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唐仲容 講

  釋勝遠 羅小蓉 記

  一、經名解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善友們,你們今天有機會來聽《心經》這個無上妙法,是你們無量善根的招感,這說明你們與大法有緣。所以務必要珍惜這個機會。現在先講題目。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二字是梵文音譯,翻譯成中文意思是無漏智慧,用現在的話說,般若就是最正確、最真實、最偉大的認識能力,也就是認真懂唯識,知一切事物都是心識所現的影像,如夢如幻,不可言說的認識。《心經》有兩個字至關重要:一個是觀自在菩薩的“觀”字,二個是《心經》的“心”字。把這兩個字弄清楚了,文字關、義理關、修證關都容易通過。如果不把這兩個字弄清楚,經的內涵就不容易抓住重點,就不能懂徹底。因此,你們要好好聽。這個心字,與現在所講唯心論的心字不同。在佛法中的唯心,是唯識的意思。心就是識,識就是心。《百法明門論》中,世親菩薩立心法八種,內容是:能見色的眼識,能聞聲的耳識,能嗅香的鼻識,能嘗味的舌識,能觸塵的身識,能用語言文字分析事物的意識,和執阿賴耶識見分爲我的末那識;這七種識統稱爲前七轉識。能含藏一切諸法種子的阿賴耶識稱爲本識。本識是轉識的根本,轉識必須依本識的種子,遇緣方能生起現行。這八種識合起來就叫做“心”,所以一心分而爲八識,八識合而爲一心。這個心指八識的作用,而不是生理學上所講的大腦皮層,也不是醫學上所講的血循環中樞。生理學和醫學上所說的心是非常機械的,是單就物質而言。而《心經》所講的心是八種識的綜合運用,非常靈動,其內容非常豐富,不但是人生命的主體,也是宇宙人生的根本。離開八識就沒有心,離開心就沒有八識。因此,唯心就是唯識。什麼叫做唯識呢?一切世間法也好,出世間法也好;一切染法也好,一切淨法也好;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們沒有定法可得,主要看我們衆生對它們怎樣認識。如果認識正確、徹底,當下就是般若,就是出世間,就是淨法,其人就是佛;如果認識不正確,不懂得一切都是心識現的影像;把事物認爲是心外實有的,當下就是無明,就有我執、法執,隨生煩惱障和所知障,就成了世間,其人就是凡夫。所以世間也好,出世間也好,沒有固定不變的,主要看我們怎樣認識。《六祖壇經》說:“一念迷即佛是衆生,一念悟即衆生是佛。”當下一念認識不正確,佛也就成了衆生;當下一念認識正確,衆生就成了佛。所以佛與衆生的根本差別,就在于認識的正確與否。唯獨看你怎樣認識而定。我們的人生宇宙以什麼爲內容?主要就是以認識爲內容。我們的生活以什麼爲內容?主要就是以八識所起的業用爲內容。因爲不管吃飯穿衣也好,視聽言動也好,都離不開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和實踐認識。你的生活離開了感性認識,也就沒有了物質基礎,你的生活離開了理性認識,也就沒有了精神內容。你的生活離開了實踐認識,就會空泛無力。因此,認識的關系頭等重要。我們的認識偉大,行爲就偉大,生命就偉大,這個人就是英雄,就是聖賢,就是佛;我們的認識渺小,行爲就渺小,生命也就渺小,這個人就成了凡夫俗子,成了無用的人。這就是唯識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懂得唯心,才會有偉大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所以《心經》的這個“心”字特別重要。唐代禅德曾經說過:“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正是根據此理談成佛易如反掌的。現在不少學佛人,“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叁年,佛如雲煙”,學佛是越學離成佛越遠。這主要是因爲他們學佛不向心內求,始終執著心外有法所致。故我佛世尊時常都在說“心外無法”、“回頭是岸”。《心地觀經》雲:“叁界之中,以心爲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以故今天特將心字認真分析,以鼓勵聽衆。

   “心”有兩種心,一種是迷而不覺、生死苦海的心。你迷而不覺,生死苦海就在心裏,如果你真正覺而不迷,心裏就成了涅槃彼岸。所以你要問生老病死在哪裏,不在遠,不在近,就在我們內心裏。我們的清淨心就是涅槃彼岸,我們的染汙心就是生死苦海。我們的清淨心和雜染心是怎樣來的呢?雜染心就是沒有般若智慧,心裏是無明,不明白一切唯心造的道理,不明白一切都是心識所現的影像的道理,因此就有我法的執著。我執引生煩惱障,法執引生所知障,煩惱障障涅槃,所知障障菩提,所以就成了牢不可破的世間法,也就成了生死苦海。如果我們心裏有了般若智慧,當下就清淨,心裏就沒有我執、法執,也就沒有煩惱障、所知障,當下就解脫。所以《心經》上說:“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涅槃在哪裏呢?你心裏離了顛倒夢想,沒有我執、法執,心裏就是涅槃,所以涅槃就在心裏。因此心迷、心悟對學佛、成佛至極關鍵。懂得一切法都是心識所現的影像,我也不可得,法也不可得,當下遠離分別,如如不動,常時心裏安住在涅槃境界上而成爲清淨心,也就成了覺雄。所以古德雲“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而具備佛果的涅槃和菩提。

   我們現在繼續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題目,“波羅蜜”是梵文音譯,意思是到彼岸。“彼岸”二字是形容詞。我們的生老病死如像江河,彼岸沒有在河內,而到對岸去了,它超越了生老病死的六道輪回,而到了涅槃境界。《心經》的心字從字面上講,有兩個含義:一是《心經》爲佛所說《大般若經》的中心部分,所以名心;二是心爲生起般若智慧的搖籃,也就代表了涅槃的實質。故此中第二個含義要比第一個含義重要得多。“經”者徑也,意思是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衆生超出生死輪回,達到涅槃彼岸的光明大道。這就是《心經》經字的講法。《華嚴經》說:“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由我們的心所産生,離了心就沒有萬事萬物,離了心就沒有世間,也沒有出世間,過去佛是通達一切唯心造而成,現在佛是通達一切唯心造而成,未來佛也必然是通達一切唯心造而成。所以成佛只有一條路,沒有第二條、第叁條。《法華經》說:“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法華經》所講的佛乘,就是“方廣經”所講的唯識,唯識就是一乘法。故《解深密經》中佛告一生補處的彌勒(慈氏)菩薩說:“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此中無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我說識所緣的境界,就是八識所緣的境界,“唯識所現故”,不是識以外的,都是識內之境,唯識自己現的。“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就是說能緣的心是心現的影像,所緣的境也是心現的影像。沒有一點是心外的心,也沒有一點是心外的境,兩者都是心現的影像。所以接著說,“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你心這樣生,就有這樣的影像顯現,你心那樣生,就有那樣的影像顯現。不管是能緣的心的影像也好,不管是所緣境的影像也好,都不可得,哪裏還會執著個實在之物呢?《大乘莊嚴經論》雲:“體知離心無別物,由此即會心非有,智者了達二皆無,等住二無真法界。”如是能所雙亡,心境俱空,遍計所執不破而自破,圓成實性不證而自證,不求成佛而自然能成。

   佛法始終是揭示絕對真理而反對玄虛空洞、封建迷信、低級庸俗的言論。故始終以人生宇宙客觀絕對真理的唯識爲前提,而立“四依四不依”爲奉持之准則。此四依四不依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智不依識。此經始終堅持唯識,而不以人言爲本,恰恰正是依法不依人的一乘佛法;此經堅持真理,而不以有名言分別的外論似教爲依,故是講真實義的聖教;此經重點講中道,堅持不增不減、不常不斷的不二法門,故是爲大乘人所講的了義梵典;此經是佛陀依人定勝天的偉大理論,認真實踐,守此善道所成。衆生若能依教奉行,認真實踐,也定能成就如佛那樣的殊勝妙果。由此可見,信奉此經,由聞而思,由思而修,定能迅速發出光芒萬丈的般若金輝,直登大菩提的最高頂峰。

  二、經文總綱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位居等覺,具大悲心,每聞衆生有叫苦聲,隨即拔濟,故稱觀世音;同時亦具大智慧,一切生活活動非常自在解脫,故名觀自在。此經講般若,故用後名。“觀”是認識義,有兩種認識,一種是“觀察”,一種是“觀照”。在我們沒有生起修慧以前,我們多半是依靠聞思慧進行觀察。爲什麼叫做觀察呢?用語言文字,認認真真把那個道理分析清楚,這是一種比量的知,不是現觀。觀照就不同了,它是現觀實證。照爲寂照,是般若智慧認識的形象。般若智慧認識問題,不是用語言文字來分析,而是直接照了。就象鏡子照物一樣,又如太陽照物一樣,本身不起分別而物相自現。譬如鏡子,用個東西對著它,或一個人對著它,鏡子本身不起分別,也不認爲我要把面前的人或物照下來,但是自然而然,鏡子裏就有了人或物的影像。不思而境自至,不思而境自然現在面前,這就是照。太陽也是如此,它並不思想我要把萬事萬物照得明明白白,要把它們擺在我的光照之下,但是在太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山水樹木、花草人物,自然顯現。照與知不同,凡夫用的是知,用語言文字分別、推比,是比量;菩薩用的是照,不是用知。《六祖壇經》雲:“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寂照是內心清淨不動,不起分別,而自然起照見事物之用,這是般若起用的現量境界。所以《心經》上說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在《心經》中,觀自在菩薩的觀字,是取照的意思,因爲觀自在菩薩是等覺位的菩薩,他不是依的聞思慧,不是依的一般的修慧,而是到達與佛相等的般若智慧…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