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七五自述▪P2

  ..續本文上一頁日的玄奘師父弘法利生。』事情很突然,一天老師聲色俱厲地向我說:『你驕傲放肆,屢教不改,象個孫猴子樣任意上天下地不受約束,從今天起各自回家。』這一晴天霹雳,駭得我毛骨悚然。暗想孫行者千辛萬苦保護他師父玄奘,玄奘都有時念起緊箍神咒逼他遠去,難道今天的玄奘師父也要對我這個孫行者念緊箍神咒了麼?還是要求他寬恕才是,便一再懇求留校。老師竟勃然大怒說:『于不屑之教誨者,是亦教誨之也。快走,快走! 』不得已我這個自封的孫行者也只好回水簾洞去了。

  離師頗感孤寂,過了兩月,母親請老師和幾位同學來家素餐,商量複學的事,不料這次老師竟撿起臨濟祖師的樣,對我行起捧呵來了!曲著他那兩根粗實的手指,向我頭部猛擊叁下,並痛斥一頓,使我大哭一場,仍然沒有入校,當時想到別校讀書,苦無學費;准備自學,書拿不上手;打算投筆從戒,又無路請纓。神一刻而千馳,腸一日而九回,好容易才熬過這年的秋冬。這也許就是我此後不久失明的原因吧!

  一九叁五年元旦,母親到師家拜春節,爲我申請複學,幸好如願。這期在校老師態度變得特別和藹,我如坐春風之中,身心倍覺輕快。早晚禮佛,師生排列一堂,高唱梵呗,朗誦經咒,清雅而和諧的聲音向四周廣闊田野遠播。佛燈的光明映在正中壁上,幾尊莊嚴而崔嵬的佛菩薩像都炯炯發光。引磬的余音喚起了心頭的旭日,把一切顛倒夢想照得煙消雲散。爐中的青煙一股股地升騰,四處飄散,結成一朵朵華蓋似的祥雲。這些清淨的法音,燦爛的佛光燈,香煙凝成的華蓋彙在一起,俨然是一片人間淨土的景象。二月風光明媚,一輪紅日從遠遠的山垭升起,把一排排書窗照得又暖又紅。我和一些同學在窗下朗誦詩文,聲音非常幽雅;陣陣和風枭枭從粉牆拂過;門外老梅樹上一二喜鵲跳來跳去地鬧晴,遠去百多步的橋下響出叮咚叮咚的流水聲,這許多聲音融彙在一起,形成了天然的交響樂。遠近數以萬計的桃樹,有的鮮花怒放,有的含苞待開,也正在爭妍鬥俏。這時消失了許久的桃源之感不覺又在心頭重現。一天母親對我說:『聞家鄉早已安定,您父親寄來了路費,叮囑我們速返巴中。』母和弟妹都極歡喜。我獨怏然不悅,留戀著這塊世外樂土,但形勢逼人,只好收拾行李,向老師辭行。臨行的早晨,老師和幾位僧友,早在公路旁等著送行,我和他們從容緩步,邊走邊談,已達五裏之遠,老師還強調再送,我一再請轉,才合掌施禮,揮淚而別。行了一刻,駐足高崗試回首,煙山重疊隔桃源!

  

五、失明忏前愆

  幹戈之後,田園荒蕪,房舍荊棘,父仍在外奔波,我又負擔著家庭重擔,拋棄學業,從事耕種。又值天災,鄉人大饑。我由勞累憂慮過度,身體衰羸,漸漸釀成目疾,醫療無效,遂致視物模糊。一九叁六年,我到數百裏之外的雲山販米,供母弟們生活。某夜寄宿客店,次晨起程,兩目一睜,便覺宇宙都是黑茫茫的,無一光感,從此墮入盲數。幸同路某扶我回家,得免死于途中。

  雙目盲了,既怕羞,又無法外出,只好每天踞在黑倉裏由弟妹們送飯來吃,日夜哭泣,身如柴瘦。自思我是一個最有活力的青少年,今卻成了最可憐的受苦者,與其受苦苟生,不若速死爲快。便決心絕食,慈母、賢姐再叁安慰開導,每天反煮一些好的食品送來相勸。我只好決心自殺,四處摸刀,家人發覺,把刀盡藏。便決心自缢,家人守護甚嚴,終不得便。這時我想起往日在龜山老師曾說:『人生因果通于叁世,今生所受多是前生業力招感,惡業未盡,雖死仍然要受此業報,不能幸免。』我今年少便受此大苦,一定往昔惡業很重,死亦不能離苦得樂,由是心弦便漸漸松了。一日鄰家常在佛寺往來的向婆來家看我,勸到距此五華裏遠的古刹保元寺,拜佛念佛,忏悔前愆。

  保元寺位于石城堡的頂部,石城堡在一個較長山垭的中斷,突起一個全由懸岩峭壁形成四百余丈的高包,頂上有二十多畝的平地,可以栽樹種莊稼。還有一口近兩丈深的水井,下有鍋形石爲底,底有許多小孔,鼓水大半井,澄澈清香。堡頂的前後兩端均由條石砌成寨門,各有一條險峭的石徑,可供遊人上下。石城堡的山腳下有一條苠江蜿蜒如玉帶,周圍環繞。挨著石城前後山上壩下有二千多煙戶,人口約二萬左右,素尚文風,英賢輩出。由于有石城勝地,故鄉以「石城」爲名。我曾爲石城寨門作聯雲:『風尚文明,鄉多英俊,人物典型垂百世;背依金鼓,面向龍潭,石城奇麗貫群山。』保元寺年代較長,出了不少真正學佛的高僧。解放後寺被毀壞,近由門人張蘭英等居士出力重建,我曾爲此山門作聯雲:『般若最尊,首須證實相般若;法門無量,定要抓總持法門。』

  我家接受向婆的建議,于一九叁七年春,母親托人送我到保元寺與僧同住,至誠忏悔導致目盲的前愆。寺裏很寂靜,終日專心拜佛念佛,晚間靜坐,不了禅法,可按照佛家久坐必禅的慣語來堅持。在此寺這樣生活了將近一年,某夜半四周人靜,沈寂無聲,忽聞大殿有聲如巨雷般的發出,瓦壁震動,鍾鼓發響,說了『回頭是岸』一語,我一驚而恍然,悟得回頭是岸之理。人們終日向外馳逐營求,長墮生死苦海,若回過頭來向內心求,便能度過苦海,攀登彼岸,同時也悟得『唯識』兩字的大意。往日在龜山熟聞唯識之名,全不了解其要妙,不曾以此問過老師,老師亦不曾以此教我,這時才知唯識的要旨,就是在教人不要向外迷境,而要返觀內心求佛,正是『回頭是岸』之義,由此悟得唯識是徹底的禅學。但是向外求爲什麼沈淪生死

  向內求爲什麼攀登彼岸

  其中染淨兩法,必各自有其一定的因果關系,還不明了,必須在唯識教義中去找說明。由是下定決心,非鑽通唯識教義不可。便于次日請寺僧扶我回家,找唯識書讀。

  

六、千辛萬苦究佛典

  父親曾從王恩洋先生學佛,研究唯識般若,請了許多佛學典籍,這次從寺回家,梵典是不少讀的,但是有兩個困難問題:一是研究唯識無人輔導,難于讀懂;二是目無光感,找誰人讀來我聽呢

  便同母親商量,送兩個小弟到山後蔔老先生家發蒙,我同去那裏輔導,母親同意。這時我便趁此機會每天找蔔老抽時給我閱半頁或幾行、幾句王恩洋先生所著的《世間論》。蔔老笃信儒術,持入主出奴之見,應請很勉強。我又以香餌或一些小錢,使那裏稍稍認得字的學生空時替我讀幾行或幾句佛書,不識的字就叫他們說點旁橫豎等筆劃結構,由我自認,如是者將近一年,唯讀了一本《世間論》。

  次年蔔老因病,兩小弟未去彼處讀書,我千思萬想,只好找鄰家唐文明爲我代讀。經協商同意,他每日抽一二小時來家爲我誦讀唯識書。初不知從哪卷開始,打開佛書箱把《唯識二十論》、《成唯識論》、《八識規矩頌》、《成唯識寶生論》、《成唯識述記》等書來選擇。先選《成唯識論》讀,文字艱澀,義理幽微,文法文體與一般書刊迥異,讀了幾遍,如沒有學過英語,聽人讀英語一樣,一點也不懂。乃取爲之注釋的《述記》來讀,更覺浩繁,格格難入。于是再讀《成唯識論》,不管懂不懂,每天都要讀背得一二頁,晝讀夜思。過了一段,代讀者感覺麻煩而不來,兩面家人亦有怨言,不得已只好往他家請讀。每天找一小弟扶我過去,過了幾天,小弟也感覺麻煩,母親又不許他去,只好每天利用家裏黑狗引路自去。再過十余日,狗似乎也有麻煩之感,每天飯後就遠跑了,這時只好拄著拐杖獨去,我家到他家約半裏路,路較平,獨去也不難。但是第一次不習慣,行至中途,失足跌到二丈余高下的水田裏去了,拼命掙紮,經遠處牧牛人驚吼,家人才發覺,來人扶起,衣服和書全濕了,換了衣服,把書曬幹,又每天獨去。久之代讀者和他家人都有些討厭,我一再向他們說好話,又暗自施點小惠,求他每天中午飯前飯後抽十來分鍾爲我代讀,終于將《成唯識論》全讀背得,但是仍然不懂這書的義理。一天在書箱內找出一本黃忏華所著《印度哲學史綱》和王老師寫的《八識規矩頌釋論》,托人翻而讀之。兩書文字通俗易懂,加深了我對唯識教義的理解。又讀《唯識述記》和其他一些唯識理論方面的書籍,綜合對照,結果《成唯識論》也就不是我學習上的難關了。

  在這一研究過程中,借用了不少人的眼睛,不好再找他們打麻煩,而最初代讀的那位同宗好友也拉丁走了。從一九叁八年春至叁九年冬將近兩年,我能對唯識學有由淺到深的通達,全由好友文明的耐心幫助所致,至德厚誼令人終身難忘!

  一九四零年父親從省外抗日歸來,他每天愛讀佛書,我又要求他讀出聲來我聽學,這時廣覽《解深密》、《楞伽》、《密嚴》、《華嚴》、《佛地》、《般若》、《維摩》等經,《攝大乘》、《辨中邊》、《百法明門》、《五蘊》、《中》、《百》、《十二門》以及其他等論,更擴大了我對佛學的研究面。次年父親去縣城工作,兩小弟同往,我又無人代讀了,只好在家靜養,我趁此時間把所學習的經論憑記憶力細嚼慢吞,從事融會貫通的工作。又對以前讀過的儒家《四書》、《五經》以及古文、唐詩、史書等憑記憶力反複溫習,從而增進了我的文學素養。在這一年裏,還有兩點必須提出,以志不忘:一、我對佛學研究如饑似渴地追求前進,于是采取零星點滴地找人閱讀。每當有客來的時候,只要他略識文字,都會把佛書翻開,找他誦讀數行或數頁,他不識的字就向我說這個字的筆劃結構,我向他認,又繼續誦走。在找來客零星誦讀的過程中也湊少成多地對佛學有一些新的理解和收獲。二、在縣城讀書的兩個弟弟在寒暑假回家時也找他們擠出一定時間爲我誦讀一些佛書,對我究救的幫助也還算大有可觀。

  從一九叁七年至一九四一年的整整五年中費盡心力,拼命究教,白天找人誦讀,自己把聽來的佛書要節、要句反複熟背;晚上就將所聞的經論章句,把睡眠的時間擠…

《七五自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探禅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