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是徹底改造人生宇宙、實現人類最高理想的權威科學▪P2

  ..續本文上一頁諸法皆不離識,萬法唯識故名唯識。

  3.世出世間染淨諸法皆無定性,但隨有情認識之正確與否爲轉移。法無定法,隨認識決定,故名唯識。

  以上叁義,前二是依據唯識的體相作釋,屬古義;第叁釋是本人依據《維摩诘經》“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以及《華嚴經》所說“叁界心心所,皆虛妄分別”,《壇經》說:“一念迷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則衆生是佛。”依這些佛言祖語,從唯識的業用上來作釋的。

  唯識一名的要義與妙義專在一切諸法本無定性,全由認識作決定。如果人們認識正確,即行爲正確;行爲正確,即得果正確。認識不正確,即行爲不正確,即得果不正確。認識偉大,即行爲偉大;行爲偉大,即得果偉大。認識低級,即行爲低級;行爲低級,即得果低級。認識汙染,即行爲汙染,而成爲世間的汙染法;認識清淨,即行爲清淨,而成爲出世的清淨法。以是之故,人們要改造有漏的人生宇宙爲無漏的人生宇宙,就必須狠狠地抓認識不可。故《心經》以“觀”字開頭,《金剛經》以“觀”字結尾,《華嚴經》常講:“汝當觀是心,念念常生滅,如幻無所有,而得大果報。”又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叁十七菩提分法中四念住開始便講:“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而龍樹作《中論》,從初觀因緣品乃至觀邪見品,總二十七品皆用一“觀”字貫徹始終,《十二門論》初觀因緣門,末觀生門,總十二門,而全以一“觀”字貫串本末,豈無故而然哉?主要是諸佛菩薩深知認識對事物的重要性,故常以屬認識義的“觀”字來處處在在加以方便善巧的運用。一乘佛法的實質是唯識。唯識一名的含義,無論對任何問題的處理,其環境的優劣,行爲的邪正,成效的美醜,全決定于對問題認識之是否正確。同時,諸識所緣,唯識所變,萬法唯識,意謂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心識所現的影像,如夢如幻,求其實體了不可得,而實我實法空無所有,由斯形成無我律,從而顯示出言思道斷、心行處滅的勝義谛,這就爲改造人生宇宙開辟了空曠無邊的新領域,同時也爲順趨改造鋪平了一條長遠的康莊大道。如果人們不懂得唯識所顯無我律的真理,便是無明,從而認定一切法皆是心外實有,不達我空法空。在對境時,好的、可愛的便生貪愛;于不好的、不可愛的便生嗔恨;于不好不壞、不順不違的境界便不樂探究,而生愚癡。由斯有了煩惱雜染,隨即在身、口、意的活動方面産生染汙不淨的業雜染,由不淨的業雜染,熏習在阿賴耶識中,自會招感六道輪回的世間有漏苦果,由此形成世間的因果規律。若人們能通達一切皆是心識所變,如夢如幻,有而非真,實我實法了不可得,當下便是般若。有了般若自會遠離世間的煩惱、業、生叁雜染,而生起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正確行動,隨即熏成無漏淨種,對治本識中有漏染種而得轉依,這就是出世間的因果規律。有了世出世間正反兩面的因果規律,人們便能加以掌握,于不正染法,努力斷除;于清淨正法,精進修學,從而形成正確的世俗谛,而爲改造人生宇宙提供了正確無誤、切實可行的善巧方法。《成唯識論•造論緣起》雲:“由我法執,二障俱生;若證二空,彼障隨斷。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正是指此而言。既掌握了世出世間的因果律,就會在改造人生宇宙的時間中知何處是本,而作爲改造的出發點;何處是末,而爲改造的究竟。同時在本末始終改造人生宇宙的長期過程中,有哪些先後次第、關鍵環節,自有層次井然的清楚排列。唯識講修道行果,主張由資糧至究竟的五位,在修道位中有極喜至法雲的十地,恰是這裏的正確寫照。

  以唯識爲實質的一乘佛法,法爾地具備和顯示出對改造人生宇宙如上所述的各項優點,遠非其他任何科學、哲學、宗教所可企及。以是因緣,特說一乘佛法是改造人生宇宙的權威科學。

  叁、改造人生宇宙最極殊勝的具體措施

  人生宇宙全是眼等八種認識能力,相依共存,形成統一整體內心世界的外表形態。所以改造人生宇宙主要是向心內用功,是內心世界轉染成淨、改舊換新,就算達到了目的。但是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必須在身、口、意的活動上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才能創造出有利的改造條件:一、安住大乘菩提種性;二、依據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願;叁、要具有悲憫一切衆生的意樂;四、要廣作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事業;五、具有根本、後得二無分別智的巧便;六、要將一切福德、智慧的修積回向菩提;七、一切修作不爲我法二執、煩惱所知二障所間雜的純潔清淨。具此七種條件的殊勝正行,業就是佛陀常講大乘所修的六波羅蜜。

  什麼是六波羅蜜?一、布施:中有調伏衆生愚癡的法施,拯救衆生貧窮的財施,抑強扶弱、除暴安良的無畏施。二、戒律:中有轉舍不善的律儀戒,轉生善法的攝善法戒,利群的饒益有情戒。叁、安忍:中有忍受橫逆的耐他怨害忍,忍苦耐勞的安受衆苦忍,通達叁藏十二部的谛察法忍。四、精進:中有大願住心的被甲精進,轉生善法的加行精進,饒益有情的加行精進。五、靜慮:中有安住最極寂靜、法樂無窮的安住靜慮,引發神通智慧功德的,引發靜慮,以及利樂有情靜慮。六、般若:中有緣世俗谛慧、緣勝義谛慧、緣饒益有情慧。

  此六波羅蜜簡稱六度,《解深密經》佛告觀自在菩薩:“善男子!當知初叁,但是曾上戒學所攝;靜慮一種,但是增上心學所攝;慧是增上慧學所攝;我說精進遍于一切。”又言:“善男子!若增上戒學所攝者,是名福德資糧所攝;若增上慧學所攝者,是名智慧資糧所攝;我說精進、靜慮二種,遍于一切。”六度不僅包括戒定慧叁學、福德智慧二資糧,而且廣攝一切善法,故有六度萬行的慣語。以故勤修六度,即能證大轉依,完成改造人生宇宙的宏偉事業。

  《維摩诘經》說:“不舍道法,現凡夫事。”《彌陀經》講一切諸佛稱贊釋迦牟尼能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現實生活中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壇經》也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因爲轉依成佛必須在現實生活中隨認識的正確真實而改變世間爲出世間。若然,修學六波羅蜜多,應當在度衆生的現實生活中用“不取不舍”四字來齊修並進。這就是說,在度衆生的現實生活中對布施、持戒、安忍精進修學,即是不舍;同時,在修布施、持戒、安忍的實踐中,精進用靜慮、般若對布施、持戒、安忍不取法相及非法相,破除我執法執,即是不取。這樣,六度齊修,在不舍中不取,在不取中不舍,定慧等持,充分發揮六波羅蜜多所起的改造人生宇宙的作用,就一定會在一般衣食住行、視聽言動的現境中真參實悟、福慧雙修,而證得無漏智慧及涅槃境界。

  再者,根據本人的實踐體會,在改造人生宇宙的實際生活中應當充分發揮認識的能動作用,大大提高認識能力的強度,必須狠抓“信、願、行”叁字來進行。

  《華嚴經》雲:“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大智度論》雲:“佛法大海,信爲能入。”六爲心所中,善十一法“信”字居首。信有叁義:1、信有實;2、信有德;3、信有能。此中信有實和信有能最爲重要,學佛者若能相信佛所說的法是真實不虛的谛理,又相信自己有一定堪能通達如來所說實義,認真相信自有能力成就如佛所成就的功德,就一定會使自己的認識能力大大提高,而增強改造人生宇宙的作用。釋迦牟尼能抛棄自己的王位、嬌妻、愛子而出家修道,就是因爲他相信自己有能力一定能成就佛道,所以結果在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日,終睹明星而成大覺。阿彌托佛也是因爲他信有能,堅決認爲一定能成無上正等正覺,廣度衆生,所以他能發四十八個願而成就極樂世界。六祖惠能到東山參五祖,五祖問他來作什麼?答言:作佛。由于他信有能,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佛作祖,所以終能接受衣缽而成禅宗六祖。玄奘法師童年出家,其師問爲何出家,答言:“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由于他對自己深信能承先啓後,弘揚大法,所以終能不辭千辛萬苦,赴西域十余年取回佛經657部,翻譯出75部1335卷,而成爲一大譯師,完成取經譯經偉業。孫中山先生有雲:“吾心信其可行,雖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雖反掌折枝之易,終無收效之期。”說得非常正確。因爲人們信有能,堅信自己的事業必然成功,而無絲毫疑慮,就會集中心力,增強勇氣,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處世作人,多謀善斷,自然對改造人生宇宙的事業,健康地迅速成辦。所以說,用信字來提高認識能力的強度,對改造人生宇宙的偉業大有裨益。

  《華嚴經》雲:“初發菩提心,即成無上覺。”願即志願,先哲常雲:“有志者事竟成”,孟子亦雲:“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勿暴其氣。”因爲志願如統率,有了堅強的志願,自會統帥其心,而使其心力集中,一切行動不至放逸無歸。因此,在改造人生宇宙轉依成佛方面,必須持重願力。在這方面,常講精勤發願,所以佛經中常謂:發菩提大願,即于佛道已得趨入。《彌陀經》亦講:“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發願之後,必須使一切心理活動都要住在菩提大願之上,所以《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慈氏菩薩問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毗缽舍那,何依何住?佛言:菩薩藏法假安立爲依,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願爲住。同時,還必須在日常的行持上依菩提大願來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與之相隨順,若不隨順,隨即糾正。儒家稱“周公思兼叁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儒者如是,學佛者更應過之而無不及。因爲有了大願,心力集中,勇力百倍,所以佛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佛陀立六度之外,別立願波羅蜜多爲精進波羅蜜多助伴,用意即在于此。

  佛陀爲資糧位菩薩立歡喜真實…

《佛法是徹底改造人生宇宙、實現人類最高理想的權威科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開悟要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