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息取我垢,是名修净;举要言之,若能心如本净,是名修净;亦不得能修所修及净不净,是名修净。证净者,如是修时,豁然心慧相应,无碍方便,任运开发,三昧正受,心无依恃。证净有二:一者相似证,五方便相似无漏道慧发;二者真实证,苦法忍乃至第九无碍道等真无漏慧发也。三界垢尽,故名证净。
1.修净
坐禅到此,不起妄想,不起分别,心里清静得没有丝毫渣滓杂念,名为修净。
2.证净
心慧相应,真心显露。这种真心,并不是想象中有个真心,而是坐禅坐到一定程度,一种心垢全无、一尘不起的高级境界。
以上数、随、止、观、还、净,就是六妙法门的全部修习内容。关于这里的止、观法门,虽然和上篇《止观坐禅法》中的止、观名称相同,但其实际意义却颇有所出入。因为《止观坐禅法》篇中的止、观,重点偏重在息的方面。话虽如此,两者最终还是殊途同归,达到凝寂其心,身心泯然入定,同证无上涅槃。
在整个六妙法门修习过程中,数和息为前功,止和观为正功,还和净为修习的归结。为此,蒋维乔居士总结六妙法门道:因此六门中间,以止为主,观只是帮助这个止,叫它了了分明,然后能够得到还与净的结果。
三、第三随便宜六妙门
便是方便,宜是适宜。上述第二次第相生数、随、止、观、还、净六妙门,对于初学安心的修习者来说,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方便、适宜的来做,即经书所说的善巧。
怎样来选习适宜于自己的功法呢?修习者可先从学数开始;几天以后,又可学随;再几天后,又可分别先后,学止、学观、学还、学净。然后再次从头开始,学数、学随、学止、学观、学还、学净。这样安心修习,又各经过几天以后,心里便就有数了。如果认为自己适宜于修数,那就以数法安心;如果认为自己适宜于修随,那就以随法安心。至于其他各法的修习,也莫不如此,不必斤斤计较于六妙法门的次第先后,而以随便而用为要。
经过这样一番选择,修习时若觉得自己所选的一个妙门能使身安息调,心静开明,始终安固,完全定得下心来时,那就专用此法坐禅修习。如此日长时久,必有所获。然而,因为修习者毕竟是个活体,所以情况也并不那么简单。如果这样修习一个阶段后,心生散乱,暗塞不明,那么又可调换其他五妙门中任何一门适宜于自己的功法来做,原则是安即为善,不必产生其他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以上随着个人情况选定修习的便宜之法,就是佛门所谓的初学善巧安心六妙门了。
四、第四随对治六妙门
坐禅修习,如果修习者心思散乱,杂念纷起,一时静不下心来,这在佛门中叫做障。障为修禅之病,为了治病除障,必须用药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这种针对性治疗的药,就是随对治六妙法门。
那么,修习者该用什么样的药来对治坐禅中的病障呢?
(1)坐禅时如果此心纵横散乱,好比猿猴攀树,难以制伏,可以用调心数息的数门来加以制伏。为此佛说:觉观多者,教令数息。
(2)坐禅时假若其心亦昏亦散,昏即无记心,暗即睡眠,散即心浮越逸,这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选习随门进行对治。智有云:善调心随息,明照入出,心依息缘,无分散意。照息出入,治无记昏睡。心依于息,治觉观攀缘。
(3)如果在坐禅中觉得心急气粗,思绪不定,可以用止门来进行对治。这时可以宽身放息,制心凝寂,藉以止住各种无穷无尽的忆虑。
此外还有多种情况,因为事涉佛门专修,这里从略。
五、第五相摄六妙门
六妙门的坐禅修习,真是奥妙无穷,相摄就是这种奥妙无穷中的一种。
在各种相摄中,最主要的相摄之法有六门自体相摄和巧修六门出生胜进相摄两种。
(一)六门自体相摄
何谓六门自体相摄?这是说,修习者在坐禅修习六门中的任何一门时,一一皆摄六门,一中具有六相也。举个例说,在修数息门时,因为心要随着息的往来而数,所以便就摄了随门;数时为了止息纷纷而起的攀缘,故而又少不得制心在数,所以就摄了止门;数时因为息的呼吸往来,了了分明,所以便又摄了观门;数息时摄心静虑,止息攀缘,把动散的心全部收还在了数息上,所以便又摄了还门;数息时一心系在数息上面,身心寂然,无有五盖及诸粗烦恼垢,所以便又摄了净门。
举一可以反三,对于其他各门的修习也无不如此。由于一一皆摄六门,一中具有六相,所以就六门自体相摄来说,又有演成六六三十六妙门之妙。
(二)巧修六妙门出生胜进相摄
巧修六妙门出生胜进相摄的精神,虽然近似于六门自体相摄,但也有着它自己的特点。其情况可举数息为例:修习者调心数息,从一到十,心不分散,就是数息的本门。数息之时,静心善巧,既至息的初入处所,又知中间经过之处,复知息的最后还出,如此心息相依不乱,从一到十,岂不同时成就了随门?数息之时,细心善巧,把心中的细微觉观和刹那念异都系在了数息上,这样不就在数息的过程中同时又成就了止门?数息之时,用静鉴之心观照呼吸的出入生灭,兼知身分刹那思想,阴入界法,如云如影,空无自性,这样不就在数息之时同时成就了息念巧慧的观门?数息之时,非但成就观智,并且善巧觉了观照之心,无有自性,从而离知觉想,这样不就又在数息的同时成就了还门?数息之时,修持者心同法性,寂然不动,不就又在数息的同时成就了净门。如此六六三十六,所以亦名三十六妙门。智大师指出:若能如是善巧修习六妙门者,当知必得种种诸深禅定智慧,入三乘涅槃也。可见这是一种开发智慧的禅定性功。
以上六门自体相摄和巧修六门出生胜进相摄的区别在于,前者在修习时以一门统摄六门,后者则在修习时以一门同时成就六门,其区别可谓细致入微。
六、第六通别六妙门
本段通别六妙门,其内容主要为阐释修习六妙门时,可因各人根器利钝不同而收效不同。
根器资质钝的,虽然面上也是修的六妙门,然而终于因为于修习时心起魔业,从而堕入外道,难证正果。比如在数息时,修习者心里只知从一到十,往返默数,使令安定,可心里想的,却希望从此入禅,享受种种快乐,这样一来,因为着了贪生死的念头,所以佛门称之为于数息中而起魔业。其时由于心行理外,故而名为外道。
而真正修习六妙法门,按照智说法,又有声闻数息相、菩萨数息相等种种不同。声闻数息相为,在数息时不离苦、集、灭、道四谛正观;菩萨数息相为,在数息时知息非息,犹如幻化,无取舍心,入息中道。因为涉及佛门教义,哲理深奥,这里暂且打住。
七、第七旋转六妙门
这一段为佛门修持的上乘功夫,为修菩萨行者所修。其法当数息时,当发大誓愿怜悯众生,虽知众生毕竟空,而欲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尽未来际。这样发愿以后,即当了所数息,不生不灭,其性空寂,即息是空,非息灭空,息性自空,息即是空,空即是息,离空无息,离息无空,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由于此后一路下去,颇涉佛门哲理,所以为天台宗僧人所专习,一般人难以入其堂奥。
八、第八观心六妙门
本段观心六妙门,专为大根性人而设,由于其法所涉佛法较为浅显,所以一般人只要通过努力,也可照此修习。
其法初学观心时,知一切世间、出世间各种数息法,都是由心而出,离开了心,就离开了法。修习者若能够如此观心数息,便就得知心是数门了。其次观心时,知一切数量之法,全都随着心王而生,如果没有心王,也就没有心数,因此心王一动,心数也就随之而动了。修习者若能如此观心,便就得知心是随门了。再其次观心时,懂得心性常寂,便是诸法常寂,正因为寂,所以不动,因为不动,所以名止。修习者若能如此观心,便就得知心是止门了。又其次观心时,感到心性犹如虚空,无名无相(形貌),一切语言道断,开无明藏,见真实性,于一切诸法得无著慧。修习者若能如此观心,便就得知心是观门了。又其次观心之时,心如虚空,无所依倚,既不得所观之心,也不得能观之智,从而以无著妙慧,还通一切诸法,集诸善根,回向菩提。修习者若能如此观心,便就得知心是还门了。又其次在观心时,虽然能了了分别诸法,可是却又不著一切法,成就一切法,不染一切法。经书有云:心不染烦恼,烦恼不染心。由于修习者通达自性清净的缘故,所以智指出:心者,即是净门。
以上六门,不分次第先后,只要修习者在修习时能够直观心性,即便具足了。
九、第九圆观六妙门(略)
十、第十证相六妙门(略)
《六妙门坐禅法(洪丕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