名(执持识)所表示的,并不舍,因此阿陀那识是通于凡圣的。

  证成阿赖耶识存在的下一步,是证明“唯识”之理,——“唯识”可分为两层:唯识无境(唯识方便观)和唯识无我(正观唯识),分别对应于俗谛和真谛 。其中,证成“唯识无境”的道理是唯识学的独特之处——即第八识为何为万法的所依,为什么是俗谛之体。这是阿赖耶识的别名“种子识”所要说明的。

  唯识学认为,显现的、在当前的刹那间发生作用的现行之识,对於潜在之识是有影响的,这种影响称为“熏习”, 即,种子是受现实所影响的结果——现行熏种子。就“现行”对“种子”的熏习而言,“种子”又名“习气”。进而,种子藏于阿赖耶识中,为生出现实之原因,——种子生现行;或为生出类似自身之种子的原因,——种子生种子。

  ……现行——种子——现行(或种子)——……

  由种现互生、互为因果的结构,进一步可以开出赖耶缘起说。即以持种赖耶作为身心世界生起的根本因、亲因和中枢,其具体缘起的原理,唯识学后期的总结性著作《成唯识论》通过对种子、能熏、所熏的界定来说明。

  种现理论的关键有两点:第一,强调种子识在缘起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摄论》因此“安立阿赖耶识识为义识”,以阿赖耶识为俗谛之体,以识的优先性简别境的非实在性。这是唯识学异于原始佛教和大乘中观学的要点之一,也是唯识学对佛教缘起论的巨大贡献。第二,否定第一因,种现互熏,否定轮回起始和绝对本体。这一点是佛教和一切宇宙起源论、本体论的区别,也是佛教各家贯彻始终的观点。

  “唯识无境”取消外境的独立自存性,一切摄归于心识,但此前佛学各家对色心诸法的区别仍然有其意义,《摄论》将诸法划分为“十一识”,在阿赖耶识的统领下分别诸法。其中又将识简单分为相、见二分,无多解释。十大论师又将识做了一分、二分、三分、四分等种种划分,角度各有不同,争论也颇多。

  但种子和现行的这种关系虽是圣者亲证,却不是从日常经验和逻辑推理中可以得出的。因此唯识学在说明唯识之理的时候多是从认识论(识境论)的角度切入的,唯识学诸经论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相关阐述,《摄论》、《成唯识论》多依“四智”[4]来加以说明。于是玄奘新译多以“唯八识”(八识全部)释唯识,以三能变为基本平行的地位,八识各有其世俗之体,侧重从“诸法皆不离心”的角度简别识与境的关系。

  

  二、一念三千的基本内容

  天台教观,以空、假、中三观说为止观的核心,并由次第三观和一心三观建立全部思想。其中最为核心、精华的部分在《摩诃止观》中展开而为“一念三千”,以之为不可思议境,湛然认为此是“终穷究竟之说” [3](P296)。

  “一念三千”可以分解为“一念”与“三千”两部分来理解,因此,讨论这一命题以及正观一念三千,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三千的内容

  2一念的性质

  3一念与三千的关系

  三千又叫三千世间,指一切法,也就是《华严》的十法界、《法华》的十如及《大智度论》的三世间相乘所得的结果。亦即十界各具十界而成百界,每一界中又各具十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而成千如,此千如和三世间(众生、国土、五阴)配合,即成三千之法。

  十法界(六凡四圣)包括: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人,是为六凡;声闻、缘觉、菩萨、佛,是为四圣,总括了生命存在的所有形式。

  每一界,甚至任何事物都可以从十个方面进行认识,即十如。《法华经》云: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十如是之中,“相”即相状,指外在之形相;“性”即不变,指内在之本性;“体”即以相、性为属性之主体;“力”即体所具有之潜在能力;“作”乃显现动作者;“因”指直接原因;“缘”为间接原因;“果”即由因、缘和合所生之结果;“报”指果报,以上之因缘果形成后世之报果。“本末究竟等”之中,“本”指开始之相,“末”指最末之报,“等”指平等,即以上之如是相乃至如是报,皆归趣于同一实相而究竟平等,故说本末究竟等。十如该摄一事物的所有方面。

  此中的一念,是指当下一念无明心,《华严》云:“心如工画师,作种种五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智者解释说:

  画师即无明心也,一切世间即是十法界,假、实国土等也。[1](P699)

  智者常常说“介尔一念”,也就是极微小的一念。但智者对此一念无明的理解,既有一念十二因缘的成分,也有三世十二因缘的说法,他又说,不可把此一念完全理解为现前一念,他举例说,此无明如一念眠心,于此而有梦中种种(三千),所以又有指根本无明的意味。实际上,智者往往把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同时作为观行指向。

  智者虽以“无明”为一念的性质,但接着又说,“无明即是明”,“明与无明其性无二”,修行的关键就是要真正认识到无明即是法性。

  只“观一念无明即是明”,并不保证其圆教性质,还必要观“三千”的内容,智者说,只要一念心起,必落于十法界中的某一界,此法界又具十法界,百界千如宛然。其前提是要对三千性相的内容已完全熟悉掌握,然后观一念中显现的三千。

  正观一念三千是以无生推拣的方法观一念与三千的关系。可以看出,一念三千是天台宗的唯心说,将三千摄归一念,观一念无明即是法性,智者说,这是由梦寻眠,由眠得心的过程,梦中的一切就是三千性相,眠,就是一念无明心,心,就是法性心。因此,从三千所依止来看,可以说“由眠得梦”,一念眠心现出梦中一切,但更可以说由心得梦,木石无心,所以无梦,也就是三千最终依法性。

  梦————眠————心

  三千——一念无明心——法性心

  但此法性心并非是因观行而得之始有,而是凡圣同具之本有,凡圣之别在于是否有一层无明的遮蔽,由此可进一步建立性具说。

  

  三、 几点比较

  倘若不考虑一念三千的思想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唯识学的影响,阿赖耶识缘起与一念三千仍有很多可比较之处,以下从几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 、阿赖耶识与一念

  关于阿赖耶识的真妄,古来各家争论颇多,因其含藏生起杂染世间的染污种子,而被称为“染污识”,慈恩系对此格外发挥;因寄附其中的清净种子是觉…

《阿赖耶识缘起与一念三千(刘朝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