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诸法皆不离识,万法唯识故名唯识。
3.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皆无定性,但随有情认识之正确与否为转移。法无定法,随认识决定,故名唯识。
以上三义,前二是依据唯识的体相作释,属古义;第三释是本人依据《维摩诘经》“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以及《华严经》所说“三界心心所,皆虚妄分别”,《坛经》说:“一念迷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则众生是佛。”依这些佛言祖语,从唯识的业用上来作释的。
唯识一名的要义与妙义专在一切诸法本无定性,全由认识作决定。如果人们认识正确,即行为正确;行为正确,即得果正确。认识不正确,即行为不正确,即得果不正确。认识伟大,即行为伟大;行为伟大,即得果伟大。认识低级,即行为低级;行为低级,即得果低级。认识污染,即行为污染,而成为世间的污染法;认识清净,即行为清净,而成为出世的清净法。以是之故,人们要改造有漏的人生宇宙为无漏的人生宇宙,就必须狠狠地抓认识不可。故《心经》以“观”字开头,《金刚经》以“观”字结尾,《华严经》常讲:“汝当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又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三十七菩提分法中四念住开始便讲:“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龙树作《中论》,从初观因缘品乃至观邪见品,总二十七品皆用一“观”字贯彻始终,《十二门论》初观因缘门,末观生门,总十二门,而全以一“观”字贯串本末,岂无故而然哉?主要是诸佛菩萨深知认识对事物的重要性,故常以属认识义的“观”字来处处在在加以方便善巧的运用。一乘佛法的实质是唯识。唯识一名的含义,无论对任何问题的处理,其环境的优劣,行为的邪正,成效的美丑,全决定于对问题认识之是否正确。同时,诸识所缘,唯识所变,万法唯识,意谓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心识所现的影像,如梦如幻,求其实体了不可得,而实我实法空无所有,由斯形成无我律,从而显示出言思道断、心行处灭的胜义谛,这就为改造人生宇宙开辟了空旷无边的新领域,同时也为顺趋改造铺平了一条长远的康庄大道。如果人们不懂得唯识所显无我律的真理,便是无明,从而认定一切法皆是心外实有,不达我空法空。在对境时,好的、可爱的便生贪爱;于不好的、不可爱的便生嗔恨;于不好不坏、不顺不违的境界便不乐探究,而生愚痴。由斯有了烦恼杂染,随即在身、口、意的活动方面产生染污不净的业杂染,由不净的业杂染,熏习在阿赖耶识中,自会招感六道轮回的世间有漏苦果,由此形成世间的因果规律。若人们能通达一切皆是心识所变,如梦如幻,有而非真,实我实法了不可得,当下便是般若。有了般若自会远离世间的烦恼、业、生三杂染,而生起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正确行动,随即熏成无漏净种,对治本识中有漏染种而得转依,这就是出世间的因果规律。有了世出世间正反两面的因果规律,人们便能加以掌握,于不正染法,努力断除;于清净正法,精进修学,从而形成正确的世俗谛,而为改造人生宇宙提供了正确无误、切实可行的善巧方法。《成唯识论•造论缘起》云:“由我法执,二障俱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正是指此而言。既掌握了世出世间的因果律,就会在改造人生宇宙的时间中知何处是本,而作为改造的出发点;何处是末,而为改造的究竟。同时在本末始终改造人生宇宙的长期过程中,有哪些先后次第、关键环节,自有层次井然的清楚排列。唯识讲修道行果,主张由资粮至究竟的五位,在修道位中有极喜至法云的十地,恰是这里的正确写照。
以唯识为实质的一乘佛法,法尔地具备和显示出对改造人生宇宙如上所述的各项优点,远非其他任何科学、哲学、宗教所可企及。以是因缘,特说一乘佛法是改造人生宇宙的权威科学。
三、改造人生宇宙最极殊胜的具体措施
人生宇宙全是眼等八种认识能力,相依共存,形成统一整体内心世界的外表形态。所以改造人生宇宙主要是向心内用功,是内心世界转染成净、改旧换新,就算达到了目的。但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在身、口、意的活动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才能创造出有利的改造条件:一、安住大乘菩提种性;二、依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愿;三、要具有悲悯一切众生的意乐;四、要广作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事业;五、具有根本、后得二无分别智的巧便;六、要将一切福德、智慧的修积回向菩提;七、一切修作不为我法二执、烦恼所知二障所间杂的纯洁清净。具此七种条件的殊胜正行,业就是佛陀常讲大乘所修的六波罗蜜。
什么是六波罗蜜?一、布施:中有调伏众生愚痴的法施,拯救众生贫穷的财施,抑强扶弱、除暴安良的无畏施。二、戒律:中有转舍不善的律仪戒,转生善法的摄善法戒,利群的饶益有情戒。三、安忍:中有忍受横逆的耐他怨害忍,忍苦耐劳的安受众苦忍,通达三藏十二部的谛察法忍。四、精进:中有大愿住心的被甲精进,转生善法的加行精进,饶益有情的加行精进。五、静虑:中有安住最极寂静、法乐无穷的安住静虑,引发神通智慧功德的,引发静虑,以及利乐有情静虑。六、般若:中有缘世俗谛慧、缘胜义谛慧、缘饶益有情慧。
此六波罗蜜简称六度,《解深密经》佛告观自在菩萨:“善男子!当知初三,但是曾上戒学所摄;静虑一种,但是增上心学所摄;慧是增上慧学所摄;我说精进遍于一切。”又言:“善男子!若增上戒学所摄者,是名福德资粮所摄;若增上慧学所摄者,是名智慧资粮所摄;我说精进、静虑二种,遍于一切。”六度不仅包括戒定慧三学、福德智慧二资粮,而且广摄一切善法,故有六度万行的惯语。以故勤修六度,即能证大转依,完成改造人生宇宙的宏伟事业。
《维摩诘经》说:“不舍道法,现凡夫事。”《弥陀经》讲一切诸佛称赞释迦牟尼能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现实生活中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坛经》也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因为转依成佛必须在现实生活中随认识的正确真实而改变世间为出世间。若然,修学六波罗蜜多,应当在度众生的现实生活中用“不取不舍”四字来齐修并进。这就是说,在度众生的现实生活中对布施、持戒、安忍精进修学,即是不舍;同时,在修布施、持戒、安忍的实践中,精进用静虑、般若对布施、持戒、安忍不取法相及非法相,破除我执法执,即是不取。这样,六度齐修,在不舍中不取,在不取中不舍,定慧等持,充分发挥六波罗蜜多所起的改造人生宇宙的作用,就一定会在一般衣食住行、视听言动的现境中真参实悟、福慧双修,而证得无漏智慧及涅槃境界。
再者,根据本人的实践体会,在改造人生宇宙的实际生活中应当充分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大大提高认识能力的强度,必须狠抓“信、愿、行”三字来进行。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六为心所中,善十一法“信”字居首。信有三义:1、信有实;2、信有德;3、信有能。此中信有实和信有能最为重要,学佛者若能相信佛所说的法是真实不虚的谛理,又相信自己有一定堪能通达如来所说实义,认真相信自有能力成就如佛所成就的功德,就一定会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大大提高,而增强改造人生宇宙的作用。释迦牟尼能抛弃自己的王位、娇妻、爱子而出家修道,就是因为他相信自己有能力一定能成就佛道,所以结果在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日,终睹明星而成大觉。阿弥托佛也是因为他信有能,坚决认为一定能成无上正等正觉,广度众生,所以他能发四十八个愿而成就极乐世界。六祖惠能到东山参五祖,五祖问他来作什么?答言:作佛。由于他信有能,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佛作祖,所以终能接受衣钵而成禅宗六祖。玄奘法师童年出家,其师问为何出家,答言:“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由于他对自己深信能承先启后,弘扬大法,所以终能不辞千辛万苦,赴西域十余年取回佛经657部,翻译出75部1335卷,而成为一大译师,完成取经译经伟业。孙中山先生有云:“吾心信其可行,虽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虽反掌折枝之易,终无收效之期。”说得非常正确。因为人们信有能,坚信自己的事业必然成功,而无丝毫疑虑,就会集中心力,增强勇气,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处世作人,多谋善断,自然对改造人生宇宙的事业,健康地迅速成办。所以说,用信字来提高认识能力的强度,对改造人生宇宙的伟业大有裨益。
《华严经》云:“初发菩提心,即成无上觉。”愿即志愿,先哲常云:“有志者事竟成”,孟子亦云:“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勿暴其气。”因为志愿如统率,有了坚强的志愿,自会统帅其心,而使其心力集中,一切行动不至放逸无归。因此,在改造人生宇宙转依成佛方面,必须持重愿力。在这方面,常讲精勤发愿,所以佛经中常谓:发菩提大愿,即于佛道已得趋入。《弥陀经》亦讲:“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发愿之后,必须使一切心理活动都要住在菩提大愿之上,所以《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慈氏菩萨问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何依何住?佛言:菩萨藏法假安立为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住。同时,还必须在日常的行持上依菩提大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与之相随顺,若不随顺,随即纠正。儒家称“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儒者如是,学佛者更应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有了大愿,心力集中,勇力百倍,所以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佛陀立六度之外,别立愿波罗蜜多为精进波罗蜜多助伴,用意即在于此。
佛陀为资粮位菩萨立欢喜真实…
《佛法是彻底改造人生宇宙、实现人类最高理想的权威科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