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妙門坐禅法(洪丕谟)▪P2

  ..續本文上一頁息取我垢,是名修淨;舉要言之,若能心如本淨,是名修淨;亦不得能修所修及淨不淨,是名修淨。證淨者,如是修時,豁然心慧相應,無礙方便,任運開發,叁昧正受,心無依恃。證淨有二:一者相似證,五方便相似無漏道慧發;二者真實證,苦法忍乃至第九無礙道等真無漏慧發也。叁界垢盡,故名證淨。

  1.修淨

  坐禅到此,不起妄想,不起分別,心裏清靜得沒有絲毫渣滓雜念,名爲修淨。

  2.證淨

  心慧相應,真心顯露。這種真心,並不是想象中有個真心,而是坐禅坐到一定程度,一種心垢全無、一塵不起的高級境界。

  以上數、隨、止、觀、還、淨,就是六妙法門的全部修習內容。關于這裏的止、觀法門,雖然和上篇《止觀坐禅法》中的止、觀名稱相同,但其實際意義卻頗有所出入。因爲《止觀坐禅法》篇中的止、觀,重點偏重在息的方面。話雖如此,兩者最終還是殊途同歸,達到凝寂其心,身心泯然入定,同證無上涅槃。

  在整個六妙法門修習過程中,數和息爲前功,止和觀爲正功,還和淨爲修習的歸結。爲此,蔣維喬居士總結六妙法門道:因此六門中間,以止爲主,觀只是幫助這個止,叫它了了分明,然後能夠得到還與淨的結果。

  叁、第叁隨便宜六妙門

  便是方便,宜是適宜。上述第二次第相生數、隨、止、觀、還、淨六妙門,對于初學安心的修習者來說,可以選擇自己認爲方便、適宜的來做,即經書所說的善巧。

  怎樣來選習適宜于自己的功法呢?修習者可先從學數開始;幾天以後,又可學隨;再幾天後,又可分別先後,學止、學觀、學還、學淨。然後再次從頭開始,學數、學隨、學止、學觀、學還、學淨。這樣安心修習,又各經過幾天以後,心裏便就有數了。如果認爲自己適宜于修數,那就以數法安心;如果認爲自己適宜于修隨,那就以隨法安心。至于其他各法的修習,也莫不如此,不必斤斤計較于六妙法門的次第先後,而以隨便而用爲要。

  經過這樣一番選擇,修習時若覺得自己所選的一個妙門能使身安息調,心靜開明,始終安固,完全定得下心來時,那就專用此法坐禅修習。如此日長時久,必有所獲。然而,因爲修習者畢竟是個活體,所以情況也並不那麼簡單。如果這樣修習一個階段後,心生散亂,暗塞不明,那麼又可調換其他五妙門中任何一門適宜于自己的功法來做,原則是安即爲善,不必産生其他不必要的思想顧慮。

  以上隨著個人情況選定修習的便宜之法,就是佛門所謂的初學善巧安心六妙門了。

  四、第四隨對治六妙門

  坐禅修習,如果修習者心思散亂,雜念紛起,一時靜不下心來,這在佛門中叫做障。障爲修禅之病,爲了治病除障,必須用藥來進行針對性的治療,這種針對性治療的藥,就是隨對治六妙法門。

  那麼,修習者該用什麼樣的藥來對治坐禅中的病障呢?

  (1)坐禅時如果此心縱橫散亂,好比猿猴攀樹,難以製伏,可以用調心數息的數門來加以製伏。爲此佛說:覺觀多者,教令數息。

  (2)坐禅時假若其心亦昏亦散,昏即無記心,暗即睡眠,散即心浮越逸,這時最好的辦法,莫過于選習隨門進行對治。智有雲:善調心隨息,明照入出,心依息緣,無分散意。照息出入,治無記昏睡。心依于息,治覺觀攀緣。

  (3)如果在坐禅中覺得心急氣粗,思緒不定,可以用止門來進行對治。這時可以寬身放息,製心凝寂,藉以止住各種無窮無盡的憶慮。

  此外還有多種情況,因爲事涉佛門專修,這裏從略。

  五、第五相攝六妙門

  六妙門的坐禅修習,真是奧妙無窮,相攝就是這種奧妙無窮中的一種。

  在各種相攝中,最主要的相攝之法有六門自體相攝和巧修六門出生勝進相攝兩種。

  (一)六門自體相攝

  何謂六門自體相攝?這是說,修習者在坐禅修習六門中的任何一門時,一一皆攝六門,一中具有六相也。舉個例說,在修數息門時,因爲心要隨著息的往來而數,所以便就攝了隨門;數時爲了止息紛紛而起的攀緣,故而又少不得製心在數,所以就攝了止門;數時因爲息的呼吸往來,了了分明,所以便又攝了觀門;數息時攝心靜慮,止息攀緣,把動散的心全部收還在了數息上,所以便又攝了還門;數息時一心系在數息上面,身心寂然,無有五蓋及諸粗煩惱垢,所以便又攝了淨門。

  舉一可以反叁,對于其他各門的修習也無不如此。由于一一皆攝六門,一中具有六相,所以就六門自體相攝來說,又有演成六六叁十六妙門之妙。

  (二)巧修六妙門出生勝進相攝

  巧修六妙門出生勝進相攝的精神,雖然近似于六門自體相攝,但也有著它自己的特點。其情況可舉數息爲例:修習者調心數息,從一到十,心不分散,就是數息的本門。數息之時,靜心善巧,既至息的初入處所,又知中間經過之處,複知息的最後還出,如此心息相依不亂,從一到十,豈不同時成就了隨門?數息之時,細心善巧,把心中的細微覺觀和刹那念異都系在了數息上,這樣不就在數息的過程中同時又成就了止門?數息之時,用靜鑒之心觀照呼吸的出入生滅,兼知身分刹那思想,陰入界法,如雲如影,空無自性,這樣不就在數息之時同時成就了息念巧慧的觀門?數息之時,非但成就觀智,並且善巧覺了觀照之心,無有自性,從而離知覺想,這樣不就又在數息的同時成就了還門?數息之時,修持者心同法性,寂然不動,不就又在數息的同時成就了淨門。如此六六叁十六,所以亦名叁十六妙門。智大師指出:若能如是善巧修習六妙門者,當知必得種種諸深禅定智慧,入叁乘涅槃也。可見這是一種開發智慧的禅定性功。

  以上六門自體相攝和巧修六門出生勝進相攝的區別在于,前者在修習時以一門統攝六門,後者則在修習時以一門同時成就六門,其區別可謂細致入微。

  六、第六通別六妙門

  本段通別六妙門,其內容主要爲闡釋修習六妙門時,可因各人根器利鈍不同而收效不同。

  根器資質鈍的,雖然面上也是修的六妙門,然而終于因爲于修習時心起魔業,從而墮入外道,難證正果。比如在數息時,修習者心裏只知從一到十,往返默數,使令安定,可心裏想的,卻希望從此入禅,享受種種快樂,這樣一來,因爲著了貪生死的念頭,所以佛門稱之爲于數息中而起魔業。其時由于心行理外,故而名爲外道。

  而真正修習六妙法門,按照智說法,又有聲聞數息相、菩薩數息相等種種不同。聲聞數息相爲,在數息時不離苦、集、滅、道四谛正觀;菩薩數息相爲,在數息時知息非息,猶如幻化,無取舍心,入息中道。因爲涉及佛門教義,哲理深奧,這裏暫且打住。

  七、第七旋轉六妙門

  這一段爲佛門修持的上乘功夫,爲修菩薩行者所修。其法當數息時,當發大誓願憐憫衆生,雖知衆生畢竟空,而欲成就衆生,淨佛國土,盡未來際。這樣發願以後,即當了所數息,不生不滅,其性空寂,即息是空,非息滅空,息性自空,息即是空,空即是息,離空無息,離息無空,一切諸法,亦複如是

  由于此後一路下去,頗涉佛門哲理,所以爲天臺宗僧人所專習,一般人難以入其堂奧。

  八、第八觀心六妙門

  本段觀心六妙門,專爲大根性人而設,由于其法所涉佛法較爲淺顯,所以一般人只要通過努力,也可照此修習。

  其法初學觀心時,知一切世間、出世間各種數息法,都是由心而出,離開了心,就離開了法。修習者若能夠如此觀心數息,便就得知心是數門了。其次觀心時,知一切數量之法,全都隨著心王而生,如果沒有心王,也就沒有心數,因此心王一動,心數也就隨之而動了。修習者若能如此觀心,便就得知心是隨門了。再其次觀心時,懂得心性常寂,便是諸法常寂,正因爲寂,所以不動,因爲不動,所以名止。修習者若能如此觀心,便就得知心是止門了。又其次觀心時,感到心性猶如虛空,無名無相(形貌),一切語言道斷,開無明藏,見真實性,于一切諸法得無著慧。修習者若能如此觀心,便就得知心是觀門了。又其次觀心之時,心如虛空,無所依倚,既不得所觀之心,也不得能觀之智,從而以無著妙慧,還通一切諸法,集諸善根,回向菩提。修習者若能如此觀心,便就得知心是還門了。又其次在觀心時,雖然能了了分別諸法,可是卻又不著一切法,成就一切法,不染一切法。經書有雲:心不染煩惱,煩惱不染心。由于修習者通達自性清淨的緣故,所以智指出:心者,即是淨門。

  以上六門,不分次第先後,只要修習者在修習時能夠直觀心性,即便具足了。

  九、第九圓觀六妙門(略)

  十、第十證相六妙門(略)

  

  

《六妙門坐禅法(洪丕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