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任杰居士)▪P13

  ..续本文上一页百五十赞》云:“若谁一切过,毕竟皆永无,若是一切种,一切德依处。设是有一心,即应皈依此,赞此供养此,应住其圣教”。月称论师《皈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脱者依”。是故,立量云:三宝[有法],是求解脱者所应皈依处,善巧远离自己一切怖畏,解脱他一切怖畏之方便,随顺大悲心,悲愍他无有远近一切而转,作一切有情皈依怙主及亲友正士故。

  ②依何因。皈依的因者,谓了知自己一切苦而生怖畏,欲远离诸苦怖畏唯有三宝乃能救护,是皈依的因圆满,从依彼皈依圆满之因生起皈依之心坚定无疑故。

  ③如理皈依之规则。皈依的规则有道和体二种之别,依此二种因,系心思惟三宝,令心转变唯三宝能解救一切苦难,而安住许诺誓言所显之正理,是皈依的体故。如《入行论》云:“我由怖畏故,将自奉普贤”。这是从皈依三宝体性门,以身语意业的三皈依,其所相(事相)者如以身顶礼等。

  从皈依三宝胜劣门有下中上三士之差别。下士为自己解脱恶趣苦故而皈依三宝;中士为自己解脱生死轮回苦故而皈依三宝;上士为解脱一切有情生死苦故而皈依三宝。从界限门分,有因时的皈依及果时的皈依二种。初因时的皈依,如有情身心中的皈依;次果时的皈依,如佛地的皈依。从粗细门分亦有二种,粗分谓从诸语言所表生起的皈依;细分谓由法性力所得的皈依。又粗分如由其他和尚阿阇黎等说法受持的皈依;细分如由过去生中皈依宿业的习惯势力忽然现起所生的皈依;及由通达法性色之力所生的皈依。

  ④皈依的功德利益。皈依具有特别殊胜利益,谓能摧毁一切罪堕;能圆满广大福智二种资粮;能救护一切灾害;能新得别解脱戒等功德;及已得不失坏并能令增长;能令种姓醒觉;能速得无上菩提等功德利益故。如《摄般若波罗蜜多论》云“皈依福有色,三(千)界器犹狭,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测量”。

  ⑤皈依后所学之次第。皈依后所学之次第分二:一别所学,二共所学。初别所学又分遮所学及修所学二种。初遮所学者,如《涅槃经》云:“若皈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皈依,诸余天神等。皈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皈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二修所学,如龙树菩萨《亲友书》云:“随工巧拙木造等,智者应供善逝像”。二共所学者,应学恒常忆念、爱惜、护持三宝比自己生命更为重要;并及应当恭敬、顶礼、供养三宝等。不信的心仅一刹那顷亦不应生,如是所作当成为一切乐善的基础故。如宗喀巴大师说:“众生怖畏生死险,孤独无伴遍漂游,因无三宝皈依处,是故至心而皈依”。

  (译自极尊却吉坚赞著的《现观庄严论释·总义游戏海》)

  四、结语

  以上所引经论,已将皈依三宝说竟。这里再讲三个问题,以作皈依结束语。

  1. 皈依的意义:

  皈依有两重含义:(1)是皈向,即皈向如来的智慧法身。如《华

  严经·如来出现品》云:“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永离妄想执著,于自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是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法性。又如《涅槃经》卷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具有三宝性,若能断除客尘烦恼,“则见佛性,成无上道”。所以皈向即是回过头来认识自己身中具有的佛性以为正因,而趣向自性清净的涅槃,成就如来自性清净法身以为究竟胜果。(2)是皈救,或依护、依托、依仗及其救护等义。一切众生虽有佛性、法性和僧性,具有如来智慧,但这只是本具的因性,要圆满成就如来清净法身功德以为究竟归宿,还是经过皈依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断除妄想执著,断尽客尘烦恼,才能证得,犹如金矿要经陶冶锻炼,乃成纯金。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必须依仗如来救护威力,依靠四圣谛等诸法之力,依护贤圣僧宝教导接引之力,乃能到达涅槃彼岸,成就菩提圣果。

  2.皈依的轨则:

  皈依三宝与不皈依三宝,是区分佛弟子与非佛弟子的根本原则。真正的佛弟子必须至心皈依三宝,必须承认佛陀是自己的大师,必须依止佛陀所说应止应行的一切教法而修行,必须尊重依止贤圣僧以为良师善友,将自己的身心依托于三宝,求三宝救护,才是真皈依三宝,是趣入圣教之初门。“佛法僧三宝,天上第一尊”。(《涅槃经》所说)皈依三宝后,不能再皈依其他一切天神外道,否则就失去皈依之体,不得再称是三宝弟子。如《涅槃经》云:“归依于佛者,真名优婆塞,终不更皈依,其余诸天神。归依于法者,则离于杀害。归依圣僧者,不求于外道。如是归三宝,则得无所畏”。皈依后,应行的学处详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如果只承认二宝或一宝,而皈依一宝或二宝者,就不是佛弟子,因为违背佛陀所说三宝教义的根本原则,故依佛法教义,不能承认他们为佛教徒。

  皈依三宝一定要依止比丘僧受皈依。有比丘僧的地方,比丘尼不能授他人皈依。沙弥及在家男女二众居士,更不能为他人授皈依,因为他们不属于僧宝所摄。要比丘五人以上或比丘尼五人以上的僧团,才能称僧宝。一比丘僧是代表僧宝而授皈依;归授的皈依弟子,亦属三宝,不能属为己有。受的意义,一为表示自己对三宝的信心,二为乞求三宝力加持救护,乞求三宝救离一切生死痛苦,怀着真诚的清净信心,祈请三宝慈悲容受作为依靠,如是发心皈依即成皈依之体。

  3.皈依发心:

  皈依为入圣教之门,发菩提心为入大乘之门,发出离心为入解脱之门,此为入行三门。是说,皈依三宝为三乘人共同修行的所依境(从皈依为因,直至成佛为果,在未成佛的中间应永远皈依三宝),发大乘心者依靠三宝修行而成佛法身,发出离心者依靠三宝修行而得解脱涅槃。若只求人天安乐,依靠三宝救护而修善法,定得人天安乐。若依如来的究竟本意,是愿一切众生都发大乘菩提心,住持圣教,利益有情,令三宝种不断,圆满无上正等菩提。

  第四、住持三宝的重大责任

  住持三宝,是佛般涅槃后的佛法僧三宝。如佛像、三藏经典和贤圣僧宝尚住于世间,佛法僧宝继续在世弘传利益众生,故称住持三宝。

  一、住持佛宝:

  以佛像为宝。历代所造的木质、泥塑、石刻、绘画,以及金银铜等各种佛像,及佛舍利遗形,都称为住持佛宝。如现在一些佛教寺庙中所供奉的三世佛,三方佛、三身佛、五佛、七佛以及千佛等佛像和一些石窟佛像,作为三宝弟子都应当尊重恭敬礼拜供养。如圣龙树菩萨的《亲友书》云:“随工巧拙木造等,智者应供善逝像。”是说对佛像应当恭敬礼拜供养,得诸佛加持,以培养自他信心,增长善根,获无量福慧功德。

  佛陀虽然灭度,但佛陀的法身事业尽生死际尚在利益众生,佛陀的庄严妙相尚在人间为诸众生所恭敬尊重供养。如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时,优填王思念佛陀,用旃檀木造佛形像,佛从忉利天方下宝阶,旃檀像起立,礼敬迎接,世尊摩顶而对像言,未来住持广作佛事。又如《观佛三昧海经》卷七云:“时像合掌叉手为佛作礼,尔时世尊亦复长跪合掌向像时,虚空中百千化佛亦皆合掌长跪向像。尔时世尊而语像言,汝于来世大作佛事,我灭度后,我诸弟子以付嘱汝。空中化佛异口同音,咸作是言,若有众生于佛灭后造立形象,幡花众香持用供养,是人来世得念佛清净三昧,若有众生知佛下时种种相貌,系念思惟必自得见。佛告阿难,佛灭度后,佛诸弟子知佛如来下忉利天及见佛像,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如是观者名为正观”。这是佛在世时的第一尊佛像,佛已印可嘱累此像为未来住持广作佛事、利益众生。如《华严经》中演说十种佛,其中即有“住持佛”之称号。

  佛灭度后,此旃檀像在古印度广受众生供养,如《大唐西域记》卷五云:“城内故宫中,有大精舍,高六十余尺,有刻檀佛像,上悬石盖,优陀衍那王(优填王)之所作也。”“初如来成正觉已,上升天宫为母说法三月不还,其王思慕,愿图形象,乃请尊者莫特伽罗子以神通力接工人上天宫,亲观妙相,雕刻旃檀,如来自天宫还也,刻檀之像起迎世尊,世尊慰曰:教化劳邪,开导末世,实此为冀。”上《记》卷十二云:“战地东行三十余里,至妣摩城,有雕檀立佛像,高二丈余,甚多灵应,时放光明,……闻之土俗曰:此像者昔佛在世,憍赏弥国,邬陀衍那王所作也。”

  佛还为优填王说《造立形象福报经》(汉代和东晋时已译汉),又为诸王说《造像功德经》(唐代已译汉),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前,舍利子请问佛,佛升天为母说法人间众生思念圣容,如何造像量度,佛对舍利子说《造象量度经》,由此舍利子著《造像量度论》广传于世,后人造佛形象,皆依此《造像量度论》为准则。所以佛灭度后,古印度造立佛像甚为普遍,极为精美庄严。据《造像量度经》序(清乾隆时由藏译汉)云:“我佛中年之时,中天竺国瓶沙王,为遗远友,乞得世尊画容,为伥像之始。时工被佛神光射眼,眩目不能注视,乃请世尊令坐河岸,而谨取水中影像为式,描得圣容,因被微波,由作曲弯长相,故称谓:水丝衣佛。今你波罗国(尼泊尔)所出佛像,其摹似乎。”可见,在古印度诸国王造立像,都是依佛在世时,亲睹妙相,而雕塑绘画圣容,量度尺寸极其精确。

  佛教自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中国,从古印度来华贤圣大德,多携来佛像,特别是玄奘法师请回佛像百十余尊。所以自汉唐以来中国汉地造像,一般都合符量度,如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古代雕刻绘画,都极其精美庄严。

  到了宋代、辽代造像就改变了圣容,如辽刻《契丹藏》扉页,及四川宝顶山宋刻佛像,将佛顶肉髻,移至顶门。

  到了元代,“元世祖混一海宇之初,你波罗国(尼泊尔)匠人阿尼哥,善为西域梵像。”“以工巧称,而其门人刘正奉,以塑艺驰名天下,因特设梵像提举司,专董绘画佛像,及土木刻削之工,故其艺绝于古今。”(见《造像量度经》工布查布序。)当时造像要…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任杰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