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百五十贊》雲:“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設是有一心,即應皈依此,贊此供養此,應住其聖教”。月稱論師《皈依七十頌》雲:“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是故,立量雲:叁寶[有法],是求解脫者所應皈依處,善巧遠離自己一切怖畏,解脫他一切怖畏之方便,隨順大悲心,悲愍他無有遠近一切而轉,作一切有情皈依怙主及親友正士故。
②依何因。皈依的因者,謂了知自己一切苦而生怖畏,欲遠離諸苦怖畏唯有叁寶乃能救護,是皈依的因圓滿,從依彼皈依圓滿之因生起皈依之心堅定無疑故。
③如理皈依之規則。皈依的規則有道和體二種之別,依此二種因,系心思惟叁寶,令心轉變唯叁寶能解救一切苦難,而安住許諾誓言所顯之正理,是皈依的體故。如《入行論》雲:“我由怖畏故,將自奉普賢”。這是從皈依叁寶體性門,以身語意業的叁皈依,其所相(事相)者如以身頂禮等。
從皈依叁寶勝劣門有下中上叁士之差別。下士爲自己解脫惡趣苦故而皈依叁寶;中士爲自己解脫生死輪回苦故而皈依叁寶;上士爲解脫一切有情生死苦故而皈依叁寶。從界限門分,有因時的皈依及果時的皈依二種。初因時的皈依,如有情身心中的皈依;次果時的皈依,如佛地的皈依。從粗細門分亦有二種,粗分謂從諸語言所表生起的皈依;細分謂由法性力所得的皈依。又粗分如由其他和尚阿阇黎等說法受持的皈依;細分如由過去生中皈依宿業的習慣勢力忽然現起所生的皈依;及由通達法性色之力所生的皈依。
④皈依的功德利益。皈依具有特別殊勝利益,謂能摧毀一切罪墮;能圓滿廣大福智二種資糧;能救護一切災害;能新得別解脫戒等功德;及已得不失壞並能令增長;能令種姓醒覺;能速得無上菩提等功德利益故。如《攝般若波羅蜜多論》雲“皈依福有色,叁(千)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
⑤皈依後所學之次第。皈依後所學之次第分二:一別所學,二共所學。初別所學又分遮所學及修所學二種。初遮所學者,如《涅槃經》雲:“若皈依叁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皈依,諸余天神等。皈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皈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二修所學,如龍樹菩薩《親友書》雲:“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二共所學者,應學恒常憶念、愛惜、護持叁寶比自己生命更爲重要;並及應當恭敬、頂禮、供養叁寶等。不信的心僅一刹那頃亦不應生,如是所作當成爲一切樂善的基礎故。如宗喀巴大師說:“衆生怖畏生死險,孤獨無伴遍漂遊,因無叁寶皈依處,是故至心而皈依”。
(譯自極尊卻吉堅贊著的《現觀莊嚴論釋·總義遊戲海》)
四、結語
以上所引經論,已將皈依叁寶說竟。這裏再講叁個問題,以作皈依結束語。
1. 皈依的意義:
皈依有兩重含義:(1)是皈向,即皈向如來的智慧法身。如《華
嚴經·如來出現品》雲:“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永離妄想執著,于自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是說一切衆生本具如來智慧法性。又如《涅槃經》卷六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具有叁寶性,若能斷除客塵煩惱,“則見佛性,成無上道”。所以皈向即是回過頭來認識自己身中具有的佛性以爲正因,而趣向自性清淨的涅槃,成就如來自性清淨法身以爲究竟勝果。(2)是皈救,或依護、依托、依仗及其救護等義。一切衆生雖有佛性、法性和僧性,具有如來智慧,但這只是本具的因性,要圓滿成就如來清淨法身功德以爲究竟歸宿,還是經過皈依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斷除妄想執著,斷盡客塵煩惱,才能證得,猶如金礦要經陶冶鍛煉,乃成純金。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必須依仗如來救護威力,依靠四聖谛等諸法之力,依護賢聖僧寶教導接引之力,乃能到達涅槃彼岸,成就菩提聖果。
2.皈依的軌則:
皈依叁寶與不皈依叁寶,是區分佛弟子與非佛弟子的根本原則。真正的佛弟子必須至心皈依叁寶,必須承認佛陀是自己的大師,必須依止佛陀所說應止應行的一切教法而修行,必須尊重依止賢聖僧以爲良師善友,將自己的身心依托于叁寶,求叁寶救護,才是真皈依叁寶,是趣入聖教之初門。“佛法僧叁寶,天上第一尊”。(《涅槃經》所說)皈依叁寶後,不能再皈依其他一切天神外道,否則就失去皈依之體,不得再稱是叁寶弟子。如《涅槃經》雲:“歸依于佛者,真名優婆塞,終不更皈依,其余諸天神。歸依于法者,則離于殺害。歸依聖僧者,不求于外道。如是歸叁寶,則得無所畏”。皈依後,應行的學處詳見《菩提道次第廣論》。如果只承認二寶或一寶,而皈依一寶或二寶者,就不是佛弟子,因爲違背佛陀所說叁寶教義的根本原則,故依佛法教義,不能承認他們爲佛教徒。
皈依叁寶一定要依止比丘僧受皈依。有比丘僧的地方,比丘尼不能授他人皈依。沙彌及在家男女二衆居士,更不能爲他人授皈依,因爲他們不屬于僧寶所攝。要比丘五人以上或比丘尼五人以上的僧團,才能稱僧寶。一比丘僧是代表僧寶而授皈依;歸授的皈依弟子,亦屬叁寶,不能屬爲己有。受的意義,一爲表示自己對叁寶的信心,二爲乞求叁寶力加持救護,乞求叁寶救離一切生死痛苦,懷著真誠的清淨信心,祈請叁寶慈悲容受作爲依靠,如是發心皈依即成皈依之體。
3.皈依發心:
皈依爲入聖教之門,發菩提心爲入大乘之門,發出離心爲入解脫之門,此爲入行叁門。是說,皈依叁寶爲叁乘人共同修行的所依境(從皈依爲因,直至成佛爲果,在未成佛的中間應永遠皈依叁寶),發大乘心者依靠叁寶修行而成佛法身,發出離心者依靠叁寶修行而得解脫涅槃。若只求人天安樂,依靠叁寶救護而修善法,定得人天安樂。若依如來的究竟本意,是願一切衆生都發大乘菩提心,住持聖教,利益有情,令叁寶種不斷,圓滿無上正等菩提。
第四、住持叁寶的重大責任
住持叁寶,是佛般涅槃後的佛法僧叁寶。如佛像、叁藏經典和賢聖僧寶尚住于世間,佛法僧寶繼續在世弘傳利益衆生,故稱住持叁寶。
一、住持佛寶:
以佛像爲寶。曆代所造的木質、泥塑、石刻、繪畫,以及金銀銅等各種佛像,及佛舍利遺形,都稱爲住持佛寶。如現在一些佛教寺廟中所供奉的叁世佛,叁方佛、叁身佛、五佛、七佛以及千佛等佛像和一些石窟佛像,作爲叁寶弟子都應當尊重恭敬禮拜供養。如聖龍樹菩薩的《親友書》雲:“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是說對佛像應當恭敬禮拜供養,得諸佛加持,以培養自他信心,增長善根,獲無量福慧功德。
佛陀雖然滅度,但佛陀的法身事業盡生死際尚在利益衆生,佛陀的莊嚴妙相尚在人間爲諸衆生所恭敬尊重供養。如佛在忉利天爲母說法時,優填王思念佛陀,用旃檀木造佛形像,佛從忉利天方下寶階,旃檀像起立,禮敬迎接,世尊摩頂而對像言,未來住持廣作佛事。又如《觀佛叁昧海經》卷七雲:“時像合掌叉手爲佛作禮,爾時世尊亦複長跪合掌向像時,虛空中百千化佛亦皆合掌長跪向像。爾時世尊而語像言,汝于來世大作佛事,我滅度後,我諸弟子以付囑汝。空中化佛異口同音,鹹作是言,若有衆生于佛滅後造立形象,幡花衆香持用供養,是人來世得念佛清淨叁昧,若有衆生知佛下時種種相貌,系念思惟必自得見。佛告阿難,佛滅度後,佛諸弟子知佛如來下忉利天及見佛像,除卻千劫極重惡業,如是觀者名爲正觀”。這是佛在世時的第一尊佛像,佛已印可囑累此像爲未來住持廣作佛事、利益衆生。如《華嚴經》中演說十種佛,其中即有“住持佛”之稱號。
佛滅度後,此旃檀像在古印度廣受衆生供養,如《大唐西域記》卷五雲:“城內故宮中,有大精舍,高六十余尺,有刻檀佛像,上懸石蓋,優陀衍那王(優填王)之所作也。”“初如來成正覺已,上升天宮爲母說法叁月不還,其王思慕,願圖形象,乃請尊者莫特伽羅子以神通力接工人上天宮,親觀妙相,雕刻旃檀,如來自天宮還也,刻檀之像起迎世尊,世尊慰曰:教化勞邪,開導末世,實此爲冀。”上《記》卷十二雲:“戰地東行叁十余裏,至妣摩城,有雕檀立佛像,高二丈余,甚多靈應,時放光明,……聞之土俗曰:此像者昔佛在世,憍賞彌國,邬陀衍那王所作也。”
佛還爲優填王說《造立形象福報經》(漢代和東晉時已譯漢),又爲諸王說《造像功德經》(唐代已譯漢),佛升忉利天爲母說法前,舍利子請問佛,佛升天爲母說法人間衆生思念聖容,如何造像量度,佛對舍利子說《造象量度經》,由此舍利子著《造像量度論》廣傳于世,後人造佛形象,皆依此《造像量度論》爲准則。所以佛滅度後,古印度造立佛像甚爲普遍,極爲精美莊嚴。據《造像量度經》序(清乾隆時由藏譯漢)雲:“我佛中年之時,中天竺國瓶沙王,爲遺遠友,乞得世尊畫容,爲伥像之始。時工被佛神光射眼,眩目不能注視,乃請世尊令坐河岸,而謹取水中影像爲式,描得聖容,因被微波,由作曲彎長相,故稱謂:水絲衣佛。今你波羅國(尼泊爾)所出佛像,其摹似乎。”可見,在古印度諸國王造立像,都是依佛在世時,親睹妙相,而雕塑繪畫聖容,量度尺寸極其精確。
佛教自漢明帝永平十年傳入中國,從古印度來華賢聖大德,多攜來佛像,特別是玄奘法師請回佛像百十余尊。所以自漢唐以來中國漢地造像,一般都合符量度,如敦煌石窟、龍門石窟等古代雕刻繪畫,都極其精美莊嚴。
到了宋代、遼代造像就改變了聖容,如遼刻《契丹藏》扉頁,及四川寶頂山宋刻佛像,將佛頂肉髻,移至頂門。
到了元代,“元世祖混一海宇之初,你波羅國(尼泊爾)匠人阿尼哥,善爲西域梵像。”“以工巧稱,而其門人劉正奉,以塑藝馳名天下,因特設梵像提舉司,專董繪畫佛像,及土木刻削之工,故其藝絕于古今。”(見《造像量度經》工布查布序。)當時造像要…
《略講觀修叁寶功德及其意義(任傑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