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即对诸比丘从一法说至十法,集诸法义,如来知已即予印可。“尔时世尊印可舍利弗所说”,如来称赞言:“善哉善哉”,“是佛所说”,“于此大集法门,受持读诵,宣通流布。”(见《长阿含经》卷八,《众集经》卷九,《十上经》及《大集法门经》。)
可见,结集三藏的宗旨,是审定佛语令佛法久住,使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而不散失,以防诤讼,令后世弟子有法可依,依法依律和合共住,修习圣道而证解脱涅槃。结集有诵、合诵、等诵之义,即选一人诵说,大众合诵,经过集体问答,确认为佛语者,经集体通过,分类编辑而成三藏,即名佛教大藏经。
第一次结集,是佛涅槃后由大迦叶召集五百大阿罗汉,共安居于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以大迦叶为上座,先使优波离诵出毗尼藏,次使阿难诵出修多罗藏和阿毗达磨藏,集成三藏经,此称五百结集。
第二次结集,是佛灭度后约百年间,(藏文为一百一十年时)因毗舍离城比丘行十事非法,长老耶舍召集七百阿罗汉,依毗奈耶(律)制止非法,宣明圣教,此称七百结集。
第三次结集,是佛灭度百年之后,(藏文为一百三十七年),阿育王时,由大天五事非法而乱圣教,由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会集千阿罗汉,于波吒利子城结集法藏。
第四次结集,是佛灭度后四百年时,五百圣贤结集三藏,释三藏各十万颂,此为有部宗所传。藏文只记三次结集,未见有第四。又因是有部一宗所传,经部宗不一定承认为佛语,所以这次结集一般不列入结集内。
小乘三藏的结集,虽有四次之说,但并非一次集成,每次结集都有所补充。如阿育王的事迹,本在佛灭度一百年之后,但小乘经中确有所记载。又小乘分派之后,各部派亦有所集,如义净法师在《南海寄归传》卷一说:“诸部流派,生起不同,西国相传,大纲唯四:一、圣大众部,分出七部,三藏各有十万颂,合三十万颂,唐译可成千卷;二、圣上座部,分出三部,三藏多少同前;三、圣根本说一切有部,分出四部,三藏多少同前;四、圣正量部,分出四部,三藏有三十万颂,律有三万颂。然而部执所传,多有异同,且依现事言其十八,分为五部,不闻于西域耳。”可见小乘各部派所传的三藏,多有同异,特别是律传五部,律藏虽是大同小异,但都属于小乘部派各部所集。
2.大乘菩萨藏的结集
(1)依《菩萨处胎经》所说,佛灭度后七日七夜,由大迦叶召集五百罗汉,“使阿难升七宝高座,大迦叶告阿难言:“佛所说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漏,菩萨藏者集著一处,声闻藏者集著一处,戒律藏者集著一处。”” “尔时阿难最初出经,胎化藏第一,中阴藏第二,摩诃衍方等藏第三,戒律藏第四,十住菩萨藏第五,杂藏第六,金刚藏第七,佛藏第八。是为释迦文佛经法具足矣。”这次共集成八藏。
(2)依《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复次慈氏,云何名为第三法宝,所谓过去无量殑伽沙等诸佛世尊所说正法,我今亦当作如是说。所谓八万四千诸妙法蕴,调伏纯熟有缘众生,而令阿难陀等诸大弟子,一闻于耳皆悉忆持,摄为五分:一素呾缆,二毗奈耶,三阿毗达磨,四般若波罗蜜多,五陀罗尼门。此五种藏教化有情,随所应度而为说之。”这是佛陀教示集为五藏。
(3)依《大智度论》卷一百所说,有文殊、弥勒诸大菩萨将阿难结集大乘三藏,谓之菩萨藏。如论云:“复次有人言,如摩诃迦叶,将诸比丘在耆阇崛中集三藏。佛灭度后,文殊师利、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是摩诃衍。”“摩诃衍经名大修多罗”,“以经大事异故别说,是故不在三藏之中。”这是说除声闻三藏外,别有大乘摩诃衍经,阐述大乘藏广大无量之义。
(4)依藏文记载:“佛示寂后七日,百万菩提萨埵,集王舍城南净生山中,由文殊诵阿毗昙藏,弥勒诵毗奈耶藏,金刚手诵修罗藏,笔之于书,称为大乘结集。”
(5)依清辩论师的《分别炽然论》所说:“是故大乘是佛所说,主要的结集者是普贤、文殊、秘密主和弥勒菩萨等故。”结集的方法和处所,如《白伞盖释》云:“结集圣教者,金刚手菩萨住柳叶宫时,眷属都是十地菩萨,即普贤和金刚法等,以五百上衣而敷其座,并启白云:“转*轮经藏,善逝何处说,愿金刚汝说,愿智子汝说。”如是启白之后,结集主金刚手即说“如是我闻”。”这在《显明灯》和其他教典里也有类似的说法,这主要是说明大乘非声闻的境界,唯有菩萨乃能结集。
(6)月称论师的《皈依七十颂》云:“依声闻增上,许为三藏教,以菩萨增上,决定彼非有。圣者西山说,及东山声闻,以菩萨增上,说为七藏是。如是菩萨藏,持明及经藏,毗奈耶对法,方广及本生,是名为七藏。”此即:菩萨藏、持明藏、经藏、毗奈耶藏、对法藏、方广藏和本生藏,共为七藏,说明小乘部派许为三藏,菩萨藏为七藏,大小乘对藏的结集虽有所不同,但大乘亦总摄为三藏,即称大乘三藏。
(四)汉译《大藏经》可分为:1.传译制目大藏经;2.刻本大藏经
1.传译制目大藏经
汉译佛教典籍,编制经目,历经千有余载,制目者总有四十一家(见《开元录》)。据诸家经录记载,佛教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竺摩腾译出《四十二章经》一卷开始,经汉桓帝汉灵帝以来,经典的翻译随之而兴,翻籍日富,部帙逐渐增多,于是使弘法之士,为了正法久住,护持法藏,便综理存亡,研核异同,因而则有编制《经目》的创制。自东汉明帝至东晋释道安时,近二百年间,虽有制目者十余家,但都以一寺所藏,一时期和一译师所出之经籍等各别制目。到了东晋释道安法师(312或314~385)的《综理众经目录》一卷出世,才为经录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出三藏记集》卷二说,“迩乃桓灵,经来稍广。安清朔佛之俦,支讦严调之属,翻译转梵,万里一契,离文合义,炳焕相接矣。*轮届心,莫或条叙,爰自安公,始述名录,铨品译才,标列岁月。妙典可征,实赖伊人。”卷五引安公自述:“此土众经出不一时,自孝灵光和(178~184)以来,迄今晋宁康二年(374),近二百载,值残出残,遇全出全,非是一人,难卒综理,为之录一卷。”
但《安公录》太简,早已亡佚,见存于《出三藏记集》。此录总分七种:一《经论录》,二《古异经录》,三《失译经录》,四《凉土异经录》,五《关中异经录》,六《疑经录》,七《注经录》。
梁僧祐律师(445~518)在《安录》的基础上,将近五百年的译经,进行全面搜集核对,详校前录,旁证博考,研核异同,新集经论,述其列传,撰成《出三藏记集》十五卷,全录总分四个部分:一《撰缘典》,二《诠名录》,三《总缘录》,四《述列传》。此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一部经目。
其后,隋开皇四年(584)沙门法经等二十大德撰《众经目录》七卷。
隋仁寿二年(602)翻经沙门及学士等撰《众经目录》五卷。
唐敬爱寺沙门静泰等撰《众经目录》五卷。此录是唐显庆际至龙朔三年(656~663)敕令写新旧所译经论八百一十六部,四千六十六卷入藏,古有目无本者随访随写而录。
唐麟德元年(664)西明寺沙门道宣律师撰《大唐内典录》十卷。唐大慈恩寺翻经沙门靖迈撰《古今译经图记》四卷,从东汉明帝至唐玄奘法师译经止,将历朝译师所译经论等,按其年次编辑而成。其后西崇福寺沙门智升将玄奘法师以后至开元金刚智译经止撰《续古今图记》一卷。
武后天册万岁元年(695)敕东都佛授记寺沙门明诠等撰《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卷。这次刊定是将以前诸家众经目录作了全面详细刊定,其刊校人数总有七十大德,都有是学识渊博的法师,其中翻经沙门有十八人,如三藏法师义净、菩提流支、宝思惟以及圆测、法宝和神英等,参与校刊,明佺任都检校,刊定经条及经真伪,其有五大德刊定真伪经,四十四大德为校经目僧,检校二人。辑制经目从释道安及《僧祐录》起,发展至此已达到成熟阶段。
唐开元十八年(730)崇福寺沙门智升在过去诸经录的基础上撰《开元释教录》二十卷,为广录。又总括广录撰《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为入藏录,正式依《千字文》帙号编目,分为大乘三藏,小乘三藏,西土及东土贤圣集传七大类。此录自后汉永平十年至唐开元年间,将译经年代、译经人数及所译出处和所译经论部卷等,总括群经作了全面审定。如《录》卷一云:“自后汉孝明皇帝永平十年岁次丁卯,至大唐神武皇帝开元十八年庚午之岁,凡六百六十六载,中间传译缁素总一百七十六人,所出大小二乘三藏圣教,及贤圣集传并及失译,总二千二百七十八部,都合七千四十六卷,其见行缺本并该前数。”智升总览群录,详校刊定,“删繁略重”,将重复的经论作了归类。卷第十九入藏录:合大小乘经论及贤圣集传见入藏者,总一千七十六部,合五千四十八卷,成四百八十帙。《大藏经目》至此已成定型,为后来《经目》所依之本母。
自唐开元十八年以后,至贞元十年(794)又经六十五年间所译经论等,西明寺翻经沙门圆照奉旨修撰《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至十六年(800)又撰《贞元新定释教录》三十卷,重新刊校《开元录》未收入及开元十八年后所译的经论。入藏录总一千二百五十八部,合五千三百九十卷,五百一十帙。
北宋太宗和真宗两朝译经,翰林学士杨亿等编《大中祥符法宝录》二十二卷。此录今残存。至祥符五年所译经律论三百八十四卷。宋仁宗天圣元年至五年(1023~1027),译经三藏法护、译经沙门惟净等共二十一人,奉旨编《天圣释教总录》三册。此录上册缺,中册残,中册“若”帙前缺四经,至“竟”帙后缺。今检上中册是依《开元释教录略出》帙号编辑,其《千字文》帙号与本目仅错后一号,则与《随函录》同。《天圣录》下册,收编的是《贞…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任杰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