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自在。”
恩师所传授的这种在现实生活中顿悟观空的方法,非常适合现代人修行。因现代人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难以抽出空闲时间闭关观空,参禅打坐。而此法门无需闭关,不一定非要盘腿打坐,只需在行走坐卧、工作、学习之中,或料理家务之时,时时、处处观一切法皆是梦幻泡影,了不可得,不可分别,不可执着,做到当体即空,内心清净,则担柴运水无非妙道,翠竹黄花皆是般若了。
六祖顿悟见性禅特点之三是力行不取不舍的般若观行。六祖曾指出:“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此语与《金刚经》中,“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同义。此二语即是恩师指导学人修不取不舍般若观行之总纲。恩师认为:宇宙人生客观真相是“相有体无,”故修行人在主观上则应与之相应,修“不取不舍”。在实际生活中修不取不舍之般若观行,是最微妙、最有卓效的殊胜法门。
什么叫不取
取是取相,即执着义。不取就是深达缘起性空,一切诸法有相无体,对内而身心,知其如幻,而不执为我,对外而于一切事物知其如幻,而不执为实法,是为不取。
什么是不舍
舍为弃舍,对应作应说的事弃而不为。不舍,就是对境处事狠抓因果,当说而说,当做而做。以自利利他。
举例来说,在吃饭时,按时而食,如律而食,默念众生,具足一切善法而食,即是不舍;与此同时,知无能食之人,而无我相,亦实无所食之物,而无法相,安住法性无所得而食,是为不取。他如在学习、工作、闲居、谈话、入厕等等生活、活动方面.一一皆应于如是不取不舍的修行。这样修学,在人道上随处可以下手;在开悟上,随处皆可见性;在生活环境方面,处处都是清净庄严的净土;从道场来讲,因此法通俗易懂,简要易行,而成效卓著,故随处皆多缘人。如是在一切生活细节上不舍以修福,不取以积慧,即是“无所住而生其心”。到此境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正是六祖所说:“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是为般若三昧。”这就是不取不舍在实际生活上的真实写照。
六祖顿悟见性禅的第四个特点是不舍众生,以众生为我。六祖曾说:“若识众生,则识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恩师在修学实践中,深深领悟到大悲度生的重要性,他认为破除我执的最好方法。就是以众生为大我,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要把生活和工作完全投入济度众生中去。古今有不少学佛者,专讲闭关坐禅,解空求慧,而不讲大悲度生,则其所修,始终不能超出个人主义的圈子,而我执难破。若起大悲心,以一切众生为大我,以度一切众生之事为修道,有此雄厚基础,则观空遣相,有用武之地,而真能如实破执断障。因为只有广度众生才能具足无边福德,为见性开悟的胜增上缘,同时见性开悟即是般若智慧的生起,一定要在度众生中教学相长,于境无著,才有实相智;广见多闻,才有种种方便智。若学佛人只知顿忘人法解真空,专从不取下手,而无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悲愿行,忘掉了不舍,则其所修,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本,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增长无明,毫无生气,安有见性之可能
六祖顿悟见性禅的第五个特点.就是深解佛法无住涅槃的义趣,提出了“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的思想,恩师深深理解和赞同六祖这种祟高的修行境界,当《法音》杂志的一位编辑问他“您老人家心中的净土在哪里
”时,恩师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的净土就在这里(指娑婆世界),我的愿力是生生世世来娑婆世界,宏扬如来无上大法,广度众生。”
恩师经常教育学人领悟“心净则佛土净”、“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的大乘妙理。他认为学佛行菩萨道者,应修行六度、四摄法,以种种方便度一切众生出苦海。他经常感慨道:“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我怎能忍心抛下他们,而往生西方净土呢
娑婆世界虽苦,而此苦性空,如能时时安住在本来寂静的空性之中,又有何苦
若能通达一切法性空之理,则娑婆世界当下即是净土。”
恩师还指出:诸菩萨不舍世间,住于一切有为法中,而又不取有为法相,生气勃勃,活力充沛,随时随地能发挥出巨大的积极作用,以普度众生,广积福慧,而终古如斯无有厌倦。
六祖顿悟见性禅的第六个特点,是以发菩提大愿做为见性开悟强有力的敲门砖。六祖曾组织门下学人发四宏誓愿:“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恩师在多年自修教人的实际生活中,对发愿的重要性深有体悟。l987年,恩师不幸患了胃癌,连续几天呕吐不止,身体虚弱至极。在生命垂危之际,恩师发下大愿:“我不死!偏不死!就不死!我还要宏扬如来的无上大法,培养出法门龙象,续佛慧命,广度众生,使正法久住。”他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大喊一声:“我没有病,我要吃饭!”随即吟诗一首:
问君力量有多大
旋坤覆地如反掌。
问君寿命有多长
天地毁灭我无恙。
谁是世间大英雄
通达宇宙真实相。
何谓宇宙真实相
一无真实便是真实相。
不可思议的是,几个月后,恩师的胃癌竟然不治而愈。不久,他就被应聘到四川新都宝光寺僧伽学校执教唯识课。自此之后,四方佛弟子慕名前来求法者络绎不绝。
恩师体会到:下决心拼命求开悟,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勇气和毅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而终必成功。同时,学佛者的内心本有菩提种性,即般若潜能,在有大愿力和坚强自信心的鼓动下,即可促使内心般若之智,顿然而出,冲破无明黑暗,大放光明,而照见真空本性。故发大愿,立大志,是开悟见性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解行相应当下受益的顿悟法门
六祖云:“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恩师经常教育学人:若无正知正见,就无法使修行走上正路;若偏研教理,不重实修,则是数他人珍宝,毫无益处。故深研教理,精进实修,二者都不可偏废,必须解行相应,宗说兼通,法印与心印交相辉映。
当今佛教界,也许还从未有一人,独具慧眼地以般若、唯识学为理论依据,以《金刚经》、六祖禅为修持纲领,并将这些佛法精髓圆满、完整的溶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能为学人乐予接受,在文字般若上迅速开悟,在现实生活中不取不舍的顿悟法门。
此法门经过恩师多年的实践和传授,在广大佛弟子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迅速在文字般若上开悟,当下受益者,大有人在。
留美博士乔智慧,第一次在恩师处聆听心经要义,听至“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时,突然大笑不止。问其何故
其曰:“多年四处遍访名师,始终不知宇宙人生真相,今在师处闻法,方知宇宙万有因缘所生,梦幻泡影,有相无体,没有真正的我和真正的法。既然无我无法,何来的痛苦和烦恼,何有生死可惧呢
故法喜充满,痛快异哉。”
自此,她坚信不疑佛法是宇宙间最伟大、最圆满的真理。去美后,频频来信向恩师请教如来的真实义。92年暑假特从美赴恩师故乡——四川巴中县石城乡,听闻唯识妙义,以升华悟境。其还在美国创办了一佛学研究社,组织了一百多名留美知识分子研讨般若、唯识学。她的宏愿是:宁舍生命,也要宏扬般若、唯识学,以扶持正法,广度众生。
四川省乐至县报国寺方丈释昌臻法师,出家前曾到恩师处求开悟,听恩师反复强调要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为修持纲领,在度众生的现实生活中不取不舍时,恍然大悟。自谓:学佛几十年,一直不明从何处下手修行,如令茅塞顿开.心境豁然得大受用。
四川达县地区某厂一女工程师张元琳,自学了不少大乘经典,却始终不得要领。偶遇恩师.只见恩师以拐杖敲鞋,开示曰:“若认为此是鞋,是为著法相。若认为此不是鞋,是为著非法相。应知其从因缘所生,无自性,无定法。既无定法,则其本来清净,不可说它是个什么,也不可认为它不是什么,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正是此义。只有对一切法不起法相和非法相两边的分别,方能人不二法门,亲见一切法的真空法性。见性之后,成佛才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张听后激动得彻夜难眠,写一长信给思师,告谓从此已知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也。
成都郑郁萍,且工作、家务繁忙,烦恼颇多。遇恩师后,深深理解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四句偈,并将此偈运用到工作、生活之中,来降伏烦恼。一晚卧床观空.渐渐进入轻安空寂境界,忽然内不见身心,外不见世界,只有一无相之相现前,自此身心时时充满法喜,在大小烦恼面前,均能看透而降伏,内心湛然常寂,而又用即了了分明。
南充市六十多岁的余居士,一次心脏病复发,送往医院抢救。第二天医生复查,大感意外,因其心跳已恢复正常。问何原因
余居士笑道:“我是假我,病是假病,既无真我真病,又有谁在生病,故心无挂碍,内心异常平静,也许得益于此因。”医生惊问:“您是何所大学毕业
出言哲理如此高深,从未听闻。”余又哈哈大笑曰:“耍门大学毕业也。”(四川话耍与厦字同音。)
笔者多次目睹,前来求法的四众弟子,在恩师耐心、反复开示后,深解佛法义趣,或涕泪悲泣,或欢喜雀跃。曾见一居士闻法后,激动得拜倒在地,喜极而泣,久久不能自持。
恩师认为:佛法是研究宇宙人生因果规律和改造宇宙人生因果规律的伟大科学。而学佛者则是实践这一伟大科学的大英雄,大豪杰。
恩师今年虽七十有四,但壮志未减,他计划组织有一定学修水平的青壮年僧伽和居士,成立“中华唯识学研究会”主要讲习唯识与般若的理论,以《金刚经》、六祖禅为修持纲领,培养出一批有真才实学、真知灼见、真参实悟的法门龙象,使如来一代圣教后继有人,使正法永久住世!
写于广州陶轮学社
1993年6月1日
《恩师唐公法身父母》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