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用智慧来忍解境空,心也空。但在这一阶段,只略知心空,并未彻底,境空是彻底的了。印前顺后心空,故名印顺定,得了下品如实智,“如实”就是“名唯是名,义唯是义,自性唯是假立,差别唯是假立。”真正懂得此理,如实通达,生起决定智,就到忍位,这是下品如实智。进一步就要到“无间定”,就是世第一法。为何名无间定?从它这里没有间断,下一念就要到见道位了。就像去游泳,已经到水池边上了,下一步就入水游泳了。无间定的境界是什么样呢?双印二空,境也空,决定如是;心也空,决定如是。印证两个决定如此,心境俱空。接下来就是见道位,就是圣人了。世间法到这里最高,故名“世第一法”。接下来就出世间。在世第一法中,还有个有所得,即空相未除。如果把这个空相也空了,就见道。《解深密经》中“分别瑜伽品”有个“空空”,就是空也要空。《坛经》云:“不存有见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着一物守空知,犹如太虚生闪电,此中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否则,就有挂碍,执药成病,心不清净。如实智如何理解?意为“确实如此,绝对如此”,名与事绝对不相干。承认这个理是真实的,就是如实,故成决定智。四寻思位无决定智,还在寻思参悟阶段。这是讲见性的练习,犹如学游泳,先要学一学,练习一下,才能游得来。《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等都讲了“四寻”、“四智”,但都简略,因为要义语简炼,所以我才详细反复、深入浅出地讲清楚。修唯识观方面,窥基大师还有五重唯识观:一、遣虚存实识:“虚”指我法二执,遍计所执都是虚的,没有的,是外境,必须遣除,故说“遣虚”。“实”指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是实有的,故说存实。依他起性是唯识相,圆成实是唯识性,所以必须把识存起来保留下来,亦即破外境,存内识。二、舍滥留纯识:“滥”指境,内境和外境,内境是识的相分,因为识变识的境界为它所缘,是识的一部分,是识的相分。“滥”,外境内境的境有混淆,因此把易混淆的境去掉,不说境,改说识所变现的似相,是识的相分,也是识,故说唯识无境。把易混淆的“境(滥)”舍掉,只“留纯”识,所以叫唯识。三、舍末逐本识:“末”,指相分和见分,两者都是自证分所起的用,自证分是识的体,用是体生发的,讲体,自然就舍用,所以就要舍去见相二分。自证分等这些“末”,总起来就是一个识,这就叫“舍末逐本”,“本”就是识。四、隐劣显胜识:既知只有识(不再分别见相二分),但识中还包括心所,《成唯识论》说:“此中识言,亦摄心所,定相应故。”心所定随心王,两者都包括在识内,一个识字统摄两者,“隐劣显胜”。(“劣”指心所)。这样越遣就越精越胜,只剩识了。五、遣相存性识:唯识中,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等,总起来都是唯识相。这个相只是个幻相,没有实体,本性空。唯识性就是空性,把这个空性抓住,保存住。“若知空性,则见导师”。我修唯识观,主要修“四寻思”、“四如实智”,没有修“五重唯识观”。照上述“五重唯识观”修也可以,只是它总在变,不易得定。修唯识观需要定境,最后我又依《金刚经》修,就更简炼明了。“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要懂缘起性空,一切法都是缘起,一切法都是性空。哪里能找到我,哪里找得到一个法,“我法”都得不到,心里就空空荡荡,“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当下真空本性就显露出来了。就这样快!所以佛在《金刚经》中讲,“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确确实实、真实不虚。我深信不疑,这是最简捷,最直接了当的修行方法。难怪六祖一闻《金刚经》,就言下大悟!《金刚经》第一段,详述了佛陀的生活起居,为什么
就是要开示世人,真正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修,佛就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悟。众生在日常生活中迷,佛就在行住坐卧中了知缘起性空,不取不舍,“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有关见性及方法的修持上,我旁征博引了《瑜伽师地论》的修唯识观,又引了《金刚经》、《成唯识论》,又附带讲了窥基法师的“五重唯识观”,讲了四寻思,四如实智。但还有精炼之法,就是《金刚经》上所开示的,在生活实践中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找不到真的,就空了。一下子就解脱。空了,就离言说分别,就见性。只有如此,才能不被境迷。因为一见性,真正的般若智慧生起来了,第七识就转为平等性智,第六识就转为妙观察智,得大自在,有大神通,真正见了性,就登初地。禅宗讲见性,唯识里就叫入见道位。修行方法很简便,就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观照方法,就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佛说得多明显,比起观“念佛是谁”,这一观法要直接、简便得多。真正修佛法,就得靠般若,“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把般若抓住就行。《金刚经》讲,“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为什么说这种人真正是菩萨呢
他懂得我法二空,自然就解脱了。法都没有,哪里有个生死苦海,哪里有个涅槃
这样心里就平等,染净就平等,当下就解脱。这是学修一体化,在生活实践中了知一切法皆如梦幻泡影,“一空一切空,万境自如如。”立刻就证真空本性。证了真空本性,就要保任,要守住那种清净境界。常时保持没法言说的真空本性,有妄念起了,就用正念把妄念打下去,打下去后,心里让它寂静下来,寂静久了,又观一下提醒提醒。这就是六祖说的,“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就这样修,所以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下面讲正式见道。
颂云∶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我们都渴望见道,证道。道是什么
就是实证唯识性,方便善巧通达唯识相。通达唯识性,就有根本无分别智;通达唯识相,就有后得无分别智。根本和后得两种无分别智同时运用,就是佛眼,也就是佛之知见,也就是佛的心境,也就是佛道。“佛道无上誓愿成”。见道就见了佛之知见,就见了佛的真正的道。虽未圆满,但已经见了一部分。登初地时,第六识的一部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的一部分转为平等性智,就得了无上菩提的一部分。四智虽未圆满的得到,但已得其中两者的一部分,到七地以后,八地以前才得圆满。见道位有一颂:“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如果此时,对所缘的境界,“智都无所得”,不但境空,智也空,心智俱空,“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心空境空,空也空,一切法无所得,无所得也无所得,这时候就住在唯识的境界中,就离了唯识相的执着,证了唯识性,“离二取相故”,离开了能取所取。到此地步,离开了的只是“分别我法二执”,还没有破“俱生我法二执”,断了“分别烦恼所知二障”,还未断“俱生烦恼所, 知二障”。所以《八识规矩颂》说:“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绵。”可见,见道位断的是“分别我法二执”、“分别烦恼所知二障”,见道位实证的是唯识性。证了唯识性后,还须如实通达唯识相。
见道位又名通达位。即彻底通达诸法的真空本性。它有几个重要内容。第一,用三心,观真谛(非安立谛);用九心观“苦集灭道”这一安立谛。安立谛,是佛用语言文字安立的法,如四谛、十二处、十八界等,特别指小乘观修的四谛。依世俗谛道理,苦就是苦,集就是集,灭就是灭,道就是道,依名来求实,依名来取相。非安立谛,就是胜义谛,离名绝相,非语言文字所能诠表。是大乘人专门修的。大乘佛法在见道位时,一方面用安立谛来观诸法的相,一方面要用非安立谛观诸法的性。所以有两种谛来观。用胜义谛来观时,有三心,即三种观法:一、内遣有情假缘智:“遣有情”就是破人我执,遣除人我的假缘智,只有个语言文字相,并无实我,以此破人我执,亦即观我空的智慧,观我空的心,这样就“能除“软品分别随眠”(软品,即下品;随眠,即种子。分为“分别我法执随眠”和“俱生我法执随眠”。)二、内遣诸法假缘智:内遣,就是在定境中来遣除。在定境中遣除一切法,观其了不可得,只有假名没有实体的智慧,就是观法空,破法执,能除“中品分别随眠”。三、遍遣一切有情假缘智:亦名“能除一切分别随眠”。“遍遣一切”,即遍遣一切法,都只是假名而无实体。有情,即我执。把一切法和我执的假缘遣除。第一,“遣除有情假缘智”,就是破人我执;第二,“遣除诸法假缘智”,就是破法执,第三,“遣一切有情假缘智”,就是双破我法二执。此处所谓“智”,就是心,三种智,就是三种心。这就是见道位观非安立谛的心。可知见道位破分别我法二执,包含三个阶段。凡属于修法,一定有先后次序,即使是顿悟,顿中也有渐,渐中也有顿。以顿为主的,虽含有渐,还该属顿法。以渐为主的,虽含有顿,也还属渐法,看依哪个为主。非安立谛三心,断三种分别随眠,用此观主要观我空法空,也包括空空在内,断的随眠就是分别的我法二执和分别的烦恼所知二障。非安立谛是根本智境。它与安立谛正好相反。安立谛主要观四谛:苦集灭道。依名求实,认为苦就确实是苦,集就确实是集,灭就确实是灭,道就确实是道。而非安立谛却认为:所谓苦,即非苦,是名苦;所谓集,即非集,是名集;所谓灭,即非灭,是名灭;所谓道,即非道,是名道。恰与安立谛相反。观安立谛有九种心,亦即有九类止观,其中观有八种,都是依据定,具体有法品和类品两种观法(亦名法品忍智和类品忍智),何谓法品忍智?比如观苦谛,先须知道苦的内容,从内容上去观:苦有无常、苦、空、…
《《唯识三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