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探禅記▪P5

  ..續本文上一頁苦痛最緊張的環境下,我更加倍地抓緊修唯識觀,一分一秒都不離開唯識無境的正念。因爲一念不達境空,環境輸來的惡性刺激,就會加大身心的苦痛感,所以只好毫不放逸地修唯識觀,安住唯識無境的正念。同時對所取空的覺悟程度,也加倍地增長。最初修唯識觀達外境空,比較勉強的持之以恒,久而久之達外境空,是能比較自然的。再繼續下去,久而久之達外境空就覺不知其然而然了。即知外境是空,這時只感覺唯識是真,而執能取實有,自覺雖貧,尚有立錐之地,便欲進達到連錐也無,就是要遣除能取之執。我是怎樣遣除能取執的呢

  就是從叁方面悟入能取空。一、唯識之名是假安立,依名取相.執境實有,這也和執境實有一樣。境本不實,而依境名取相,執境實有,便成所取執。既依名取相。外境不可得,則依名取相,執識實有之能取執亦。二、以夢境爲例,夢中人見種種物,此物是夢境。故非實有。而夢中人所有見夢境之識,亦屬夢境的一部份,故夢境同屬一空。今白日所見種種物像,亦是夢境,故非實有。而夢中人能見此夢之識,亦是白晝夢境中的一部份,故與夢境同屬一空。叁、對識之體相作詳細分析,識有四分,自證分從緣所生,似有自性,是識之體。識體起緣外之用,有兩部份,即見相二分,相分是所緣,見分是能緣,此二分離識體自證分,了無自體可得,故非實有。識體起緣內之用、即證自證分,此分離識體自證分,也別無體可得,故亦非實有。然自證分,從因緣生,無實自性,雖無識體體亦即相,非真識體,故亦是空、識之實體即識之空性,此之空性即是識無實體之空理,離識之外別無空性可能得,故此空性亦空。由此便爲“相唯識”悟入“性唯識”,而能取之執不破而自破。我依此中叁義通過止觀結合,動靜結合、悟入能取性空。這時所取即不可得,能取亦不可得,就成了今年貧連錐也無。由此心境最極寂靜,常覺空空洞洞而無一物。六祖多次曾說的:“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的境相,仿佛也在我心頭出現。

  自覺能所雙遣,心境寂靜,有常樂我淨的境相,不禁以此自豪,而努力保持這種境相。過了一段較長的時期,有叁晝夜左右,心境突然起大變化,仿佛是十二級臺風刮來,又覺有撼天動地的海潮狂起,把我心頭上新建的兜率樓臺,密嚴宮殿都搖得左傾右斜,幾乎倒塌之勢。我詳細檢查了一遍,原來是被我降伏了的魔怪在興風作浪,一個作這樣的狂叫:衆生各有滿分世界,各有各的根身器界,此有情之世界是此有情自識所變,固非外境,然對其他有情則非彼識所變,而爲其實有的外境。它有情所有的世界固是其自識所變,不屬外境,而望此有情所變之世界,則爲心外別有之實境,這樣外境怎樣空得了

  外境既不空則所取即不空,所取即不空則能取此外境之識更不得空,而能取亦是實有。另一個魔怪狂叫的是:衆生各證一境,各有因果體系,相互差別,則此有情修唯識觀遣除能所取執,證得自在解脫,與其余有情無關,而其余有情沈淪受苦亦屬自作自受,與解脫者無關。那麼,悟二取空,得自在解脫者,自了好了,又何必修六度萬行,找一些麻煩去爲其余有情拔苦與樂呢

  由這兩個魔怪相繼叫囂,興風作浪,企圖把我心地上的莊嚴建築掃垮,而我又無更好的法寶去降伏它,所以弄得心波翻滾,幾晝夜反常不安,我只好勉強安定下來,結跏趺坐降伏其心。某夜心地上的狂風漸漸停了,海潮也漸漸熄了,升起了一輪初出的紅曰,光芒萬丈,把周圍遠近照得了了分明。我睜開意識上的眼睛橫觀,但見:

  極難辨認的一物,在我眼前。這物六祖曾經說過“無頭無尾,無有青黃赤白,大小方圓”。但我還想對它反複仔細的觀察,以求辨認出究竟是個什麼

  我觀此物,非長非短,法爾本有,前前無識,不可以任何度量單位,時間單位計算,故非長;後後無始,窮未來際,故非短。我觀比物,非大非小。一芥子或比芥子更小千百萬倍的東西,其中都有它的全體大用,故非大;豎窮叁際,橫遍十方,摸不到它的邊,找不出它的止境,故非小。我觀此物,非有非無。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故非有;然而天地日月虛空,都在其中安布,無量有情都在其中生活,故非無。我觀此物,非動非靜,無始時來,常常如是,恒恒如是,無有絲毫變易,故非動;然而刹那刹那,生滅不停,如瀑流水無靜止期,故非靜,我觀此物,非生非滅。無始本有,不待緣起,故非生;既無有生,既無有滅,故非滅。我觀此物,非斷非常。“無始時來,刹那刹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我觀此物,非一非異。迷悟不同,染淨各殊,無量諸佛與無量衆生各各有其心色世界因果差別,故非一;然而“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世間際,涅槃際,一際無有異,故非異。我觀此物,非來非去,無不從此物出,無不還歸此物,此物之外別無有物,及諸處,所既無外所,從何而來

  故非來;既無從來,安有所去

  故非去。我觀此物,非有爲非無爲,諸法無我,無我即無主宰,誰爲作者

  誰是所作,既無所作,故非有爲;“無爲無有實,不起似空花”而此物最極真實,諸佛菩薩之所親證,世出世間之所建立,豈似空花

  有諸勝用,故非無爲。我觀此物,非有漏非無漏。本來清淨,自性解脫,叁世諸佛之所依故非有漏;無量衆生起煩惱,業感異熟果,叁界五趣分明顯現,故非無漏。我看了又看,反複觀察把它辨認不出,可是總想給它取個名字以便呼召。想來想去,只好按如來原立之名,呼了一聲,“你名一真法界吧”!這物默默不應,內心好象是說我自性清淨,本無有名,你偏偏名言來標幟我,呼召我,真是顛倒

  雖然如此,還是可以用精簡的語言依稀仿佛道出其全貌和真容的。這就是清淨無相,圓融無盡。清淨無相圓無盡已如上诠。今且先言其無盡相。所謂無盡,是此大無邊際的統一整體上,有無量無邊差別,這就是無量有情各有八識五十一心所、十一色法等五位百法,衆生各有滿分世界,彼此之間互不障礙。無量恒河沙數諸佛亦各自有其四智相應心品的菩提,各自有其法報化叁身及其所依土,各有其大無邊際的淨妙世界,彼此之間,互不障礙。所謂圓融,是捐這無窮無盡的差別,一切衆生各自所有心、心所、色等及其滿分人世界,彼此之間;無量諸佛所有身、智、土滿分淨妙世界,彼此之間,以及無量諸佛所具各各淨法、淨土淨妙世界,與一切衆生各自俱心、心所、色等法,以及滿分世界之間,都是法爾如是,由因緣力,或直接或間接,或有形,或無形,千絲萬縷地相互關聯,相互滲透,相互貫通,而成爲一個大而無量,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由無量無邊差別的有機總會,形成此無始無終,無內無外,大無邊際的統一整體的有機分布,形成此無量無邊的差別,而且是統一整體上的差別,而不是由各個差別集合所成的統一整體。譬如一朵千層牡丹是一朵花上的許多瓣,而不是許多瓣所湊成的一朵花。由此這個統一整體的法界,是活生生,有無量無邊的心智活動,而不是一心或共心,更不是玄玄虛虛,無爲而無不爲的理性世界。這個統一整體具有無量無邊,或染或淨的色法所形成的重重可見,可聞可受用的世界,而不是大無邊際的,能質混一的運動不停的客觀物質世界。所以這個無始無終,無內無外,大無邊際的法界只能以圓融無盡的一真法界名之。這樣我便由能所雙遣的唯識觀而變爲清靜無相,圓融無盡的一真法界觀。可是這裏的法界觀仍然是唯識觀。它是唯識法界觀,也是法界的唯識觀。這裏的法界觀圓融無盡的法界,是由無量染淨,各各所具心智、色等法,由因緣力相互關聯,相互滲透、相互貫通之所形成,與唯識教理完全相應的。因爲是從一切有情所具如來藏藏識具有漏無漏一切種子恒轉如瀑流的無住爲本而形成起來的。我原來修唯識觀,對所取執,是由認爲自所境緣,是自識之所顯現,非外實有,而悟其爲空的。對能取執,是由認爲自己緣境之識從因緣生,無實自性,而悟其爲空的。在一定程度上,悟得能取空,又認爲是我已空去了二取的執著。這樣修唯識觀始終在我執的圈子裏打轉,而陷入唯我觀的危險境地。由是就看不見衆生,更不深知從一切有情所有諸識變境義上修觀,才能徹底達空,入無分別。所以其結果不但不能離計執相,而反加深了我法的執著。以後由于二取之執著魔怪作行回擊爲勝增上緣而使我進一步修唯識觀,由一切衆生內識自觀境相以爲所緣,而實無外境,所取空;又由一切衆生的內識皆從緣生,實無自性,唯識之名,亦假安立,而悟入能取空。力矯往日只從修觀者自識變境意義上著眼觀空,下手遣執的偏弊。由此我便打破了小我的圈子而看得見衆生,發起悲願;更能從性相兩方面悟入唯識,而看到清淨無相圓融無盡的法界。這是我由能所雙遣的唯識觀,一躍而入清淨無相、圓融無盡的一真法界觀的唯一原因。

  就在這時,我便有四種較爲殊勝而親切的感覺;一、感覺內心清淨,了知我法本空,一切由名言所取之相皆是迷執,如龜毛兔角,全不可得。二、有圓融無盡的意境,知道真實的大宇宙是無始終,無內外大無邊際的統一整體,而此統一整體又具有千絲萬縷,密切關聯著的無量差別。叁、有不顧個人任何利害,而爲一切衆生拔苦與樂的火熱心願。四、心頭忽當不可遏止的歡喜潮出現。寫到這裏,但憑直覺,偶得一偈。偈曰:

  法界清淨離言說 圓融無盡強立名

  性無分別故曰一 常無變異是爲真

  境由心現心亦妄 俱不取舍中道擒

  更問探禅複何得 見無所見聞無聞

  善觀唯識遣能所 闊步跨入不二門

  一真法界頓現前 如如相應無無垠

  爾時更有妙中妙 證而不證悲有情

  攝受衆生爲一體 拔苦與樂隆萬行

  此是廣大微妙境 教禅並融顯高深

  取相遣相入無相 如來禅法此中錄

  欲知祖師禅要妙 一輪孤月九霄明

  

《探禅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