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名爲心掉。平時修習止觀,攝心止念還不能保證把此心定下,何況一味掉散?所以掉爲修習者大忌。
原書又說:悔有二種: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所說;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悔箭入心,堅不可拔。悔者,悔能成蓋。若掉無悔,則不成蓋。這是爲什麼呢?原因在于:掉起未在緣中,故後欲入定時,方悔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爲蓋。
(五)五棄疑蓋
疑有叁種:一是疑自己資質愚鈍,怕修不好止觀;二是疑師長能否真有至道,能夠教我;叁是疑止觀功法,是否確有道理。由于以疑覆心,所以也要棄掉。
四、調和第四
調和也有五種,就是調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修習止觀,就好比琴師彈琴先要把弦調好方可奏出妙曲一樣。所以說:行者修心,亦複如是。善調五事,必使和適,則叁昧易生。有所不調,多諸妨難,善根難發。
(一)調食
飲食本來是用以資身進道的,如果吃得太飽,就會氣急身滿,百脈不通,心氣閉塞,坐念不安;如果吃得太少,就會身羸心懸,意慮不固;如果吃得不幹淨,就會心識昏迷,有損健康;如果吃了忌口發物,就會引動舊病,身體失和。所以《經》雲: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閑,心靜樂精進。
(二)調睡眠
一個人平時如果眠寐過多,非但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而且容易引起心地昏昧,沈沒善根。所以睡眠的時間要把握得恰到好處,這樣自然就神氣清白,念心明淨,有利于棲心聖境,深入體味止觀的個中叁昧。
(叁)調身
坐禅初至繩床,先要把坐處墊放安穩,使得久坐也沒有不舒服的感覺。其法如下。
1.正腳
坐時先要正腳。方法有半跏坐和全跏兩種:若半跏坐,以左腳置右腳上,牽來近身,令左腳指(趾)與右(髀)齊,右腳指與左齊。若欲全跏,即正右腳置左腳上。
2.解寬衣帶
正腳以後,就要解寬衣帶。解寬衣帶的目的是使得周身氣血自然通暢,所以只要解寬到周身舒適就可以了,不必解得太寬,否則坐時脫落,既影響入禅,又容易導致寒氣的侵襲。
3.安手
衣帶解寬以後,還要安手。安手之法,主要爲: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對,頓置左腳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
4.正身
安手之後,不忘正身。正身之時,先挺動身體,以及肩頸關節,務使自然調暢,然後端直身體,使脊骨勿曲(屈)勿聳。
5.正頭頸
身正好後,再正頭頸。此時端直頭頸,使鼻不偏不斜,不低不昂,並和臍孔保持在一條垂直線上。
6.口吐濁氣
頭頸正好後,便當口吐濁氣。吐氣之時,開口緩緩放氣,不可粗急,放時讓氣盡量吐出,同時想象身體百脈不通之處,都隨著氣一起吐了出來,然後閉口,鼻納清氣,這樣大概叁次左右,息就基本調和好了。
7.閉口
濁氣吐盡之後,即當閉口,閉口時唇齒才相拄著,舌向上腭。
8.閉眼
口閉好後,又當閉眼。閉眼的目的在于斷除外光,使心易于入定。
以上調身之法,調和的標准爲不寬不急,端身正坐,猶如奠石。假如做到了這一步,那就等于初入禅定了。
(四)調息
息有風、喘、氣、息四種相,其中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屬于息中的不調相;由于守息即定,屬于息中的調相。關于四息相的具體情況,前文《達摩面壁禅》篇中已經有所交代。
調息之時,當依叁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寬放身體,叁者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障。
檢驗調息的標准爲不澀不滑。若果息調好了,那就氣息微微,衆患不生,其心易定,入于止觀坐禅的初入定時了。
(五)調心
修習止觀坐禅法,調心入定是至爲重要的一個環節。又有初入、二住、叁出之法。
1.初入
調心初入有兩個要點:一者調伏亂想,不令越逸;二者當令沈、浮、寬、急得所。
這裏,又有沈相、浮相以及心急病相、心寬病相的說法。
所謂沈相,就是坐禅時心中昏暗,無所記錄,頭好低垂。糾治沈相的辦法爲用意念注想鼻端,這樣心裏就不致昏沈了。
所謂浮相,就是坐禅時心好飄動,身亦不安,念外異緣。糾治浮相的辦法爲安心向下,用意念注想臍中,如此則製諸亂念,心即定住。
總而言之,以上沈相、浮相是修習止觀初入定時比較易犯的兩個毛病。沈相爲心裏昏沈,所以須用系念鼻端的辦法來加以振拔;浮相爲思緒飄動,故而要用系緣臍中的辦法來使之沈降。
所謂心急病相,用《修習止觀坐禅法要》的話來說,就是:由坐中攝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急痛。糾正的辦法,當寬放其心,想氣皆流下,患自差矣。
所謂心寬病相,主要爲:覺心志散慢,身好逶迤,或口中流涎,或時暗晦。糾正的辦法,爾時應當斂身急念,令心住緣中,身體相持。
2.二住
調心二住,就是在身、息、心叁事過程中,發現有不調的環節,都要用心意來加以調正,從而有利于及時入定。
調身的不協環節和調正之法爲:若坐時向雖調身竟,其身或寬或急,或偏或曲,或低或昂,身不端直。覺已隨正,令其安穩,中無寬急,平直正住。
調息的不協環節和調正之法爲:複次一坐之中,身雖調和,而氣不調和。不調和相者,如上所說,或風或喘,或複氣急,身中脹滿。當用前法,隨而治之,每令息道綿綿,如有如無。
調心的不協環節和調正之法爲:次一坐中,身息雖調,而心或浮、沈、寬、急不定。爾時若覺,當用前法調令中適。
3.叁出
調心叁出,就是修習止觀坐禅入定之後,于結束出定時,先要把入定之心恢複過來,接著開口放氣,依次微微松動頭頸、肩臂、兩足,此後又用手遍摩周身四肢,接著張開雙眼,待身體漸漸恢複正常後,才可開始下地活動。如果一時匆匆出定,往往容易引起頭痛心煩、關節不利等不適,不能不注意及之。
五、方便行第五
修習止觀坐禅法,還要具備五種方便法門。五種方便法門如下。
(一)欲
欲就是一切善法,欲爲其本。如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禅智慧法門等等。
由于欲爲志願好樂一切諸深法門,所以又有志、願、好、樂等名稱。
(二)精進
所謂精進,意即堅持禁戒,舍棄五蓋,初夜後夜,專精修習止觀坐禅之法不廢。
(叁)念
念是念想,大要爲念世間爲期诳可賤,念禅定爲尊重可貴。爲此,《修習止觀法要》卷上說:若得禅定,即能具足發諸無漏智,一切神通道力,鹹等正覺廣度衆生,是爲可貴,故名爲念。
(四)巧慧
所謂巧慧,其意是要用智巧聰慧比較世間樂和禅定智慧樂兩者之間的得失輕重。
佛門認爲,世間之樂,樂少苦多,虛诳不實,所以是失是輕;禅定智慧之樂,無漏(有漏皆苦)無爲,寂然閑曠,永離生死,與苦長別,所以是得是重。
(五)一心分明
佛經有雲:非智不禅,非禅不智。所以一心分明,就是要明見世間可患可惡,善識定慧功德可尊可貴,所以下定決心,一心修行止觀坐禅之法,這樣心如金剛,就不易被天魔外道沮壞了。
六、正修行第六
這是修習止觀坐禅法十意中修習止觀的核心所在。佛書有言:行者初坐禅時,心粗亂故,應當修止以破除之;止若不破,即應修觀。
(一)修止
作爲禅修性功的內容之一,其排除雜念的修止功法,基本有系緣守境止、製心止、體真止叁種。
1.系緣守境止
初學禅修養性的人,思想往往容易散亂,把握不住,這時就非得把心系在緣(事物)上境上以一製紛不可。正如佛經所說的那樣:系心不放逸,亦如猿著鎖。
系緣守境止的方法有好幾種,通常所用大致有系心鼻端和系心臍間兩種。
對于前者,近人蔣維喬《因是子靜坐衛生實驗談》說:系心鼻端把一切妄想抛開,專心注視鼻端,息出息入,入不見它從哪裏來,出不見它往哪裏去。久而久之,妄心就慢慢地安定下來。
對于後者,《因是子靜坐衛生實驗談》把系心所在的臍間改爲臍下。蔣維喬居士說:系心臍下人們全身的重心在小腹,把心系在這個地方,最爲穩妥。這時應該想鼻中出入的息像一條垂直的線,從鼻孔、喉管筆直通至小腹。久後不但妄心漸停,並且可以幫助調息功夫。顯然,這又是他個人的心得體會了。
2.製心止
關于製心止的方法,《修習止觀坐禅法要》指出:所謂隨心所起,即便製之,不令馳散。故經雲:此五根者,心爲其主,是故汝等當好止心。近人蔣維喬居士則說得更爲明白清楚,他說:
前面說的系緣止是就心的對象方面入手,今製心止直從心的本體上下手,就是看清我們心中念頭起處,隨時製止它,斷除它的攀緣。這比系緣止爲細密,是由粗入細、由淺入深的功夫。
3.體真止
體是體會,真是真實。《修習止觀坐禅法要》說: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若心不取,則妄念心息,故名爲止。偈雲:
一切諸法中,因緣空無主。
息心達本源,故號爲沙門。
對此,當代氣功學家馬濟人先生的看法爲:方法是閉目反觀自己的身體,而加以細心體會,則妄念止息。體是體會,真是真實。此法在前兩法的基礎上,只是對偶爾所起的念頭用分析的方法,以體會其是否真實,這樣知道了念頭都是偶然巧合,都是虛妄不實的,全部丟開,就可自然止息。
(二)修觀
修習坐禅養性功法,有人心猿意馬,有人易于昏沈。對付昏沈的辦法,莫如修觀。修觀的方法多種多樣,較爲常見的有對治觀、正觀等。
1.對治觀
所謂對治,就是列舉相對事物以作觀照,這樣可以對症下藥,如:
不淨觀對治貪欲;
慈心觀對治嗔恚;
界分別觀對治著我;
數息觀對治多尋思勞,等等。
2.正觀
其法觀照世間一切諸相(事物),都是由于因緣才生起的,然而因緣無性,所觀之境一切皆空,這就使人明白實相無非都是鑄成的幻象。一想到這裏,能觀之心便就自然不…
《止觀坐禅法(洪丕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