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上等道德之人,無所得,心裏空空,就真正有所得,下等道德之人,抓得緊,不放棄得,結果就無所得。諸大菩薩無所得,結果就有得,凡夫抓住就舍不得丟,以爲有所得,實際沒有得。真空妙有之理就是如此。《金剛經》說:“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也是這個道理。“無實”,內心空虛;“無虛”,因心空,真正的智慧就顯出來了,涅槃境界就顯現了,真空就生妙有。真空是空主觀上的執著,妙有就是菩提涅槃神通智慧等。學佛人,心裏要空才能生起智慧。要把心中邪知邪見,煩惱所知二障排開,心裏才得清淨。心清淨,佛法的真正東西就可進來了,有地方住了。“無得不思議”要無所得才神妙莫測不思議,才有不可思議的境界。“是出世間智”,這智慧就不是世俗谛的智慧,而是出世間的無漏智慧。“舍二粗重故”,舍,抛棄;二粗重,煩惱、所知二障的種子,我執法執引發煩惱所知二障的種子。“便證得轉依”,依,我們有情依的是八識,即唯識,出世間佛依的是四智,名唯智。“轉依”,轉有情所依之八識,成爲四智。主觀方面轉八識成四智了,所觀境界也就轉了,轉生死大苦,爲大自在,大解脫的涅槃。唯識學之所以偉大,是科學,就在于它教了我們,學佛是求轉依的道理和方法,教我們大雄無畏,抓現實,在度衆生中求法樂,求解脫,創造新人生,改造低級人生爲高級人生,不是教我們歸本。歸本就會一天天消極下去。也不是要你去觀草木,去“溪聲盡是廣長舌”,這些人沒有從度衆生的角度著眼。有人曾問我:“阿彌陀佛有西方極樂淨土,彌勒佛有兜率內院淨土,你以後去哪個淨土?”我說:“我也有淨土,我的淨土就在娑婆世界”。《維摩诘經》說,“心淨則佛土淨。”破妄時時見大我,性空處處逢彌陀。只要悟得法性本空,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就在你的法身中。所以實實在在把佛法的精髓掌握了,就大得不得了,豈止裝一個極樂世界,其它如琉璃世界、不動世界等等,都裝在你的法身中,所以說“無得不思議”。唯識教你拆舊房,蓋新屋,有了新屋還回老屋嗎?!佛是大雄無畏,是兩足尊,是徹底的轉依而不是歸本。
“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世間依八識,所以世間是唯識;佛依四智、出世間是唯智。轉依,就是舍識轉智,舍八識轉四智。有了四智,法報化叁身才能真正成就。只講歸本,不廣積福德資糧,哪會有報身呢?“無得不思議”用四個字形容,即真空妙有。可在《金剛經》中找到聖言量:“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所以學佛要學真空。空去我們主觀上的執著,心就清淨,就生清淨心。《心經》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這一系列的空,是空我們的執著,並非客觀上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沒有了,若依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名字相去求,就找不到這些法。若離開這些名相,真正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就找出來了,真正的般若涅槃都顯出來了。所以空是要空主觀上的執著。如果把客觀的幻相都空了,這就是頑空、斷滅。修菩薩行,在登地後,主要是修無所得,無所得就不思議。《心經》說,“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涅槃、菩提就顯出來了,法報化叁身成就,五眼六通都俱備了。《心經》講的是真空妙有。
修道位中有四個十:十地,十種殊勝行,斷十重障,證十真如。先講十地。
1、初地,名極喜地,又名歡喜地。地者,地位,境地。登了初地,有顯著境界和現象,就生大歡喜。爲什麼?加行位中最後一位是“世第一法”,是世間法中達到頂點、極至。到了見道位,就是出世間,有無漏智慧了,已經跳出了世間範圍,故生大歡喜。另一方面見了道,六識轉爲妙觀察智,七識轉爲平等性智,得了一部分菩提,並在一定程度上證了無住涅槃,當然還未圓滿,但境界殊勝;再者廣度衆生,有大自在,心生大歡喜。這時菩薩愛說法,“初地菩薩樂說無厭”。當年王恩洋先生與太虛大師辯論,王恩洋勝。太虛大師稱贊王恩洋先生說:“王恩洋大居士,初地菩薩樂說無厭。”同時也可見太虛大師的胸襟何等博大。
2、離垢地:離開了犯戒的塵垢,因爲戒修得好,一切言語行動都自然而然如理如律,故稱離垢地。
3、發光地:因爲主要修定,定爲慧依,定修得好,就發智慧之光,故名發光地。
4、焰慧地:智慧火焰猛烈,大火熊熊。如此猛烈的智慧火焰用來斷煩惱。因爲這一地修的是叁十七菩提分法,能斷一切細微煩惱,故稱焰慧地。
5、極難勝地:什麼是極難做到的呢
在世間和出世間,這兩者極難處理的矛盾處理好了,既在世間又出世間,既出世間又在世間,把兩者平等了,世間就是出世間,出世間就是在世間,故稱極難勝地。
6、現前地:般若無相智慧到了成熟階段,般若現前,故名。
7、遠行地:這一地觀無相的般若智慧,已臻最極微妙,其特點是只用少許功力,不須用大力,因爲此時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輕微用一點力,無相觀就常時現前。此時用功修行的路程已達最遠的地方了,也是最後階段了,故名。
8、不動地:因爲到此一地,修的是無功用行,任運自然,皆合理、合道、合律,已無可憂慮動搖了,故名。
9、善慧地:此一地修學的,主要是辯才無礙智慧,具有四無礙解∶①法無礙解,對一切法都能如實通達;②義無礙解,道理隨便怎麼說,都如實有理,縱橫自在;③訓詞無礙解,訓詞就是用來解釋某一詞語的話。如“佛者覺也”,“覺”就是用來解釋“佛”這一名詞的訓詞。字典、辭海等都是訓釋工具書;④辯才無礙解,“吃不得就要死,說不贏就會輸。”弘揚佛法須有口才。如玄奘大師在印度,無人能與他辯論,還有維摩诘居士等,都是辯才無礙。辯才從何而來呢?第一要有真正的生活實踐,有實踐才有真理,有得者必有言,才有親身的領悟,才有真智慧,才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第二眼光要大。孟子說:“說大人則渺之,無視其巍巍然。”說服大人物時,要把他看渺小些,不要被他“巍巍然”的氣度嚇倒。把他當衆生看待,把自己當菩薩看待。
10、法雲地:此中“雲”喻天上之雲,含有無數水滴,十地菩薩智慧廣大,含藏了無數叁摩地門、陀羅尼門,猶如大雲含有無量水滴。
此外,有十波羅蜜。十地中每一地,著重修一個波羅蜜,其他波羅蜜爲輔修。比如初地菩薩側重修施波羅蜜,他以法施爲主,也修財施和無畏施,以愛語廣爲衆生樂說無厭。修行也要點面結合。比如我在這裏上課,是修施波羅蜜。在我行法施的同時,還在修戒,要說莊嚴語,言行舉止須莊嚴。同時還要修忍辱波羅蜜,遇到有些二杆子學生還須忍讓。同時還修禅定,心性安定,精神飽滿,有條不紊,侃侃而談。《金剛經》說,“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這就是修禅定等等。不但六度同時修,乃至十波羅蜜都同時修,只是以法施爲主。爲何初地菩薩要修施?就是要廣積福德。修道者一地一地往上修,沒有福德作資糧,就難以達到目的。只有智慧沒有福德,就養不住智慧;有福德,無智慧,就失去前進的正道。初地菩薩廣修布施,往上攀登就有扶助力量,是增上緣。《法華經》中,龍女八歲成佛,她給釋迦佛供養了一顆價值叁千大千世界的寶珠,佛歡喜的接受了,龍女當下就成佛了。她問別人:“我獻寶珠快不快?”別人說:“快!”龍女說:“我成佛也這麼快!”,說完金光萬道,去了南方不動世界成了華鮮如來。這個故事說明兩個問題:①婦女也能成佛;②要有大舍心,大福德,才能成大果。有大舍心的人,我法二執輕。故學佛者,要有大布施。
二地菩薩著重修戒,其它同樣要修。菩薩戒與聲聞戒不同,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是聲聞戒。菩薩戒在外。菩薩戒包括: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律儀戒。二地菩薩修持的是菩薩戒,不只是修聲聞戒。這重要得很,因爲菩薩隨處存大悲心去度衆生,不考慮個人。所以菩薩戒無形中就比聲聞戒高出百倍。舉例說,道宣律師在長安終南山學律,是四分律,他未重視菩薩戒。當時慈恩寺有個大和尚窺基,是有名的“叁車和尚”。窺基不肯出家,是唐太宗下诏讓他出家隨玄奘大師修學佛法。因此他提出了叁個條件,滿足了才出家,他要一車錦服、美食、錢財,一車經書和一車美女。因此叁車和尚出了名。最後他通達了佛法,主動把這一切都舍掉了。有一天窺基去終南山看道宣律師,道宣律師認爲叁車和尚戒律太差,不理窺基。以前每天有天人給道宣律師供食,而窺基來山的叁天,天人沒有來供養。等他走後,天人又來供養了。道宣就問天人什麼原因叁天不來供食,天人說:“我們來過,但見全山被黃雲覆蓋,找不到你的住處。”道宣方知叁車和尚是大乘菩薩,趕快把叁車和尚追回來,問他守何戒,窺基說守瑜伽菩薩戒。以後,道宣律師才把菩薩戒排在四分律後面。所以從那以後,比丘受了比丘戒(250條),還要受菩薩戒。爲什麼二地菩薩還要修戒波羅蜜
因爲在此以前持戒是大綱,一些微細的戒行沒有完全守好。二地修戒,便把微細的犯戒塵垢除完了,故名離垢地。叁地修定。“定”分世間定,出世間定,出世間上上定(即最高一級禅定)。叁地所修之定,不是世間定,而是定慧等持的定,是止觀雙運的定,是出世間無漏定,不屬有漏定。此處雖修定,著重在依定發慧上,所以叁地也修慧。故叫發光地,因修定而發出智慧光芒。
四地修忍。“忍”有叁種∶耐他怨害忍、安受衆苦忍、無生法忍。四地著重無生法忍。“忍”有兩種內涵:一是把嗔心忍住,不讓它發出來,即忍氣,忍耐。二即理解,如加行位中“暖、頂、忍、世第一…
《《唯識叁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