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日的玄奘师父弘法利生。』事情很突然,一天老师声色俱厉地向我说:『你骄傲放肆,屡教不改,象个孙猴子样任意上天下地不受约束,从今天起各自回家。』这一晴天霹雳,骇得我毛骨悚然。暗想孙行者千辛万苦保护他师父玄奘,玄奘都有时念起紧箍神咒逼他远去,难道今天的玄奘师父也要对我这个孙行者念紧箍神咒了么?还是要求他宽恕才是,便一再恳求留校。老师竟勃然大怒说:『于不屑之教诲者,是亦教诲之也。快走,快走! 』不得已我这个自封的孙行者也只好回水帘洞去了。
离师颇感孤寂,过了两月,母亲请老师和几位同学来家素餐,商量复学的事,不料这次老师竟捡起临济祖师的样,对我行起捧呵来了!曲着他那两根粗实的手指,向我头部猛击三下,并痛斥一顿,使我大哭一场,仍然没有入校,当时想到别校读书,苦无学费;准备自学,书拿不上手;打算投笔从戒,又无路请缨。神一刻而千驰,肠一日而九回,好容易才熬过这年的秋冬。这也许就是我此后不久失明的原因吧!
一九三五年元旦,母亲到师家拜春节,为我申请复学,幸好如愿。这期在校老师态度变得特别和蔼,我如坐春风之中,身心倍觉轻快。早晚礼佛,师生排列一堂,高唱梵呗,朗诵经咒,清雅而和谐的声音向四周广阔田野远播。佛灯的光明映在正中壁上,几尊庄严而崔嵬的佛菩萨像都炯炯发光。引磬的余音唤起了心头的旭日,把一切颠倒梦想照得烟消云散。炉中的青烟一股股地升腾,四处飘散,结成一朵朵华盖似的祥云。这些清净的法音,灿烂的佛光灯,香烟凝成的华盖汇在一起,俨然是一片人间净土的景象。二月风光明媚,一轮红日从远远的山垭升起,把一排排书窗照得又暖又红。我和一些同学在窗下朗诵诗文,声音非常幽雅;阵阵和风枭枭从粉墙拂过;门外老梅树上一二喜鹊跳来跳去地闹晴,远去百多步的桥下响出叮咚叮咚的流水声,这许多声音融汇在一起,形成了天然的交响乐。远近数以万计的桃树,有的鲜花怒放,有的含苞待开,也正在争妍斗俏。这时消失了许久的桃源之感不觉又在心头重现。一天母亲对我说:『闻家乡早已安定,您父亲寄来了路费,叮嘱我们速返巴中。』母和弟妹都极欢喜。我独怏然不悦,留恋着这块世外乐土,但形势逼人,只好收拾行李,向老师辞行。临行的早晨,老师和几位僧友,早在公路旁等着送行,我和他们从容缓步,边走边谈,已达五里之远,老师还强调再送,我一再请转,才合掌施礼,挥泪而别。行了一刻,驻足高岗试回首,烟山重叠隔桃源!
五、失明忏前愆
干戈之后,田园荒芜,房舍荆棘,父仍在外奔波,我又负担着家庭重担,拋弃学业,从事耕种。又值天灾,乡人大饥。我由劳累忧虑过度,身体衰羸,渐渐酿成目疾,医疗无效,遂致视物模糊。一九三六年,我到数百里之外的云山贩米,供母弟们生活。某夜寄宿客店,次晨起程,两目一睁,便觉宇宙都是黑茫茫的,无一光感,从此堕入盲数。幸同路某扶我回家,得免死于途中。
双目盲了,既怕羞,又无法外出,只好每天踞在黑仓里由弟妹们送饭来吃,日夜哭泣,身如柴瘦。自思我是一个最有活力的青少年,今却成了最可怜的受苦者,与其受苦苟生,不若速死为快。便决心绝食,慈母、贤姐再三安慰开导,每天反煮一些好的食品送来相劝。我只好决心自杀,四处摸刀,家人发觉,把刀尽藏。便决心自缢,家人守护甚严,终不得便。这时我想起往日在龟山老师曾说:『人生因果通于三世,今生所受多是前生业力招感,恶业未尽,虽死仍然要受此业报,不能幸免。』我今年少便受此大苦,一定往昔恶业很重,死亦不能离苦得乐,由是心弦便渐渐松了。一日邻家常在佛寺往来的向婆来家看我,劝到距此五华里远的古刹保元寺,拜佛念佛,忏悔前愆。
保元寺位于石城堡的顶部,石城堡在一个较长山垭的中断,突起一个全由悬岩峭壁形成四百余丈的高包,顶上有二十多亩的平地,可以栽树种庄稼。还有一口近两丈深的水井,下有锅形石为底,底有许多小孔,鼓水大半井,澄澈清香。堡顶的前后两端均由条石砌成寨门,各有一条险峭的石径,可供游人上下。石城堡的山脚下有一条苠江蜿蜒如玉带,周围环绕。挨着石城前后山上坝下有二千多烟户,人口约二万左右,素尚文风,英贤辈出。由于有石城胜地,故乡以「石城」为名。我曾为石城寨门作联云:『风尚文明,乡多英俊,人物典型垂百世;背依金鼓,面向龙潭,石城奇丽贯群山。』保元寺年代较长,出了不少真正学佛的高僧。解放后寺被毁坏,近由门人张兰英等居士出力重建,我曾为此山门作联云:『般若最尊,首须证实相般若;法门无量,定要抓总持法门。』
我家接受向婆的建议,于一九三七年春,母亲托人送我到保元寺与僧同住,至诚忏悔导致目盲的前愆。寺里很寂静,终日专心拜佛念佛,晚间静坐,不了禅法,可按照佛家久坐必禅的惯语来坚持。在此寺这样生活了将近一年,某夜半四周人静,沉寂无声,忽闻大殿有声如巨雷般的发出,瓦壁震动,钟鼓发响,说了『回头是岸』一语,我一惊而恍然,悟得回头是岸之理。人们终日向外驰逐营求,长堕生死苦海,若回过头来向内心求,便能度过苦海,攀登彼岸,同时也悟得『唯识』两字的大意。往日在龟山熟闻唯识之名,全不了解其要妙,不曾以此问过老师,老师亦不曾以此教我,这时才知唯识的要旨,就是在教人不要向外迷境,而要返观内心求佛,正是『回头是岸』之义,由此悟得唯识是彻底的禅学。但是向外求为什么沉沦生死
向内求为什么攀登彼岸
其中染净两法,必各自有其一定的因果关系,还不明了,必须在唯识教义中去找说明。由是下定决心,非钻通唯识教义不可。便于次日请寺僧扶我回家,找唯识书读。
六、千辛万苦究佛典
父亲曾从王恩洋先生学佛,研究唯识般若,请了许多佛学典籍,这次从寺回家,梵典是不少读的,但是有两个困难问题:一是研究唯识无人辅导,难于读懂;二是目无光感,找谁人读来我听呢
便同母亲商量,送两个小弟到山后卜老先生家发蒙,我同去那里辅导,母亲同意。这时我便趁此机会每天找卜老抽时给我阅半页或几行、几句王恩洋先生所着的《世间论》。卜老笃信儒术,持入主出奴之见,应请很勉强。我又以香饵或一些小钱,使那里稍稍认得字的学生空时替我读几行或几句佛书,不识的字就叫他们说点旁横竖等笔划结构,由我自认,如是者将近一年,唯读了一本《世间论》。
次年卜老因病,两小弟未去彼处读书,我千思万想,只好找邻家唐文明为我代读。经协商同意,他每日抽一二小时来家为我诵读唯识书。初不知从哪卷开始,打开佛书箱把《唯识二十论》、《成唯识论》、《八识规矩颂》、《成唯识宝生论》、《成唯识述记》等书来选择。先选《成唯识论》读,文字艰涩,义理幽微,文法文体与一般书刊迥异,读了几遍,如没有学过英语,听人读英语一样,一点也不懂。乃取为之注释的《述记》来读,更觉浩繁,格格难入。于是再读《成唯识论》,不管懂不懂,每天都要读背得一二页,昼读夜思。过了一段,代读者感觉麻烦而不来,两面家人亦有怨言,不得已只好往他家请读。每天找一小弟扶我过去,过了几天,小弟也感觉麻烦,母亲又不许他去,只好每天利用家里黑狗引路自去。再过十余日,狗似乎也有麻烦之感,每天饭后就远跑了,这时只好拄着拐杖独去,我家到他家约半里路,路较平,独去也不难。但是第一次不习惯,行至中途,失足跌到二丈余高下的水田里去了,拼命挣扎,经远处牧牛人惊吼,家人才发觉,来人扶起,衣服和书全湿了,换了衣服,把书晒干,又每天独去。久之代读者和他家人都有些讨厌,我一再向他们说好话,又暗自施点小惠,求他每天中午饭前饭后抽十来分钟为我代读,终于将《成唯识论》全读背得,但是仍然不懂这书的义理。一天在书箱内找出一本黄忏华所着《印度哲学史纲》和王老师写的《八识规矩颂释论》,托人翻而读之。两书文字通俗易懂,加深了我对唯识教义的理解。又读《唯识述记》和其他一些唯识理论方面的书籍,综合对照,结果《成唯识论》也就不是我学习上的难关了。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借用了不少人的眼睛,不好再找他们打麻烦,而最初代读的那位同宗好友也拉丁走了。从一九三八年春至三九年冬将近两年,我能对唯识学有由浅到深的通达,全由好友文明的耐心帮助所致,至德厚谊令人终身难忘!
一九四零年父亲从省外抗日归来,他每天爱读佛书,我又要求他读出声来我听学,这时广览《解深密》、《楞伽》、《密严》、《华严》、《佛地》、《般若》、《维摩》等经,《摄大乘》、《辨中边》、《百法明门》、《五蕴》、《中》、《百》、《十二门》以及其他等论,更扩大了我对佛学的研究面。次年父亲去县城工作,两小弟同往,我又无人代读了,只好在家静养,我趁此时间把所学习的经论凭记忆力细嚼慢吞,从事融会贯通的工作。又对以前读过的儒家《四书》、《五经》以及古文、唐诗、史书等凭记忆力反复温习,从而增进了我的文学素养。在这一年里,还有两点必须提出,以志不忘:一、我对佛学研究如饥似渴地追求前进,于是采取零星点滴地找人阅读。每当有客来的时候,只要他略识文字,都会把佛书翻开,找他诵读数行或数页,他不识的字就向我说这个字的笔划结构,我向他认,又继续诵走。在找来客零星诵读的过程中也凑少成多地对佛学有一些新的理解和收获。二、在县城读书的两个弟弟在寒暑假回家时也找他们挤出一定时间为我诵读一些佛书,对我究救的帮助也还算大有可观。
从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一年的整整五年中费尽心力,拼命究教,白天找人诵读,自己把听来的佛书要节、要句反复熟背;晚上就将所闻的经论章句,把睡眠的时间挤…
《七五自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