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是徹底改造人生宇宙、實現人類最高理想的權威科學▪P3

  ..續本文上一頁等十行,達摩祖師爲後世學禅者立報怨至稱法等四行,佛陀在其所講契經中常說:“多聞熏習、如理作意、勤修加行”如是等類。佛陀與諸祖師都非常關心行的重要性,充分肯定其轉依成佛的積極意義,原因是行就是實踐,實踐能出真知。同時,行不切實,就會使工作不究竟,而使所作事業無成;若行爲落實,工作也就同樣落實,而所作的事業,大有成功的希望。以故中國儒家古聖特重“笃行”,學佛的大善知識亦經常在行持方面積極有爲,大雄無畏,而成就現法樂住。本人童年盲目,而立志要學諸佛如來、諸大菩薩,辦學育才,培育建國的英雄人物。曾取儒家講笃行中所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知。果能此道也,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由于這些發奮爲雄,不畏困難的鼓舞,所以能在法隨法行的過程中,由聞慧引起思慧,由思慧引起修慧;轉過來,又以修慧驗證思慧,以思慧驗證聞慧,如是展轉反複,一層一層地不斷前進。同時,我因童年失目,諸多不便,但要決心成就有真才實學、真知灼見、真參實悟的導師,從而以釋迦佛爲例,彼是人,我亦是人,彼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證得無住大涅槃,我亦是人,亦當以健步如飛的速度追趕本師釋迦牟尼,曾于臘八題詩言:“本師此日證菩提,今值佳期願亦奇:健步如飛追往聖,豁然明徹複奚疑。”題詩之後,隨即于世俗谛所攝內明、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等五明的通達,于勝義谛中流轉、實相、唯識、安立、邪行、清淨、正行七真如的參悟,晝夜奮發,五年不眠。結果在這些方面的參究,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一步跟一步,步步落實,遇到任何困難,都以大雄無畏的精神去處理,任何苦厄,都以積極有爲的態度進行克服。所以數十年來,在改造人生宇宙的轉依學佛過程中,都能于事前的目標相去不遠,而不致唐捐其功,故在今天講改造人生宇宙,實現人類最高理想的雄偉事業中,不妨便中重談,以資共勉。

  四、改造人生宇宙的兩個重要過程

  衆生在有漏界有兩種縛:一、相縛;二、粗重縛。

  什麼是相縛?《攝大乘論》雲:“當知意識,是能遍計,有分別故。所以者何?由此意識用自名言熏習爲種子,及用一切識名言熏習爲種子,是故意識無邊行相分別而轉,普于一切分別計度,故名遍計。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計。又若由此相令依他自性成所遍計,此中是名遍計所執自性。┄┄緣名爲境,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由見執著,由見執著,由尋起語,由見聞等四種言說而起言說,于無義中增益爲有,由此遍計能遍計度。”

  衆生的第六意識,通善、惡、無記叁性,現、比、非叁量,緣性境、帶質、獨影叁境,活動範圍極廣,分別勢力特強。在衣食住行、見聞覺知的現實生活中,依名取相,對任何事物執著它是個什麼,名自性遍計。在自性遍計上面,分別這件東西是常或無常,是好或非好,是我所有或非我所有,如是等分別,是名差別遍計。同時,一般人在見聞覺知中用種種名分別種種事,如見山見水便依名執此是山是水,是名依義遍計名自性。先知種種名,然後見種種事,隨即用種種名執著種種事爲何物,是名依名遍計義自性。于種種名,不知其含義,便用余名來加以說明,如言:“菩薩”,用“自覺覺他的人”去解釋,聞“佛”名,用“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去解釋,是爲依名遍計名自性。若于某事某物不知其名,便用其它相似事物加以诠表,如見飛機在天空飛翔,不知其名,便用鴻雁、雄鷹等物加以诠釋,是名依義遍計義自性。如聞犬名,計此名狗,實是其狗,是爲依名遍計二;又如見狗,計此名狗,實是其狗,是爲依義遍計二。此二總名依二遍計二自性。

  衆生中如人天高等有情,隨常用語言文字分別種種事物,對其他人所講語言文字亦能通達其內涵,是爲名言隨覺;低等動物如牛馬雞狗等雖不能用語言文字暢言其思想感情,但是卻有隱隱約約低級地、直覺地理解和分別,是爲名言隨眠。

  衆生不達名但是名,與事不相幹,事但是事,與名不相幹,而處處依名取相,執著某事實是某名,某名實是某事,是爲法執;對有思想感情的有情依名取相執某某是某某名,某某名實是某某有情,是爲我執。我執引生貪嗔癡慢等煩惱障,造種種染汙的身口意叁業,而招感六道輪回之苦果;法執引生所知障,有了所知障,外蔽諸法真性令不顯了,內障般若智慧令不生起,故所知障能障菩提。衆生依二執生二障,日夜昏盲,愚迷不醒,受苦受難,是爲相縛。相縛除了第六意識依名取相的分別我法執外,還有先天性的俱生二執,特別是第七末那識專具非量,緣真帶質境,以有覆無記爲性,對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迷而不覺,執真實有,視爲其俱生法執,從而在俱生法執上執此賴耶識是第七識自身,視其爲俱生我執。同時末那又與五遍行心所、八大隨煩惱、別境心所的慧、我癡我慢我見我愛四根本煩惱,一共十八種心所相應。第七識取俱生法執的總相;與之相應的心所,取俱生我法執的別相,常爲前六轉識的染淨依。第七識所起俱生我法執爲第六識分別我法執的堅固基石,轉過來,第六識的分別我法執又作助緣,使第七識的俱生我法執更爲堅固,更爲猖獗。

  六、七兩種轉識,都是能遍計,相互結合,使一切衆生日日夜夜處于顛倒夢想之中,曾無一分一秒時間頭腦清醒,曾無一分一秒世間身心輕安,常常都在顛顛侗侗的醉夢中過活,不曾覺醒。這就是相縛的具體情況。

  什麼是粗重縛?它與相縛有異,相縛主要是在六、七轉識上起用,在衆生身心的表層發生惡劣影響;粗重縛主要是指阿賴耶識中二取習氣及業習氣兩種有漏種子,主要是在一切衆生內心世界的底層,從而在整個人生宇宙的根本問題上發生嚴重的惡劣影響。

  由于衆生的六、七兩種轉識時時刻刻或依名取相,或不依名,由自性分別直覺取相,紛纭顛倒,起種種錯覺妄執,覆蔽諸法真空本性,生起我執法執及煩惱所知二障。由此能熏,自然會使有堅住、可熏、無記、與能熏同時同處共和合性的賴耶識爲所熏,而不可避免的受此熏習,形成二取習氣。同時,由于衆生處于相縛之中,常常令其身口意叁業的造作受貪嗔癡等煩惱的影響,造有漏染汙業,此業在外表上感現生低劣的士用果或增上果,而其種子存在于賴耶識中,能感當來的異熟苦果,而成爲賴耶識中的有漏業習氣。

  二取習氣能使名言習氣中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本性無染諸法,成爲有遍計所執的有取蘊、處、界。無形中在生起精神、物質各方面的現法中,作爲因緣而決定著宇宙萬物是染非淨、是苦非樂的有漏性質。同時,由于有漏業習氣作增上緣,自然使從因緣所生起的一切雜染法的形態,低級卑劣,不淨而染,無樂唯苦。在人天及叁途的六道輪回中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展轉反複,常常都在生老病死的苦境中拼命掙紮,常常使衆生沈淪于生死苦海而不得解脫。這就是粗重縛及其所發生惡劣影響的具體情景。

  由于衆生有相縛及粗重縛兩種纏繞,及其所發生對人生宇宙的惡劣影響,形成有漏的人生宇宙,故求改造人生宇宙自應隨之而有相解脫和粗重解脫的兩種程序。

  用什麼方法完成相解脫來改造人生宇宙呢?首先應當根據《轉有經》說:“由彼彼諸名,诠彼彼諸法,此中無有彼,是諸法法性”的理論,從《瑜伽》所講“名唯是名、事唯是事、自性唯是假立、差別唯是假立”的四尋思、四如實智,認真觀察名與事互不相關,而在現實生活中言思道斷、心行處滅,直接不用語言文字來認識一切事物,也就是用實相般若來觀諸法的真空本性。同時,在應事接物上深知一切法均如夢幻,能诠的語言文字和用語言文字分別亦皆如夢幻。由是在語言上離語言,分別上離分別,無執無著,相上見性,而由此擺脫依名取相的分別我法執。另外,還需根據《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來真參實悟地行持。須知,“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這是從所當然的表象上說,還需與大乘一實相印緊密結合,從如夢幻泡影的所以然來深入地參悟。一切諸法都是心識現的影像,有情的根身是阿賴耶識內四大種爲因,引業爲緣變現的影像,所以根身如夢幻泡影而成我空;宇宙萬法主要是賴耶識隨外四大種爲因、引業力爲緣所變現的影像,所以法空。根身、器界均屬內因緣所生的影像,這些就是諸法的真實相。依此實相來觀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就能既知其所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深達一切法但有幻相而無實體,既無實體,名向何處用?分別向何處施?而自然引生無分別智。“如露亦如電”必須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叁法印結合,深知一切法都是刹那刹那生滅不停,沒有絲毫停頓,找不到一絲半毫的定法。譬如朝露,太陽一照,化爲烏有;譬如電光,一晃就過去,全抓不住。哪裏有定法?既無定法,名從何安?語言分別從何用?這樣就自然會如《攝大乘論》所說:“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能分別亦無”,而由此遠離分別執著,擺脫依名取相的相縛。擺脫相縛,對改造人生宇宙就會收得不可思議的碩果。對人生來說,當下證得遠離生死的究竟涅槃,《心經》雲:“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正是指此而言。對宇宙來說,當下就使在纏真如改變而爲出纏真如,也就是使一真法界從內到外,從裏到表的完全表露出來。《心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正是指此而言。

  怎樣從粗重縛及其對人生宇宙的惡劣影響上進行改造呢?當知應從轉染成淨、轉識成智的關鍵處著手,這一點佛法稱之爲粗重解脫,也就是認真地、徹底地把賴耶識中二取習氣及業習氣形成有漏人生宇宙的根本,進行挖根斷苗、推陳出新的改造。衆生由我執法執及其所引生的煩惱所知二障不斷熏習,形成二取習氣,由我執法執身口意叁業不斷熏習,使賴耶識中存積種種染汙業習氣。故在粗重解脫上必須用種子周遍、現行對礙的原則來不斷用自覺覺他的無分別智熏習賴耶,使之形成般若習氣,對治由我法執著熏成的二取習氣。同時行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作廣度衆生的無漏業,熏習賴耶識,使賴耶識中具有福德的無漏業習氣,對治原來由有漏業熏習所成的業習氣。這樣,般若智慧、無漏淨業不斷增長而終至圓滿,有漏的二取習氣及業習氣不斷減之又減,而至于消滅盡淨。到此階段,賴耶識沒有絲毫有漏的雜染種子,便轉化成無垢識及大圓鏡智。有了大圓鏡智,自然就實證無爲功德的發身,變生無漏有爲功德的報身,有了報身,自然就有無漏五根,發無漏五識,而轉得成所作智,變現叁類化身,廣度地前菩薩、聲聞、獨覺及叁途有情。《壇經》稱轉識成智的世間言:“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六、七二識在見道位初轉爲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至七地後,此二智即得圓滿轉依。如是四智圓滿轉得時,每一智均有清淨的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及自淨識共二十二法爲其相應心品。此四智相應心品皆隨其初發心時的本願力而經常無有功用、自然而然地享受一切廣大法樂,廣作一切利益衆生的無漏佛事。這時對人生的改造就成了圓滿福德、智慧的兩足尊,不增不減、永無動搖的法身如來。對整個宇宙來說,就成爲不可思議、至淨至常的無漏世界。

  五、結束語

  根據改造人生宇宙偉大導師多生累劫的實踐檢驗,所談人生宇宙形成及改造總的因果規律,說明一乘佛法的實質——唯識般若的絕對真理,顯示出一切衆生由不明了宇宙一切皆爲識所變現的影像,全無實物,又皆是隨因緣變化刹那生滅而均無定性,妄起種種實我實法的執著,而有相縛與粗重縛。根據舊人生宇宙的形成與存在有此兩縛,所以在改造人生宇宙的過程中就自然有相解脫和粗重解脫的兩個過程。

  由于改造的實踐有此兩種過程,就不期然而然地法爾而有改造人生宇宙的兩種雄偉步伐,就是說根據相解脫就有頓悟的步伐,根據粗重解脫就有漸修的步伐。大乘佛法主要是講自覺覺他,自利利他,能如此行持者,才是佛陀因位的菩薩,能長期這樣堅持,才能成就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佛果。爲了說明改造人生宇宙雄偉的步伐必須頓悟,所以佛陀在《華嚴經》言:“以少方便速證菩提”,《無量義經》亦言:“若菩薩修此一無量義法門者,即得速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金剛經》亦言:“于當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瑜伽大論》彌勒佛亦講:“菩薩方便善巧,令諸有情,少用功力,得無量善根。”又言:“菩薩方便善巧,令諸有情,以少善根得無量果。”這些都是講迅速成佛頓悟法門的重要性。

  但是在很多方廣、論議的大乘經中,也常常講菩提修行須經叁無數大劫中的資糧、加行、見道、修道、究竟的五位。在資糧位中,常立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在加行位中,立暖、頂、忍、世第一法的四位,在修道位中立極喜、離垢、發光、焰慧、極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慧、法雲的十地,這些又說明了漸修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因之,頓悟與漸修兩者都須相依共存、不可偏廢地修持。原因是頓悟才能自覺,自覺才能覺他;頓悟才能自利,自利才能利他。若不講頓悟,就不能迅速自覺以覺他。沒有講頓悟迅速自利,就不能覺他利他,要求改造人生宇宙轉依成佛,就無法開步。

  所以,凡學佛者首須抓頓悟,由頓悟而進行漸修,因爲漸修是在頓悟指導下進行,也是在頓悟的堅持過程中形成。所以漸修離不了頓悟,反過來,沒有漸修就不能使頓悟深化圓滿,沒有漸修也不能使頓悟成就輝煌燦爛的碩果。由此看來,頓悟漸修兩者在講學、研究上必須相提並論、同日而語;在行持上必須攜手同行,並肩前進。以故《大阿彌陀經》雲:“先達諸法性,夢幻本來空。”意謂首須通達諸法真空本性,以求頓悟自覺。隨後言:“次度諸衆生,遠大無窮極。”意謂自覺之後必須用長時間來廣度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諸趣衆生,以漸修圓滿佛果。最後言:“如是空刹者,何憂不可成?”意謂學佛者若能將頓悟漸修相提並論、並行不悖,就自然會成就圓滿的佛身佛土。

  具上所述,可見改造人生宇宙的自然規律是一定要按上述關鍵次第進行的。希望讀者于本人斯作熟讀而深思之,明辯而笃行之,進而于唯識般若一乘佛法之理、如來所說大乘經律論諸藏,深入通達,牢固掌握。以徹底改造人生宇宙,實現人類最高理想的雄偉事業,飛奔前進,攀登頂峰,使純苦無樂、至染無淨、束縛重重、毫不自在、低級卑劣的舊人生宇宙改轉而爲至常至淨、至極自在、金光燦爛、彩色斑斓、其樂無窮、美不勝收的新人生宇宙,實爲作者之所至盼,願共勉之。

  

  

《佛法是徹底改造人生宇宙、實現人類最高理想的權威科學》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開悟要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