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鉴定合格乃能供于寺庙。所以现见元明代所造佛像,尺度不差,极其庄严。
清乾隆年间虽译出《造像量度经》,但未能弘传推广,塑画佛像已违元明尺度,将佛顶髻移至顶门,胸前刻一“卐”字,并是左旋。凡左旋者皆属外道,如西藏笨教。此“卐”字出自《华严经》,据《大周录》所记,是为武则天定为“万卐”字,以表万德庄严之义,在佛胸间不能外现。而在西藏一般用于法座,以表吉祥。
自清代改佛圣容,直到文化革命后,佛教寺庙恢复,所塑造的佛像,一般都出于泥水匠之手,擅改佛像,使人见之非常痛心。还有一些庄严古寺,塑一些土地王母等牛鬼蛇神,破坏了一座庄严古刹,失去了住持三宝的重大意义,其原因是对佛信心淡薄,没有辨别能力,塑工又无信仰,以讹传讹,导致乱造佛像,破坏了佛宝的形象。
佛教寺庙是住持三宝的圣地,寺庙修得庄严美观,佛像塑的合符量度,僧团如法如律,三宝即在人间。
二、住持法宝:
(一)序分
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弟子们在佛陀涅槃后将其结集成三藏经文,传译制目,刻版流通。使后世众生依之读诵修学,讲说弘传,令诸众生依法依律修行,积极培养善根,获得人天安乐之增上生和解脱涅槃之究竟胜,使法种不断,皆是住持法宝所摄。
佛教法藏在印度历史上有过三次结集的事实。如佛涅槃后,大迦叶尊者为审定佛语,令佛法久住,使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而不散失,令后世弟子有法可依,依法和合修行而证圣果,即召集五百阿罗汉第一次结集三藏,录成文字。如《三藏传》卷三云:“阿难升座诵经,诸众随口而录,录讫。”“三月安居中集三藏讫,书之贝叶,广遍流通”。此与西藏所说“笔之于书”相同。其后又有七百阿罗汉结集和一千阿罗汉结集法藏,还有菩萨结集大乘法藏的事实,以及大小乘贤圣众广作论著以解经律论义。
佛教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译到中国,历经一千余载的翻译。
在这一千余年的中间,除翻译外,还有许多先贤大德搜集、抄写、整理、校刊,编目者就有四十余家。佛教经籍的缕梓镌刻,最早始于北齐的磨岩石刻,逐步发展成隋代碑刻至明代末年的房山石经。自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在四川成都雕刻大藏经始,后经辽代、金代至近代刻印大藏经,总有十余次,才保存了现在的五千余卷经藉,这是无数先贤大德为正法久住,不惜身命,为法忘躯,才令这些经籍能流传至今。还有不少经籍未曾传译过来,已经传译的经籍有译无本者,约有千余卷(见《开元录》)。从中可以了知住持法宝,来之不易,是故应当尊重佛说的一切教法,及贤圣大德所作的论著,令其保存流传,久住世间,广利众生,以报佛恩。
僧人住持法宝,应当了知佛经的意义。佛经称为契经,一,契合时处,即叙说何时何处为何人所说;二,契合相性,即叙说世俗和胜义谛的相性;三,契合法,即叙说蕴处界等法数法相;四,契合义,即叙述深密义理。佛经或佛语,要具三义,一,佛陀亲口所说;二、佛加持菩萨等说,如《般若心经》佛入定加持观世音菩萨说;《华严经》佛只说了两品,其余各品都是佛加持菩萨所说;三,佛开许说,如《法集经》是佛教敕舍利子说,有些天龙八部在佛前发愿护持正法,利益众生,所说的咒语或愿文,都是佛语,收编在经藏中。但加持说或开许弟子说,必须需在佛前,经佛认可才算为经。《大智度论》中说“经通五人说”,有人误解此义,以为任何人说的都是“经”,这是大错。所以没有经佛认可,没有在佛前说,或佛灭度后,所出现的“经”,都是伪经。经目中弟子们作的佛传等,也有译作经者,但《开元释教录》都编入“西土东土贤圣集传”类,可见古德对经目审定的重视。
佛灭度后,小乘藏经过三次集结,集经的涵义,是通过集体审定佛语,非佛语者均不能入于经中。佛教自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中国,翻译传播日盛,难免会有伪经出世,自释道安法师的《综理众经目录》一卷出世,就摘出伪经二十六部三十卷,法师非常悲痛曰:“见泾渭杂流,龙蛇并进,岂不耻之。”后各家经目无不刊校伪妄乱真,列伪经目录。如《大唐内典录》卷十说:“良足寒心,悲哉!没法遂及此乎。昔隋祖开皇创定经录,校阅伪经,卷经五百,已总焚除。今人中流传犹未铨叙,既是法秽不可略之,故隋代显明,庶知博观之弘益也。”这是道宣律师见前诸家经目,刊校伪经,于佛经之弘益的称谓。
到了《开元释教录》出,佛教传入中国,历经七百载,刊校经目已告定型,分为:般若部、宝积部、大集部、涅槃部和华严部,五大部类,以大小乘三藏及西土东土贤圣集传七大类编次。它将以前四十一家经目,作了全面审定刊校,是一部经目之本母,后来刻经皆依此录为准。在卷十八别录中疑惑再详录中,总结疑惑经十四部十九卷(《贞元录》同此),同卷总结伪妄乱真经,共三百九十二部,一千五十五卷。《贞元录》卷二十八的伪妄乱真经,共三百九十三部,一千四百九十一卷。审定伪经至此结束,因为经目已定,后来宋辽刻经藏,皆依《开元入藏录》,凡属伪经除国王旨定均不入藏,如《贞元录》中的《大佛名经》是奉国王旨意编入经目(此“经”是隋唐所撰,收编佛法僧名,供人尊仰,但此“经”有引《马头罗刹》伪经,故《开元录》作了详细说明,列入伪经目录)。又如明《北藏》属于官刻,将明孝皇后的《梦感经》刻于藏末。
关于诸经目录的“抄经”,亦应了知。凡属抄经,是从大藏经中抄出一品别行,又称别行经,故名。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中的一品,古代刻此品,都冠有《法华经》名的第二十五品。经目中抄经很多,如《阿含经》古代就分出许多部经,《开元录》将这些抄经都收归为《阿含经》内。所以凡属抄经,是将大经中某经抄出单独流通,便于持诵,但不能增减或修改一字,否则即是伪经(如齐竟陵王的抄经,诸目皆列疑经),如《开元录》卷十八云:“右华严经下,四十三部,二百九十八卷,勘校群录并是南齐司徒竟陵文宣王萧子良抄。”“参杂惑乱正文”。又如三阶教杂法二十二部二十九卷,“奉证圣元年恩敕,令入伪经。”见《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十五。
近代有人出自己见,妄列“伪经”,如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楞严百伪”之诤。现今有些佛教徒不知经目,乱印伪经,将一些民间俗语流传,妄加“如是我闻”等,经乱真经,虽出自好心“弘法”,但因无知妄造伪经,实属妄语,反造谤法恶业,实可悲哉!故此有必要谈谈佛教《大藏经》的结集、传译和刊刻。若欲广知,当读各家所著《印度佛教史》及《中国佛教史》。
(二)佛教《大藏经》的组成
佛教《大藏经》是佛陀示寂后,弟子们将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结集成一部全书的总称。其内容主要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总称“一切经”、“三藏经”和“大藏经”,分别称为经藏、律藏和论藏。将佛陀一生所说一切法的文义,分类总集于此三者之中,故称为“藏”,有容纳收藏之义。
总集一切经名为经藏。梵语修多罗或素呾缆,译之为经,或云契经,经有延贯佛法,令不散失之义。一切经总分为十二类,称为“三藏十二部经”,是指佛陀所说的全部契经,依经文体裁及其含义归纳为十二部分的总称。(见“法宝”中1、教法)
大小乘各有九部契经之称,谓十二部经中除去“方广经、授记经、自说经”三部,既是小乘教之九部契经。大乘教之九部经者,谓十二部经中除去“因缘经、譬喻经、论义经”三部者是。此为定学。
总集佛陀为七众弟子所制定的一切别解脱戒法,名为律藏,或名调伏藏,在经目中分:声闻调伏藏、菩萨调伏藏二类。梵语为毗奈耶,此译为灭,调伏和戒律,义为灭诸过非,止恶修善,调伏诸根,令其如法如律,如世间法律,必须遵守之规则,故称为律。此为律学。
律分为大乘律和小乘律二种,小乘律汉译最广,现存有五部律。
1.《萨婆多部》,译曰《十诵律》六十卷。鸠摩罗什共佛若多罗译。
2.《昙五德部》,译曰《四分律》四十卷或六十卷。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3.《沙弥塞部》,译曰《五分律》三十卷。佛陀什共竺道僧译。
4.《摩诃僧伽律》四十卷。佛陀罗共法显译。
5.《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五十卷。唐义净三藏译。
据《出三藏记集》梁僧祐律师著,卷三所载,有:《婆粗富罗部》,译言犊子,律本未传汉。
《迦叶唯部》戒相与《五分律》同,此土未传。若欲详知,当见《出三藏记集》、《开元释教录》及《贞元释教录》。唐义净法师为求《一切有部律》,遍游天竺,寻回此本,翻译最全。汉地所行为《四分律》,藏地所行为《一切有部律》。
论的梵语为阿毗达磨,简称“毗昙、阿毗昙”,义为对观,有对向涅槃诸谛之真实义;详明辨析,反复演说一一法等的真义;克敌制胜;依此能通达一切经义,以此四因,说明为对,此即胜法和对法之义。总集佛陀所说的一切对法,即名为论藏。弟子们所造的大小乘论著亦编者按入论藏。此为慧学。
总集一切佛语,若依所诠内容解释义理,如此即可分为戒学、定学和慧学;若能依诠解释文字体裁可分为三藏十二部经,或十二分教。将戒定慧和十二分教,总集于此三藏之中,故称为三藏经或大藏经。
(三)《大藏经》的结集分二:1小乘结集;2、大乘菩萨藏的结集
1. 小乘结集
小乘藏的结集,一般都认为是佛灭后弟子们结集佛语,其实,佛在世时已有结集的记载,如佛令舍利弗为诸比丘说法,“时舍利弗对诸比丘说,今此波婆城,有尼乾子命终不久,其后弟子分为二部,常共诤讼,相求长短,迭相骂詈,各相是非。”“诸比丘,唯我释迦无上尊法,最为真正可得出要”,“诸比丘,我等今者宜集法律,以防诤讼,使禁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于是舍利弗…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任杰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