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七五自述▪P5

  ..續本文上一頁,說法時先舉叁科即是先需講有生、住、異、滅的有爲法,使人在一切有爲法上,觀如夢幻,不起分別執著,當下即能于相上見性,有上觀空,而得解脫。這與無著菩薩《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首立『蘊、處、界』叁科爲本事分綱領的叁法品同一意趣,若《壇經》在理論上講無爲緣起,則必然教徒衆首先舉『常住不變』的真心爲基礎,而不如是,這就證明《六祖壇經》的理論是講有爲緣起的。

  至于教門人動用叁十六對,則更是主有爲緣起的突出證明,因爲有爲緣起的核心是建立在相反相成的原則上的。如來講緣起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意謂一切事物從因緣生,都是相對而有。凡相對之法,有正面即會有與之相反的一面,若隨先一方爲正面,則自會引射出相反的一面。如以明暗爲例,有明則有暗,暗是明反射形成的影像,則離明無暗,而暗非定法、非實法;若以暗爲正的一面講,則明是暗反射所形成的影像,離暗無明,而明非定法、非實法。由是自不執暗,亦不執明,離卻兩邊,而入非有非空的中道。再以善惡這一相對法爲例,善惡相形離善無惡,則惡是善反射所形成的影像,而惡無定法,無實法;如從惡法來講,離惡無善,則善是惡反射所形成的影像,自無定法,亦無實法,由是自然于善于惡,皆不固執,離卻兩邊,而入不二法門的中道。這就是《壇經》所說:『來去相因,成中道義』的意思。叁十六對中外境無情有天地、日月、明暗、陰陽、水火五對。依天地言,離天無地,離地無天,天是地反射的影像,地是天反射的影像,二者皆無定法,皆非實有。由此通達天地的實相,而自然離卻天地兩邊的法執。其余日月等四對隨其所應,例此可知。法相語言有語法、有無、有色無色、有相無相、有漏無漏、色空、動靜、清濁、凡聖、僧俗、老少、大小十二對。此十二對中以語法言,見法必生起語,有語必引起法,二者相因,離語無法,離法無語,二者皆無定法,無實法,由斯遠離二邊執著,而妙契中道。其余有爲等十一對隨其所應,例此可知。自性起用有長短、邪正、癡慧、愚智、亂定、慈毒、戒非、直曲、實虛、險平、煩惱菩提、常無常、悲害、喜嗔、舍悭、進退、生滅、法身色身、化身報身十九對。此十九對中從長短言,這裏的長短系指善惡或是非說,非指形色中的長短說。長短相因,離長無短,離短無長,二者俱無定法,無實法。由此通達便入長短二法的實相,而入不二法門,妙契中道。其余戒定慧叁學所屬的各各相對、慈悲喜舍四無量所屬的各各相對,法報化叁身所屬的各各相對,皆是正反兩面的相因,俱無定法、無實法,以長短爲例可知。《壇經》既主有爲緣起,故對無爲緣起所主的真心亦有反駁之詞,如《付囑品》頌雲:『一切無有真,不以見于真,若見于真者,是見盡非真。』序品中駁神秀偈語中說的『本來無一物』,亦與此同一旨趣。

  如果六祖是主有爲緣起,那麼《壇經》序品中記載五祖傳誦《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豁然大悟,所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句驚歎之詞怎麼理解?須知這也是從有爲緣起來講,因爲有爲緣起主張緣生諸法的本性,空寂離言,如《解深密經》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六祖驚歎語中所說的自性,即是唯識所講『自性涅槃』的自性,與本性空性是同義詞。唯識言真如是『迷悟依』,因爲真如雖不是有實體的真心,能爲因緣生一切法是諸法的第一性和本體,但它卻是有爲法無實自體,實我實法了不可得的空理,與有爲法不即不離,能爲諸法生起的增上緣。理由是一切衆生于此空理迷而不悟,即是無明,能生一切煩惱,造種種惡業,流轉叁界,而爲世間;若悟此空理則爲般若,能生種種無漏善法,而爲出世,絕不是與無爲緣起所主張的真心先有爲法而有,能爲有爲法生起的因緣。《壇經》所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其意與唯識所講真如是『迷悟依』,能作染淨諸法生起的增上緣同一意趣,若學者把它當作無爲緣起所講的真如是真心,能爲因緣生一切法理解,那就『失之毫厘,差之千裏』了。在這裏還附帶把《付囑品》中所說『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衆生用」,「善用」即「佛用」。』加以如實的解釋。這裏的自性主要是指阿賴耶識的種子,阿賴耶識積集諸法種子生起種種現行,諸法現行又各各熏成諸法自種,如是『種現熏生』,各各諸法前後相似相繼,非斷非常,而永遠保持其各各如幻的自性。阿賴耶識含藏諸法種子不一不異名阿賴耶識,亦名一切種子識。《攝大乘論》引《阿毗達磨經》頌雲:『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即是此義。六根、六塵、六識的十八界法各有自種,一切衆生有我法執生諸煩惱,造諸惡業,所熏雜染法種,影響十八界的自種,則成爲阿賴耶識中十八界的自性種,邪而不正,自必生起染汙的六根、六塵、六識而爲世間法的衆生;若諸聖者破我法執,無諸煩惱及有漏業,則其十八界的自種,清淨無染,自必生起無漏的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法,而成如來。《壇經》此段所說阿賴耶識起用的情況全與唯識所講阿賴耶識自性緣起的內容相符,這充分說明《壇經》是講賴耶緣起的,它的理論基礎是有爲緣起論。

  所謂六祖的禅修,既是般若的頓悟,也是唯識所講破我法二執,實證諸法空性的現觀:六祖依《金剛經》開悟,《金剛經》的神髓就是般若的頓悟,該經雲:『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意思是說依金剛般若的方法修學,一定會迅速成就像佛那樣不可思議的極大功德。該經又雲:『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第一稀有功德』即暗指佛而言。意謂有金剛般若經所說,只要信心清淨,即能生起『實相般若』,成就第一稀有功德的佛陀。這些經文都在顯示依般若修持,必能實證諸法實相,頓成如來。《證道歌》雲:『跨進真如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也就是說『般若叁昧』的禅是以『頓悟』爲實質的。《壇經》裏有哪些言句講頓悟呢

  序品中記載五祖教神秀雲:『無上菩提須于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這句話即是說上根利器一聞般若教言便會豁然開朗而見性成佛。般若品中六祖亦自雲:『我昔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這也是說修般若禅一定是講頓悟的。

  爲什麼依般若修就會頓悟呢

  主要是般若正智是觀『諸法實相』所生起。諸法實相非它,即是『緣起性空』這個絕對真理。宇宙之大,萬法之多,雖無量無邊,但它只根據一個總的原則所形成,就是『緣起性空』。《中論》雲:『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這就是說世出世間染淨諸法都是從因緣生。能生諸法的因緣也是由因緣生,故因緣生法前前無始,後後無終,豎窮叁際,橫遍十方。凡緣生之法緣聚則生,緣散則滅,自無定性、無實體、抓不住、不可得,所以緣生諸法其性是空,世出世間無不皆然,所以《金剛經》雲:『如來無有定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定法如來可說』即是此義。故緣起性空是放之萬法而皆准,推之世出世間而皆然的唯一絕對真理,通達此絕對真理,一空一切空,一悟一切悟,就是禅家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總持法門。所謂佛就是掌握此總持法門通達人生宇宙唯一的絕對真理,實證和受用這個絕對真理的聖者。以故觀緣起性空,即能迅速生起般若智慧,而成大覺。所以《大般若經》雲:『若知緣生,則知法性;若知法性,則知空性;若知空性,則見導師。』六祖依金剛般若經開悟,掌握了緣起性空的絕對真理,動用叁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而頓入不二法門,所以說六祖的禅修是般若的頓悟。唯識的宗旨主要在破我法執,實證唯識性,而入能所雙忘,智境如如相應的現觀。《成唯識論·造論緣起》雲:『今造此論,爲于二空有迷謬者生正解故,生解爲斷二重障故。由我法執二障俱生;若證二空,彼障隨斷。』《唯識叁十頌》雲:『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這些言句都是說唯識的主旨專在破我法執,實證『言思道斷,心行處滅』的現觀。《壇經》說:『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又說:『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叁際斷。』這些禅境都是與唯識所講破我法執,實證諸法真空本性的現觀,不謀而合的。

  特別是值得一提的,六祖修禅的總的方法是『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什麼是不舍

  就是不舍度衆生的現實生活。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衆惡無喧……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這就是說修禅必須在利益衆生的現實生活中進行,這就叫不舍。六祖一生最反對坐修,他說:『道由心悟,豈在坐耶?』又說:『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原是臭骨頭,何爲立功過?』就是主張修禅必須重在不舍利益衆生的現實生活。什麼叫不取

  就是說在現實生活中知道『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離念』,念念無住,于一切時,心無所著,就是不取。于諸法上不取不舍就是六祖所說:『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名般若叁昧。』這就是六祖所說『見性成佛道』的不取不舍的禅修。這種修禅方法與《瑜伽大論·真實義品》講『善取空』所說的『不增不減,不取不舍』是完全合拍的。《真實義品》引頌雲:『世間諸世俗,牟尼皆不著,無著孰能取,見聞而不愛。』這也就是說修禅要在世俗生活中不取不舍來活參活悟。與六祖所說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是同一旨趣的。

  我抓住了唯識學…

《七五自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探禅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