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定中虽然具有单静的定心,可是没有觉、观等境,共相扶持,所以定心浅薄而且容易散失。如果能证得初禅,那么定心安隐,牢固而不灭坏。
(六)四禅八定
从禅定境界的深浅有别,显明的有四禅八定:
(1)初禅—定生喜乐:当一位修行者在得到未到地定时,由于入定渐深,身心虚寂,心一境性,毫无纷杂思念,目然不见有内外,或经一日、七日,或至一月、一年。而定心不壤,收获增长,定中忽然觉得身心凝然,任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其身,如云如影。渐渐引发生理上、生命本能上肘快乐,这种快乐与我们平常感觉上的快乐,或心理上的喜悦不同。如果我们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像道家那样,要先打通任督二条气脉。气是我们生理上的本能活动;脉是指我们神经系统的状态。打通气脉,遇事都能心平气和,如此才能达到心一境性的地步。在前面的五境中完全具备,其中以觉、观二境最为明显。
(2)二禅—离生喜乐:对于初禅中未到地中之觉观二境还会扰乱,因觉悟有如入睡觉中得醒,贫穷人家忽然得到宝藏,末世阴修行者以为得到这种觉悟的境界为极则的事,他那里知识要想入于二禅,但是尚有觉有观都是病患。如果知道觉观为乱源,会逼恼定心。因为从觉、观所生的喜乐定为粗。它会障碍二禅的内净。现在要想远离,就必须常修三法:1、不领受不执著才能远离。2、要加以诃责才能远离。3、不断观察分析才得以远离。由于修此三法,便能远离初禅觉、观的过患,觉、观既减,对初禅的五境及默然心均谢。在已离初禅,然二禅未生时,称之为“中间禅”。对于中间禅,又可称之为转寂心。在此定中,必须依据六行观来修。即厌下的有苦、粗、障。欣上的有胜、妙、出。修行者必须从深定中才能获得,所以必须首先要有这六行观。如果到达初禅,而不用这六行观,将会常生忧悔心,而生忧侮心一生,便永远不能修至二禅的境界,乃至于令转寂心散失,甚至令退转到初禅,或连初禅的境界也散失。因此修行者应该深知六行观法,令心不忧侮,一心专精,加功修行,其心澹然澄静,没有分散,称末到地,也就是二禅的前方便定。久而久之,不失不退,专心不停止,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则定心与喜境俱发,就好像人从暗室中走出来,看见屋外的日月光明,豁然明亮,则十种前面所讲的功德俱发,具足初禅时所见境界,而且喜境甚为美妙,胜过初禅境界。
所以如果就二禅来说,具有四境:1、内净:这是对外窿来说称为内净;如果对内垢来也称内净。在初禅中所得的触乐时,由于触是身根与身识相应,故称为外境。二禅是心识相应,故称内净。初禅心为觉观所动,故称内垢;二禅心无觉观之垢,所以称内净。既然已离觉观,依内净心发定,皎洁分明,没有垢秽,这是内净的定相。2、喜境:这是深心目庆,由内心中所生起的喜定等十种善功德,则悦豫无量。3、乐:深受喜中之乐,恬澹悦恰,绵绵美乐。在初禅中的喜、乐是由觉观而生,与身识相应;可是二禅的喜乐是从内心中生起,与意识相应;这些喜、乐之名虽然相同,而内容却不是,不可不加辨别。4、一心:虽有喜乐,可是内不缘喜乐,外不缘思想,一心不动。故这四境圆满具足,或默然于心时,是比初禅更深,称“圣默然定”。
(3)三禅—离喜妙乐:对于二禅又称喜俱禅,因为其定与喜俱发尸而三禅又称乐俱禅,这是说其定遍身与乐俱发。所以要想修到三禅,又应当诃责二禅的过患。二禅虽然是内净所发;但是大喜涌动,令定不牢固,应当舍弃,要用不受、诃责、观心穷检以遣除之。在穷检而知过患,知过患要诃贡,知诃责而不受,那么喜及默然渐次退谢。不过在三禅未修到前,中间有定,还·要一心三思的精进修行,令心湛然,不加功力,其心自然澄静,这是一二禅的未到地。等到其心泯然能入定,这种入定是不依内外,而与乐境俱发,当乐产生时,也具十种功德,但并无涌动之喜,而绵绵之乐,从内心而发,美妙难用譬喻形容。而且在乐定初生时,既然能遍及全身,将会有三种过患:1、乐定如果浅,则其心沉没,少有智慧之甩。2、乐定如果微少,心智涌发时将会显示出不安稳。3、乐定之心,与慧力相等时,绵绵微妙,将会生起贪著,令其心迷醉。所以经上说:此乐惟圣人能舍,余人舍为难。所以三禅达到时,会具有这三植过患,那么乐定就不得增长而充满其全身,所以修学者必须了解如何加以调适,其对治的方法有三种:l、心若沉没时,要用念、精进、慧等法而第起之。2、如果心涌发时,应当用三味禅定法在含摄之。(《加果心迷醉时,应当用念,后乐及诸胜妙法门,以自醒悟,令念心不执著。能够如是,那么必能增长乐定,遍满身心,令百骇万窍悉皆欣悦”所以佛说:“三禅之乐,遍身而受·”至于三禅也有五境:1、舍:舍前喜心,并离三过。2、念:既得三禅之乐,要忆念用三法守护,令乐增长。3、智:善巧使用三法,远离三过。4、乐:快乐遍身感受。5、一心:感受快乐的心息后,一心寂定。
按初禅的乐,是从外而发,与外识相应,内乐不充满。二禅之乐,虽然是从内发,可是却从喜心生,与喜根相应乐根不相应,乐依喜生,喜尚不遍,何况于乐呢
三禅之乐,乐从内发,以乐为主,遍身内外,为纯真清净妙乐充满恬愉。为遍净天所居,遍净天为三禅第三天,也是色界第九天。此天最快乐,容易令修禅的入堕落,所以一般修行者不应停留此境,要很快到四禅天去。
(4)四禅——舍念清净:当我们修行达到三禅境界时,深见乐境也有过患,便能一心厌离,诃责不执著,力求四禅不动定。得入到地定,即为四禅方便定时,心无散动。然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稳,出入息断,是为修成四禅之境。当四禅定发时,没有苦乐之境,与舍心俱生,所以又称“舍俱禅”。心如明镜不动,也加挣水无波,断绝诸种乱想,正念坚固。犹如虚空,无诸垢染,所以称之为“不动定”。又称“世间真实禅定”。住于此定之中时,心不依善,也不附恶,无所依附已无形无质,而神通变化,皆从此定而发,所以佛经中说佛于四禅为根本。其中也具足四境。1、不苦不乐:当此禅初发,与舍受俱发,舍受的心不与苦乐相应,所以说:不苦不乐。2、舍:既然说得到不苦不乐,定舍之境胜于乐,而且不生厌悔,所以说:舍。3、念清挣:禅定分明,智慧照了,所以说:念清净。4、定心:定心寂静,虽然面对众缘,心无动念。所以说:定心。
以上从初禅到四禅,为色界四天,在第四禅中学一切事,皆得成就。不像外道服食勤炼,勤希望延年益寿,反而劳形敞骨,万举万败。
(5)空无边处定:修行者达到四禅时,甚为微妙,少得为足者就不再前进。有些感觉心识生灭,虚诳小宝,便想追求涅槃寂静的常乐。如果不遇明师授点,不知波色与断色系缚之力,直接强制其心,断诸思虑,久而久之,心无忆念,证取涅槃。既然未能断除色缚,如果遇到舍命之时,即生无想天,造成大错特错。所以要求空无边处定,应该深思色法的过咎。倘若还有色身存在,则内有肌渴疾病,大小便利,臭秽敝恶等苦,外面又深受寒热力杖,刑罚毁谤等苦。从先世因缘和合,报得此身,就是苦本。而且色法系缚于心,不得目在,是心的牢狱。怎可贪着。虚空无色,虚豁寂静,没有其他过患,因此要求取灭色的方法。修行者在四禅中,一心谛观己身,一切毛孔九窍,悉见虚疏,犹如罗谷,内外相通、亦如芭蕉,重重无贾。作此观时,即便得见。既然能见己身如此,更应该细心观察,见身如筛,如甑,如蜘蛛网。渐渐微末,身分皆尽。如是观时,眼见色坏,声香味触,次第皆灭。一切色法既灭,一心缘空,而色空便谢,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这时,惧忽忧侮,要专心精进,念空不舍,其心泯然,任运目住空缘,这是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便能与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更能增长于深定之中,唯有见到处空,没有各种色相,虽然能缘无边虚空,而心无分散。既无色缚,那么心识澄静,无碍目在。如鸟出笼,飞腾目在。
(6)识无边处定:修行者既得空无边处定后;再加行用功,从此而进,须舍空缘识。因为如果只缘虚空入定远是属于外法,定从外来,此定不安稳。而识无边处定是内法,缘内人定,心多宁谧。于是便舍空处,一心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离。常念于识,要能得与识相应,所以必须加功专致,不数月,便能泯然任运,目住识缘,是末到地定。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便能于定中不见余事。惟见现在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能于定中,忆念过去已灭之识,无量无边,及未来应起之识,也无量无边。完全现在定中,与识法相应。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稳清净,则心识明利,目得识无边处定。
㈩无所有处定:既然得到识无边处定,仍然不应停留,还要加功运行,从此而进,修熙所有处定,也称不用处定。因为空为外境,心识为内境,舍此二境而不用。此定一切俱舍,而意根犹余少分法尘故称少处空。或称无想定。这时应想前缘空入定,是为外定;今缘识入定,是为内定,而依内依外,皆不是寂静。如果依内心,便以心缘心入定,此定已依三世心生,并不是真实法。所以惟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称安稳。故要舍弃识处,系心无所有处,内静息求,不同一切心识之法。知无所有法,非空非识,无有法尘,无有分别。如是知己,静息其心,惟念无所有法。其时识定即谢,而现中间未到地定。这时,修行者心不可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依,不见诸法。寂然安稳,心无动摇,这是证无所有处定。入于此定时,怡然寂绝,讲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他法。
(8)非想非非想处定:既然得到无所有处定,仍不满足,还要加功用行,更求非想非非想处定。深切了知无所有处定,如痴如醉,;如眠如暗,无明覆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前识处定是有想,无所有处定是无想,今双离之,即使观于非有非无。那么到底何法非有
何法非无呢
答,此心非石,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无有形相,亦无处所。为何是此心非无呢
倘若此心是无,便无觉无缘,不可称心,故若心不无,更无别无,因为无不目无,破有说无,无有则无无。所以说:非有非无。如是观时,不见有无,而能在一心缘中,不念余事,这是修习非想非非想处定的方法。这时,无所有处定便即谢灭,而得中间禅,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槃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无过患,才可以证得中道实相,涅槃常乐我净。爱著此法,便不前进。如虫行至树表,更不复进,认为树外无有,实堪可悯。
以上所说:初禅为离欲界入色界,二三四禅皆色界中摄。四定中:空无边处定,破色故称空。识无边定,彼空故称识,为有想。无所有处定,彼识故称无想。非想非非想处定,破无所有处定,此定浮沉正等,空有均平,世间禅中最为尊胜。由于四空定已经远离色界,为无色界所摄。
(9)灭受想定:非有想、非无想处定,虽然没有粗的烦恼,但是却仍有十种微细烦恼,凡人不知,误为真实,世间外道,误入此定,不见有然而觉有能知非有非无的心,故称之为真神不灭。因此在这时,如果有明师指点才可知道受想行识是四阴和合而有的自性是虚诳不实的,从此不受不著,即能破无明惑而入于灭受想定,获得阿罗汉果。在楞严经中,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
(七)修四无量心将可转小向大
以上所说是修习禅定时通常所说的四禅八定灭受想定的一般状况,并非佛法的究竟。但是倘若能先修四无量心,便可以毫无染着而转小向大。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是也。慈者爱念众生,常常想把快乐的事来饶益有情众生。悲者,应该憨念众生之受五道中苦,常想以善法来济拔他们。喜—者,应该要令众生皆得欢喜心。舍者即舍以上种心的成就不著其相,但念众生得离苦,不为目己求安乐。所谓无量,是—认为以上四心,无亲、无怨、无近、无远,心遍十方,平等不隔·所以说为除众生嗅觉而修慈心;为除众烦恼觉而修悲心;为除众生不悦乐觉而修喜心;为除众生僧爱觉而修舍心。
(1)修禅定者在修慈无量心时,应先作誓愿,为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快乐,我在定中都能看见他们和我一样,能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因此在修禅定时,就应该以一念清净心,首先令一切我们最亲爱的人都能得到安乐,令三昧力相续不绝,由身心喜悦,了了分明。如此从最亲爱的人渐渐推扩到怨亲债主,乃至十方五道一切有情众生,悉得安乐。由此定心就会渐渐转深,而达湛然不动,远离于嗔恨怨恼,观想这种乐事能扩及到一切众生,这就是增加众生的慈缘;以法给众生,就是为了增加众生的法慈缘;以无为心、无取舍、无能所令众生得到利益,是为无缘慈。其余的悲喜舍心皆是如此。
(2)修禅定者如何修悲无量心呢
也就是说修行者要人禅定时,看见众生受种种身心之苦,使其心生起怜憨心而认为五道众生受到这种大苦,而我怎可不能知、不能见,皆因长时间的懈怠,如果不生起救拔的心,就如同有目而不见。故发愿要在禅定的修行中悉知、悉见,才能够随缘救护。这种立愿,即能先在禅定,了知亲爱人深受苦相,乃至十方五道一切众生,皆能以三味力得见明了,如此悲心转深成同体大悲心,成就众生就是成就目己。
(3)如何修喜无量心;这是从悲定中悲憨众生受苦逼迫,我应当利用何法来拔济,舍彼众生,离苦得乐,皆生欢喜。如此去除烦恼病,得涅槃乐。从慈悲观行法门中,一一皆得无量受喜乐相,了了分明,其心喜悦,不可明状,而心无动转,则定功逐渐转深。
(4)如何修舍无量心呢
当我们发心修行时,必须深心思维,当慈能与众生乐,悲能拔众生苦,又能以喜悦心令众生欢喜,虽然我是利益者:可是此行并非胜行,如父亲帮助目己的小孩,并不求施恩望报,而我能施与众生乐喜也是不求恩德,所以也要舍弃这三种慈悲喜心,希望能与众生皆得妙庄严。如此入定,即能见众生受不苦不乐相,其心平等,没有爱僧。如此三昧定力转深,坚固其禅定心,并能安稳,便能在舍心中去作种种利益众生的事,而不取不着,这就是舍无量心的成就。
摘自《中国佛教》第28卷第7期
《佛家四禅八定的静坐工作(杨政河)》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