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法时先举三科即是先需讲有生、住、异、灭的有为法,使人在一切有为法上,观如梦幻,不起分别执着,当下即能于相上见性,有上观空,而得解脱。这与无著菩萨《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首立『蕴、处、界』三科为本事分纲领的三法品同一意趣,若《坛经》在理论上讲无为缘起,则必然教徒众首先举『常住不变』的真心为基础,而不如是,这就证明《六祖坛经》的理论是讲有为缘起的。
至于教门人动用三十六对,则更是主有为缘起的突出证明,因为有为缘起的核心是建立在相反相成的原则上的。如来讲缘起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意谓一切事物从因缘生,都是相对而有。凡相对之法,有正面即会有与之相反的一面,若随先一方为正面,则自会引射出相反的一面。如以明暗为例,有明则有暗,暗是明反射形成的影像,则离明无暗,而暗非定法、非实法;若以暗为正的一面讲,则明是暗反射所形成的影像,离暗无明,而明非定法、非实法。由是自不执暗,亦不执明,离却两边,而入非有非空的中道。再以善恶这一相对法为例,善恶相形离善无恶,则恶是善反射所形成的影像,而恶无定法,无实法;如从恶法来讲,离恶无善,则善是恶反射所形成的影像,自无定法,亦无实法,由是自然于善于恶,皆不固执,离却两边,而入不二法门的中道。这就是《坛经》所说:『来去相因,成中道义』的意思。三十六对中外境无情有天地、日月、明暗、阴阳、水火五对。依天地言,离天无地,离地无天,天是地反射的影像,地是天反射的影像,二者皆无定法,皆非实有。由此通达天地的实相,而自然离却天地两边的法执。其余日月等四对随其所应,例此可知。法相语言有语法、有无、有色无色、有相无相、有漏无漏、色空、动静、清浊、凡圣、僧俗、老少、大小十二对。此十二对中以语法言,见法必生起语,有语必引起法,二者相因,离语无法,离法无语,二者皆无定法,无实法,由斯远离二边执着,而妙契中道。其余有为等十一对随其所应,例此可知。自性起用有长短、邪正、痴慧、愚智、乱定、慈毒、戒非、直曲、实虚、险平、烦恼菩提、常无常、悲害、喜嗔、舍悭、进退、生灭、法身色身、化身报身十九对。此十九对中从长短言,这里的长短系指善恶或是非说,非指形色中的长短说。长短相因,离长无短,离短无长,二者俱无定法,无实法。由此通达便入长短二法的实相,而入不二法门,妙契中道。其余戒定慧三学所属的各各相对、慈悲喜舍四无量所属的各各相对,法报化三身所属的各各相对,皆是正反两面的相因,俱无定法、无实法,以长短为例可知。《坛经》既主有为缘起,故对无为缘起所主的真心亦有反驳之词,如《付嘱品》颂云:『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序品中驳神秀偈语中说的『本来无一物』,亦与此同一旨趣。
如果六祖是主有为缘起,那么《坛经》序品中记载五祖传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豁然大悟,所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句惊叹之词怎么理解?须知这也是从有为缘起来讲,因为有为缘起主张缘生诸法的本性,空寂离言,如《解深密经》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六祖惊叹语中所说的自性,即是唯识所讲『自性涅槃』的自性,与本性空性是同义词。唯识言真如是『迷悟依』,因为真如虽不是有实体的真心,能为因缘生一切法是诸法的第一性和本体,但它却是有为法无实自体,实我实法了不可得的空理,与有为法不即不离,能为诸法生起的增上缘。理由是一切众生于此空理迷而不悟,即是无明,能生一切烦恼,造种种恶业,流转三界,而为世间;若悟此空理则为般若,能生种种无漏善法,而为出世,绝不是与无为缘起所主张的真心先有为法而有,能为有为法生起的因缘。《坛经》所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其意与唯识所讲真如是『迷悟依』,能作染净诸法生起的增上缘同一意趣,若学者把它当作无为缘起所讲的真如是真心,能为因缘生一切法理解,那就『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在这里还附带把《付嘱品》中所说『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加以如实的解释。这里的自性主要是指阿赖耶识的种子,阿赖耶识积集诸法种子生起种种现行,诸法现行又各各熏成诸法自种,如是『种现熏生』,各各诸法前后相似相继,非断非常,而永远保持其各各如幻的自性。阿赖耶识含藏诸法种子不一不异名阿赖耶识,亦名一切种子识。《摄大乘论》引《阿毗达磨经》颂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即是此义。六根、六尘、六识的十八界法各有自种,一切众生有我法执生诸烦恼,造诸恶业,所熏杂染法种,影响十八界的自种,则成为阿赖耶识中十八界的自性种,邪而不正,自必生起染污的六根、六尘、六识而为世间法的众生;若诸圣者破我法执,无诸烦恼及有漏业,则其十八界的自种,清净无染,自必生起无漏的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法,而成如来。《坛经》此段所说阿赖耶识起用的情况全与唯识所讲阿赖耶识自性缘起的内容相符,这充分说明《坛经》是讲赖耶缘起的,它的理论基础是有为缘起论。
所谓六祖的禅修,既是般若的顿悟,也是唯识所讲破我法二执,实证诸法空性的现观:六祖依《金刚经》开悟,《金刚经》的神髓就是般若的顿悟,该经云:『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意思是说依金刚般若的方法修学,一定会迅速成就像佛那样不可思议的极大功德。该经又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第一稀有功德』即暗指佛而言。意谓有金刚般若经所说,只要信心清净,即能生起『实相般若』,成就第一稀有功德的佛陀。这些经文都在显示依般若修持,必能实证诸法实相,顿成如来。《证道歌》云:『跨进真如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也就是说『般若三昧』的禅是以『顿悟』为实质的。《坛经》里有哪些言句讲顿悟呢
序品中记载五祖教神秀云:『无上菩提须于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句话即是说上根利器一闻般若教言便会豁然开朗而见性成佛。般若品中六祖亦自云:『我昔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这也是说修般若禅一定是讲顿悟的。
为什么依般若修就会顿悟呢
主要是般若正智是观『诸法实相』所生起。诸法实相非它,即是『缘起性空』这个绝对真理。宇宙之大,万法之多,虽无量无边,但它只根据一个总的原则所形成,就是『缘起性空』。《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这就是说世出世间染净诸法都是从因缘生。能生诸法的因缘也是由因缘生,故因缘生法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凡缘生之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自无定性、无实体、抓不住、不可得,所以缘生诸法其性是空,世出世间无不皆然,所以《金刚经》云:『如来无有定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定法如来可说』即是此义。故缘起性空是放之万法而皆准,推之世出世间而皆然的唯一绝对真理,通达此绝对真理,一空一切空,一悟一切悟,就是禅家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总持法门。所谓佛就是掌握此总持法门通达人生宇宙唯一的绝对真理,实证和受用这个绝对真理的圣者。以故观缘起性空,即能迅速生起般若智慧,而成大觉。所以《大般若经》云:『若知缘生,则知法性;若知法性,则知空性;若知空性,则见导师。』六祖依金刚般若经开悟,掌握了缘起性空的绝对真理,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而顿入不二法门,所以说六祖的禅修是般若的顿悟。唯识的宗旨主要在破我法执,实证唯识性,而入能所双忘,智境如如相应的现观。《成唯识论·造论缘起》云:『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故。由我法执二障俱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唯识三十颂》云:『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这些言句都是说唯识的主旨专在破我法执,实证『言思道断,心行处灭』的现观。《坛经》说:『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又说:『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这些禅境都是与唯识所讲破我法执,实证诸法真空本性的现观,不谋而合的。
特别是值得一提的,六祖修禅的总的方法是『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什么是不舍
就是不舍度众生的现实生活。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这就是说修禅必须在利益众生的现实生活中进行,这就叫不舍。六祖一生最反对坐修,他说:『道由心悟,岂在坐耶?』又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原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就是主张修禅必须重在不舍利益众生的现实生活。什么叫不取
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离念』,念念无住,于一切时,心无所着,就是不取。于诸法上不取不舍就是六祖所说:『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名般若三昧。』这就是六祖所说『见性成佛道』的不取不舍的禅修。这种修禅方法与《瑜伽大论·真实义品》讲『善取空』所说的『不增不减,不取不舍』是完全合拍的。《真实义品》引颂云:『世间诸世俗,牟尼皆不着,无着孰能取,见闻而不爱。』这也就是说修禅要在世俗生活中不取不舍来活参活悟。与六祖所说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是同一旨趣的。
我抓住了唯识学…
《七五自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