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颂》讲义 一、叙论 世亲而后讲唯识学的有:护法、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辨、胜友、胜子、智月十大论师。此诸论师见解大同小异,玄奘依护法论师的主张作《八识规矩颂》以津梁后学,使后之学唯识学者以此为准绳。此颂有四部份: (一)五识颂、(二)意识颂、(三)末那识颂、(四)阿赖耶识颂。每一部份皆依“性、量、境、界地、心所、作用、转依”七项加以说明。故学此颂者,必先对此通贯全书的七项作一定的了解。 一、三性:有漏识性有善、恶、无记三种。以道德为体,而有自利利他之用的,是善性;以非道德为体,而有自害害他之用的,是恶性;一般心理和作为,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无有善恶之可记别的,是无记性。 二、三量:量是分别度量义,识对境界的认识,就是对境界的度量。识的量境,(一)是“现量”:能量的识与所量的境二俱现前,中无间隔,现现观照,如眼见色,耳闻声等,均属世间现量;在无漏位,无分别智实证真如,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名为“现观”,是无漏的现量。(二)“比量”:意识缘境,除五俱意识,定中意识有现量外,其余多属比量,用语言文字分别推度一切事理,是为比量。(三) “非量”:在观境时没有看清事物的实质,而随迷情错误地判断,这种错觉,便是非量。如入暗室,见绳为蛇,似现量而实非现量,是为“似现量”;如理解原子是最极细微固定不变的物体,而实不尔,是为“似比量”。似现量与似比量,均为非量。 三、三境:境是识所缘的境相。(一)“性境”:性谓体性,此境有体,即是实境。八识之中:前五识变色、声、香、味、触五尘;阿赖耶识缘种子、根身、器界为境,均是实物,皆为性境;第六意识中五俱意识与定中意识亦有一分性境,此皆世俗的性境。(二)“独影境”:此境是意识用名想概念推度一切事理,但有影相而无实体,名“独影境”。此境有二:①有质独影:如游子思念家园,学生在书本上推想原子、电子等形相,虽是独影境而却有其物,是为“有质独影”;②无质独影:如有人言龟毛兔角,言者闻者心里会有龟毛兔角的影相,但龟本无毛,兔本无角;又如看神话小说,心里会引起种种神话性的影相,而实无其事,这些都是“无质独影”。(三)“带质境”:迷情挟带本质,见似某物而实非某物的错觉影相。此有二种:①真带质:如第七识执赖耶见分为我,不用名相,而见分实有其物,是为“真带质”;②似带质:如见桌椅等物,所见的是木质或石质,而并无桌椅等实体,然见者自以为见的是桌椅等物,实质上他所知的只是桌椅等名想概念,此似带质而实无质为其所带,故名“似带质”。一切众生在通常见闻觉知的生活中常常都是似带质境,由于境不真实,常常都在非量错觉之中。三境与前三量各有所属,密切关联,就是说现量缘性境;比量缘独影境,非量缘带质境。 四、界地:界谓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地谓九地,即欲界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 (除欲界地外,此四为色界四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此四为无色界四地)共为九地,前五识欲界全有,眼耳身三识色界全有,以上诸天皆无;鼻舌两识色界天无,在无色界天五识全无。意识、末那、阿赖耶三识,三界九地皆有 (无想天无意识)。 五、心所:八识心王起时必有相从的助伴,助伴与心王相应,为心王所有,故名心所有法。心所有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根本烦恼六、小随烦恼十、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不定心所四,共为五十一法。此五十一心所意识全有,阿赖耶识只有遍行心所,末那识有五遍行和别境中慧、八大随烦恼以及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四根本烦恼,共十八种心所,前五识有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以及贪嗔痴三根本烦恼,共三十四心所法。 六、作用:前五识对于内身外器所有粗显物质现象能遍了知,也就是一切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属物质部份的皆能了知,是其作用。第六意识能动身发语、造身口意三业,感世间一切苦乐果报;也能修戒、定、慧,造无漏业,引生出世离系果。第七识执八识为我,又能为根生起第六意识,并能为前六识染净依,也能为第八识生起的根,此四方面皆是末那识的作用。阿赖耶识作用有五:①受熏,②持种,③变起和执受根身,④变现器界,⑤为动物生命去后来先的主体。 七、转依:修大士行至圆满位,能了别的八识便转为无漏四智。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阿赖耶识转为大圆境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四智各有二十二相应心品,即无漏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和随其所应的自净识,此名大菩提。大圆镜智现佛报身及土,亲自受用广大法乐;平等性智现他受用身土,化度地上菩萨;妙观察智能善分别诸法自相共相,能善了知所度有情根性胜劣,善说法要,教化无量有情;成所作智现种种化身,教化地前菩萨、声闻、独觉以及欲界众生。报身、他受用身和化身以及所依诸土及四智相应心品,皆属无漏有为法,无漏有为与世间众生所属的有为法,其性清净,是我法二空的真理,属无为法,此无为法即是佛的法性身土。转依不但转识成智,而且在生活环境方面也要转生死诸苦为永无生死、常乐我净的涅槃。涅槃有四:①“自性涅槃”,即诸法从因缘生,本无自性,自然空寂的涅槃;②由无分别智断灭烦恼障,证得无生无死的涅槃境界,而前业所感之生命尚存的“有余依涅槃”;③由无分别智断灭烦恼生死苦因,证得无生死的涅槃境界,而最后一生的身命亦灭的“无余依涅槃”;④由大悲大智二力,断灭烦恼所知二障,出离生死,而常化度众生不住涅槃;同时虽常化度众生,出入世间而又不住世间,心常安住,自他平等,染净平等的真如实相境中,是为“无住涅槃”。众生有自性涅槃,声闻、独觉有自性、有余依和无余依三涅槃,佛有此四涅槃,但主要无住涅槃。 此外,识名虚妄分别,虚妄分别即“依它起性”,“它”指因缘,识依因缘生起,一切法皆从缘生,一切法唯是识,故识即是缘生法。识从缘生,缘有四种:①“因缘”;即是生起各个识的各别自种,各现识从自种生已,又能熏习本识,成为能再生的自种,故种与现行识互为因缘。现行识之生,必带四缘,而以其种子为主要依据,是其“因缘”,又名“种子依”。②“等无间缘”:等是等同,同类引生,故名为等。每一识生必以前聚自类识为开导,使接着它生起的自类识能与其续缘一境,使前后认识相续,有条不紊,是为“等无间缘”。此缘指一识前后刚灭的前念对刚生的后念中无间隔,有开导用,故此缘命名“开导依”。③“所缘缘”:上缘是认识义,下缘是条件,识为能分别,必有所分别的对象,才能生起这种对象是识的境界,要有境界为条件,识才得生,故此条件名“所缘缘”,亦名“境界依”。此缘有二:l、亲所缘缘:是能缘识直接所变,所缘的境界,此境由能缘识变,故古唯识家依此义立境界依。2、“疏所缘缘”:诸识变境必须仗托本质境才能引起识生、自变所缘境相。此本质境是能缘识间接所缘的境界,不由能缘识亲变亲缘,故名“疏所缘缘”。但是要有本质境,才能引起某种识生。别变亲所缘境。如眼见色,耳听声,必仗第八识所变的境界为本质,才能有眼、耳识亲变的色声亲境,故据疏所缘义还是应立境界依。④“增上缘”:增添力量,助其生起,故名增上缘,亦即助缘,诸识生起的助缘,主要是它所依的根,故此名“俱有依”。根之外凡能助此识生的力量,亦得名“增上缘”,故此缘有多。八识之生总的来说不出“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四种;但增上缘中不只一法,故具体分析,第八识以其自种为“因缘”,前聚自识为“等无间缘”,种子、根身,器界为“所缘缘”,末那为它生起的根,是其“增上缘”,此识但有此四缘,余识不尔。第七识有五缘,以其自种为“因缘”,以前聚自识为“等无间缘”,执第八识见分为我,是“所缘缘”,以第八识为“根本依”,又以第八识为生起之根。第六识六缘,以其自种为“因缘”,自识前聚为“等无间缘”,法尘为“所缘缘”,以末那识为根,又以末那识为“染净依”,第八识为“根本依”。鼻舌身三识各七缘,各以其自种为“因缘”,各以前聚自识为“等无间缘”,各以其境界为“所缘缘”,各别以意识为“分别依”,末那为“染净依”,第八识为“根本依”,各各以其净色根为“俱有依”。耳识八缘,七缘仿鼻等识,再加一“空”。眼识九缘,八缘仿耳识,再加一“明”。 二、五识颂释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此二句中上句说五识所缘之境为“性境”,所具之量为“现量”,其性通善、恶、无记。“性境”谓有体性之实境,五识缘色声香味触五尘皆各由自种生,有实体性,故名性境。“现量”是能缘识与所缘境二俱现前,中无障隔,现现觉了,是为现量。五识缘境不依名取相,唯是现现觉了,故其境是性境,量是现境。五识通三性,虽不极显而亦可知。一般人与人接触,慈心现时眉低目眯,气细言和,笑容可掬,是与善性相应的具体表现。若遇怨家仇对,顿时两眉剑竖,两眼圆睁,气粗身暴,或摩拳擦掌,刀杖相加,是恶性嗔心现行的具体表现。在平常视听言动都很正常,没有显著或善或恶的表现时,皆属无记性的具体表现。 下句言五识所通的界地。一般来说,欲界有情五识俱有,无色界有情五识俱无,色界有情离欲界欲,无有饮食,生初禅天已无鼻舌两舌,唯有眼、耳、身三识。至于二禅、三禅、四禅诸天有情,古人有言无眼、耳、身三识;然《五蕴论》言十八界几色界摄的答文中称,唯除香味鼻舌四界,其余诸色界皆有,据此可知眼、耳、身三识色界四禅皆有。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此二句言五识相应…
《《八识规矩颂》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