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平时修习止观,摄心止念还不能保证把此心定下,何况一味掉散?所以掉为修习者大忌。
原书又说:悔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所说;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悔者,悔能成盖。若掉无悔,则不成盖。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掉起未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时,方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
(五)五弃疑盖
疑有三种:一是疑自己资质愚钝,怕修不好止观;二是疑师长能否真有至道,能够教我;三是疑止观功法,是否确有道理。由于以疑覆心,所以也要弃掉。
四、调和第四
调和也有五种,就是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修习止观,就好比琴师弹琴先要把弦调好方可奏出妙曲一样。所以说:行者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
(一)调食
饮食本来是用以资身进道的,如果吃得太饱,就会气急身满,百脉不通,心气闭塞,坐念不安;如果吃得太少,就会身羸心悬,意虑不固;如果吃得不干净,就会心识昏迷,有损健康;如果吃了忌口发物,就会引动旧病,身体失和。所以《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
(二)调睡眠
一个人平时如果眠寐过多,非但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容易引起心地昏昧,沉没善根。所以睡眠的时间要把握得恰到好处,这样自然就神气清白,念心明净,有利于栖心圣境,深入体味止观的个中三昧。
(三)调身
坐禅初至绳床,先要把坐处垫放安稳,使得久坐也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其法如下。
1.正脚
坐时先要正脚。方法有半跏坐和全跏两种: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趾)与右(髀)齐,右脚指与左齐。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
2.解宽衣带
正脚以后,就要解宽衣带。解宽衣带的目的是使得周身气血自然通畅,所以只要解宽到周身舒适就可以了,不必解得太宽,否则坐时脱落,既影响入禅,又容易导致寒气的侵袭。
3.安手
衣带解宽以后,还要安手。安手之法,主要为: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
4.正身
安手之后,不忘正身。正身之时,先挺动身体,以及肩颈关节,务使自然调畅,然后端直身体,使脊骨勿曲(屈)勿耸。
5.正头颈
身正好后,再正头颈。此时端直头颈,使鼻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并和脐孔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
6.口吐浊气
头颈正好后,便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时,开口缓缓放气,不可粗急,放时让气尽量吐出,同时想象身体百脉不通之处,都随着气一起吐了出来,然后闭口,鼻纳清气,这样大概三次左右,息就基本调和好了。
7.闭口
浊气吐尽之后,即当闭口,闭口时唇齿才相拄著,舌向上腭。
8.闭眼
口闭好后,又当闭眼。闭眼的目的在于断除外光,使心易于入定。
以上调身之法,调和的标准为不宽不急,端身正坐,犹如奠石。假如做到了这一步,那就等于初入禅定了。
(四)调息
息有风、喘、气、息四种相,其中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属于息中的不调相;由于守息即定,属于息中的调相。关于四息相的具体情况,前文《达摩面壁禅》篇中已经有所交代。
调息之时,当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
检验调息的标准为不涩不滑。若果息调好了,那就气息微微,众患不生,其心易定,入于止观坐禅的初入定时了。
(五)调心
修习止观坐禅法,调心入定是至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又有初入、二住、三出之法。
1.初入
调心初入有两个要点:一者调伏乱想,不令越逸;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
这里,又有沉相、浮相以及心急病相、心宽病相的说法。
所谓沉相,就是坐禅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纠治沉相的办法为用意念注想鼻端,这样心里就不致昏沉了。
所谓浮相,就是坐禅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纠治浮相的办法为安心向下,用意念注想脐中,如此则制诸乱念,心即定住。
总而言之,以上沉相、浮相是修习止观初入定时比较易犯的两个毛病。沉相为心里昏沉,所以须用系念鼻端的办法来加以振拔;浮相为思绪飘动,故而要用系缘脐中的办法来使之沉降。
所谓心急病相,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的话来说,就是:由坐中摄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急痛。纠正的办法,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
所谓心宽病相,主要为:觉心志散慢,身好逶迤,或口中流涎,或时暗晦。纠正的办法,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身体相持。
2.二住
调心二住,就是在身、息、心三事过程中,发现有不调的环节,都要用心意来加以调正,从而有利于及时入定。
调身的不协环节和调正之法为:若坐时向虽调身竟,其身或宽或急,或偏或曲,或低或昂,身不端直。觉已随正,令其安稳,中无宽急,平直正住。
调息的不协环节和调正之法为:复次一坐之中,身虽调和,而气不调和。不调和相者,如上所说,或风或喘,或复气急,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每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
调心的不协环节和调正之法为:次一坐中,身息虽调,而心或浮、沉、宽、急不定。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中适。
3.三出
调心三出,就是修习止观坐禅入定之后,于结束出定时,先要把入定之心恢复过来,接着开口放气,依次微微松动头颈、肩臂、两足,此后又用手遍摩周身四肢,接着张开双眼,待身体渐渐恢复正常后,才可开始下地活动。如果一时匆匆出定,往往容易引起头痛心烦、关节不利等不适,不能不注意及之。
五、方便行第五
修习止观坐禅法,还要具备五种方便法门。五种方便法门如下。
(一)欲
欲就是一切善法,欲为其本。如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等等。
由于欲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所以又有志、愿、好、乐等名称。
(二)精进
所谓精进,意即坚持禁戒,舍弃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修习止观坐禅之法不废。
(三)念
念是念想,大要为念世间为期诳可贱,念禅定为尊重可贵。为此,《修习止观法要》卷上说: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一切神通道力,咸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
(四)巧慧
所谓巧慧,其意是要用智巧聪慧比较世间乐和禅定智慧乐两者之间的得失轻重。
佛门认为,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所以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有漏皆苦)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所以是得是重。
(五)一心分明
佛经有云:非智不禅,非禅不智。所以一心分明,就是要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所以下定决心,一心修行止观坐禅之法,这样心如金刚,就不易被天魔外道沮坏了。
六、正修行第六
这是修习止观坐禅法十意中修习止观的核心所在。佛书有言:行者初坐禅时,心粗乱故,应当修止以破除之;止若不破,即应修观。
(一)修止
作为禅修性功的内容之一,其排除杂念的修止功法,基本有系缘守境止、制心止、体真止三种。
1.系缘守境止
初学禅修养性的人,思想往往容易散乱,把握不住,这时就非得把心系在缘(事物)上境上以一制纷不可。正如佛经所说的那样:系心不放逸,亦如猿着锁。
系缘守境止的方法有好几种,通常所用大致有系心鼻端和系心脐间两种。
对于前者,近人蒋维乔《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说:系心鼻端把一切妄想抛开,专心注视鼻端,息出息入,入不见它从哪里来,出不见它往哪里去。久而久之,妄心就慢慢地安定下来。
对于后者,《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把系心所在的脐间改为脐下。蒋维乔居士说:系心脐下人们全身的重心在小腹,把心系在这个地方,最为稳妥。这时应该想鼻中出入的息像一条垂直的线,从鼻孔、喉管笔直通至小腹。久后不但妄心渐停,并且可以帮助调息功夫。显然,这又是他个人的心得体会了。
2.制心止
关于制心止的方法,《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指出: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驰散。故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止心。近人蒋维乔居士则说得更为明白清楚,他说:
前面说的系缘止是就心的对象方面入手,今制心止直从心的本体上下手,就是看清我们心中念头起处,随时制止它,断除它的攀缘。这比系缘止为细密,是由粗入细、由浅入深的功夫。
3.体真止
体是体会,真是真实。《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说: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止。偈云:
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
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对此,当代气功学家马济人先生的看法为:方法是闭目反观自己的身体,而加以细心体会,则妄念止息。体是体会,真是真实。此法在前两法的基础上,只是对偶尔所起的念头用分析的方法,以体会其是否真实,这样知道了念头都是偶然巧合,都是虚妄不实的,全部丢开,就可自然止息。
(二)修观
修习坐禅养性功法,有人心猿意马,有人易于昏沉。对付昏沉的办法,莫如修观。修观的方法多种多样,较为常见的有对治观、正观等。
1.对治观
所谓对治,就是列举相对事物以作观照,这样可以对症下药,如:
不净观对治贪欲;
慈心观对治嗔恚;
界分别观对治著我;
数息观对治多寻思劳,等等。
2.正观
其法观照世间一切诸相(事物),都是由于因缘才生起的,然而因缘无性,所观之境一切皆空,这就使人明白实相无非都是铸成的幻象。一想到这里,能观之心便就自然不…
《止观坐禅法(洪丕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