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四禅八定的静坐工作
杨政河
㈠修禅定的步骤
禅定,有时说它为禅观,“禅”是从佛陀妙觉的心中所衍生出来的;定者,定其身心;观者,观其内心,纯然是一种精神集中与安定身心,制心一处的修养方法。当禅定工夫日渐精纯时,目然就有其次第修证的禅境产生,即由世间禅的修证,到达出世间禅的境界。对于这种禅观的修法,是有其所人的阶梯;在“天台止观修行法要”中,我们介绍修行中的二十五种方便法,及为扫除昏沉、散乱、失念三障,使能观的心勇往直前的“九次第定”的观法,目然有其修行步骤,只要我们有明师传授,或如法奉行,由解而行,或由解行而证验,将可令知、行、意的作用不起,所有杂念目然消失,气息几乎断绝,将能呈现心灵上的一片光明,内不见身心,外不见世界,而体验到言亡虑绝,不可思议的直觉境界。如果不达到这种境界,不能体现觉心,不论千言万语,都是空谈理论,于事无补。对于有志学佛者,不仅要修世间禅,还要锋出世间禅,因为如果不修禅定不能人于天界。而且禅的本体,就是在究明目己的内在觉性,启发自己的菩提心,圆满达成佛果菩提的妙境也要从禅定中去体会,才能如实地获得智慧解脱。
张澄基教授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禅定之理论与实践”,曾对禅定下一个尝试性的定义,他说:“禅定是一个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心理方面的显著现象,是心注一境,或无波动式妄念起伏的现象;生理方面的显著现象,是呼吸作用、血液循环,和心脏跳动的缓慢、微细、以至于绝的停止。”换句话说,当人在入定时,心识的作用已经几乎达到停止活动的状态。根据张教授实际修行的经验认为:妄念之流,是一个非常可怕、非常不易调伏的东西。而且妄念之流也唯有在修定中有了相当成效时,才会觉察到。
有关修习禅定的境界,张教授分为三部;首先会觉察到妄念特别乡,烦恼盛,心不能安。第二步,由于心气集中和刺激,精神上会产生种种虚幻境界,如定中见光明……千万不可执著。如果心生执著,就会着“魔””万一着魔,就必须用般若慧来观照,目然能冰消瓦解。至于第三步,要克服妄念烦恼的千扰,不执著幻境以为是真实的,不断的精进修习,将身心气息调匀,定力增长,便自然入于正定境界。此时妄念不生,心注一境,气息微细或留住停灭,次第产生乐、明、无念的境界。
㈡修禅定的方法
因此对于修禅定的方法,张教授特别提出比较重要的六种:
(1)依专注修禅定:这就像道家修守窍(丹田)的方法,或心缘外境,如观目前的木、石等物,或在暗室点一柱香,着意于这一点亮光。这里所说的专注,也就是以心专缘一处而修禅定。攀缘外境的某一点或缘身内的某一点都可以。
(2)依观想修禅定:像净土宗观无量寿经里面的十六观法与密宗的坛城观、本尊观。这里所说的观想,就是在训练我们的心意识,让它们能连续的观想或意绘一物,用心理的意念来转化生理,具有心物合一的作用。
(3)依调息而入禅定:这就是佛家的数息观,在密宗有金刚诵法,宝瓶气等修法。在道家的调息方法也有多种。
(4)依念诵而修禅定:如一心专持一佛名,或一咒语(真言),也能人定。在佛家认为若因持佛名号,像阿弥陀佛万德宏名,能得佛力加被。
(5)依运动而入禅定:如道家太极拳;佛家也有以运动来遗除定障的方法,如达摩易筋经,密宗里面的拳法等。
(6)依心性而入禅定:当人能了解当下一念,便能如实知道目心,那么不论是处于任何时间,都能经由观心而修习禅定。心无一物,万缘始空,系心一处,无事不办。一切众缘,种种差别:只要能提撕运用,总属此心。所以修习静坐者,在调和气息,收饮元气,以达心定、心细、心闲,若无一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依据“天台止观”文中九次第定的修法,从粗住、细住、安庄、近住、调顺、寂静、最最寂静、专注一趣、等持,最后进到欲界定时,内外双泯,身心目然明挣,定境一如。故当能与定相应时,就以定法持身,而任运不动,经此一坐而无散意,忽失欲界身,称为“欲界定”。(佛家所说的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众生有食欲与色欲,本为散地。容易分散他的心思,并不是说没有少分定心,而是要取其少分的定,称其名为欲界定。因为这种定心不永久,也不能相续,遇到外缘很快就散去,所以叉称为电光定。依据楞严经里面的记载,如果不断色欲,永远无法开展甚深禅定,所谓煮沙是不能成饭是也。
当欲界定的境界慢慢转深,则身心泯然虚豁,便会完全泯失欲界身相。坐中不见己身,犹如虚空,是名“未到地定”,也可称之为初禅方便定。为将入禅定而未入禅定,所以才称其为末到地。从此再深入就能达到初禅的境界。
(三)静坐时所生八触的相状
在静坐修禅定时,起初会觉得身热,体温渐增高,出汗等现象。这时除了空气流通外,应防风寒侵入。功夫用得好,身心调得畅,日久功深,会有八触产生:
(1)动:气息既调,血液流畅,便闻后颈部似有响声,身体内部自然会微微动;起初体外是看不见这种现象,而且当发生这种现象时,身体好像被风吹动似的,微微运动,从头部、腰部、足部次第发生,或前后、或左右不一定。
(2)痒:像蚂蚁在身上爬时,微微的发痒,然后部分或全身,甚·至如无置身之地。这是气在全身流动到神经末梢时所产生的现象。
(3)凉:有时觉得全身清凉,如泡在凉气房中。
(4)暖:全身发暖,定力功深时,甚至可使冬雪融化。
㈤轻:感到身体轻松无比,如羽毛状,或白云、飞尘,有飞行之感。
(5)重:有时却觉身重加大石,不能动弹。
(7)涩:忽然觉得身体表皮粗涩,犹如木皮。这是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的作用,如蚕蜕皮状。
(8)滑:觉得身体变得柔滑如乳。
对于这八触发生的原因;这是因为当我们要想修得初禅定时,对于上界的极微要入于欲界的极微而生相替的作用,地水火风狂乱而如此发动,才使得身中生出八种感触。如果一个修行者不知道有这种法相的话,他们的心中必生狂怖,以致于会认为是走火入魔,扰乱修道的心情,甚至变成发狂。在摩诃止观卷八说:“八触者,心与四人合则有四正体触,复有四触,合成八触。”对于这八触:入息顺地大而有重、涩。入息顺水大而有冷、暖。出息顺火犬而有热、粗。出息顺风大而有轻、滑。
以上这八种触境,在修习禅定的静坐中,有时会生出一种或两种或发三、四种,及五、六种、七、八种不定,并不是同时而发,也不一定是八触全发。在修行前如果不知道这种道理,往往修行到这种地步而退失功行,甚至误认是魔境现前而退失道心。在宝静法师的全集中曾说:“当八触发起时,要能了达这是定中的境界,不为所动,身心安定。如果八触发过之时,身心即得寂然虚明,清净快乐,无法用譬喻来形容这种现状,由于有这种禅定之乐,真是别有一种殊胜的意味,绝非人间五欲之乐所能比的,是名息道。”所以当我们透过这些感触后,身心寂然虚明,而清挣安稳,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如果我们未能善加调节,有时会令头痛,全身僵硬,或染患风湿症状等,下次再坐时,心中生起烦闷,或急燥不安。
(四)修习禅定时所生十种善法功德为眷属
修行者入定渐深时,身心虚寂,不可名状,便会目然产生十种善法功德为眷属:
(1)空:当八触过后,心地全空,毫无垩碍的境界便油然而生,并且能逍遥目在而不觉得有任何负担,叫做正空。相反的,如果毫无感觉的状态,乃是太过之相。倘若好像有一物障碍住时,这是不及之相。
(2)明净:像中秋满月,万里无云,明洁净皎,不可名状,有如被太阳光所照一样的光明。相反地,如果生出种植变幻的光色,那是太过之相。如果毫无所见,那是不及之相。因为我们修行者,如果不能修至随时随地开眼闭郡是光明之相时,那仍然还处在大黑天的无明之中,未能真正了道。
(3)定:一心安稳,毫无故动,乃是正定。相反的,若心似顽石,毫无动静,为太过之相。倘若心散动于外境,不得安静,为不及之相。
(4)智:远离昏沉,历历分明,如印印物,有如获得睿智之明。
(5)善心生:在修持禅定法门后,忽然对于这些以前所未曾学过的法门,生起未曾有的欢喜。对于未曾习得的,将会生起惭愧心,认为必须要通达到先圣先贤所习得的境界为究竟,目然会发起四弘誓愿,具备无上法门,各种善心念便油然而生。
(6)柔软:对于前面修持禅定的过程通达到初禅之境时,便会生起脱离欲界身的粗犷,获得柔和心境的相状。
(7)喜悦:当我们精进修行,而修得某一种境界,自然会深感惊喜,有时候会觉得那些毫无修行的俗入,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粗犷笨重得可笑。
(8)乐:身心似乎完全解放,有如脱壳的乌龟飞上天那样的目在,目己觉得无限的安慰与快乐。
(9)无累解脱:当入彻底脱离贪欲、嗔恚、睡眠、悼悔、怀疑五盖时,身心毫无墨碍、没有丝毫累罪、任运目在,逍遥无碍,才可算是解脱。
(10)境界相应:这是捐真心与八触融合后,便能生起各种善法功德,所以能够镇定不乱。
(五)禅定境界中所具足的五种境
在修禅定境界时,因为工夫渐进,便可从八触、十种善法中阐发出定体,所以证得初禅时,必须具足五种境:
(1)觉境:最初所领悟的境界,即指身根与身识的相应称之为“觉”。
(2)观境:这是指细心分别,即意根与意识相应,称之为
“观”。证得初禅时,觉观二境最为显明。
(3)喜境:对于所得的定相产生喜悦之心。
(4)乐境:这是指以安稳而恬澹的心为乐。
(5)一心:即心住于静寂之境时,寂然不散的定心。未到地…
《佛家四禅八定的静坐工作(杨政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