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自述
一、子夜礼观音
祖父唐公文焕,有懿德;祖母张君,生一女,求男不得,唐姓不悦,抱娘家长兄张九如的季子来唐门承宗,名学孝,号在痒,就是仲容的父亲。九如的祖父张元山老先生有文化,乐善好施,希后代有光前誉后的英贤辈出,于是发愿到十华里左右的小元山观音寺烧子时香,三年为期,风雨无阻,后生九如,博文而多奇能,抱在唐家的季子自学成才,精诗文,工书法,通佛典,抗日时期作二十三集团军秘书长,余时从政、从教终身。
仲容的母亲姓程,淑能见称。初适唐门无子,家人种德布施,祈祷追求。
二、彩光入母腹
程母二十一岁戍午生一女,名大芳,次年全月某夜梦来一送子观音,金光灿烂,面容慈祥,左手抱一红光风帽男孩,右手抱一青光风帽男孩问程母说:『你要哪个
』程母跪拜说:『要戴红光风帽那个。』菩萨说:『此子上根利器,善自哺养,将来必能绍隆大乘佛法。』随手将红光风帽男孩送交程母,程母顿感五色彩光入腹。次年庚申冬月三十日午时生一男。前夕仲容的父亲梦游庭前,远远望见东南方毫光万道,有一金甲飞龙,腾空直奔家门而来,盘旋在庭前胡桃树上,父见而生畏,随取鸟枪相击,一惊而醒。次年午时有男诞生,父以为龙自东海来,生子应名大海;海纳百川,应号众容。后因二弟大强号仲完,三弟大雄号仲宣,应从其类,故易众容为仲容。
三、幼年称神童
父亲是专工文学的人,因此也培育我从古文方面一门深入。父亲是笃爱『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儒学德操者,这种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我,所以自幼就有爱国爱民的思想倾向,六岁发蒙,在乡学许老师处诵诗文,读四书,学作文。次年五月,年近七岁,亲叔带我入巴中城内看望在政界工作的父亲,正值端午佳节,在筵席上几位长官闻我能信口吟诗,便叫随口以端午为题,借口吟四句以供欣赏,我在席上随口吟道:『五月五日正端午,家家悬蒲舆艾虎。或时龙舟悼屈原,烟波江上怀远古。』众皆欢笑,誉为神童。
八岁时随父入城读书,初见墙壁上有一幅日本侵夺山海关的流血惨图,心内忧伤,随赋一诗云:『日人夺我山海关,一览战图食不甘。将士死亡血满地,乡邦沦陷民倒悬。中华儿女勇无比,挥舞干戈旗蔽天,同心协力驱狂寇,直捣匪巢奏凯还。』许多教师见而称奇,认为人小志大,不是一般资质。
城西小学教师邓布赢,善文学,父亲送我入西小从邓老师读经史文集,练习诗文写作,在此过程中常写史论游记,下笔千余言,寓单行与排偶之中,气畅词雅,老师常有『落落大方,下笔不凡』的评语,有一次孝廉冯化云先生在县中授课,偶来父处谈诗论文,父随取我的作文本请冯老过目赐教,冯老随阅数篇,失色大惊,问我读过哪些书,答言:『已读四书五经,《史鉴节要》,《龙文鞭影》,《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唐宋词选》、《方域记要续》、《文献通考续》等书。』冯老问:『今年几何
』答言:『九岁』。冯老说:『天资过人,真神童也!但造物忌
才,家兄玉藻,极度聪明,年20余,诗文过人,因病而逝。此子年幼,读了这么多的典籍,能写出这样气畅词雅的诗文,恐今后有残疾。』
四、龟山结法缘
一九三三年我十三岁,随家人迁往蓬溪避乱,父亲因工作驻该县白塔寺,由寺僧惟圣师的介绍,得往南充集凤场龟山书院拜王恩洋先生之门而就教学佛。有几天我没见到父亲,及相见时,我问父曾向何去
父笑容可掬地说:『到桃花源里去来的。』我跳起来说:『父亲哄我呀!桃花源自晋代渔人第一次去后转来,再去就找不到路,时人去者也寻不着,后遂无人问津,现在哪还找得到桃花源呢
』父亲笑道:『真是桃源,孩子!您看中国当前外患内乱,不断交乘,烽烟遍地,市井仓皇,而独我去那里,居人里乱不知,干戈不闻,安居乐业,风醇俗美,非桃源而何?有一联语是那里的真实写照,「院内书声清朗,陇头农步安闲,非世外莫非世外;堂中佛像庄严,庭外桃开自在,是人间不是人间」。』听了父语,我更问:『桃源何处?那里有隐君子么?』父道:『桃源就是南充的龟山,那里有高士鸿儒,我这次正是为了礼访住在那里的高士鸿儒王恩洋先生而去的。先生学识渊博,道德高尚,是今之圣人,也是佛家所说的菩萨。乡人受其德化,都知止恶修善,尊老爱幼,游其门者多不胜记,现在还不断著书立说,显扬圣教。这次我去拜访,闻说法要,如坐光风霁月之中,百忧俱空,杨枝一滴,顿觉遍体清凉。』父言毕,随即从怀中取出王师大着——《佛学通释》、《佛学概论》相示。通过父亲的介绍,使我非常羡慕他所说的桃源龟山,更无限景仰住在那里的鸿儒王师。所以我对王师的这两卷大着,虽不深解其义,而奉若至宝,与父争读。
一九三四年春,父又远去川南谋生,家中生活重担落在我的肩头,年幼无能,异地无亲,只有王师,故有本年二月龟山之行。初行之日,因不识途,且问且行,将至近境,向公路旁峡谷中行进,两侧山高木茂,遮蔽天日,四处不见人家,显得格外阴森,羊肠小径,曲折漫长,几乎不知去向。正叹幽遂迂回难觅路时,豁然开朗,一块大约千亩宽阔而长的田坝摆在面前。那里村庄疏落,翠竹绕宅,抱村有小溪,绿波荡漾,带笑缓流,两岸桃红李白,垂杨青青,近水源处,有小桥横跨,我过了小桥仍不辨龟山所在,徘徊了一会,牧童笑问:『客人欲寻龟山么
』随即举手遥指,我照指处望去,见广阔的田坝中央,有小山椭圆而凸起,上面楼房舆履家建筑不同,又闻有读书声隐隐从那里传出,便大胆朝小山走去。上山后见前列一教室,坐满了青少年,正和老师讨论课题。更前行见一列楼房,每间屋坐着一二文雅的成年人伏案朗读,中有宽大的佛堂,正壁挂了几尊庄严的佛菩萨大像;佛堂左隅,坐着一个俭朴庄雅的青年正在握笔抄写什么;右隅有年近四十、庄严肃穆、巍然不动的长者,正在宽平的木凳上结跏趺坐。我见了这些景象知是龟山无疑,结跏趺坐者定是我所景仰的王师。这次初到,无一相识,彼此都不便打招呼。又在门外转了片刻,遇着一个温文尔雅的僧人出来问我:『你姓甚
从哪里来
到此为什么
』我一一答了。僧惊呼道:『原来是由我引见王师的唐某之子呵! 』便热情接待。在答话中才知他原是住白塔寺的惟圣师,往日我于父亲口中早闻其名,便起而作礼,他即引我拜见王师,王师刚下坐,果是我刚才猜着的那位长者。他很慈祥,教我皈依三宝礼仪。知我来意,留小住两日。我每日阅《海潮音》,早晚同他们礼佛唱赞,乐得忘了一切。去时,王师摸着我的头说:『你家生活困难,现给小款相助,尔后可搬到这里来住,住房柴水不要钱,还能做点园圃,你也可在我院读书。』我听了喜出望外,万分激动。暗暗叹说:『这里真是桃源,王师真是菩萨,往日父言诚不我欺。』不久我家搬到距此二里的地方住下,我也就在龟山书院肄业了。
龟山书院是王师以佛儒为宗,在此自由讲学,学人多是僧俗中有志有学的成年在此自由研究,小学一班是附设的。我笃信王师,很想趁此机会亲聆教诲,弄通教义禅法。王老师却不知我内心所想,以为年龄尚幼,竟安置于小学班次,心颇不安。每天老师给研究生上课时,我一定参加听讲。在不长久的时间里,听他讲了《摄大乘论》、《辨中边论》的一部份,以及他着的《人生学》中的人生实相、《儒学大义》两章,不深解其中的妙义,只记得一些名相术语。我知道学佛重在修禅,有时看到老师与其他年纪大的同学参禅静坐,我也结跏趺坐,但一坐起来,妄念成堆,比平时心还乱得多,想其中必有收心妙法,必须向老师请教。某天饭后,我问老师坐禅收心之法,老师说:『多闻熏习,如理作意,勤修加行,有其次第。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循序渐进才行。你年纪尚幼,多在你班上学习为好,暂不必问禅法。』言不投机,失意而退。我想有些僧友定懂禅法,便向一个叫广文师的问,他说:『鸟巢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想止恶修善属于行为,是戒学不是定学。又向一个较熟的唯圣师问,他说:『静坐念佛。』我依言而行,坐了一段,自思念佛行住坐卧都可,何必定要这样坐起来念,入禅一定还有别的妙法。又向一个年老姓张的居士问,他说:『「千两黄金不卖道,十字街头送故交。」你把鼻子上山根穴默默守住就对。』我依言而行,坐了一段,感觉没有什么好处,不能发起神通智慧了脱生死,随即拋弃。其他还问了许多人,有人说:『久坐必禅』,有说『参话头』,结果还是没个着落。不得已只好再鼓起勇气去问老师,这次老师态度就比前次态度严肃,他呵道:『小娃娃,前次说的你不听,你班上师生都说你骄傲自满,放纵得很,还来问个什么禅法
』我听了大失所望,埋头含羞而退。我想起《西游记》里的孙行者,一个猴子在菩提老祖那里尚悟了空,得了道。我是个人,今入宝山,一无所获,怎么好!某一早上礼佛不觉暗自发下誓愿:『我一定要学释迦牟尼成大菩提;一定要深入经藏,博通五明;还一定要勤修正道,自觉觉他。』据我现在来看,当时皈依三宝这样发誓自然是孩子的幼稚表现,但实质上是一颗纯洁而虔诚的赤子之心,也可称作是我今生所发的菩提大愿。我因诚心学法求禅,放松小学班上课程,部分同学认为傲骄放肆,老师不知我内心而多次告诫,我既不尤人,也不责己。曾天真地想:『老师远承玄奘讲唯识法相,可称之是今之玄奘。《西游记》里孙行者神通广大尽心竭力保他师父玄奘西天取经,我一定要学孙行者,将来大显身手,协助我今…
《七五自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