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規矩頌》講義 一、敘論 世親而後講唯識學的有:護法、德慧、安慧、親勝、難陀、淨月、火辨、勝友、勝子、智月十大論師。此諸論師見解大同小異,玄奘依護法論師的主張作《八識規矩頌》以津梁後學,使後之學唯識學者以此爲准繩。此頌有四部份: (一)五識頌、(二)意識頌、(叁)末那識頌、(四)阿賴耶識頌。每一部份皆依“性、量、境、界地、心所、作用、轉依”七項加以說明。故學此頌者,必先對此通貫全書的七項作一定的了解。 一、叁性:有漏識性有善、惡、無記叁種。以道德爲體,而有自利利他之用的,是善性;以非道德爲體,而有自害害他之用的,是惡性;一般心理和作爲,既不是善,也不是惡,無有善惡之可記別的,是無記性。 二、叁量:量是分別度量義,識對境界的認識,就是對境界的度量。識的量境,(一)是“現量”:能量的識與所量的境二俱現前,中無間隔,現現觀照,如眼見色,耳聞聲等,均屬世間現量;在無漏位,無分別智實證真如,言思道斷,心行處滅,名爲“現觀”,是無漏的現量。(二)“比量”:意識緣境,除五俱意識,定中意識有現量外,其余多屬比量,用語言文字分別推度一切事理,是爲比量。(叁) “非量”:在觀境時沒有看清事物的實質,而隨迷情錯誤地判斷,這種錯覺,便是非量。如入暗室,見繩爲蛇,似現量而實非現量,是爲“似現量”;如理解原子是最極細微固定不變的物體,而實不爾,是爲“似比量”。似現量與似比量,均爲非量。 叁、叁境:境是識所緣的境相。(一)“性境”:性謂體性,此境有體,即是實境。八識之中:前五識變色、聲、香、味、觸五塵;阿賴耶識緣種子、根身、器界爲境,均是實物,皆爲性境;第六意識中五俱意識與定中意識亦有一分性境,此皆世俗的性境。(二)“獨影境”:此境是意識用名想概念推度一切事理,但有影相而無實體,名“獨影境”。此境有二:①有質獨影:如遊子思念家園,學生在書本上推想原子、電子等形相,雖是獨影境而卻有其物,是爲“有質獨影”;②無質獨影:如有人言龜毛兔角,言者聞者心裏會有龜毛兔角的影相,但龜本無毛,兔本無角;又如看神話小說,心裏會引起種種神話性的影相,而實無其事,這些都是“無質獨影”。(叁)“帶質境”:迷情挾帶本質,見似某物而實非某物的錯覺影相。此有二種:①真帶質:如第七識執賴耶見分爲我,不用名相,而見分實有其物,是爲“真帶質”;②似帶質:如見桌椅等物,所見的是木質或石質,而並無桌椅等實體,然見者自以爲見的是桌椅等物,實質上他所知的只是桌椅等名想概念,此似帶質而實無質爲其所帶,故名“似帶質”。一切衆生在通常見聞覺知的生活中常常都是似帶質境,由于境不真實,常常都在非量錯覺之中。叁境與前叁量各有所屬,密切關聯,就是說現量緣性境;比量緣獨影境,非量緣帶質境。 四、界地:界謂叁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地謂九地,即欲界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 (除欲界地外,此四爲色界四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此四爲無色界四地)共爲九地,前五識欲界全有,眼耳身叁識色界全有,以上諸天皆無;鼻舌兩識色界天無,在無色界天五識全無。意識、末那、阿賴耶叁識,叁界九地皆有 (無想天無意識)。 五、心所:八識心王起時必有相從的助伴,助伴與心王相應,爲心王所有,故名心所有法。心所有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根本煩惱六、小隨煩惱十、中隨煩惱二、大隨煩惱八、不定心所四,共爲五十一法。此五十一心所意識全有,阿賴耶識只有遍行心所,末那識有五遍行和別境中慧、八大隨煩惱以及我癡、我見、我愛、我慢四根本煩惱,共十八種心所,前五識有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中隨煩惱二、大隨煩惱八以及貪嗔癡叁根本煩惱,共叁十四心所法。 六、作用:前五識對于內身外器所有粗顯物質現象能遍了知,也就是一切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屬物質部份的皆能了知,是其作用。第六意識能動身發語、造身口意叁業,感世間一切苦樂果報;也能修戒、定、慧,造無漏業,引生出世離系果。第七識執八識爲我,又能爲根生起第六意識,並能爲前六識染淨依,也能爲第八識生起的根,此四方面皆是末那識的作用。阿賴耶識作用有五:①受熏,②持種,③變起和執受根身,④變現器界,⑤爲動物生命去後來先的主體。 七、轉依:修大士行至圓滿位,能了別的八識便轉爲無漏四智。第六意識轉爲妙觀察智,第七識轉爲平等性智,阿賴耶識轉爲大圓境智,前五識轉爲成所作智。四智各有二十二相應心品,即無漏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和隨其所應的自淨識,此名大菩提。大圓鏡智現佛報身及土,親自受用廣大法樂;平等性智現他受用身土,化度地上菩薩;妙觀察智能善分別諸法自相共相,能善了知所度有情根性勝劣,善說法要,教化無量有情;成所作智現種種化身,教化地前菩薩、聲聞、獨覺以及欲界衆生。報身、他受用身和化身以及所依諸土及四智相應心品,皆屬無漏有爲法,無漏有爲與世間衆生所屬的有爲法,其性清淨,是我法二空的真理,屬無爲法,此無爲法即是佛的法性身土。轉依不但轉識成智,而且在生活環境方面也要轉生死諸苦爲永無生死、常樂我淨的涅槃。涅槃有四:①“自性涅槃”,即諸法從因緣生,本無自性,自然空寂的涅槃;②由無分別智斷滅煩惱障,證得無生無死的涅槃境界,而前業所感之生命尚存的“有余依涅槃”;③由無分別智斷滅煩惱生死苦因,證得無生死的涅槃境界,而最後一生的身命亦滅的“無余依涅槃”;④由大悲大智二力,斷滅煩惱所知二障,出離生死,而常化度衆生不住涅槃;同時雖常化度衆生,出入世間而又不住世間,心常安住,自他平等,染淨平等的真如實相境中,是爲“無住涅槃”。衆生有自性涅槃,聲聞、獨覺有自性、有余依和無余依叁涅槃,佛有此四涅槃,但主要無住涅槃。 此外,識名虛妄分別,虛妄分別即“依它起性”,“它”指因緣,識依因緣生起,一切法皆從緣生,一切法唯是識,故識即是緣生法。識從緣生,緣有四種:①“因緣”;即是生起各個識的各別自種,各現識從自種生已,又能熏習本識,成爲能再生的自種,故種與現行識互爲因緣。現行識之生,必帶四緣,而以其種子爲主要依據,是其“因緣”,又名“種子依”。②“等無間緣”:等是等同,同類引生,故名爲等。每一識生必以前聚自類識爲開導,使接著它生起的自類識能與其續緣一境,使前後認識相續,有條不紊,是爲“等無間緣”。此緣指一識前後剛滅的前念對剛生的後念中無間隔,有開導用,故此緣命名“開導依”。③“所緣緣”:上緣是認識義,下緣是條件,識爲能分別,必有所分別的對象,才能生起這種對象是識的境界,要有境界爲條件,識才得生,故此條件名“所緣緣”,亦名“境界依”。此緣有二:l、親所緣緣:是能緣識直接所變,所緣的境界,此境由能緣識變,故古唯識家依此義立境界依。2、“疏所緣緣”:諸識變境必須仗托本質境才能引起識生、自變所緣境相。此本質境是能緣識間接所緣的境界,不由能緣識親變親緣,故名“疏所緣緣”。但是要有本質境,才能引起某種識生。別變親所緣境。如眼見色,耳聽聲,必仗第八識所變的境界爲本質,才能有眼、耳識親變的色聲親境,故據疏所緣義還是應立境界依。④“增上緣”:增添力量,助其生起,故名增上緣,亦即助緣,諸識生起的助緣,主要是它所依的根,故此名“俱有依”。根之外凡能助此識生的力量,亦得名“增上緣”,故此緣有多。八識之生總的來說不出“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四種;但增上緣中不只一法,故具體分析,第八識以其自種爲“因緣”,前聚自識爲“等無間緣”,種子、根身,器界爲“所緣緣”,末那爲它生起的根,是其“增上緣”,此識但有此四緣,余識不爾。第七識有五緣,以其自種爲“因緣”,以前聚自識爲“等無間緣”,執第八識見分爲我,是“所緣緣”,以第八識爲“根本依”,又以第八識爲生起之根。第六識六緣,以其自種爲“因緣”,自識前聚爲“等無間緣”,法塵爲“所緣緣”,以末那識爲根,又以末那識爲“染淨依”,第八識爲“根本依”。鼻舌身叁識各七緣,各以其自種爲“因緣”,各以前聚自識爲“等無間緣”,各以其境界爲“所緣緣”,各別以意識爲“分別依”,末那爲“染淨依”,第八識爲“根本依”,各各以其淨色根爲“俱有依”。耳識八緣,七緣仿鼻等識,再加一“空”。眼識九緣,八緣仿耳識,再加一“明”。 二、五識頌釋 性境現量通叁性,眼耳身叁二地居。 此二句中上句說五識所緣之境爲“性境”,所具之量爲“現量”,其性通善、惡、無記。“性境”謂有體性之實境,五識緣色聲香味觸五塵皆各由自種生,有實體性,故名性境。“現量”是能緣識與所緣境二俱現前,中無障隔,現現覺了,是爲現量。五識緣境不依名取相,唯是現現覺了,故其境是性境,量是現境。五識通叁性,雖不極顯而亦可知。一般人與人接觸,慈心現時眉低目眯,氣細言和,笑容可掬,是與善性相應的具體表現。若遇怨家仇對,頓時兩眉劍豎,兩眼圓睜,氣粗身暴,或摩拳擦掌,刀杖相加,是惡性嗔心現行的具體表現。在平常視聽言動都很正常,沒有顯著或善或惡的表現時,皆屬無記性的具體表現。 下句言五識所通的界地。一般來說,欲界有情五識俱有,無色界有情五識俱無,色界有情離欲界欲,無有飲食,生初禅天已無鼻舌兩舌,唯有眼、耳、身叁識。至于二禅、叁禅、四禅諸天有情,古人有言無眼、耳、身叁識;然《五蘊論》言十八界幾色界攝的答文中稱,唯除香味鼻舌四界,其余諸色界皆有,據此可知眼、耳、身叁識色界四禅皆有。 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 此二句言五識相應…
《《八識規矩頌》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