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唐仲容 讲
释胜远 罗小蓉 记
一、经名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善友们,你们今天有机会来听《心经》这个无上妙法,是你们无量善根的招感,这说明你们与大法有缘。所以务必要珍惜这个机会。现在先讲题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二字是梵文音译,翻译成中文意思是无漏智慧,用现在的话说,般若就是最正确、最真实、最伟大的认识能力,也就是认真懂唯识,知一切事物都是心识所现的影像,如梦如幻,不可言说的认识。《心经》有两个字至关重要:一个是观自在菩萨的“观”字,二个是《心经》的“心”字。把这两个字弄清楚了,文字关、义理关、修证关都容易通过。如果不把这两个字弄清楚,经的内涵就不容易抓住重点,就不能懂彻底。因此,你们要好好听。这个心字,与现在所讲唯心论的心字不同。在佛法中的唯心,是唯识的意思。心就是识,识就是心。《百法明门论》中,世亲菩萨立心法八种,内容是:能见色的眼识,能闻声的耳识,能嗅香的鼻识,能尝味的舌识,能触尘的身识,能用语言文字分析事物的意识,和执阿赖耶识见分为我的末那识;这七种识统称为前七转识。能含藏一切诸法种子的阿赖耶识称为本识。本识是转识的根本,转识必须依本识的种子,遇缘方能生起现行。这八种识合起来就叫做“心”,所以一心分而为八识,八识合而为一心。这个心指八识的作用,而不是生理学上所讲的大脑皮层,也不是医学上所讲的血循环中枢。生理学和医学上所说的心是非常机械的,是单就物质而言。而《心经》所讲的心是八种识的综合运用,非常灵动,其内容非常丰富,不但是人生命的主体,也是宇宙人生的根本。离开八识就没有心,离开心就没有八识。因此,唯心就是唯识。什么叫做唯识呢?一切世间法也好,出世间法也好;一切染法也好,一切净法也好;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没有定法可得,主要看我们众生对它们怎样认识。如果认识正确、彻底,当下就是般若,就是出世间,就是净法,其人就是佛;如果认识不正确,不懂得一切都是心识现的影像;把事物认为是心外实有的,当下就是无明,就有我执、法执,随生烦恼障和所知障,就成了世间,其人就是凡夫。所以世间也好,出世间也好,没有固定不变的,主要看我们怎样认识。《六祖坛经》说:“一念迷即佛是众生,一念悟即众生是佛。”当下一念认识不正确,佛也就成了众生;当下一念认识正确,众生就成了佛。所以佛与众生的根本差别,就在于认识的正确与否。唯独看你怎样认识而定。我们的人生宇宙以什么为内容?主要就是以认识为内容。我们的生活以什么为内容?主要就是以八识所起的业用为内容。因为不管吃饭穿衣也好,视听言动也好,都离不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实践认识。你的生活离开了感性认识,也就没有了物质基础,你的生活离开了理性认识,也就没有了精神内容。你的生活离开了实践认识,就会空泛无力。因此,认识的关系头等重要。我们的认识伟大,行为就伟大,生命就伟大,这个人就是英雄,就是圣贤,就是佛;我们的认识渺小,行为就渺小,生命也就渺小,这个人就成了凡夫俗子,成了无用的人。这就是唯识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懂得唯心,才会有伟大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心经》的这个“心”字特别重要。唐代禅德曾经说过:“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正是根据此理谈成佛易如反掌的。现在不少学佛人,“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如云烟”,学佛是越学离成佛越远。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学佛不向心内求,始终执著心外有法所致。故我佛世尊时常都在说“心外无法”、“回头是岸”。《心地观经》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以故今天特将心字认真分析,以鼓励听众。
“心”有两种心,一种是迷而不觉、生死苦海的心。你迷而不觉,生死苦海就在心里,如果你真正觉而不迷,心里就成了涅槃彼岸。所以你要问生老病死在哪里,不在远,不在近,就在我们内心里。我们的清净心就是涅槃彼岸,我们的染污心就是生死苦海。我们的清净心和杂染心是怎样来的呢?杂染心就是没有般若智慧,心里是无明,不明白一切唯心造的道理,不明白一切都是心识所现的影像的道理,因此就有我法的执著。我执引生烦恼障,法执引生所知障,烦恼障障涅槃,所知障障菩提,所以就成了牢不可破的世间法,也就成了生死苦海。如果我们心里有了般若智慧,当下就清净,心里就没有我执、法执,也就没有烦恼障、所知障,当下就解脱。所以《心经》上说:“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涅槃在哪里呢?你心里离了颠倒梦想,没有我执、法执,心里就是涅槃,所以涅槃就在心里。因此心迷、心悟对学佛、成佛至极关键。懂得一切法都是心识所现的影像,我也不可得,法也不可得,当下远离分别,如如不动,常时心里安住在涅槃境界上而成为清净心,也就成了觉雄。所以古德云“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而具备佛果的涅槃和菩提。
我们现在继续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题目,“波罗蜜”是梵文音译,意思是到彼岸。“彼岸”二字是形容词。我们的生老病死如像江河,彼岸没有在河内,而到对岸去了,它超越了生老病死的六道轮回,而到了涅槃境界。《心经》的心字从字面上讲,有两个含义:一是《心经》为佛所说《大般若经》的中心部分,所以名心;二是心为生起般若智慧的摇篮,也就代表了涅槃的实质。故此中第二个含义要比第一个含义重要得多。“经”者径也,意思是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众生超出生死轮回,达到涅槃彼岸的光明大道。这就是《心经》经字的讲法。《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由我们的心所产生,离了心就没有万事万物,离了心就没有世间,也没有出世间,过去佛是通达一切唯心造而成,现在佛是通达一切唯心造而成,未来佛也必然是通达一切唯心造而成。所以成佛只有一条路,没有第二条、第三条。《法华经》说:“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法华经》所讲的佛乘,就是“方广经”所讲的唯识,唯识就是一乘法。故《解深密经》中佛告一生补处的弥勒(慈氏)菩萨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无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我说识所缘的境界,就是八识所缘的境界,“唯识所现故”,不是识以外的,都是识内之境,唯识自己现的。“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就是说能缘的心是心现的影像,所缘的境也是心现的影像。没有一点是心外的心,也没有一点是心外的境,两者都是心现的影像。所以接着说,“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你心这样生,就有这样的影像显现,你心那样生,就有那样的影像显现。不管是能缘的心的影像也好,不管是所缘境的影像也好,都不可得,哪里还会执著个实在之物呢?《大乘庄严经论》云:“体知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智者了达二皆无,等住二无真法界。”如是能所双亡,心境俱空,遍计所执不破而自破,圆成实性不证而自证,不求成佛而自然能成。
佛法始终是揭示绝对真理而反对玄虚空洞、封建迷信、低级庸俗的言论。故始终以人生宇宙客观绝对真理的唯识为前提,而立“四依四不依”为奉持之准则。此四依四不依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此经始终坚持唯识,而不以人言为本,恰恰正是依法不依人的一乘佛法;此经坚持真理,而不以有名言分别的外论似教为依,故是讲真实义的圣教;此经重点讲中道,坚持不增不减、不常不断的不二法门,故是为大乘人所讲的了义梵典;此经是佛陀依人定胜天的伟大理论,认真实践,守此善道所成。众生若能依教奉行,认真实践,也定能成就如佛那样的殊胜妙果。由此可见,信奉此经,由闻而思,由思而修,定能迅速发出光芒万丈的般若金辉,直登大菩提的最高顶峰。
二、经文总纲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位居等觉,具大悲心,每闻众生有叫苦声,随即拔济,故称观世音;同时亦具大智慧,一切生活活动非常自在解脱,故名观自在。此经讲般若,故用后名。“观”是认识义,有两种认识,一种是“观察”,一种是“观照”。在我们没有生起修慧以前,我们多半是依靠闻思慧进行观察。为什么叫做观察呢?用语言文字,认认真真把那个道理分析清楚,这是一种比量的知,不是现观。观照就不同了,它是现观实证。照为寂照,是般若智慧认识的形象。般若智慧认识问题,不是用语言文字来分析,而是直接照了。就象镜子照物一样,又如太阳照物一样,本身不起分别而物相自现。譬如镜子,用个东西对着它,或一个人对着它,镜子本身不起分别,也不认为我要把面前的人或物照下来,但是自然而然,镜子里就有了人或物的影像。不思而境自至,不思而境自然现在面前,这就是照。太阳也是如此,它并不思想我要把万事万物照得明明白白,要把它们摆在我的光照之下,但是在太阳的作用下,地球上的山水树木、花草人物,自然显现。照与知不同,凡夫用的是知,用语言文字分别、推比,是比量;菩萨用的是照,不是用知。《六祖坛经》云:“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寂照是内心清净不动,不起分别,而自然起照见事物之用,这是般若起用的现量境界。所以《心经》上说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在《心经》中,观自在菩萨的观字,是取照的意思,因为观自在菩萨是等觉位的菩萨,他不是依的闻思慧,不是依的一般的修慧,而是到达与佛相等的般若智慧…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