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坐禅法(洪丕谟)▪P3

  ..續本文上一頁起了。正如經偈所說的那樣:

  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

  已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

  對于修習止觀坐禅法的好處和樂趣,釋論偈有雲:

  閑坐林樹間,寂然滅諸惡。

  淡泊得一心,斯樂非天樂。

  人求世間利,名衣好床褥。

  斯樂非安隱,求利無厭足。

  衲衣在空閑,動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明,觀諸法實相。

  種種諸法中,皆以等觀人。

  解慧心寂然,叁界無倫匹。

  以上止觀禅法,修止和修觀的作用截然不同。《修習止觀坐禅法要》說:行者于坐禅時,其心暗塞無記瞪瞢,或時多睡,爾時應當修觀照了。若于坐中,其心浮動輕躁不安,爾時應當修止止之。蔣維喬居士說得更進一步:學靜坐的人,起初是心思散亂,把持不住,這叫作散亂。散亂是心向上浮,治散亂的方法,就要用止。止而又止,心思漸漸收束,不知不覺,坐下不久,又要打瞌睡,這叫作昏沈,治昏沈的方法,就要用觀。

  七、善根發第七

  修持者通過對止觀的種種修持,日長時久,身心明淨,由量變而漸次入于質變,可獲種種善根開發的功德。這種善根發相,歸納起來,有外善根發相和內善根發相的不同。

  (一)外善根發相

  所謂外善根發相,就是修持止觀所獲得的有關品德修養上的提高,諸如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尊長,供養叁寶,及諸所學等善根開發。由于這些都是外事,所以名爲外善根發相。

  (二)內善根發相

  內善根發相爲修持止觀後所獲諸禅定法門善根開發,以有別于外事的外善根發相。內善根發相有明善根發相、分別邪正二種禅發相、明用止觀長養諸善根叁種。其明善根發相又有五種不同。

  1.息道善根發相

  修持者修持止觀,日久身心調適,妄念不生,自己感到此心漸漸入定,發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其時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隱,連自己的身心相貌也都不見。此後少則一天兩天,多則一月兩月,可在定中出現身心運動,産生痛、癢、冷、暖、輕、重、澀、滑等八觸。當觸法時,身心安定,虛微悅豫,快樂清淨,是爲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發相;如若在欲界未到定地中忽然感到呼吸出入長短,遍身毛孔虛疏,即以心眼見體內叁十六物,就好比開倉見到麻豆等谷類一樣,此時心大驚喜,寂靜安快,是爲隨息特勝善根發相。

  2.不淨觀善根發相

  修持者在欲界未到定地的身心虛寂狀態中,可以出現叁種不淨觀善根發相。《小止觀》卷下說:

  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定地,于此定中身心虛寂,忽然見他男女身死,死已膖脹爛壞,蟲膿流出,見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厭患所愛,此爲九想善根發相;或于靜定之中,忽然見內身不淨,外身膖脹狼藉,自身白骨,從頭至足,節節相拄,見是事已,定心安隱,驚悟無常,厭患五欲,不著我人,此是背舍善根發相;或于定心中,見于內身及外身,一切飛禽走獸,衣服飲食,屋舍山林,皆悉不淨,此爲大不淨善根發相。

  3.慈心善根發相

  修持者修到欲界未到地定,在此定中忽然發心慈念衆生,此時內心悅樂清淨,于平時生活中見到人都和顔悅色,是爲慈心善根發相。其他如悲喜舍心發相,也大體與此類似。

  4.因緣觀善根發相

  這是一種智慧開發、破諸執見、推尋叁世無明行等因緣的禅定境界。《小止觀》說:

  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身心靜定,忽然覺悟心生,推尋叁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中,不見人我,即離斷常,破諸執見,得定安隱,解慧開發,心生法喜,不念世間之事,乃至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中,分別亦複如是,是爲因緣觀善根發相。

  5.念佛善根發相

  在欲界未到地定狀態中,忽然憶念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議;所有十力無畏,不共叁昧解脫等法,不可思議;神通變化無礙,說法廣利衆生,不可思議;如是等無量功德,不可思議。一想到佛的這些不可思議,即生愛敬之心,叁昧開發,身心快樂,清淨安隱,亦且身體輕利,自己感到功德巍巍,人所敬愛。

  八、覺知魔事第八

  所謂魔事,是指修習止觀等禅定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幻覺。所謂覺知,就是對于禅定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幻覺一定要有所了解,否則便會陷于驚慌失措的境地。

  佛書所說魔事,有四魔,甚至十種陰魔等。《小止觀》采四魔之說,指出四魔爲:一煩惱魔,二陰入界魔,叁死魔,四鬼神魔。前叁種魔皆是世間之常事,及隨人自心所生,當須自心正除遣之,而其鬼神魔則又有叁種。

  (一)精魅

  精魅有種種變化,所謂十二時獸,各當其時而來,來時惱惑行人,所以必須善于識別覺知。《小止觀》說:

  若于寅時來者,必是虎獸等;若于卯時來者,必是兔、鹿等;若于辰時來者,必是龍、鼈等;若于巳時來者,必是蛇、蟒等;若于午時來者,必是馬、驢、駝等;若于未時來者,必是羊等;若于申時來者,必是猿、猴等;若于酉時來者,必是雞、鳥等;若是戌時來者,必是狗、狼等;若是亥時來者,必是豬等;子時來者,必是鼠等;醜時來者,必是牛等。

  對于這種心理上的精魅,其對治之法,就是按照精魅出現的不同時間直呼獸精名字而呵責之,即當謝滅。因爲呵責可以自壯膽魄,膽魄一壯,精魅自然就退避叁舍了。

  (二)堆剔鬼

  堆剔鬼其實也是坐禅坐到一定階段常可出現的身心異常感覺,和做氣功做到一定階段所起的種種身心反應相類似。堆剔鬼觸惱修持者的方式,或如蟲蠍緣人頭面,鑽刺熠熠,或擊枥人兩腋下,或乍抱持于人,或言說音聲喧鬧,及作諸獸之形,異相非一。覺知堆剔鬼來惱人的祛除方法,一爲陰而罵之(心裏咒罵):我今識汝,汝是閻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蠟吉支,邪見喜破戒種,我今持戒,終不畏汝。二爲誦戒,若是出家僧尼,應誦戒本,若是在家居士,應誦叁皈五戒等,如此則鬼便卻行匍匐而去。

  (叁)魔惱

  魔惱大多化作叁種五塵境界,藉以惱破修持者的善心,使之引起貪欲、憂愁、嗔恚、睡眠等種種煩惱,所以皆屬魔軍。叁種五塵如下。

  1.可畏五塵

  一作違情事,名爲可畏五塵,使人引起恐怖。《小止觀》說:作違情境界者,或作虎狼獅子羅刹之形,種種可畏之像,來怖行人(修持者)。

  2.可愛五塵

  二作順情事,名爲可愛五塵,使人心有膠著。《小止觀》說:作順情境者,或作父母兄弟諸佛,形象端正,男女可愛之境,令人心著。

  3.平等五塵

  叁作非違非順之事,名爲平等五塵,使人心起動亂。《小止觀》說:作非違非順境者,則平常之事,動亂人心,令失禅定。

  以上魔惱,或作種種好惡之聲,或作種種香臭之氣,或作種種好惡之味,或作種種苦樂之境。歸納起來,貪欲爲初魔軍,憂愁爲第二魔軍,饑渴爲第叁魔軍,渴愛爲第四魔軍,睡眠爲第五魔軍,怖畏爲第六魔軍,疑悔爲第七魔軍,嗔恚爲第八魔軍,利養虛稱爲第九魔軍,自高慢人爲第十魔軍,經偈有雲:

  欲是汝初軍,憂愁爲第二,

  饑渴第叁軍,渴愛爲第四,

  睡眠第五軍,怖畏爲第六,

  疑悔第七軍,嗔恚爲第八,

  利養虛稱九,自高慢人十。

  如是等衆軍,壓沒出家人。

  我以禅智力,破汝此諸軍,

  得成佛道已,度脫一切人。

  其破除魔惱的辦法,一爲修止,二爲修觀。智大師指出:

  行者既覺知魔事,即當卻之。卻法有二,一者修止卻之,凡見一切外諸惡魔境,悉知虛诳,不憂不怖,亦不取不舍,妄計分別,息心寂然,彼當自滅;二者修觀卻之,若見如上所說種種魔境,用止不去,即當反觀能見之心,不見處所,彼何所惱?如是觀時,尋當滅謝。

  經過止、觀兩法,如魔惱諸軍依然遲遲不去,也大可不必心生恐懼,因這時還可用正心之法作再一次的祛除。因爲在客觀上,從來也沒有坐禅者因心起幻覺諸魔而真的被虎狼吃掉,也從來沒有坐禅者因心起幻覺諸魔化作男女來做夫妻而真的就變成夫妻了。

  以上坐禅過程中可能産生的種種魔事,究其起因,多半因爲心亂失定,雜念紛起,或心生驚怖,或念歸貪著而起,所以《楞嚴經》說:(魔事)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爲此,著名佛學家陳兵總結:坐禅者如懷有不健康的目的,心理有病症,或潛意識中壓伏有病態因素,在坐禅入定的一定階段,會不自覺地被釋放發泄,或造成幻覺,或引起各種心理失調,心理變態,甚至能使人的行爲失去自控,尤其是當出現有如神通、特異功能一類現象時,對人的妨害最大。佛教史料中記述過一些因此類魔事喪心失命的事例。這類現象,也應引起氣功修煉者的充分重視。

  九、治病第九

  修習止觀坐禅法的人,若果用心修持,一心精進,則各種各樣的慢性疾病,久久自然消除。關于止觀治病之法,大體有這樣兩種。

  (一)用止治病法

  (1)安心止在病處,即能治病。

  (2)臍下一寸,名憂陀那,此雲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經久即多有所治。

  (3)常止心足下,莫問行住寢臥,即能治病。

  (4)但知諸法空無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

  (二)用觀治病法

  但觀心想,用吹、呼、嘻、呵、噓、呬六種氣訣治病。治時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在六氣之中有針對性地選擇一字或者多字,然後鼻引清氣,把所擇之字放在唇口之中微微吐出,以耳中不聞字音爲佳。頌曰:

  心配屬呵腎屬吹,脾呼肺呬聖皆知。

  肝髒熱來噓字至,叁焦壅處但言嘻。

  這六種氣治病之法,采自道家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所載的六字氣訣,在下編《道教修仙法》中還要細論,這裏就從略了。

  十、證果

  《中論·觀四谛品》偈說: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

  偈文簡明地概括了中觀學派因緣、空、假、中道四者的內在關系:四者之中以因緣爲出發點,由此表現爲空觀、假觀和中道。爲此,《摩诃止觀》卷一也說:當知一念,即空、即假、即中。

  在止觀坐禅法中,除前文正修行第六所提到的對治觀、正觀外,空觀、假觀和中觀,尤爲修習觀法的核心內容。

  (一)空觀

  坐禅時心中湧現出來的種種雜念,不管這雜念想的是外界事物還是內在事物,我都把它看成由因緣暫時和合而成,本屬空無自性之物。這種觀法,就叫空觀,或者叫做真谛、無谛。

  (二)假觀

  坐禅止遏雜念,雖把世間一切事物都看成爲因緣和合而成,空無自性,然而這種空,又畢竟不是沒有,亦即仍有假相存在,正如《法華玄義》卷二下所說的那樣:昔者慧眼但見于空,不見不空,今開慧眼即見不空,不空即佛性。所以這樣一想,便就從空入假,名爲假觀,或稱俗谛、有谛。

  (叁)中觀

  既看到物象空的一面,又看到假的一面,然而卻又非空非假,即是中空。爲此,對于中觀修持,蔣維喬居士說得明白,他說:從相對方面看來,空觀是屬于無的一邊,假觀是屬于有的一邊,功夫到此地方,還不算完全,應該再爲精進。觀空時不去執著空,觀假時不去執著假,離開空假兩邊,心中無依無著,洞然光明,這叫作中觀。在佛門中,中觀又稱中谛或中道第一義谛。

  以上止觀坐禅法歸納起來,核心在于調身、調息、調心,以及入禅時的系緣守境止、製心止、體真止叁止,然後再加上空觀、假觀、中觀的一心叁觀之法,而其中尤以一心叁觀爲不二法門。爲此,《摩诃止觀》卷一下說,此叁谛(叁觀)雖叁而一,雖一而叁,不相妨礙,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

  對于修習止觀坐禅來說,如果一旦忽而悟徹了一心叁觀的個中叁昧,也就達到了叁谛圓融的理想境界了。

  止觀法門既名止觀,所以對于止、觀兩者,尤其不容忽視。止爲念念歸一,觀爲了了分明。修習之時,兩者多互相依存,交替使用,若果截然劃分,便就墮入拘泥文字的魔道了。

  

  

《止觀坐禅法(洪丕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