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我等苦趣中的四相,这样观苦谛,就叫法品忍。如此观下去,观到成熟阶段就产生决定智了,心中认可无常、苦、空、无我确实不虚,世间真是无常,世间真是苦,世间真是无我,世间真是空,这就叫法品智。法品忍是正在观的过程,正如四寻思是正在寻思的时候,到了成熟阶段,就生如实智,得决定智了。依此理,用法品来观而得的决定智慧,就名法品忍智。先用法品来观苦谛,得决定智,后又如何用类品来观呢
就是从其共性上观,如苦也好,集也好,灭也好,道也好,都是同一类,都是缘起性空,这即是类品观法,名类品忍,观通达了,得了决定智,就名类品智。可见,安立谛中有“法品忍智”的观法和“类品忍智”的观法。四谛中每一谛都有这两种观法,故成“八观”。此八观同是依定境作观,所以还有一个“止”。八观加一止,就是九种心。这就是见道位安立谛观的九种心,因为是止观双运,有“观”的时候就有“止”在内。
见道位上要观非安立谛,以破法执为主;观安立谛以断烦恼障和破我执为主。佛陀的智慧是真俗圆融,不只讲真谛,还要讲俗谛。《中论》说,“诸佛以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依世俗谛,二依胜义谛。”胜义谛是佛位证的境界,世俗谛是佛为众生说法的妙用。大家不要以为,修行就是离开语言文字了,不讲言说了。不是这样的,佛还是要用语言文字,依世俗谛为众生说法,如果不讲语言文字,那么佛法僧三宝中的法宝就没有用了。所以禅宗后来有个流弊,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把法丢开,这是错的。六祖说“宗通及说通”,就是说既要通宗,又要通教,这才正确。佛不舍世间,与凡夫不舍世间大不相同。佛是以出世之心胸境界不舍世间,在世间而不染著;凡夫是以染著心留恋世间,不愿出离,或愿出离而无般若智慧不得出离。佛正确掌握了世间一切法的性相。佛眼观苦,确有苦相,而又知空。故大慈大悲悯众生而不畏苦,教诫众生从苦相上彻底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若只见性空,不起分别言说,无行动,就成了狂禅,不管因果规律,就会酿成大祸。佛眼就是真俗圆融,慧眼是从真谛智慧起用。法眼就是从俗谛起用。而佛眼是慧眼和法眼的总和。我们学佛,目的是成佛,就是要开佛知见,得佛眼智慧。学法眼,就要在生活实践中不舍一法,常时都在度众生;学慧眼,就要在生活实践中不取相,不执着一法。两者结合,就是不取不舍,两者同时学,并在生活实践中善巧运用,达到圆融无碍,就得佛眼智慧。《法华经》说,“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是什么意思
就是要我们真俗圆融,要讲中道。如果有人问什么是佛知见,就答“真俗圆融”。讲空者,内心要空,不取于相;讲有者,言语行动,要讲因果,讲止恶修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以上,是从“安立谛”和“非安立谛”两方面,讲解见道位所修的行。下面讲见道位的二部分:真见道和相见道。
一、“真见道”,是指实证诸法真空本性。只有实证了诸法真空本性,才能生起根本智,离言说分别。真见道是实证圆成实性,也就是实证唯识实性。
二、“相见道”。相指法相,即唯识相。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生起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色受想行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都叫相,法相。因为相还是有,还是可以用假名认识它,但同时知道它是幻相。虽然使用假名,只要没有分别执着,就是相见道,是“后得智缘唯识相”,亦即缘一切法的法相,有分别有言说,但内心不执着。有了真见道,才能彻底断所知障和烦恼障的随眠;有了相见道,才能把所证的境界对众生广为宣说,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才能运用。我们是活人,要待人接物,要度众生,所以就离不开相见道,并要善巧分别一切法相。《维摩诘经》说:“方便善巧而得解脱。”并非说真见道是真正的道,而相见道就不是见道,绝非这个意思。真见道是指根本无分别智的作用;相见道主要指后得无分别智的作用。
前面讲过,加行位也有无分别智,见道位也有无分别智。从见道见性方面看,前期阶段(即加行位阶段)是用闻思智慧在生活中真参实悟,作见道见性的训练,修四寻思、四如实智来练习见性。等练习达到纯熟阶段,就达见道位。所以没有加行位的练习,也就没有见道位。所以初先依闻思智慧,法一定要讲,“学因辩而明”,不辩不得彻底通达。佛法是又要修又要讲,只修不讲不能通达,只讲不修是说空话。唐朝嘉祥大师(既有修证又有文字语言功夫)与道信法师(仅有修证功夫)辩论,交锋四十八回合,嘉祥大师得胜。可见,智慧不只要修证,也要语言文字的学问。这要求我们发心学佛的人,既要有真见道,又要有相见道;又要离语言文字,又要善用语言文字。
下面讲见道起的作用。我们已知,见道断分别我法二执和分别烦恼所知二障,是断的种子,不是现行。对现行,不能说断,只可说降伏。得两种智(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无分别智)就有大自在,能为众生广宣法要。在转依(识:六识、七识)中,一部分转为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得了一部分菩提,也证了一大部分涅槃。破了分别我法二执,就现出了遍行真如,亦即我空法空的真如,就证得分别我法二执空的一种清净相,也就证了涅槃。关于真见道和相见道,再补充一点,唐朝有位禅师说,初先他“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在凡夫位上依名取相的境界。他见性以后,悟入了真空本性,“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此时他看事物离了名相。最后他“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了,这是后得智的阶段,已了达山水是个幻相,山水之名也是假名。用假名去分别幻相,也就不会执着。这种后得智的境界与没有见道时的境界,根本不同。见性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根本智的作用,后来“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是后得智的作用。根本智有见分,没有相分,为什么没有相分
因为真如本性是一切法本来自有,不是识所变现的,不是智所变现的,所以智慧有见真空本性的作用,不能变现一个真空本性,如果它变现一个真空本性,这个真空本性就不是真空本性,就是识的相分。所以“根本无分别智”有见分无相分,后得智还是有见分和相分。为什么它会有见分和相分呢
《八识规矩颂》有关后得智说,“变相观空唯后得”,它变什么相
它在利用假名来分析那个幻相,所以它还有相分,也有见分,只是没有执着,后得智不是实证一切法的相,而是方便善巧通达一切法的相。一切法的性可实证,但法相只能通达。法相,一定要用语言文字去分别,只是没有执着。在运用语言文字的时候,人们心里还要分别它,有个名,当然就有相。如没有相,就成了根本智实证真空本性,“言思道断,心行处灭”。不懂这一点,就不会通达世出世间因果关系。世间人用语言文字,有执着,这是世间人的迷。出世间人用语言文字,却没有执着,故不迷。佛陀说,“吾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佛一方面用语言文字,另一方面知道语言文字本性空,说也等于没说。
接下来讲见道位所得利益。见道位菩萨证的是自性涅槃。涅槃是本有的。因为我们众生迷而不觉,虽然涅槃本俱,但却没有实证,不能受用。一旦破迷开悟,自然就显涅槃境界。我们众生如同在睡梦中,房里点有百瓦的电灯,但却看不到,只有醒了才看得到。一旦了知诸法本空,一切境皆是内因缘所变现,是影相,梦境,如水月,空花,并无实体,马上心里就清净,了无挂碍。现实生活是我们心现的一个影相。涅槃在现实生活中,就在我们心上,在心的清净中。心清净不迷,悟了,涅槃就显出来了。所以,初地菩萨证了一部分菩提,六识转妙观察智,七识转平等性智,证了一部分涅槃。依《梵网经》、《华严经》,声闻游一个小千世界,独觉游一个中千世界,初地菩萨游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侍奉一百个如来,以他为师,听他说法,在佛现的“他受用身土”中学习。菩萨虽在人天趣中受身,他的生活多分是在佛的“他受用身土”的世界中,常时与诸大菩萨神通游戏,讲经说法,广度众生。他若想长命,就住百劫。他的宿命通,能知前后一百劫身世,以净天眼见百如来,能化百种身体,度一百类众生。他有时现旁生身,在时又到地狱去度众生,所以有牛王菩萨、马王菩萨、龙王菩萨等。“生如来家”,他要决定成佛,佛就给他受记了,比如国王封太子。“常住诸佛大集会中”,他是在佛的他受用身土里,与诸大菩萨聚会一处。这些是属于神通方面的事。但神通不是学佛的目的,专求神通就不是真学佛。目犍连神通第一,因他在以往生中杀了许多鱼虾,到这一世他们转生成裸体外道,遇见他就要杀他,他的神通在业力面前无法施展,终于被乱石砸死。可见因果不爽,神通不敌业力。有神通的人,不要随便显神通,以免误导别人迷失学佛的根本目的。我们学佛,是要了生死,求解脱,得大自在,在生活中不取不舍。只要踏实修行,神通会不求自来。神通有通过修行得到的,也有由业报自然得的,六欲天人都有神通,能自在飞行,这是福德招感的。比如忉利天王释提垣因,前世在迦叶佛时,有座佛塔将要倒塌,她邀约了三十二位女子来修塔,都出于至诚至敬把塔修好,以此功德感果,生在忉利天为天王,那三十二位女子,便成了忉利天四周三十二天的天主,神通很了不起。这就是业报神通。佛在《遗教经》中告诫,“不应显异惑众”,就是教诫我们不要用仙药咒术蛊惑众生,使之迷失正见正道。大家要相信因果,相信修福积德一定能转凶为吉。
现在讲修道位。
颂云: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无得”,即无所得,“无所得”很重要。老子说:“上德不得,是为有德;下德不失得,是以无德”…
《《唯识三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