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探禅记▪P5

  ..续本文上一页苦痛最紧张的环境下,我更加倍地抓紧修唯识观,一分一秒都不离开唯识无境的正念。因为一念不达境空,环境输来的恶性刺激,就会加大身心的苦痛感,所以只好毫不放逸地修唯识观,安住唯识无境的正念。同时对所取空的觉悟程度,也加倍地增长。最初修唯识观达外境空,比较勉强的持之以恒,久而久之达外境空,是能比较自然的。再继续下去,久而久之达外境空就觉不知其然而然了。即知外境是空,这时只感觉唯识是真,而执能取实有,自觉虽贫,尚有立锥之地,便欲进达到连锥也无,就是要遣除能取之执。我是怎样遣除能取执的呢

  就是从三方面悟入能取空。一、唯识之名是假安立,依名取相.执境实有,这也和执境实有一样。境本不实,而依境名取相,执境实有,便成所取执。既依名取相。外境不可得,则依名取相,执识实有之能取执亦。二、以梦境为例,梦中人见种种物,此物是梦境。故非实有。而梦中人所有见梦境之识,亦属梦境的一部份,故梦境同属一空。今白日所见种种物像,亦是梦境,故非实有。而梦中人能见此梦之识,亦是白昼梦境中的一部份,故与梦境同属一空。三、对识之体相作详细分析,识有四分,自证分从缘所生,似有自性,是识之体。识体起缘外之用,有两部份,即见相二分,相分是所缘,见分是能缘,此二分离识体自证分,了无自体可得,故非实有。识体起缘内之用、即证自证分,此分离识体自证分,也别无体可得,故亦非实有。然自证分,从因缘生,无实自性,虽无识体体亦即相,非真识体,故亦是空、识之实体即识之空性,此之空性即是识无实体之空理,离识之外别无空性可能得,故此空性亦空。由此便为“相唯识”悟入“性唯识”,而能取之执不破而自破。我依此中三义通过止观结合,动静结合、悟入能取性空。这时所取即不可得,能取亦不可得,就成了今年贫连锥也无。由此心境最极寂静,常觉空空洞洞而无一物。六祖多次曾说的:“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的境相,仿佛也在我心头出现。

  自觉能所双遣,心境寂静,有常乐我净的境相,不禁以此自豪,而努力保持这种境相。过了一段较长的时期,有三昼夜左右,心境突然起大变化,仿佛是十二级台风刮来,又觉有撼天动地的海潮狂起,把我心头上新建的兜率楼台,密严宫殿都摇得左倾右斜,几乎倒塌之势。我详细检查了一遍,原来是被我降伏了的魔怪在兴风作浪,一个作这样的狂叫:众生各有满分世界,各有各的根身器界,此有情之世界是此有情自识所变,固非外境,然对其他有情则非彼识所变,而为其实有的外境。它有情所有的世界固是其自识所变,不属外境,而望此有情所变之世界,则为心外别有之实境,这样外境怎样空得了

  外境既不空则所取即不空,所取即不空则能取此外境之识更不得空,而能取亦是实有。另一个魔怪狂叫的是:众生各证一境,各有因果体系,相互差别,则此有情修唯识观遣除能所取执,证得自在解脱,与其余有情无关,而其余有情沉沦受苦亦属自作自受,与解脱者无关。那么,悟二取空,得自在解脱者,自了好了,又何必修六度万行,找一些麻烦去为其余有情拔苦与乐呢

  由这两个魔怪相继叫嚣,兴风作浪,企图把我心地上的庄严建筑扫垮,而我又无更好的法宝去降伏它,所以弄得心波翻滚,几昼夜反常不安,我只好勉强安定下来,结跏趺坐降伏其心。某夜心地上的狂风渐渐停了,海潮也渐渐熄了,升起了一轮初出的红曰,光芒万丈,把周围远近照得了了分明。我睁开意识上的眼睛横观,但见:

  极难辨认的一物,在我眼前。这物六祖曾经说过“无头无尾,无有青黄赤白,大小方圆”。但我还想对它反复仔细的观察,以求辨认出究竟是个什么

  我观此物,非长非短,法尔本有,前前无识,不可以任何度量单位,时间单位计算,故非长;后后无始,穷未来际,故非短。我观比物,非大非小。一芥子或比芥子更小千百万倍的东西,其中都有它的全体大用,故非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摸不到它的边,找不出它的止境,故非小。我观此物,非有非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故非有;然而天地日月虚空,都在其中安布,无量有情都在其中生活,故非无。我观此物,非动非静,无始时来,常常如是,恒恒如是,无有丝毫变易,故非动;然而刹那刹那,生灭不停,如瀑流水无静止期,故非静,我观此物,非生非灭。无始本有,不待缘起,故非生;既无有生,既无有灭,故非灭。我观此物,非断非常。“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我观此物,非一非异。迷悟不同,染净各殊,无量诸佛与无量众生各各有其心色世界因果差别,故非一;然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世间际,涅槃际,一际无有异,故非异。我观此物,非来非去,无不从此物出,无不还归此物,此物之外别无有物,及诸处,所既无外所,从何而来

  故非来;既无从来,安有所去

  故非去。我观此物,非有为非无为,诸法无我,无我即无主宰,谁为作者

  谁是所作,既无所作,故非有为;“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花”而此物最极真实,诸佛菩萨之所亲证,世出世间之所建立,岂似空花

  有诸胜用,故非无为。我观此物,非有漏非无漏。本来清净,自性解脱,三世诸佛之所依故非有漏;无量众生起烦恼,业感异熟果,三界五趣分明显现,故非无漏。我看了又看,反复观察把它辨认不出,可是总想给它取个名字以便呼召。想来想去,只好按如来原立之名,呼了一声,“你名一真法界吧”!这物默默不应,内心好象是说我自性清净,本无有名,你偏偏名言来标帜我,呼召我,真是颠倒

  虽然如此,还是可以用精简的语言依稀仿佛道出其全貌和真容的。这就是清净无相,圆融无尽。清净无相圆无尽已如上诠。今且先言其无尽相。所谓无尽,是此大无边际的统一整体上,有无量无边差别,这就是无量有情各有八识五十一心所、十一色法等五位百法,众生各有满分世界,彼此之间互不障碍。无量恒河沙数诸佛亦各自有其四智相应心品的菩提,各自有其法报化三身及其所依土,各有其大无边际的净妙世界,彼此之间,互不障碍。所谓圆融,是捐这无穷无尽的差别,一切众生各自所有心、心所、色等及其满分人世界,彼此之间;无量诸佛所有身、智、土满分净妙世界,彼此之间,以及无量诸佛所具各各净法、净土净妙世界,与一切众生各自俱心、心所、色等法,以及满分世界之间,都是法尔如是,由因缘力,或直接或间接,或有形,或无形,千丝万缕地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贯通,而成为一个大而无量,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由无量无边差别的有机总会,形成此无始无终,无内无外,大无边际的统一整体的有机分布,形成此无量无边的差别,而且是统一整体上的差别,而不是由各个差别集合所成的统一整体。譬如一朵千层牡丹是一朵花上的许多瓣,而不是许多瓣所凑成的一朵花。由此这个统一整体的法界,是活生生,有无量无边的心智活动,而不是一心或共心,更不是玄玄虚虚,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性世界。这个统一整体具有无量无边,或染或净的色法所形成的重重可见,可闻可受用的世界,而不是大无边际的,能质混一的运动不停的客观物质世界。所以这个无始无终,无内无外,大无边际的法界只能以圆融无尽的一真法界名之。这样我便由能所双遣的唯识观而变为清静无相,圆融无尽的一真法界观。可是这里的法界观仍然是唯识观。它是唯识法界观,也是法界的唯识观。这里的法界观圆融无尽的法界,是由无量染净,各各所具心智、色等法,由因缘力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之所形成,与唯识教理完全相应的。因为是从一切有情所具如来藏藏识具有漏无漏一切种子恒转如瀑流的无住为本而形成起来的。我原来修唯识观,对所取执,是由认为自所境缘,是自识之所显现,非外实有,而悟其为空的。对能取执,是由认为自己缘境之识从因缘生,无实自性,而悟其为空的。在一定程度上,悟得能取空,又认为是我已空去了二取的执著。这样修唯识观始终在我执的圈子里打转,而陷入唯我观的危险境地。由是就看不见众生,更不深知从一切有情所有诸识变境义上修观,才能彻底达空,入无分别。所以其结果不但不能离计执相,而反加深了我法的执著。以后由于二取之执着魔怪作行回击为胜增上缘而使我进一步修唯识观,由一切众生内识自观境相以为所缘,而实无外境,所取空;又由一切众生的内识皆从缘生,实无自性,唯识之名,亦假安立,而悟入能取空。力矫往日只从修观者自识变境意义上着眼观空,下手遣执的偏弊。由此我便打破了小我的圈子而看得见众生,发起悲愿;更能从性相两方面悟入唯识,而看到清净无相圆融无尽的法界。这是我由能所双遣的唯识观,一跃而入清净无相、圆融无尽的一真法界观的唯一原因。

  就在这时,我便有四种较为殊胜而亲切的感觉;一、感觉内心清净,了知我法本空,一切由名言所取之相皆是迷执,如龟毛兔角,全不可得。二、有圆融无尽的意境,知道真实的大宇宙是无始终,无内外大无边际的统一整体,而此统一整体又具有千丝万缕,密切关联着的无量差别。三、有不顾个人任何利害,而为一切众生拔苦与乐的火热心愿。四、心头忽当不可遏止的欢喜潮出现。写到这里,但凭直觉,偶得一偈。偈曰:

  法界清净离言说 圆融无尽强立名

  性无分别故曰一 常无变异是为真

  境由心现心亦妄 俱不取舍中道擒

  更问探禅复何得 见无所见闻无闻

  善观唯识遣能所 阔步跨入不二门

  一真法界顿现前 如如相应无无垠

  尔时更有妙中妙 证而不证悲有情

  摄受众生为一体 拔苦与乐隆万行

  此是广大微妙境 教禅并融显高深

  取相遣相入无相 如来禅法此中录

  欲知祖师禅要妙 一轮孤月九霄明

  

《探禅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