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相符合,“名唯是名,义唯是义”。懂了此理,才能体悟离言法性。再深入揭示一下,为什么语言文字无法表明那个事物呢?因为诸行无常,一切空,任何一件事物都抓不住,没有静止、停顿,因此没有个定法。用了个名字,就把这迁流变化,无静止的东西,当成固定的了。所以禅学讲“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就是此理。因为法不可说,一说就把它当成固定的法了。宇宙间,没有个定法,时时刻刻在变,所以“依名取相”,就叫执着。实在没有一个真实的事,因为诸法没有定法,所以诸法没法可说,道理就在此。人也不是定法,人的生命如芭蕉心,天灾人祸,无法预料。无常就无定法,无定法就无法安立名字。大家内而观自己的身体,刹那变化,没有定法,当下破我执;外观一切法,迁变无常,当下破法执。我也空法也空,能所双亡,整个宇宙与我融合为一,这就是《金刚经》上说的一合相,佛说:“一合相,即是不可说”,没有了差别相,一切都是缘起性空。真正懂得一合相不可说,我法二执当体即空,这个我就大得很,无边无际,这就是法身,极乐世界就在我们这个法身中,而不是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如果真正得了法身,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就在你的法身中。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还是缘起性空,了不可得。见了法身就得天真佛。顿悟成佛快得很,笨人不懂,偏要这么修,那么修,不信顿悟成佛。我们本来本性就是空的,“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亦无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迦叶佛偈)罪也空,福也空,就与佛的身体无差别,就得法身了。故说:“智者了达罪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此人即见到空性,与佛无二无别。这些都是佛说的。我们讲“名唯是名,义唯是义”是修行见性的方法。赵朴老常讲学修一体化。如何修?就这么修。否则,先说打坐,坐着干什么?怎么坐?“名唯是名”就是要你实证。只有如此修才能达到“言思道断,心行处灭”而见性。“自性唯是假立,差别唯是假立”,既然名是名,事是事,各不相干,因此凡是心里执着自性是个什么,就错了。比如杯子是个自性,眼镜是个自性,帽子是个自性,一件东西就是一个自性。“自性唯是假立”,凡是我们认为是个什么,都是假立之名,实在没有。比如宝光寺,是个假立的名,青羊宫、北京、上海等无数无量的名都只是假立,实在这个具体事物上没有自性,但又在使用这些假立的名。实在没有这个东西,并不是指具体事物没有,而是指具体事物上,没有假名所指的那个东西,因为假名所指的是定法,具体事物上没有定法,所以“自性唯是假立”。“差别唯是假立”,差别,每一件自性上有许多差别相,如这只杯子,差别是瓷的,铁的,还是玻璃的;是你的,我的;还是买的,送的。这些种种差别也是假立。因为自性都是假立,连杯子的名都不可得,那么,依据杯子这个假立自性的名,来起种种差别相,当然也是假立,也无自性。了解此理,才能明白凡属依名取相,都是颠倒梦想。若见了性,就知道法无法说,无实体,无定法,就远离名相言说,就见性。正如《心经》上讲:“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究竟涅槃。”这一段讲的就是见性的那个空相。见性的空相就是“没得啥子”,“名唯是名,义唯是义”。现在没有“远离颠倒梦想”,有那么多自性差别相,塞在心里,怎么能清净,怎么能涅槃!一旦了解了“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就清净了。清净相一尘不染,一丝不挂,就是见性。见性要在活生生的事物上见。六祖说:“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就是这个道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也是这个道理;《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仍然是这个道理。《大般若经》上说,“若知缘生,则知法性;若知法性,则知空性;若知空性,则见导师。”就见到佛了。有些人这里朝山,那里拜庙,三步一跪,九步一拜,真可怜啊!当然他求法心切,但可怜他拜一百年,不如在此听闻见性的方法,懂得这叫见性,照此修行就是了。“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就与佛没有什么差别。所以顿悟成佛,真可贵啊!所以“道不用修”、“平常心是道”。只要明白无常,无常就无定法,抓不住,没法说,就“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古人说,“成于中,形于外,有得者必有言。”真正有心得才说得出来,没有心得的人说的就不像。释迦佛传法时说:“法本法无法”,没有定法,“无法法亦法”,没有定法也没有不定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一空一切空,心里才清净,心里像太虚空一样,没有一丝云雾,红日朗照,光耀四方。只要做到“一空一切空”,心里清净了,心中的红日就露出来了,这个红日就是般若智慧。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加行位中,修的是唯识观,在正观前,正当加行位的时候,就是现前。“立少物”,少物指唯识,因为修的是唯识观,遣了外境,就安立了一个很少的名字叫唯识。“谓是唯识性”,就用唯识二字来说明法性,唯识性就是法性,就是真如,就是说安立唯识二字就是唯识性。唯识有唯识相和唯识性两种,唯识相是有为法,唯识性是无为法。唯识相是俗谛,唯识性是胜义谛。在加行位修的唯识观,就是前面讲的四寻思,四如实智。在此阶段,虽然说的是唯识性,但是“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心里还有唯识的假名存在,依唯识这个名来遣一切遍计所执相,但还有唯识二字存在,还没有把二字丢掉,所以叫“以有所得”。虽然在忍位上和世第一法的时候,得了如实智,没有了唯识相的执着,但还有个空,还有个我法二空,心境皆空的空相未除,还有唯识空的空相未除,所以也叫“有所得”。暖位、顶位有唯识这个名相可得,所以未证唯识性。忍位、世第一法还有唯识空的空相未除,所以也有所得。因为有所得,心里就还是有分别,有名相,自然是“非实住唯识”,没有真正住唯识性。真正住唯识性,境也空,心也空,空也要空。这样就入见道位,得根本无分别智了。《金刚经》讲,“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比如,心里认为有个唯识,就着了法相,如果认为有个唯空,就着了非法相。法相要丢,非法相也要丢,对心境的执着要丢,对心境俱空的“空的见解”也要丢。这样一来,就入不二法门了,这时才真正见性,心才清净。所以《金刚经》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初先执有,就要说空对治,把有的执着丢了,这个空就成了过河筏子,空也不要了。又如生病,正生病时要吃药,(药就如此处说的空),病好了,药也不要了(空也不要了)。凡属于有执着,心里有什么念头、看法,都要空、丢掉它,心里才能清净,所以在加行位,凡有所得,就没有住唯识性。认为万法都唯识,没有境,就还有个法相;若认为唯识也没有了,就落入非法相,就落了空了。必是空也空了,空的法相也遣除了,才入不二法门。不要认为见性难,“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彻底懂得缘起性空,就叫悟,这是第一步。把懂得的这个道理运用到实践中,到达纯熟,就是第二步开悟,“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开悟就如此简单、迅速。所以第一步开悟,就是要懂如来真实义。《金刚经》讲,“尔时,慧命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意趣,涕泪悲泣。”这就是开悟,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东西。第一步开悟,从语言文字上懂了,就不简单。并不是把三藏十二部看完了就懂了。看完了,不懂如来真实义,还是门外汉。如来真实义只有一点,六祖说,“说虽有万般,合理还归一。”《华严经》讲,“诸佛以一道而证菩提”,只是“一道”,你抓住这一点,即使没读过三藏十二部,佛说的话,你也说得出来。永嘉禅师从《维摩诘经》悟道,“出言暗合佛理”。在未见性开悟前,先有个文字般若的开悟。真正要开悟,就必须懂“名唯是名,义唯是义,自性唯是假立,差别唯是假立”,因缘所生法,常时在变。我们人是五蕴和合而成,刻刻在变。没有一个固定的我。外界山河大地一切物质现象,都是因缘生法,如梦幻泡影。深懂此理,当下就开悟。初先参悟,就叫“四寻思”。参悟透了,真正懂得了此理,就叫“四如实智”,真正懂得了名、事两者不相干,事物没有真实性,是个幻相,没有实体,也就没法说,没法分别。把道理悟透了,在一定时候就会忘了名言,就见性。故在暖位、顶位修的是四寻思,在忍位,世第一法位修四如实智,就把四寻思寻通了。为何叫暖位?暖是形容词,是说初先懂得了“名唯是名,义唯是义,自性唯是假立,差别唯是假立”这个道理,思维这个道理,略知境空,知道没有实在的名所诠的东西,所缘的境空。这正如人走到火前,感到有股暖气,故称暖位。这是四寻思的下品四寻思。进一步,顶位就是寻思位参悟到顶点了,到此,对境空就有了彻底深入的了解。我们所见的境,是用语言文字诠表的,没有见到真正的境。语言文字是空的,是我们的颠倒梦想,这就深入理解了境空,达到了寻思极位,故称顶位,也叫明增定。暖位也叫明得定,得了一点点智慧光明。明增定,是说智慧光明增强了,彻底了知境空了。但此时,虽已了知境空,但心里认为识还是有的,由此进一步,便是印顺定,印前顺后之意,即在顶位上了知境空,在忍位上加以印证境真正是空,境彻底空,故叫“印”。“顺”,境一空,心也要空,为什么?境既然是幻,能缘幻境的识,必然也是幻,没有真正的识,故称“顺后心空”,随顺下来,后面的心也就空了。《解深密经》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都无少法能见少法。”能取没有少法,就是心空;所取没有少法,就是境空。所以境空心也就空。忍位,忍就是忍解,理解的意思,并非忍辱的意思,…
《《唯识三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