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任杰居士)▪P16

  ..续本文上一页元续开元录》,按帙号缺前八帙,实收《贞元录》二十七帙,与《贞元录》一致。《天圣录》宋朝新译经律论,西方东土贤圣集传,见入藏者总二百三十二部,五百六十九卷,共六十帙,此是至祥符五年五月止。五年后所出经论总一十七部,一百七十卷,十一帙。

  天圣五年之后所译经论,大学士吕夷简编修《景佑法宝录》二十卷,总录一卷,所记经律论十九部,一百五十卷。今检此录仅存十四卷。据《至元法宝勘同录》所载《景佑录》所记经律论十九部,一百五十卷。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1285~1287),召西番和汉僧大德二十九人,编撰《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十卷,除总集开元、贞元、祥符、景佑弘法入藏录诸家经目总数外,主要是汉文与藏文作对照勘同。如云:“自后汉孝明皇帝永平十年戊辰(丁卯为正)至大元圣世至元二十二年乙酉(67~1285),凡一千二百一十九年,中间译经朝代历二十二代,传译之人一百九十四人,所出经律论三藏,一千四百四十部,五千五百八十六卷。”但此录未提及《契丹藏》和辽代译经,并误以辽代译经为宋译。大藏辑目至此告终,明蕅益法师的《阅藏知津》仅是个人读经所记,其编次与《开元录》等不同,虽冠以华严为首的一宗之见,但亦可作为经目之列。

  佛教经籍汉译仅有五千余卷,还有许多尚在西土未曾传译,已译入汉地有不少经论等已经遗失缺本,如《开元录》所记:“合大小乘经律论及贤圣集传缺本者。总一千一百四十八部,一千九百八十卷。”以此为鉴,我们对于先贤大德翻译的经律论著应尽力将其保存,出版流通,以防其孤本遗失。

  自本世纪初,不少求法志士入藏求法,如能海上师、法尊法师、观空法师等近代高僧,他们费尽心髓血汗由藏译汉的大量经律论著和修法仪轨,以及其他译师从藏译汉的经论仪轨等,至今尚未能完整系统的整理出版。有些孤本仅存于个人手中,若尊师重法,为法久住流传者应将其贡献出来,以免先贤血汗付之东流,后人无以秉卷受益矣!

  2. 刻本大藏经

  佛教经籍的镂锌镌刻,最初是摩崖石刻,逐步发展成碑刻,唐时亦有单本木刻经的出现。

  木刻大藏经始自宋太祖开宝四年(971)敕张从信在四川益州雕造,至太平兴国八年(983)完成,世称《开宝藏》,亦称《蜀藏》或蜀板,内容本《开元释教录》同,但此藏早已亡佚,现存十余卷残篇。

  在此之后,北方辽王朝又编制刻造《契丹藏》,亦称《辽藏》。约从统和至清宁(983~1064)历经圣宗、兴宗和道宗三代而编制刻成。此藏本包括《开元录》、《贞元录》,宋译三十帙,及广集经籍并辽代译经,从“天”至“灭”字帙,共五百七十九帙,比四百八十帙的《开元录》多出九十九帙,但此藏亦已亡佚。1978年在山西应县木塔佛像中发现十余卷残篇,经与《房山石经》对勘,石经与《契丹藏》完全相同,证明《房山石经》是《契丹藏》的复刻本无疑。《房山石经》辽、金刻经部分,现有二百二十九帙。

  在北方金代又刻《天宁藏》,世称《金藏》或《赵城藏》,为女崔法珍断臂募刻,金太宗皇统九年(1149)刻于山西解州,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完成。此为私刻本,现存五千余卷,现在新编印的《中华大藏经》即依此藏为蓝本,缺本者则以其他藏本补之。

  历代都有刻造《大藏经》的事业,如在南方北宋元丰三年至崇宁三年(1080~1104)刻造的《崇宁藏》。政和五年至绍兴二十年(1115~1150)刻造的《毗卢藏》。其后有《资福藏》,《圆觉藏》,《碛沙藏》。《普宁藏》是元世祖时在南北两地分刻。北方为至元十四年敕在北京弘法寺开雕,至元三十一年(1277~1294)完成,称为《弘法藏》。在南方浙江余杭县南山普宁寺,释道安、如一等募刻,称为《普宁藏》。明代有太祖洪武五年至宪宗成化元年(1372~1465),在南京刻造,称为《南藏》。明成祖永乐八年至英宗正统五年(1410~1440)刻造的《北藏》,后又有续刻。明紫柏大师发起募缘刻造的《径山藏》,易梵夹为方册,从“天”至“碣”帙,总六百二十七帙,现存。清代所刻《大藏经》称为《龙藏》,刻五百五十六函,现存。清宣统二年至民国二年,上海频伽精舍印《频伽藏》为方册本,现存。

  汉译本辑刻制藏经目录,自后汉至开元年间,如《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云:“合从古录至开元释教,新录取续补旧缺,总有四十一家。”但缺失很多,如云:“在从古录已以下三十一家,诸录之中虽皆备述,欲寻其本难可备焉,且列名题知其有据。”至于刻本藏经,自宋《开宝藏》至《频伽藏》出,总有十余种,但多已亡佚或存残篇,唯明《径山藏》、明南北二藏和清《龙藏》现存全。若欲广知历代辑目及刻经目录,可阅《大正藏》第五十五卷,日本《昭和法宝总录》共三册详。

  (五)藏译《大藏经》的分类与比较

  我国西藏佛教,自唐代传入,历代翻译三藏教典,极为丰富,今标刻本藏经目录函数,各家经目稍有不同,今以德格板经目录出供参考。

  一《甘珠》部,译为佛说三藏四续经典汇编的一部丛书,全书约一百零二、一百零四或一百零八函左右,每函约译汉文三十卷。总分六大类,一律部十三函,二般若部二十一函,三华严部四函,四宝积部六函,五经部三十二函,六续(密)部1.十万颂续部二十函,2.古续部三函,3.时经疏部一函,4.陀罗尼集二函,总合一百零二函。

  二《丹珠》部,译为论藏,全藏约二百一十五或二百一十八函左右。1.礼赞部一函,2.续(密)部七十八函,3.般若部十六函,4.中观部十七函,5.经疏部十函,6.唯识部十六函,7.阿毗达磨部十一函,8.律部十八函,9.本生部五函,10.书翰部一函,11.因明部二十函,12.声明部四函,13.医方明部五函,14.工巧明部,15.修身部共一函,16.杂部九函,17.阿底峡小部集一函,18.目录部二函。总计二百一十五函。总全《甘珠》、《丹珠》共三百一十七函。

  可见藏译《大藏经》的分类与汉译《大藏经》不同:1.它以律经论编次,以表戒定慧顺次;2.不以大小乘三藏排列:《丹珠》以礼赞部为首,先礼赞佛法僧功德为主;次以部派经疏之分;再以书翰五明之分类。特别是五明论籍之丰富,是汉译本所缺。3.几乎没有异译本,如一本经论译出后经数次决择校刊而成,法相名辞亦多统一,而汉译本的异译本很多。但汉译本有而藏译本缺的经籍也不少,因此有寄于后哲发弘誓愿,广作汉藏互译补缺之弘法事业。

  从《大藏经》的结集、弘传、翻译、制目和刊刻,可以了知无数先贤大德为住持如来圣教所作出的艰辛努力。以此为镜,时至教日西沉,众生苦恼日增的今天,身为佛子当发弘誓愿,不惜身命,以住持三宝为己任,以报三宝之深恩。

  三、住持僧宝:

  佛灭度后大小乘贤圣僧伽,如法如律行六和敬法,和合共住,世代相传,护持正法,利益众生,皆属于住持僧宝所摄。

  作为住持僧宝,为了住持正法,绍隆三宝,应当了知佛灭度后大小乘诸贤圣者为住持如来圣教,结集三藏,先贤大德传译、搜集编目以及刻藏流通,弘扬圣教,教化众生,继承保护法藏而作出的广大业绩,作为自己的典范,继承先代遗业,令法藏流传不绝,作为己任。而且还应依法修行,学修并重,三学增上,次第不乱地亲身实践佛法。

  如何能令佛陀正法久住呢?《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八云:“佛子,菩萨具有如是智慧,令三宝种永不断绝,所以者何?菩萨摩诃萨教诸众生发菩提心,是故能令佛种不断;常为众生开阐法藏,是故能令法种不断;善持教法无有乖违,是故能令僧种不断”。修六和敬法,于诸众生下佛种子,建设道场,护持正法,不惜身命,统理大众,无有疲倦,如法传戒,如法接引后学,令三宝种不断。故上经又云:“于去来今佛所说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舍离,是故能令佛法僧种永不断绝。菩萨如是绍隆三宝,一切所行无有过失,随有所作,皆以回向一切智门”。偈曰:“昼夜勤修无懈倦,令三宝种不断绝,所行一切白净法,悉以回向如来地”。

  又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二:佛告“迦叶,有五因缘令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与此五因缘相反,则能令如来正法沉没。故住持三宝的重大责任,主要在于住持僧宝的僧众具有担荷如来圣教住持正法的弘法大愿,如法如律修习梵行,有学有修有证,又能说法教化众生,宣扬佛法为人师表,如此方能令三宝久住世间。正如《俱舍论》中云:

  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

  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

  总上颂义,是说住持佛法的僧伽,要广学多闻,精通教理,如法如律修行,有所证受。有持教者,讲说者,如法修行者,佛教方能久住。最根本的问题,是有接引出家弟子,传戒,学戒,安居诵戒等,如法如律修行的僧团,有这样的僧宝在世,佛法即在世间 。佛陀制戒的目的是令正法久住,因过去有的佛未制戒佛法未曾久住,由舍利子的请求,佛乃制戒。佛在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佛说“以戒为师”。别解脱戒是三乘人共学的戒律,如《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净戒,欲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赞叹。”现在有人提出“居士化佛教”,否定僧宝住持佛教的说法,值得大家注意。也许会说是指菩萨僧,但菩萨僧宝,是有菩萨示现在家居士相,不过一定要证圣位的菩萨或僧相,一个人才可算僧宝。凡夫僧一定要有五个比丘僧,能传戒安居诵戒,才能说僧宝,一个僧人只能称比丘,不能称僧宝。在家居士,个人或集体研习佛法,印经流通,宣扬教法,古今皆有。但要以护持三宝…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任杰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