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家四禅八定的靜坐工作(楊政河)▪P2

  ..續本文上一頁定中雖然具有單靜的定心,可是沒有覺、觀等境,共相扶持,所以定心淺薄而且容易散失。如果能證得初禅,那麼定心安隱,牢固而不滅壞。

  (六)四禅八定

  從禅定境界的深淺有別,顯明的有四禅八定:

  (1)初禅—定生喜樂:當一位修行者在得到未到地定時,由于入定漸深,身心虛寂,心一境性,毫無紛雜思念,目然不見有內外,或經一日、七日,或至一月、一年。而定心不壤,收獲增長,定中忽然覺得身心凝然,任運而動。當動之時,還覺其身,如雲如影。漸漸引發生理上、生命本能上肘快樂,這種快樂與我們平常感覺上的快樂,或心理上的喜悅不同。如果我們要想達到這種境界,就必須像道家那樣,要先打通任督二條氣脈。氣是我們生理上的本能活動;脈是指我們神經系統的狀態。打通氣脈,遇事都能心平氣和,如此才能達到心一境性的地步。在前面的五境中完全具備,其中以覺、觀二境最爲明顯。

  (2)二禅—離生喜樂:對于初禅中未到地中之覺觀二境還會擾亂,因覺悟有如入睡覺中得醒,貧窮人家忽然得到寶藏,末世陰修行者以爲得到這種覺悟的境界爲極則的事,他那裏知識要想入于二禅,但是尚有覺有觀都是病患。如果知道覺觀爲亂源,會逼惱定心。因爲從覺、觀所生的喜樂定爲粗。它會障礙二禅的內淨。現在要想遠離,就必須常修叁法:1、不領受不執著才能遠離。2、要加以诃責才能遠離。3、不斷觀察分析才得以遠離。由于修此叁法,便能遠離初禅覺、觀的過患,覺、觀既減,對初禅的五境及默然心均謝。在已離初禅,然二禅未生時,稱之爲“中間禅”。對于中間禅,又可稱之爲轉寂心。在此定中,必須依據六行觀來修。即厭下的有苦、粗、障。欣上的有勝、妙、出。修行者必須從深定中才能獲得,所以必須首先要有這六行觀。如果到達初禅,而不用這六行觀,將會常生憂悔心,而生憂侮心一生,便永遠不能修至二禅的境界,乃至于令轉寂心散失,甚至令退轉到初禅,或連初禅的境界也散失。因此修行者應該深知六行觀法,令心不憂侮,一心專精,加功修行,其心澹然澄靜,沒有分散,稱末到地,也就是二禅的前方便定。久而久之,不失不退,專心不停止,其心豁然,明淨皎潔,則定心與喜境俱發,就好像人從暗室中走出來,看見屋外的日月光明,豁然明亮,則十種前面所講的功德俱發,具足初禅時所見境界,而且喜境甚爲美妙,勝過初禅境界。

  所以如果就二禅來說,具有四境:1、內淨:這是對外窿來說稱爲內淨;如果對內垢來也稱內淨。在初禅中所得的觸樂時,由于觸是身根與身識相應,故稱爲外境。二禅是心識相應,故稱內淨。初禅心爲覺觀所動,故稱內垢;二禅心無覺觀之垢,所以稱內淨。既然已離覺觀,依內淨心發定,皎潔分明,沒有垢穢,這是內淨的定相。2、喜境:這是深心目慶,由內心中所生起的喜定等十種善功德,則悅豫無量。3、樂:深受喜中之樂,恬澹悅恰,綿綿美樂。在初禅中的喜、樂是由覺觀而生,與身識相應;可是二禅的喜樂是從內心中生起,與意識相應;這些喜、樂之名雖然相同,而內容卻不是,不可不加辨別。4、一心:雖有喜樂,可是內不緣喜樂,外不緣思想,一心不動。故這四境圓滿具足,或默然于心時,是比初禅更深,稱“聖默然定”。

  (3)叁禅—離喜妙樂:對于二禅又稱喜俱禅,因爲其定與喜俱發屍而叁禅又稱樂俱禅,這是說其定遍身與樂俱發。所以要想修到叁禅,又應當诃責二禅的過患。二禅雖然是內淨所發;但是大喜湧動,令定不牢固,應當舍棄,要用不受、诃責、觀心窮檢以遣除之。在窮檢而知過患,知過患要诃貢,知诃責而不受,那麼喜及默然漸次退謝。不過在叁禅未修到前,中間有定,還·要一心叁思的精進修行,令心湛然,不加功力,其心自然澄靜,這是一二禅的未到地。等到其心泯然能入定,這種入定是不依內外,而與樂境俱發,當樂産生時,也具十種功德,但並無湧動之喜,而綿綿之樂,從內心而發,美妙難用譬喻形容。而且在樂定初生時,既然能遍及全身,將會有叁種過患:1、樂定如果淺,則其心沈沒,少有智慧之甩。2、樂定如果微少,心智湧發時將會顯示出不安穩。3、樂定之心,與慧力相等時,綿綿微妙,將會生起貪著,令其心迷醉。所以經上說:此樂惟聖人能舍,余人舍爲難。所以叁禅達到時,會具有這叁植過患,那麼樂定就不得增長而充滿其全身,所以修學者必須了解如何加以調適,其對治的方法有叁種:l、心若沈沒時,要用念、精進、慧等法而第起之。2、如果心湧發時,應當用叁味禅定法在含攝之。(《加果心迷醉時,應當用念,後樂及諸勝妙法門,以自醒悟,令念心不執著。能夠如是,那麼必能增長樂定,遍滿身心,令百駭萬竅悉皆欣悅”所以佛說:“叁禅之樂,遍身而受·”至于叁禅也有五境:1、舍:舍前喜心,並離叁過。2、念:既得叁禅之樂,要憶念用叁法守護,令樂增長。3、智:善巧使用叁法,遠離叁過。4、樂:快樂遍身感受。5、一心:感受快樂的心息後,一心寂定。

  按初禅的樂,是從外而發,與外識相應,內樂不充滿。二禅之樂,雖然是從內發,可是卻從喜心生,與喜根相應樂根不相應,樂依喜生,喜尚不遍,何況于樂呢

  叁禅之樂,樂從內發,以樂爲主,遍身內外,爲純真清淨妙樂充滿恬愉。爲遍淨天所居,遍淨天爲叁禅第叁天,也是色界第九天。此天最快樂,容易令修禅的入墮落,所以一般修行者不應停留此境,要很快到四禅天去。

  (4)四禅——舍念清淨:當我們修行達到叁禅境界時,深見樂境也有過患,便能一心厭離,诃責不執著,力求四禅不動定。得入到地定,即爲四禅方便定時,心無散動。然後其心豁然開發,定心安穩,出入息斷,是爲修成四禅之境。當四禅定發時,沒有苦樂之境,與舍心俱生,所以又稱“舍俱禅”。心如明鏡不動,也加掙水無波,斷絕諸種亂想,正念堅固。猶如虛空,無諸垢染,所以稱之爲“不動定”。又稱“世間真實禅定”。住于此定之中時,心不依善,也不附惡,無所依附已無形無質,而神通變化,皆從此定而發,所以佛經中說佛于四禅爲根本。其中也具足四境。1、不苦不樂:當此禅初發,與舍受俱發,舍受的心不與苦樂相應,所以說:不苦不樂。2、舍:既然說得到不苦不樂,定舍之境勝于樂,而且不生厭悔,所以說:舍。3、念清掙:禅定分明,智慧照了,所以說:念清淨。4、定心:定心寂靜,雖然面對衆緣,心無動念。所以說:定心。

  以上從初禅到四禅,爲色界四天,在第四禅中學一切事,皆得成就。不像外道服食勤煉,勤希望延年益壽,反而勞形敞骨,萬舉萬敗。

  (5)空無邊處定:修行者達到四禅時,甚爲微妙,少得爲足者就不再前進。有些感覺心識生滅,虛诳小寶,便想追求涅槃寂靜的常樂。如果不遇明師授點,不知波色與斷色系縛之力,直接強製其心,斷諸思慮,久而久之,心無憶念,證取涅槃。既然未能斷除色縛,如果遇到舍命之時,即生無想天,造成大錯特錯。所以要求空無邊處定,應該深思色法的過咎。倘若還有色身存在,則內有肌渴疾病,大小便利,臭穢敝惡等苦,外面又深受寒熱力杖,刑罰毀謗等苦。從先世因緣和合,報得此身,就是苦本。而且色法系縛于心,不得目在,是心的牢獄。怎可貪著。虛空無色,虛豁寂靜,沒有其他過患,因此要求取滅色的方法。修行者在四禅中,一心谛觀己身,一切毛孔九竅,悉見虛疏,猶如羅谷,內外相通、亦如芭蕉,重重無賈。作此觀時,即便得見。既然能見己身如此,更應該細心觀察,見身如篩,如甑,如蜘蛛網。漸漸微末,身分皆盡。如是觀時,眼見色壞,聲香味觸,次第皆滅。一切色法既滅,一心緣空,而色空便謝,空定未發,亦有中間禅。這時,懼忽憂侮,要專心精進,念空不舍,其心泯然,任運目住空緣,這是未到地相。于後豁然,便能與空相應。其心明淨,不苦不樂,更能增長于深定之中,唯有見到處空,沒有各種色相,雖然能緣無邊虛空,而心無分散。既無色縛,那麼心識澄靜,無礙目在。如鳥出籠,飛騰目在。

  (6)識無邊處定:修行者既得空無邊處定後;再加行用功,從此而進,須舍空緣識。因爲如果只緣虛空入定遠是屬于外法,定從外來,此定不安穩。而識無邊處定是內法,緣內人定,心多甯谧。于是便舍空處,一心系緣現在心識,念念不離。常念于識,要能得與識相應,所以必須加功專致,不數月,便能泯然任運,目住識緣,是末到地定。此後豁然與識相應,心定不動,便能于定中不見余事。惟見現在心識,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識慮廣闊,無量無邊。《:能于定中,憶念過去已滅之識,無量無邊,及未來應起之識,也無量無邊。完全現在定中,與識法相應。識法持心,無分散意。此定安穩清淨,則心識明利,目得識無邊處定。

  ㈩無所有處定:既然得到識無邊處定,仍然不應停留,還要加功運行,從此而進,修熙所有處定,也稱不用處定。因爲空爲外境,心識爲內境,舍此二境而不用。此定一切俱舍,而意根猶余少分法塵故稱少處空。或稱無想定。這時應想前緣空入定,是爲外定;今緣識入定,是爲內定,而依內依外,皆不是寂靜。如果依內心,便以心緣心入定,此定已依叁世心生,並不是真實法。所以惟有無心識處,心無依倚,乃稱安穩。故要舍棄識處,系心無所有處,內靜息求,不同一切心識之法。知無所有法,非空非識,無有法塵,無有分別。如是知己,靜息其心,惟念無所有法。其時識定即謝,而現中間未到地定。這時,修行者心不可憂悔,專精不懈,一心內淨,空無所依,不見諸法。寂然安穩,心無動搖,這是證無所有處定。入于此定時,怡然寂絕,講想不起,尚不見心相,何況他法。

  (8)非想非非想處定:既然得到無所有處定,仍不滿足,還要加功用行,更求非想非非想處定。深切了知無所有處定,如癡如醉,;如眠如暗,無明覆蔽,無所覺了,無可愛樂。前識處定是有想,無所有處定是無想,今雙離之,即使觀于非有非無。那麼到底何法非有

  何法非無呢

  答,此心非石,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無有形相,亦無處所。爲何是此心非無呢

  倘若此心是無,便無覺無緣,不可稱心,故若心不無,更無別無,因爲無不目無,破有說無,無有則無無。所以說:非有非無。如是觀時,不見有無,而能在一心緣中,不念余事,這是修習非想非非想處定的方法。這時,無所有處定便即謝滅,而得中間禅,其心任運,住在緣中于後忽然真實定發,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心無動搖,恬然清淨,如涅槃相。是定微妙,叁界中無過患,才可以證得中道實相,涅槃常樂我淨。愛著此法,便不前進。如蟲行至樹表,更不複進,認爲樹外無有,實堪可憫。

  以上所說:初禅爲離欲界入色界,二叁四禅皆色界中攝。四定中:空無邊處定,破色故稱空。識無邊定,彼空故稱識,爲有想。無所有處定,彼識故稱無想。非想非非想處定,破無所有處定,此定浮沈正等,空有均平,世間禅中最爲尊勝。由于四空定已經遠離色界,爲無色界所攝。

  (9)滅受想定:非有想、非無想處定,雖然沒有粗的煩惱,但是卻仍有十種微細煩惱,凡人不知,誤爲真實,世間外道,誤入此定,不見有然而覺有能知非有非無的心,故稱之爲真神不滅。因此在這時,如果有明師指點才可知道受想行識是四陰和合而有的自性是虛诳不實的,從此不受不著,即能破無明惑而入于滅受想定,獲得阿羅漢果。在楞嚴經中,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爲真實。”

  (七)修四無量心將可轉小向大

  以上所說是修習禅定時通常所說的四禅八定滅受想定的一般狀況,並非佛法的究竟。但是倘若能先修四無量心,便可以毫無染著而轉小向大。四無量心即慈、悲、喜、舍是也。慈者愛念衆生,常常想把快樂的事來饒益有情衆生。悲者,應該憨念衆生之受五道中苦,常想以善法來濟拔他們。喜—者,應該要令衆生皆得歡喜心。舍者即舍以上種心的成就不著其相,但念衆生得離苦,不爲目己求安樂。所謂無量,是—認爲以上四心,無親、無怨、無近、無遠,心遍十方,平等不隔·所以說爲除衆生嗅覺而修慈心;爲除衆煩惱覺而修悲心;爲除衆生不悅樂覺而修喜心;爲除衆生僧愛覺而修舍心。

  (1)修禅定者在修慈無量心時,應先作誓願,爲使一切衆生都能獲得快樂,我在定中都能看見他們和我一樣,能禅悅爲食,法喜充滿。因此在修禅定時,就應該以一念清淨心,首先令一切我們最親愛的人都能得到安樂,令叁昧力相續不絕,由身心喜悅,了了分明。如此從最親愛的人漸漸推擴到怨親債主,乃至十方五道一切有情衆生,悉得安樂。由此定心就會漸漸轉深,而達湛然不動,遠離于嗔恨怨惱,觀想這種樂事能擴及到一切衆生,這就是增加衆生的慈緣;以法給衆生,就是爲了增加衆生的法慈緣;以無爲心、無取舍、無能所令衆生得到利益,是爲無緣慈。其余的悲喜舍心皆是如此。

  (2)修禅定者如何修悲無量心呢

  也就是說修行者要人禅定時,看見衆生受種種身心之苦,使其心生起憐憨心而認爲五道衆生受到這種大苦,而我怎可不能知、不能見,皆因長時間的懈怠,如果不生起救拔的心,就如同有目而不見。故發願要在禅定的修行中悉知、悉見,才能夠隨緣救護。這種立願,即能先在禅定,了知親愛人深受苦相,乃至十方五道一切衆生,皆能以叁味力得見明了,如此悲心轉深成同體大悲心,成就衆生就是成就目己。

  (3)如何修喜無量心;這是從悲定中悲憨衆生受苦逼迫,我應當利用何法來拔濟,舍彼衆生,離苦得樂,皆生歡喜。如此去除煩惱病,得涅槃樂。從慈悲觀行法門中,一一皆得無量受喜樂相,了了分明,其心喜悅,不可明狀,而心無動轉,則定功逐漸轉深。

  (4)如何修舍無量心呢

  當我們發心修行時,必須深心思維,當慈能與衆生樂,悲能拔衆生苦,又能以喜悅心令衆生歡喜,雖然我是利益者:可是此行並非勝行,如父親幫助目己的小孩,並不求施恩望報,而我能施與衆生樂喜也是不求恩德,所以也要舍棄這叁種慈悲喜心,希望能與衆生皆得妙莊嚴。如此入定,即能見衆生受不苦不樂相,其心平等,沒有愛僧。如此叁昧定力轉深,堅固其禅定心,並能安穩,便能在舍心中去作種種利益衆生的事,而不取不著,這就是舍無量心的成就。

  摘自《中國佛教》第28卷第7期

  

  

《佛家四禅八定的靜坐工作(楊政河)》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八宗祖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