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唐仲容
一、題解:“金剛”是一種寶物,它具有堅固、光明、銳利叁義,此乃比喻般若如象金剛一樣。 “般若”是梵語,屬玄奘立五不翻中之“尊重”不翻。鸠摩羅什釋般若有叁:①文字般若。②觀照般若,③實相般若。玄奘對般若也有叁義的解釋:①聞慧、②思慧、③修慧;修慧中又有加行、根本、後得叁無分別智。“波羅蜜”漢譯到彼岸。“經”;經者徑也,梵語修多羅。整個經題的意思是:用金剛一般堅固、銳利、光明、清淨的般若智慧,破除二執、斷除二障,到達常樂我淨,究竟自在的涅槃彼岸。故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二、譯師:鸠摩羅什,漢譯童壽,龜茲國人.于東晉弘始叁年來華,住長安西明寺,集大德沙門八百余人從事佛經翻譯工作,共譯經論九十八部,叁百九十余卷。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即是羅師住西安草堂寺所譯。關于此經翻譯,前後共有六種;①姚秦鸠摩羅什譯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②元魏菩提留支譯、與什師所譯同名;③陳真谛譯、亦同名;④隋朝笈多譯、名《金剛能斷般若經》;⑥唐玄奘譯、名《能斷金剛般若經》;⑥唐義淨譯、與奘師所譯阿同名。
叁、釋正文:
法會因由分第一
此段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敘論。它說明四個問題:1、時間:佛陀二十二年談般若,共有四處十六會。①王舍城鹫鋒山七會;②祗樹給孤獨園七會;③他化天摩尼寶藏殿 一會:王舍城竹林園白鹭池側一會。此經是第二處第叁會所說,是《大般若》經中第五百五十七卷。2、地點:此經是佛陀在舍衛國(豐德)中祇樹(祇陀太子,漢譯戰勝)給孤獨園處(孤獨長者,名須達多,漢譯善施)爲諸大比丘宣講的。3、人物;佛陀的弟子無量無邊,但經常追隨學道不離左右的,則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因佛陀初成道果.首度僑陳如等五比丘;次度叁迦葉波。佛以智慧觀察,見優樓頻螺迦葉一百二十歲,人稱大仙.機緣已熟,當往度化,此人一度,衆必雲從,佛至其處,以大神力折伏驕慢.其師徒五百人,皆依佛爲師。其弟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各二百五十人,亦被化度。後又度化舍利弗、目犍連師徒各一百人。還有耶舍長者子師徒五十人,合計一千二百五十五人。4、生活般若:此段說明佛陀于穿衣吃飯、走路晏坐的日常生活中修般若行。《維摩诘經》雲: “不舍妙道行凡夫事。”因凡夫是在生活上迷,聖者是在生活上悟。六祖說; “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如果修行人離開了現實生活.。那就是六祖所說的“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行者一定要在最平凡、最具體的生活活動中、觀當體即空,一切如幻,活參活悟,現證現觀,內不執我,外不執法,不取于相,不住于空,無住而住。若真能如是修,如是悟,此正永嘉禅師所說:“行也禅、坐也禅。語默動靜體安然。”以故唐代龐女形象地道出了修禅之要妙,她說:“也不易,也不難,饑來吃飯困來眠。”《金剛經破空論》也說:“衣食行坐事即理,一切毗尼皆佛行,一一行中見實相,護念付囑善應知。”此段正說明這一點。
善現啓請分第二
此段說明空生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中,從坐而起,具叁淨業,啓請世尊,稱贊我佛如來大慈大悲,常以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關心菩薩;又常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饒益菩薩。世尊啊!世間一切衆生顛倒沈迷,善男信女如要發心成佛,此心應當如何安住
又應如何才能降伏
世尊立即稱歎道:好呀,好呀!須菩提,現在好好聽著,我當爲你解說。這就是佛陀爲何說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原由。
大乘正宗分第叁
下面即是佛陀正式答複須菩提所問的兩個問題。世尊說道:諸菩薩摩诃薩應當這樣降伏其心,首先要把坐位擺在度濟無量衆生中去,就在度生的同時,不取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也就是在度生中降伏煩惱,在度生中得大自在。爲什麼發心成佛首先要度濟一切衆生呢
《華嚴經》說:“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花果。”又說:“若無衆生,菩薩終不能成無上菩提。”因爲發心成佛,就是要發心度衆生。衆生才是大我,衆生才是真我,佛是在度衆生中圓滿的福德和智慧,若無衆生,福慧從何圓滿。所以說:“衆生是福德的海洋,衆生是智慧的源泉。以故六祖也說:若識衆生.則知佛性;若不識衆生,則萬劫覓佛難逢.可見若欲成佛.只有在度濟衆生的現實生活中觀空,遣相、破執,來成就圓滿褔慧.成就兩足尊的佛果。
妙行無住分第四
此段說明菩薩既然心已降伏,就應長期廣興布施,對衆生進行饒益。見迷蒙者施之以法。見貧乏者施之以財,見被害者施以無畏,撥濟生死大苦,給予涅槃安樂,同時雖如是布施,而心不取相,了知無我布施,無衆生被我布施,更要了知無所施財之法無畏布施,內心清淨,無執無著,外不住境,內不住心,亦不住空,無住而住。兩相結合,恰是“應無所住、行于布施。”不取不舍、內真外俗的菩薩行。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此段說明不但世間一切如幻,而且出世佛陀亦是如幻。因前者是染因緣所生,後者是淨因緣所現;前者本性空寂,後者亦無實體。雖其相有殊,但體本同一。所以佛陀大悲,特拈出壽者一相教須菩提亦不可執著,以顯世出世間平等無二,如如一體的微妙正理,從而達到離分別,去執著,而入于不二法門。
正信希有分第六
上面佛陀巳對須菩提關于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的兩大問題作了詳盡的闡釋;已把“諸佛以一道而證菩提”的一道和“以少方便,速證菩提”的少方便告訴了須菩提。此段說明學道之人應具正信正見,對佛陀所說在度他中自度、在利他中自利,在覺他中自覺的微妙大法應該深信不疑。因爲在度生中降伏其心,在布施中不住于相,此是成佛的唯一法門。離此一法,別無有二,所以世尊言:“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可見《金剛經》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學人應徹底堅信,認真受持,而勿懷疑。
無得無說分第七
此段說明學道之人應徹底去掉主觀上的分別執著,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有也空,空也空,蕩蕩無著,清淨無相。因一切法皆隨緣生,一切法皆隨緣滅,遷流變化,無有定法,不可言有,不可言無,自性空寂,離諸戲論,得無所得,言無所言,是爲此段的中心內容。
依法出生分第八
如來列舉以叁千大幹世界七寶爲他人布施的功德,不如受持讀誦爲他人解說《金剛經》的功德大。爲什麼
因布施七寶只能給他人暫時的快樂,不能拔衆生生死之大苦;同時能施之人不達我空法空,心隨境轉,迷而不覺,雖在布施,始終亦是夢中之人,故世尊言: “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所以若欲成佛,只有按此經所說在度生中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在布施中不住相而行布施,才能達到自覺覺他,自利利他,智悲雙運.慧福齊修.功行圓滿,即成如來,以故世尊言:“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一相無相分第九
佛陀以小乘入流、一來、不還、阿羅漢四果聖人來說明諸法一相無相之實相,對入流須陀洹果了知如幻如化,無有實體,只有假相,不要認爲有我在證此須陀洹果,也不要認爲有須陀洹果被我證,離能所,絕對待,無執著,無分別;對一來、不還、阿羅漢等果亦作如是觀.了達我法本空,于人不見自他生死相,于法不見染淨生滅相,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一相無相,清淨自在,蕩蕩無著,超然解脫。是爲此段的主要內容。
莊嚴淨土分第十
此段說明菩薩修行當生清淨心,對眼等六識緣色等六塵心不取相,不離見聞覺知,不即見聞覺知,當言而言,不取言相,當行而行,不取行相,直往直來,現證現觀,觀一直心,不動道場。慧能雲:“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因爲學佛人只有緊緊抓住不取不舍無住生心四字認真行持,廣興大悲,常修六度,不舍世間,以覺衆生;同時又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知一切法如幻,無我我所,內心清淨,于一切法上念念無住,自在超脫,以覺自己。《維摩诘經》雲:“雖知佛國土,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于衆生”,此正說明菩薩要常修自覺覺他的殊勝正行。所以世尊言:“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即是大悲度生以積其福:“無所住”即是大智自覺以積其慧,兩者結合,恰是不取不舍的“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爲福勝分第十一
此段佛陀又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的功德,不如受持讀誦爲他人講說《金剛經》的功德大,來重新宣說此經是引導人們成佛的唯一寶典,是自覺覺他的殊勝正行,是直接破除我法二執,斷除煩惱所知二障,乃至圓證菩提涅槃二果的無上大法,故大悲如來反複強調受持讀誦此經的重要性。因爲不達我法二空而用七寶爲人布施。是造有漏業,雖能感生天福,但樂盡苦來,不能徹底出離叁界。故永嘉言:“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墮,招得來生不如意。”此正說明迷執實我實法爲人布施的過患。怎樣才能修大士行,成就兩足尊的佛果而徹底出離叁界呢
那就只有依《金剛經》所說破我法二執的微妙大法而常生無所住心,內心清淨,同時又不舍衆生,廣修六度。造無漏善業,將來感無漏善果。來圓滿大涅槃與大菩提,使自他脫離生死苦海。所以經言:“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佛陀進一步說明《金剛經》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不說將此經全部讀誦受持,就是隨便于此經中任何一言一語乃至四句偈等爲人演說,皆能成就最上第一希有功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