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家四禅八定的靜坐工作(楊政河)

  佛家四禅八定的靜坐工作

  楊政河

  ㈠修禅定的步驟

  禅定,有時說它爲禅觀,“禅”是從佛陀妙覺的心中所衍生出來的;定者,定其身心;觀者,觀其內心,純然是一種精神集中與安定身心,製心一處的修養方法。當禅定工夫日漸精純時,目然就有其次第修證的禅境産生,即由世間禅的修證,到達出世間禅的境界。對于這種禅觀的修法,是有其所人的階梯;在“天臺止觀修行法要”中,我們介紹修行中的二十五種方便法,及爲掃除昏沈、散亂、失念叁障,使能觀的心勇往直前的“九次第定”的觀法,目然有其修行步驟,只要我們有明師傳授,或如法奉行,由解而行,或由解行而證驗,將可令知、行、意的作用不起,所有雜念目然消失,氣息幾乎斷絕,將能呈現心靈上的一片光明,內不見身心,外不見世界,而體驗到言亡慮絕,不可思議的直覺境界。如果不達到這種境界,不能體現覺心,不論千言萬語,都是空談理論,于事無補。對于有志學佛者,不僅要修世間禅,還要鋒出世間禅,因爲如果不修禅定不能人于天界。而且禅的本體,就是在究明目己的內在覺性,啓發自己的菩提心,圓滿達成佛果菩提的妙境也要從禅定中去體會,才能如實地獲得智慧解脫。

  張澄基教授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禅定之理論與實踐”,曾對禅定下一個嘗試性的定義,他說:“禅定是一個特殊的心理生理;狀態。在這個狀態下,心理方面的顯著現象,是心注一境,或無波動式妄念起伏的現象;生理方面的顯著現象,是呼吸作用、血液循環,和心髒跳動的緩慢、微細、以至于絕的停止。”換句話說,當人在入定時,心識的作用已經幾乎達到停止活動的狀態。根據張教授實際修行的經驗認爲:妄念之流,是一個非常可怕、非常不易調伏的東西。而且妄念之流也唯有在修定中有了相當成效時,才會覺察到。

  有關修習禅定的境界,張教授分爲叁部;首先會覺察到妄念特別鄉,煩惱盛,心不能安。第二步,由于心氣集中和刺激,精神上會産生種種虛幻境界,如定中見光明……千萬不可執著。如果心生執著,就會著“魔””萬一著魔,就必須用般若慧來觀照,目然能冰消瓦解。至于第叁步,要克服妄念煩惱的千擾,不執著幻境以爲是真實的,不斷的精進修習,將身心氣息調勻,定力增長,便自然入于正定境界。此時妄念不生,心注一境,氣息微細或留住停滅,次第産生樂、明、無念的境界。

  ㈡修禅定的方法

  因此對于修禅定的方法,張教授特別提出比較重要的六種:

  (1)依專注修禅定:這就像道家修守竅(丹田)的方法,或心緣外境,如觀目前的木、石等物,或在暗室點一柱香,著意于這一點亮光。這裏所說的專注,也就是以心專緣一處而修禅定。攀緣外境的某一點或緣身內的某一點都可以。

  (2)依觀想修禅定:像淨土宗觀無量壽經裏面的十六觀法與密宗的壇城觀、本尊觀。這裏所說的觀想,就是在訓練我們的心意識,讓它們能連續的觀想或意繪一物,用心理的意念來轉化生理,具有心物合一的作用。

  (3)依調息而入禅定:這就是佛家的數息觀,在密宗有金剛誦法,寶瓶氣等修法。在道家的調息方法也有多種。

  (4)依念誦而修禅定:如一心專持一佛名,或一咒語(真言),也能人定。在佛家認爲若因持佛名號,像阿彌陀佛萬德宏名,能得佛力加被。

  (5)依運動而入禅定:如道家太極拳;佛家也有以運動來遺除定障的方法,如達摩易筋經,密宗裏面的拳法等。

  (6)依心性而入禅定:當人能了解當下一念,便能如實知道目心,那麼不論是處于任何時間,都能經由觀心而修習禅定。心無一物,萬緣始空,系心一處,無事不辦。一切衆緣,種種差別:只要能提撕運用,總屬此心。所以修習靜坐者,在調和氣息,收飲元氣,以達心定、心細、心閑,若無一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依據“天臺止觀”文中九次第定的修法,從粗住、細住、安莊、近住、調順、寂靜、最最寂靜、專注一趣、等持,最後進到欲界定時,內外雙泯,身心目然明掙,定境一如。故當能與定相應時,就以定法持身,而任運不動,經此一坐而無散意,忽失欲界身,稱爲“欲界定”。(佛家所說的叁界,爲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衆生有食欲與色欲,本爲散地。容易分散他的心思,並不是說沒有少分定心,而是要取其少分的定,稱其名爲欲界定。因爲這種定心不永久,也不能相續,遇到外緣很快就散去,所以叉稱爲電光定。依據楞嚴經裏面的記載,如果不斷色欲,永遠無法開展甚深禅定,所謂煮沙是不能成飯是也。

  當欲界定的境界慢慢轉深,則身心泯然虛豁,便會完全泯失欲界身相。坐中不見己身,猶如虛空,是名“未到地定”,也可稱之爲初禅方便定。爲將入禅定而未入禅定,所以才稱其爲末到地。從此再深入就能達到初禅的境界。

  (叁)靜坐時所生八觸的相狀

  在靜坐修禅定時,起初會覺得身熱,體溫漸增高,出汗等現象。這時除了空氣流通外,應防風寒侵入。功夫用得好,身心調得暢,日久功深,會有八觸産生:

  (1)動:氣息既調,血液流暢,便聞後頸部似有響聲,身體內部自然會微微動;起初體外是看不見這種現象,而且當發生這種現象時,身體好像被風吹動似的,微微運動,從頭部、腰部、足部次第發生,或前後、或左右不一定。

  (2)癢:像螞蟻在身上爬時,微微的發癢,然後部分或全身,甚·至如無置身之地。這是氣在全身流動到神經末梢時所産生的現象。

  (3)涼:有時覺得全身清涼,如泡在涼氣房中。

  (4)暖:全身發暖,定力功深時,甚至可使冬雪融化。

  ㈤輕:感到身體輕松無比,如羽毛狀,或白雲、飛塵,有飛行之感。

  (5)重:有時卻覺身重加大石,不能動彈。

  (7)澀:忽然覺得身體表皮粗澀,猶如木皮。這是血液循環,新陳代謝的作用,如蠶蛻皮狀。

  (8)滑:覺得身體變得柔滑如乳。

  對于這八觸發生的原因;這是因爲當我們要想修得初禅定時,對于上界的極微要入于欲界的極微而生相替的作用,地水火風狂亂而如此發動,才使得身中生出八種感觸。如果一個修行者不知道有這種法相的話,他們的心中必生狂怖,以致于會認爲是走火入魔,擾亂修道的心情,甚至變成發狂。在摩诃止觀卷八說:“八觸者,心與四人合則有四正體觸,複有四觸,合成八觸。”對于這八觸:入息順地大而有重、澀。入息順水大而有冷、暖。出息順火犬而有熱、粗。出息順風大而有輕、滑。

  以上這八種觸境,在修習禅定的靜坐中,有時會生出一種或兩種或發叁、四種,及五、六種、七、八種不定,並不是同時而發,也不一定是八觸全發。在修行前如果不知道這種道理,往往修行到這種地步而退失功行,甚至誤認是魔境現前而退失道心。在寶靜法師的全集中曾說:“當八觸發起時,要能了達這是定中的境界,不爲所動,身心安定。如果八觸發過之時,身心即得寂然虛明,清淨快樂,無法用譬喻來形容這種現狀,由于有這種禅定之樂,真是別有一種殊勝的意味,絕非人間五欲之樂所能比的,是名息道。”所以當我們透過這些感觸後,身心寂然虛明,而清掙安穩,所謂“禅悅爲食,法喜充滿”。如果我們未能善加調節,有時會令頭痛,全身僵硬,或染患風濕症狀等,下次再坐時,心中生起煩悶,或急燥不安。

  (四)修習禅定時所生十種善法功德爲眷屬

  修行者入定漸深時,身心虛寂,不可名狀,便會目然産生十種善法功德爲眷屬:

  (1)空:當八觸過後,心地全空,毫無垩礙的境界便油然而生,並且能逍遙目在而不覺得有任何負擔,叫做正空。相反的,如果毫無感覺的狀態,乃是太過之相。倘若好像有一物障礙住時,這是不及之相。

  (2)明淨:像中秋滿月,萬裏無雲,明潔淨皎,不可名狀,有如被太陽光所照一樣的光明。相反地,如果生出種植變幻的光色,那是太過之相。如果毫無所見,那是不及之相。因爲我們修行者,如果不能修至隨時隨地開眼閉郡是光明之相時,那仍然還處在大黑天的無明之中,未能真正了道。

  (3)定:一心安穩,毫無故動,乃是正定。相反的,若心似頑石,毫無動靜,爲太過之相。倘若心散動于外境,不得安靜,爲不及之相。

  (4)智:遠離昏沈,曆曆分明,如印印物,有如獲得睿智之明。

  (5)善心生:在修持禅定法門後,忽然對于這些以前所未曾學過的法門,生起未曾有的歡喜。對于未曾習得的,將會生起慚愧心,認爲必須要通達到先聖先賢所習得的境界爲究竟,目然會發起四弘誓願,具備無上法門,各種善心念便油然而生。

  

  (6)柔軟:對于前面修持禅定的過程通達到初禅之境時,便會生起脫離欲界身的粗犷,獲得柔和心境的相狀。

  (7)喜悅:當我們精進修行,而修得某一種境界,自然會深感驚喜,有時候會覺得那些毫無修行的俗入,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粗犷笨重得可笑。

  (8)樂:身心似乎完全解放,有如脫殼的烏龜飛上天那樣的目在,目己覺得無限的安慰與快樂。

  (9)無累解脫:當入徹底脫離貪欲、嗔恚、睡眠、悼悔、懷疑五蓋時,身心毫無墨礙、沒有絲毫累罪、任運目在,逍遙無礙,才可算是解脫。

  (10)境界相應:這是捐真心與八觸融合後,便能生起各種善法功德,所以能夠鎮定不亂。

  (五)禅定境界中所具足的五種境

  在修禅定境界時,因爲工夫漸進,便可從八觸、十種善法中闡發出定體,所以證得初禅時,必須具足五種境:

  (1)覺境:最初所領悟的境界,即指身根與身識的相應稱之爲“覺”。

  (2)觀境:這是指細心分別,即意根與意識相應,稱之爲

  “觀”。證得初禅時,覺觀二境最爲顯明。

  (3)喜境:對于所得的定相産生喜悅之心。

  (4)樂境:這是指以安穩而恬澹的心爲樂。

  (5)一心:即心住于靜寂之境時,寂然不散的定心。未到地…

《佛家四禅八定的靜坐工作(楊政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宗祖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