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都叫坏,坏了善法,坏了已有功德。“不坏回向”就是做事,不做则已,做则必成。三、一切佛回向:佛多得很,三世一切佛要平等看待,不能认为哪个佛大些,哪个佛小些,哪个佛对我有恩,哪个佛与我疏远。礼佛拜佛时,要回向一切佛,等观一切佛。未来佛,尽管现在未成佛,将来是一定要成佛的。所以礼佛时,面对释迦佛,不要心想我只礼释迦佛,而应想我礼拜十方三世一切佛。大家要“信有能”,相信将来一定成佛。虽然初学的思想、戒行还不完全坚固,总的来说,你肯定有佛的种性,克服怀疑,净信增长,克服无名,智慧增长,必定会成佛。对待初学,与对待如来一样,必须心怀尊敬,我们要等观一切法,等观一切佛。四、至一切处回向:这里的处,不能只看成物质性地点。它有很多处:如天界的处,修十善业的处,修六波罗蜜的处,修四摄的处,也有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处。“至一切处”就是无论修什么法,这个处就在你所修的法中,比如修六度,这个处就在六度里面,修四摄,就在四摄里面了,修这种种行,在这种种处里,都把功德回向菩提,这是关键。如果不把所修善法回向菩提,就成世间善报,不是成就无上佛果的功德。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朕造寺度僧有何功德?”他求的是人天福报,就没有回向无上菩提。所以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因为他求功德是为自己将来享受,不是为众生。五、不住功德相回向:就是无尽功德藏回向,我们安住法性中,法性就是“无尽功德藏”,法性蕴一切处,前前无始,后后无终,左右周围,无有边际,就是无尽藏。我们安住法性的时候,也要回向菩提。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善根,从一方面看不平等,有大有小,有世间有出世间;另一方面看又是平等的,因为善根是因缘生法,缘起性空。在度生的时候,一方面要看其根基,是大乘还是小乘,是世间根机还是登地以上菩萨的根机。但同时心中不要认为这些根机有差别,因为他们都是缘起性空,缘起是平等的,性空也是平等的,在行差别相时,心里要平等看待,安住法性当中。《维摩诘经》说:“虽知佛国土,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众生。”修净土时,身口意在修,但心里要知道,修净土也是空。口上要说,手上要做,心里要知道它是空性。所以又要知道净土空,但又要度众生,又要成就净土,要教化众生修行,没有别的,就是处处“不取不舍”。既要广积福德智慧,又要做事,又要说,又要起心动念,但心里又要了知它本性空。所以《坛经》说:“常起诸根用,而不作用想;分别一切法,而无分别想。”所以善于学佛的人,“对境心数起”,但内心又了知它本性空。《维摩诘经》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懂得这一点,就是内行。《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大智慧,一切法都是佛法,要分别一切法,而离对分别的执着。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此处有二义:①众生都是我们的眷属,老于我者父母也,小于我者子女也,同辈者兄弟姐妹也;②对我有恩或是有仇,我们对他一样慈悲,大肚能容。弥勒菩萨两旁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佛教有忍辱波罗蜜,小不忍则乱大谋,大丈夫能屈能伸。所以修菩萨行的人,要等观一切众生。众生说得对,我们要接受,说得不对的,就观缘起性空而空之。六祖说:“言下若相应,即共论佛义,言下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所以叫和合僧,等观一切众生,恩怨平等,无论何趣,不要认为天趣、人趣众生了不得,福报享完一样要堕落。不要认为地狱、饿鬼、旁生的众生卑贱,他把恶报受完了,还有善业,也会上升。释迦佛以前还变过龙、蛇等。六道轮回中,只有登地以后才不会堕恶趣,在未登地前,都要在恶道流转。八、真如相回向:我们实证真如后,也要回向。实证真如用来做什么
不是求个人解脱,一是用来回向无上菩提,二是用来回向众生,要以此功德,使众生都能安住在真如境界中。九、无缚解脱回向:本来我们众生有缚,但实在还是没有缚,根本就没有谁把你捆缚着。把你拴在生死苦海中的人,是你自己,自己迷了。一旦不迷,开悟了,就没有缚了。要懂得,求解脱,必须在自心上破迷,不是别人捆你,你自己不迷,就解脱。解脱的境界就是涅槃。涅槃在哪里
就在你心里,就在世间。怎么涅槃在心里呢
心里清净就是涅槃。心里没有执着,就解脱,所以叫无缚解脱。《证道歌》说:“绝学无为闲道人,不断妄想不求真。”为何不断妄想
因为了达妄想本空。为何不求真呢
真也本空。懂了二者皆空,妄想不断而自断。真性既然本空,也就不求自得,心里平等,也就无所系缚。本来就没有缠缚,本来就是解脱的。四祖道信见三祖僧璨。三祖问:“你来做什么
”道信说:“求解脱。”三祖说:“谁缚汝
”四祖答:“无缚。”“那你求什么解脱
”四祖当下就开悟。我们还要学会处世。处世做人是一套最伟大的学问。古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善会处事的人,就善会做人。星云法师说:“我们可以不研究学问,但不可以不学会做人。”处不来世做不来人,一辈子都是受气包。十、法界无量回向:法界有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法界没有限量。界,就是一类;法界,就是法这一类。法这一类就宽得很:法相、法性,所以法界一词,包括理法界和事法界两种。虽有两种,实为一体。事中有理,理中有事。理事无有穷尽,故法界无有穷尽。若法界有尽,宇宙就有头有尾。然而宇宙前前无始,后后无终。要问什么从哪里来,同类的东西就从同类来,人从人来,狗从狗来,树从树来。没有一个神,一个上帝或大梵天之类在主宰。佛法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阿赖耶识就没有头尾,是个圆圈,是个循环。若有头尾,只是在一个阶段上有头尾,但这个阶段前面还有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完了后,又接上后一个阶段。所以无头无尾。懂得了法界无穷,就懂得以法界无量来回向众生,回向菩提。法界无量无边,所以宇宙没有中心。即使有时定上个中心,那也是相对的,相对于一定的空间来说的一个中心。整个宇宙没有中心,因为它无穷无尽。
以上讲了资粮位中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些是资粮位中所应修习的内容,资粮位中,有些善行善法还不圆满,不坚固。此时就像打仗,要用善念占领思想阵地,正知正见住心。“正见之时佛在堂,邪见来时魔在舍。”随时破邪显正。《瑜伽师地论》说:“安住正念,修常惟念,以念防心,行平等位。”常时正念安住心里,就有定境,儒家也讲安住正念,讲慎独,心中起念,别人不知,独有自己知道,所以对自己的起念要谨慎,所以叫“慎独”。禅宗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是慎独。六祖说:“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用正念除烦恼,把邪念一除,正念也要放开。所以“邪正俱不用,清净自无余”,邪正两念都放下了,心里自然清净。有首偈子,是教人修禅观心的:“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惺惺寂寂是”,观法本空,心里自然清净,就寂静了,此时就放下,不观了,就有不断定境,这是对的。“无记寂寂非”,但是无记是不善不恶的寂静状态,这是不对的,我们要观诸法性空达于至善,才使它寂寂,这样才能寂寂一阵,精进一阵,使心安定一阵。有了定境,又要“寂寂惺惺是”,又要提醒一下,观一下。“乱想惺惺非”,要用观正法来惺惺,提醒一下,若乱想起来了,就错了。这是真功夫。这两句话,有人也知道,但怎样“惺惺”法,怎样“寂寂”法,就讲不清楚。不要清净了就不警觉提醒,否则又会自然滑入妄念中去。
资粮道位,着重在依闻思道理修行,因为还没有实证。
颂云: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现在讲加行位。资粮位90%都是依闻思智慧,修六波罗蜜,广积福德智慧后,就要正式起行了,比如要去某地,积够了路费,就要买票上路了。开始走,就叫加行。加行者,加紧用功修行(即开始出发了)。加行位分四阶段:暖、顶、忍、世第一法,名四加行位。在这四个阶段中,要尽量修唯识观。修此观要求达到唯识性,意即要见性。若问加行位做些什么呢?就是做见性的练习,如学校毕业了,要实习,锻炼见性。四加行位中,主要修习什么?“名唯是名,义唯是义,自性唯是假立,差别唯是假立。”就须依此四点深入观察,深入参悟,叫“四寻思”。寻思就是要你去观察、参悟。“名唯是名”:名,只不过是给事物取的一个符号,如杯子这个名,与它所指的东西,实不相符,名字并非具体事物。“义唯是义”:《摄大乘论》、《成唯识论》都阐述的是“义唯是义”的,《瑜伽师地论》阐述的是“事唯是事”。世亲菩萨解释这个义,说义是境。我认为“事唯是事”较为正确,我认为“义唯是义”的“义”作事情解。名与事,名只是名,与事不相干,事只是事,与名不相干。《转有经》说:“由彼彼诸名,诠彼彼诸法,此中无有彼,是诸法法性。”意即:用那些那些名,去诠表那些那些法(事物),这些法当中没有那些名,这是诸法的法性。必须深入懂得这一点。佛常说,“不可说,不可说”。《金刚经》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又说,“吾自成佛以来,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这是说,言语名字,与事物两者不相干。深懂此理,才能“言思道断,心行处灭”,才能见性。如果不懂为什么名与事不相符合的道理,就没有智慧去见性。名是人为取的,而事却是因缘所生的法,不是人安的,两者各自的来路不同。简单的譬喻,口里说水,但不能解渴;嘴巴说饭,但肚子不饱;说衣,身体不能暖。又如诸葛亮,又名卧龙先生,也叫孔明。他有三名,人只是一个,并不因有三名而有三个人。所以名与事…
《《唯识三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