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恩師唐公法身父母▪P3

  ..續本文上一頁念自在。”

  恩師所傳授的這種在現實生活中頓悟觀空的方法,非常適合現代人修行。因現代人的工作、生活節奏加快,難以抽出空閑時間閉關觀空,參禅打坐。而此法門無需閉關,不一定非要盤腿打坐,只需在行走坐臥、工作、學習之中,或料理家務之時,時時、處處觀一切法皆是夢幻泡影,了不可得,不可分別,不可執著,做到當體即空,內心清淨,則擔柴運水無非妙道,翠竹黃花皆是般若了。

  六祖頓悟見性禅特點之叁是力行不取不舍的般若觀行。六祖曾指出:“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此語與《金剛經》中,“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同義。此二語即是恩師指導學人修不取不舍般若觀行之總綱。恩師認爲:宇宙人生客觀真相是“相有體無,”故修行人在主觀上則應與之相應,修“不取不舍”。在實際生活中修不取不舍之般若觀行,是最微妙、最有卓效的殊勝法門。

  什麼叫不取

  取是取相,即執著義。不取就是深達緣起性空,一切諸法有相無體,對內而身心,知其如幻,而不執爲我,對外而于一切事物知其如幻,而不執爲實法,是爲不取。

  什麼是不舍

  舍爲棄舍,對應作應說的事棄而不爲。不舍,就是對境處事狠抓因果,當說而說,當做而做。以自利利他。

  舉例來說,在吃飯時,按時而食,如律而食,默念衆生,具足一切善法而食,即是不舍;與此同時,知無能食之人,而無我相,亦實無所食之物,而無法相,安住法性無所得而食,是爲不取。他如在學習、工作、閑居、談話、入廁等等生活、活動方面.一一皆應于如是不取不舍的修行。這樣修學,在人道上隨處可以下手;在開悟上,隨處皆可見性;在生活環境方面,處處都是清淨莊嚴的淨土;從道場來講,因此法通俗易懂,簡要易行,而成效卓著,故隨處皆多緣人。如是在一切生活細節上不舍以修福,不取以積慧,即是“無所住而生其心”。到此境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正是六祖所說:“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是爲般若叁昧。”這就是不取不舍在實際生活上的真實寫照。

  六祖頓悟見性禅的第四個特點是不舍衆生,以衆生爲我。六祖曾說:“若識衆生,則識佛性,若不識衆生,萬劫覓佛難逢。”恩師在修學實踐中,深深領悟到大悲度生的重要性,他認爲破除我執的最好方法。就是以衆生爲大我,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要把生活和工作完全投入濟度衆生中去。古今有不少學佛者,專講閉關坐禅,解空求慧,而不講大悲度生,則其所修,始終不能超出個人主義的圈子,而我執難破。若起大悲心,以一切衆生爲大我,以度一切衆生之事爲修道,有此雄厚基礎,則觀空遣相,有用武之地,而真能如實破執斷障。因爲只有廣度衆生才能具足無邊福德,爲見性開悟的勝增上緣,同時見性開悟即是般若智慧的生起,一定要在度衆生中教學相長,于境無著,才有實相智;廣見多聞,才有種種方便智。若學佛人只知頓忘人法解真空,專從不取下手,而無衆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悲願行,忘掉了不舍,則其所修,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本,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增長無明,毫無生氣,安有見性之可能

  

  六祖頓悟見性禅的第五個特點.就是深解佛法無住涅槃的義趣,提出了“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的思想,恩師深深理解和贊同六祖這種祟高的修行境界,當《法音》雜志的一位編輯問他“您老人家心中的淨土在哪裏

  ”時,恩師毫不猶豫地回答:“我的淨土就在這裏(指娑婆世界),我的願力是生生世世來娑婆世界,宏揚如來無上大法,廣度衆生。”

  恩師經常教育學人領悟“心淨則佛土淨”、“不盡有爲”、“不住無爲”的大乘妙理。他認爲學佛行菩薩道者,應修行六度、四攝法,以種種方便度一切衆生出苦海。他經常感慨道:“一切衆生都是我的父母。我怎能忍心抛下他們,而往生西方淨土呢

  娑婆世界雖苦,而此苦性空,如能時時安住在本來寂靜的空性之中,又有何苦

  若能通達一切法性空之理,則娑婆世界當下即是淨土。”

  恩師還指出:諸菩薩不舍世間,住于一切有爲法中,而又不取有爲法相,生氣勃勃,活力充沛,隨時隨地能發揮出巨大的積極作用,以普度衆生,廣積福慧,而終古如斯無有厭倦。

  六祖頓悟見性禅的第六個特點,是以發菩提大願做爲見性開悟強有力的敲門磚。六祖曾組織門下學人發四宏誓願:“自心衆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恩師在多年自修教人的實際生活中,對發願的重要性深有體悟。l987年,恩師不幸患了胃癌,連續幾天嘔吐不止,身體虛弱至極。在生命垂危之際,恩師發下大願:“我不死!偏不死!就不死!我還要宏揚如來的無上大法,培養出法門龍象,續佛慧命,廣度衆生,使正法久住。”他掙紮著從床上爬起來,大喊一聲:“我沒有病,我要吃飯!”隨即吟詩一首:

  問君力量有多大

  旋坤覆地如反掌。

  問君壽命有多長

  天地毀滅我無恙。

  誰是世間大英雄

  通達宇宙真實相。

  何謂宇宙真實相

  一無真實便是真實相。

  不可思議的是,幾個月後,恩師的胃癌竟然不治而愈。不久,他就被應聘到四川新都寶光寺僧伽學校執教唯識課。自此之後,四方佛弟子慕名前來求法者絡繹不絕。

  恩師體會到:下決心拼命求開悟,以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就會産生一種強大的勇氣和毅力,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而終必成功。同時,學佛者的內心本有菩提種性,即般若潛能,在有大願力和堅強自信心的鼓動下,即可促使內心般若之智,頓然而出,沖破無明黑暗,大放光明,而照見真空本性。故發大願,立大志,是開悟見性最重要的前提條件。

  

解行相應當下受益的頓悟法門

  六祖雲:“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恩師經常教育學人:若無正知正見,就無法使修行走上正路;若偏研教理,不重實修,則是數他人珍寶,毫無益處。故深研教理,精進實修,二者都不可偏廢,必須解行相應,宗說兼通,法印與心印交相輝映。

  當今佛教界,也許還從未有一人,獨具慧眼地以般若、唯識學爲理論依據,以《金剛經》、六祖禅爲修持綱領,並將這些佛法精髓圓滿、完整的溶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能爲學人樂予接受,在文字般若上迅速開悟,在現實生活中不取不舍的頓悟法門。

  此法門經過恩師多年的實踐和傳授,在廣大佛弟子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迅速在文字般若上開悟,當下受益者,大有人在。

  留美博士喬智慧,第一次在恩師處聆聽心經要義,聽至“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時,突然大笑不止。問其何故

  其曰:“多年四處遍訪名師,始終不知宇宙人生真相,今在師處聞法,方知宇宙萬有因緣所生,夢幻泡影,有相無體,沒有真正的我和真正的法。既然無我無法,何來的痛苦和煩惱,何有生死可懼呢

  故法喜充滿,痛快異哉。”

  自此,她堅信不疑佛法是宇宙間最偉大、最圓滿的真理。去美後,頻頻來信向恩師請教如來的真實義。92年暑假特從美赴恩師故鄉——四川巴中縣石城鄉,聽聞唯識妙義,以升華悟境。其還在美國創辦了一佛學研究社,組織了一百多名留美知識分子研討般若、唯識學。她的宏願是:甯舍生命,也要宏揚般若、唯識學,以扶持正法,廣度衆生。

  四川省樂至縣報國寺方丈釋昌臻法師,出家前曾到恩師處求開悟,聽恩師反複強調要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爲修持綱領,在度衆生的現實生活中不取不舍時,恍然大悟。自謂:學佛幾十年,一直不明從何處下手修行,如令茅塞頓開.心境豁然得大受用。

  四川達縣地區某廠一女工程師張元琳,自學了不少大乘經典,卻始終不得要領。偶遇恩師.只見恩師以拐杖敲鞋,開示曰:“若認爲此是鞋,是爲著法相。若認爲此不是鞋,是爲著非法相。應知其從因緣所生,無自性,無定法。既無定法,則其本來清淨,不可說它是個什麼,也不可認爲它不是什麼,所謂開口便錯,動念即乖,正是此義。只有對一切法不起法相和非法相兩邊的分別,方能人不二法門,親見一切法的真空法性。見性之後,成佛才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張聽後激動得徹夜難眠,寫一長信給思師,告謂從此已知如何把握自己的命運也。

  成都鄭郁萍,且工作、家務繁忙,煩惱頗多。遇恩師後,深深理解了“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四句偈,並將此偈運用到工作、生活之中,來降伏煩惱。一晚臥床觀空.漸漸進入輕安空寂境界,忽然內不見身心,外不見世界,只有一無相之相現前,自此身心時時充滿法喜,在大小煩惱面前,均能看透而降伏,內心湛然常寂,而又用即了了分明。

  南充市六十多歲的余居士,一次心髒病複發,送往醫院搶救。第二天醫生複查,大感意外,因其心跳已恢複正常。問何原因

  余居士笑道:“我是假我,病是假病,既無真我真病,又有誰在生病,故心無挂礙,內心異常平靜,也許得益于此因。”醫生驚問:“您是何所大學畢業

  出言哲理如此高深,從未聽聞。”余又哈哈大笑曰:“耍門大學畢業也。”(四川話耍與廈字同音。)

  筆者多次目睹,前來求法的四衆弟子,在恩師耐心、反複開示後,深解佛法義趣,或涕淚悲泣,或歡喜雀躍。曾見一居士聞法後,激動得拜倒在地,喜極而泣,久久不能自持。

  恩師認爲:佛法是研究宇宙人生因果規律和改造宇宙人生因果規律的偉大科學。而學佛者則是實踐這一偉大科學的大英雄,大豪傑。

  恩師今年雖七十有四,但壯志未減,他計劃組織有一定學修水平的青壯年僧伽和居士,成立“中華唯識學研究會”主要講習唯識與般若的理論,以《金剛經》、六祖禅爲修持綱領,培養出一批有真才實學、真知灼見、真參實悟的法門龍象,使如來一代聖教後繼有人,使正法永久住世!

  寫于廣州陶輪學社

  1993年6月1日

  

《恩師唐公法身父母》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七五自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