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恩师唐公法身父母▪P2

  ..续本文上一页时,反复强调:应以般若、唯识两大佛法精华做为理论依据,而在具体行持上,则以《金刚经》和六祖顿悟见性法为下手实践的修持纲领。

  由于有对般若、唯识的极深造诣为基础,恩师在几十年的修行实践中,对《金刚经》和六祖顿悟见性法的妙义,可说是融化于心,入了化境。

  每一个到恩师处求开悟的学人,恩师总是首先以《金刚经》的义理对其进行开示,并多次向四众弟子宣讲金刚经,仅92年一年,就先后不辞劳累地为几百名佛弟子宣讲了五、六次。

  恩师在《金刚经要义总结》一文中指出:《金刚经》是学佛唯一必修的经典,其经义是成佛唯一无二的无上妙道,故经言:“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所以然者,学佛成佛必遵循一定的因果规律。从果上说,成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自在、大解脱者;从因上说,是要修大菩萨行,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修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以及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总起来说就是要悲智等运、福慧双修,真俗圆融,久久行持。才能证得觉行圆满的伟大佛果。而金刚经所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以简驭繁、守约施博、赅括四摄六度的总持法门。正是《华严经》所说:“以少方便、速证菩提”的殊胜方便,“诸佛以一道而证菩提”的不二法门。故学佛者,必须坚守此经要义,始终不移地尽力修持,才能符合成佛的因果规律,而有超凡入圣、证大涅槃、成大菩提的可能,若不依此经义修持,则南辕北辙,行与果,两不相应,虽修万劫,终难成佛。

  恩师在文中强调:《金刚经》的理论根据通过无数实践证明,是最极殊胜、最究竟、最圆满的。其一,“缘起性空”是佛法理论的核心.此经所依的理论主要是有为缘起,故于卷末做如是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的理论根据与佛所立之法印,大乘一实相印的佛法真理标准完全契合,更可说它直接是一系列法印义理精神的全部体现。

  其二,《金刚经》坚持悲智等运的最高准则,于卷首、卷中、卷末都强调这一准则。其中“灭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是为大悲;“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为大智,两相结合,即是悲智等运。

  其三,《金刚经》阐明了在度众生的日常生活中修不取不舍的般若观行。《金刚经》卷首述如来乞食去来的生活细节,往昔恩师听诵此段经文时大惑不解,不知为什么要述如来这些生活细节。后辙常静而思之,最后依佛语“依义不依语”去探索,而恍然大悟,乃知此段经文所述正是如来不舍妙道、行凡夫事、不取不舍之义。

  其四,《金刚经》阐明了要在现生中生清净心迅速入道。这就是经中所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恩师认为“无所住”是根本智之用,生其心是后得智之用,两智结合,其心湛然常寂而妙用无边,是为学人修不取不舍的般若行所形成的身口意三业清净的清净心。

  其五,《金刚经》阐明了入道后必须长劫度众生方能圆满佛果。见性入道之后,菩萨如何修行

  金刚经阐明需长劫度众生,广积无漏福、慧,以圆满佛果为事。如前后两卷皆有“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檠而灭度之”的言句。恩师依此宗旨,提出要在广度众生的现实生活中,修悲智等运的大士行,特别是见性入道后,生“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的清净心,勤修无漏福德、智慧的净行。由此无漏净法、辗转修学,不断增长。无漏净法增一分,则有漏染法减一分,净法增之又增,以至圆满,则染法减之又减,以至于消灭。由是阿赖耶识中净法种完全代替染法种,而阿赖耶识不复存在,由斯转得无垢识与大圆镜智,接着大圆镜智转得之后,有漏五识即转为成所作智,此两智是在佛果位上转。六识转妙观察智和七识转平等性智,则在学佛的因位上转。此外,佛的三身及五眼六通,皆是四智心品所起的妙用。诸佛既得大菩提的转依,同时,自会有生活境界上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感受,而有转舍有漏生死之苦,转得常、乐、我、净的无住大涅檠。得此两大转依后,就成就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果。

  恩师非常敬佩六祖惠能大师,称其为具有高度真参实悟和真知灼见、千载难逢的大善知识。六祖以《金刚经》为宗旨而创立的顿悟见性禅法,是如来一代圣教实践方法的精髓。

  恩师认为六祖顿悟见性法门的特点之一是力倡顿悟自性,见性成佛。六祖第一次升坛说法时就明确地向大众宣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又云:此顿悟法门“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恩师继承和发扬了六祖顿悟见性的佛学思想,他在《谈谈见性开悟的微妙法门》一文中指出:学佛第一重要的大事,就是见性开悟。什么是见性开悟

  就是大破愚迷。什么是迷呢

  人们经常把宇宙间一切事事物物都认为最极真实。把我们的身体认为真实不虚.是个实在的我,这就叫“我执”。对于自身及周围的环境如天、地,认为是真实的,这就叫“法执”。有了我执与法执,就是颠倒梦想,也就是迷。破了我执、法执,自然远离颠倒梦想,就是开悟。真正开悟就是言忘虑绝、无执无著的见性。

  恩师认为:开悟有三个过程:第一,就是要彻底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相。宇宙人生的真实相就是如梦幻泡影,没有真正的我,没有真正的法。在现实生活中对一切事物都没有我执和法执,排除了颠倒梦想,就是一个初步开悟者,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是必须懂得如何才能成佛。成佛最正确而直接了当的有效方法,就是把宇宙人生的真实相,如梦幻泡影这个微妙而究竟的道理,真正懂得并能够自觉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第二步开悟要做到“言思道断,心行处灭”,才能真正见性。见什么性呢

  见一切事物本性空,只有幻相而无实体这个绝对真理,在生活中安住在“有相无体”的真理之中,内心就入了涅槃。心经上说:“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到了这种境界,就叫见性。

  第三步开悟要像释迦佛那样坐在菩提树下圆满大觉,转八识成四智,转生死为涅槃,得了大涅槃、大佛果,是为圆满开悟。

  凡是到恩师处求法的学人,恩师总是要求其首先在文字般若上开悟,即彻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实相及其成佛的原理和方法。他谆淳告诫学人,我们白天所见到的一切,所经历的一切,与晚上做梦是一样的,迷而不觉,把一切都当成真实的。其实时间一过,条件一变化,什么都没有了,哪有真正的我、真正的法呢?

  恩师认为:参禅的目的是为了破迷开悟,实证诸法的真空本性。参禅参什么

  就是要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道理。本来一切法无一而非内识随因缘力之所变现,如梦而有,如幻而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可言说,不可分别。学人内心必须参透此理,对种种法深知其不是实物,不可认为它是个什么,也不可认为它不是个什么。如果认为它是个什么,便与它如幻非真的实性相反,是为取法相;如果认为它不是个什么,又把它当作一件不是什么的实物,也与它相有体无的本性相反,是取非法相。取法相及非法相都是分别,是谓之二;若离两边分别即是不二。

  六祖曾云:“佛法是不二之法……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恩师认为:入不二法门,是顿悟见性唯一最好的方法。入不二法门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恩师非常重视宏扬六祖提倡入不二法门以求见性的思想,他认为:入不二法门时,即见一切法的真性,入不二法们有由理入和行入两种。由理入主要是默识心通,离两边的分别执著,使心行平等;由行入主要是通用无滞,远离二边,而行契中道。理入不二法门,是言思道断、心行处灭的实相智境;行入不二法门,是方便善巧、如理分别法相的方便智境。理入是行入的先决条件,无内证何由能指导其行动;行入是理入的表现形式,无外功安能验证其悟境。依“瑜伽”教理谈,理入不二法门是“根本无分别智”实证真如的正行;行入不二法门是“后得无分别智”随顺法相的正行。故理入、行入两相融通,实是直接见性开悟的微妙法门。

  六祖顿悟见性法门的特点之二,是强调学人必须在现实生活中真参实悟。六祖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

  大乘佛法的伟大精神,主要表现在立足现实,狠抓当前,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佛教之上。故《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基于此理,恩师经常教育学人要在现实生活中现观现证。他指出:一切诸法,皆相依相待而有,有为法与无为法之间的关系,当然毫不例外。这就是说无为法依有为法而有,无为法即在有为法之中,有为法亦依无为法而有,有为法即在无为法之内。缘生之法即是有为法,其本来的空性即是无为法。二者一相一性,一事一理不可分割。所以有为法或无为法都是同时而有,无先无后,无始无终的。若执任何一边在先而生起另外一边,或任何一边已灭而另一边犹存,都是违反佛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一基本规律的。

  恩师强调:“抓住有为以摄无为,这是大乘佛法的精髓。诸大乘人。若能首先从有为法上去把握无为法,再用无为法的妙义去融通和摄受一切有为法,则于学佛之道十得八九了。”

  据此,恩师在指导学人观空时,始终强调不能离开现实生活,不能离开烦恼,要在烦恼中观其本性空,尤其是在处困厄、遇灾疾、临死亡之际,更当观我法本空之理。不取困厄灾疾之相,即能于困厄上离困厄,于灾疾上离灾疾,于死亡上离死亡,而获自在解脱。正如恩师所说“一念观一念自在,念念观念…

《恩师唐公法身父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七五自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