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講觀修叁寶功德及其意義(任傑居士)▪P17

  ..續本文上一頁,護持僧人學法學律,修行弘揚佛法爲宗旨,這就即可稱作護持叁寶的清淨近士,是真正的佛弟子。如果否定僧人或凡夫僧寶,只是居士們學習一點佛言佛語,無修無證就談不上佛法,更談不上是護持叁寶。

  第五、愛國愛教與人間佛教問題

  “愛國愛教”與“人間佛教”兩個問題,是當今佛教徒修學佛法,弘法利生,繼承佛教事業的重要課題之一。爲什麼呢?因爲符合佛教教理,符合釋迦世尊以言傳身教爲弟子們作出的示範,符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一、愛國愛教

  佛教雖然沒有國界,但是佛陀與其弟子們都各有自己的國藉。在佛陀出生的迦毗羅衛國,即今尼泊爾境內,當時古印度有“十六大國”,有“四種種姓”的階級製度。各國的社會雖然穩定,經濟比較繁榮,但“四種姓”階級之間的矛盾顯得十分突出。佛陀一生在這些國家裏說法教化,遵守這些國家的法律政策,並以言行示範,爲這些國家的安定團結,社會穩定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愛國愛教是佛陀親自製定的。據《四分律藏》及其他律藏所載,曾有比丘要到國外弘法布教,到佛前請示教誡,佛告比丘要“遵守國王法,不違毗尼行”,這就成爲比丘弘法傳教都必須遵守的戒律。佛滅度後,曆代高僧大德在世界各國弘法傳教,無不遵守佛陀所製的這條戒律。此即是二千余年來佛教徒在世界各地弘傳佛法並使之能夠發展的主要因素。

  佛陀自己就是愛國者。佛陀成道後不久,即回到自己的祖國說法教化,以後又曾多次回國說法。當“琉璃王召四種兵,伐迦毗羅衛”時“佛知其意,從精舍出止于路,坐于黃枯樹下,王問世尊,有菩提等七種樹,其蔭高大有德茂盛,何因棄舍,處枯槁多刺樹耶?佛告琉璃王,雖有七樹其蔭茂盛,盛豈有常?吾坐刺樹,以爲安穩,用哀愍傷親屬故也”。(見《佛說琉璃王經》)琉璃王知佛愍傷親屬,愛自己的祖國而退兵。如是叁返阻止琉璃王,由于釋迦族沒有遵循佛告堅持內部團結“舍夷人,不與外仇,有往來緣,國可全也”的教誡,違背了佛陀提倡“四姓平等”的主張,使舍夷人招來這場災難。當琉璃王兵至舍夷時,“佛恣容無耀,項無光明”。愍傷祖國被侵略,親屬被殺害。直到佛陀最後般涅槃時,還在思念自己的祖國,以頭朝北示寂,用以教示弟子不要忘記自己生長的祖國。

  反對侵略戰爭,保衛世界和平,也是佛陀的教誡。如佛在舍衛國時,摩竭陀國阿阇世王與波斯匿王戰鬥,這次戰鬥,波斯匿王“敗退星散,恐怖狼狽,單車馳走還舍衛城”。佛知戰爭的勝負都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不幸的痛苦災難,希望和平與安甯,即對諸比丘而說倡言:“戰勝增怨敵,敗苦臥不安,勝敗二俱舍,臥覺寂靜樂”。第二次阿阇世王再起兵侵略拘薩羅國時而遭慘敗,被波斯匿王“生擒阿阇世王身,載以同車俱詣佛所”,經佛說法教化,“波斯匿王與阿阇世王韋提希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其後兩國又重新和好,和睦相處。

  又如摩竭陀國阿阇世王欲侵略跋祗國,跋祗國人亦正在積極防禦,兩國關系非常緊張,將要發生戰爭。時阿阇世王命婆羅門大臣禹舍,持名字而至佛所,請佛誡敕。佛陀同情跋祗國人,以七事贊跋祗國人的團結和順,道德高尚,使阿阇世王不敢妄圖,製止了這場戰爭。在佛教史上,有不少高僧大德傳播友誼,製止戰爭,爲和平事業作出了貢獻。例如永嘉六年(312)石勒屯兵葛坡,准備南攻建業,佛圖澄見石勒,勸他少行殺戮,製止了這場戰爭。

  佛在世時,提倡“四姓平等”,主張團結合作,首先是僧團內部的團結,亦使各國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爲了利益廣大衆生,佛陀教誡國王們以善法治國,利益衆生。如《佛說諫王經》中,因國界有災患,佛告不離先王:“王治當以正法無失節度,常以慈心養育人民;王治行不平,海內皆忿仇;王治國平正,常以節度,臣民歎德,四海歸心。”國家的各項政策法律,都是從實際出發,是爲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而製定的。所以佛教徒應該全面遵守國家的各項政策法律,切忌宗教偏見。政府的有關宗教政策,並不是管理信仰和教義,而是管理有關政策事務方面的一些問題,幫助佛教徒作好佛教事業。如果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許多事情僅憑宗教徒本身是無法解決的,所以應該理解宗教政策的重要性,自覺遵守政府的法紀法規。

  再說,國家管理宗教,並不是現在有之,而在佛滅度百年後,阿育王時因僧團出現爭執分裂,阿育王就插手管理。這在古印度曆代王朝都對佛教事務有所管理,如聖龍樹菩薩的《寶鬘論》雲:“一切法事主,應委精進人,不侵蝕聰智,知恩委大臣。”是說作爲一切寺廟法事和轉*輪的主管者,應委派精進的人管理佛教事務。在中國,自姚秦時姚苌就設僧官以僧契爲僧正,其後曆代有僧正司、僧主,僧錄,僧錄司等,雖是義學沙門戒德清嚴的僧人做僧官,管理僧人寺廟等,但都屬政府部門管轄。清代有國師等,直到乾隆時廢除僧官製,佛教則處于雜亂現象。在西藏管理更嚴,漢地喇嘛寺廟教區,亦派僧官管理,如五臺山的紮薩克,就是由達賴喇嘛派遣經漢地政府允許,而到漢族教區管理喇嘛寺廟至解放時止。

  愛國愛教並不相違。佛教徒是國家的公民。有公民信仰宗教的權利,就有愛護自己祖國的義務,祖國是生育我們的母親,有大恩德。既然是國家公民,一切要以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爲重,至于信仰僅僅是個人的問題,不能把個人的信仰駕禦在國家和人民利益之上。愛教的關鍵在于信佛者通過自身的努力修行,以信解智力培養建立對叁寶的深厚感情,保護叁寶榮譽,息世譏嫌,維護佛弟子的尊嚴。《起信論》雲:“護持如來所製禁戒,不令見者有譏嫌,能使衆生舍罪修善。”曆史事實證明,凡古今中外持戒修行,學德兼備,利國利民,對佛教事業有所貢獻的長者和大德法師,無不受到國家和人民的敬仰和尊重。如果處理好個人信仰與國家的主次關系,愛國愛教不僅沒有矛盾,而且完全能夠統一起來。

  佛教傳入中國近二千年,形成了中國佛教文化,對中國的曆史、政治、經濟、哲學、文學、繪畫,以及雕刻藝術都産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用,使佛教文化成爲了中國文化寶庫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各民族的先賢大德們所創造的佛教文化事業,正等著當今的佛弟子去搜集整理研究,繼往開來發揚光大,爲祖國的民族文化事業各盡微薄之力。因此,作好各項佛教事業,有利于國家建設,有利于民族團結,都是在爲民族爭光,爲中國佛教增添光彩,這是國家的希望,也是廣大佛教徒的希望。

  二、人間佛教

  有人說佛教是出世法,大乘人希求成佛,小乘人希求得解脫涅槃,爲什麼說“人間佛教”呢?對此很不理解。

  其實,佛陀主張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所生,宇宙萬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非自性有),而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雜阿含》經卷十)。龍樹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雲:“此有故彼有,如由長有短,此生故彼生,如由燈有光,有長故有短,非從自性有,如無有燈故,光亦不能生”。中觀宗稱此法義爲“觀待緣起”或“相待緣起”,爲緣起性之一。故法不孤起,相輔相成,出世法是對世間法而言,沒有世間就沒有出世間,世間與出世間是相互觀待而立名。如沒有此岸生死,就沒有彼岸涅槃,斷盡叁界煩惱,不受生死後有即名涅槃,不是另有涅槃可得。所以大乘人希求成佛,小乘人希求得解脫,都是在人間發心,人間修行而成聖果。若離開人間,即無聖果可言。

  釋迦佛及一切諸佛,都是在人間發菩提心,在人間積集二資糧,修習難行能行的菩薩行,成無上正等正覺及說法教化亦在人間,其教法亦流傳在人間,法身事業乃至叁有未盡亦在人間利益衆生。如《造像功德經》雲:“諸佛如來人中生故,複于人中成等正覺,人中多有阿羅漢而得果故,諸大威德辟支佛,複于人間出現故”。是說叁乘聖人都在人間發心、修行、證果和度生。他們都是人而不是神。如《增一阿含經》卷十八,佛告比丘“如來亦當有此生老病死,我亦是人數”。是說凡在人類,有五蘊之身,就免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故佛告諸比丘,當尋求安樂寂靜之法。

  可能有人會說地上菩薩不是往來天上人間及他方世界,一來聖人的“家家”往來天上人間,不還聖人的“叁超”、“五般般”不是也在天上般涅槃嗎?菩薩往來天上人間是爲修菩薩行利樂有情,一來和不還聖人是在人間修行功期未滿而示寂生天,證道在天中或在人間,因爲煩惱的起因在于人間,斷煩惱證菩提還得要利用人間有漏圓滿之身的素質,方能斷除有漏而證聖果。叁惡道衆生及天人之身都不具備修定斷煩惱的條件,此即是人間佛教的原理。

  佛陀還教誡弟子應知恩報恩。佛陀認爲不知恩報恩者就是無智之人。如《雜阿含經》卷四十七雲:“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知恩報恩,其有小恩尚報,終不忘失,況複大恩”。佛教徒深受叁寶之法恩,父母養育之深恩,師長教誡之恩,國家和人民的護育之恩,是故,佛弟子應知恩報恩。

  釋迦牟尼佛在人間說法四十九年,教法流傳人間。人間佛教是說我們現正處在人間;佛陀所說的法又並沒有離開人間實際;佛法還在人間存在,得聞佛法,又得暇滿人身,正有爲利樂有情發心修行,培植善根,積集福智二種資糧的良好機緣。菩薩在人間修行,主要應圓滿叁件大事,一是“莊嚴國土”(亦爲“嚴淨佛土”,或“嚴淨佛刹”。又爲在修莊嚴人間國土而感自己將來成佛的佛刹淨土);二是“利樂有情”(亦爲“成熟有情”,又爲在人間利益一切有情,令其善根成熟,爲自己將來成佛而能受度);叁是願圓滿,如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其中就有願自將來成佛的佛刹 

  淨土,及成佛應度的衆生。所以在人間修行,只要有菩提大願,將此身心奉獻給祖國,奉獻給人民,爲利益人民所作的一切善法,無不是修菩薩行,無不是積集福智二種資糧,爲自成佛道感得報化二身之福德資糧之因,如果了知諸法體空無我而修菩薩行,即是智慧資糧之因,爲成就法身之體。所以佛說的叁藏十二部契經,無不是說明世間與出世間的緣起因果關系,叁乘聖人或修人天安樂者,都是在人間,只是各自發心的大小和修行的廣狹不同,各自所得的果位有別,若離開人間,就沒有審谛觀察人間的苦樂和善惡因果緣起等所緣境,就無有情可利樂。這些緣起之理,真實不虛,因果宛然,法爾如是。

  

  回向偈

   願消叁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一九九五年複,任傑編撰並初講于五臺山塔院寺

  回向偈

  聖菩提心極珍貴,諸未生者令生起,

  令已發起不衰退,輾轉增上恒滋長

  

  

《略講觀修叁寶功德及其意義(任傑居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