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都叫壞,壞了善法,壞了已有功德。“不壞回向”就是做事,不做則已,做則必成。叁、一切佛回向:佛多得很,叁世一切佛要平等看待,不能認爲哪個佛大些,哪個佛小些,哪個佛對我有恩,哪個佛與我疏遠。禮佛拜佛時,要回向一切佛,等觀一切佛。未來佛,盡管現在未成佛,將來是一定要成佛的。所以禮佛時,面對釋迦佛,不要心想我只禮釋迦佛,而應想我禮拜十方叁世一切佛。大家要“信有能”,相信將來一定成佛。雖然初學的思想、戒行還不完全堅固,總的來說,你肯定有佛的種性,克服懷疑,淨信增長,克服無名,智慧增長,必定會成佛。對待初學,與對待如來一樣,必須心懷尊敬,我們要等觀一切法,等觀一切佛。四、至一切處回向:這裏的處,不能只看成物質性地點。它有很多處:如天界的處,修十善業的處,修六波羅蜜的處,修四攝的處,也有修叁十七菩提分法的處。“至一切處”就是無論修什麼法,這個處就在你所修的法中,比如修六度,這個處就在六度裏面,修四攝,就在四攝裏面了,修這種種行,在這種種處裏,都把功德回向菩提,這是關鍵。如果不把所修善法回向菩提,就成世間善報,不是成就無上佛果的功德。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朕造寺度僧有何功德?”他求的是人天福報,就沒有回向無上菩提。所以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因爲他求功德是爲自己將來享受,不是爲衆生。五、不住功德相回向:就是無盡功德藏回向,我們安住法性中,法性就是“無盡功德藏”,法性蘊一切處,前前無始,後後無終,左右周圍,無有邊際,就是無盡藏。我們安住法性的時候,也要回向菩提。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善根,從一方面看不平等,有大有小,有世間有出世間;另一方面看又是平等的,因爲善根是因緣生法,緣起性空。在度生的時候,一方面要看其根基,是大乘還是小乘,是世間根機還是登地以上菩薩的根機。但同時心中不要認爲這些根機有差別,因爲他們都是緣起性空,緣起是平等的,性空也是平等的,在行差別相時,心裏要平等看待,安住法性當中。《維摩诘經》說:“雖知佛國土,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于衆生。”修淨土時,身口意在修,但心裏要知道,修淨土也是空。口上要說,手上要做,心裏要知道它是空性。所以又要知道淨土空,但又要度衆生,又要成就淨土,要教化衆生修行,沒有別的,就是處處“不取不舍”。既要廣積福德智慧,又要做事,又要說,又要起心動念,但心裏又要了知它本性空。所以《壇經》說:“常起諸根用,而不作用想;分別一切法,而無分別想。”所以善于學佛的人,“對境心數起”,但內心又了知它本性空。《維摩诘經》說∶“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懂得這一點,就是內行。《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大智慧,一切法都是佛法,要分別一切法,而離對分別的執著。七、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此處有二義:①衆生都是我們的眷屬,老于我者父母也,小于我者子女也,同輩者兄弟姐妹也;②對我有恩或是有仇,我們對他一樣慈悲,大肚能容。彌勒菩薩兩旁的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顔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佛教有忍辱波羅蜜,小不忍則亂大謀,大丈夫能屈能伸。所以修菩薩行的人,要等觀一切衆生。衆生說得對,我們要接受,說得不對的,就觀緣起性空而空之。六祖說:“言下若相應,即共論佛義,言下不相應,合掌令歡喜。”所以叫和合僧,等觀一切衆生,恩怨平等,無論何趣,不要認爲天趣、人趣衆生了不得,福報享完一樣要墮落。不要認爲地獄、餓鬼、旁生的衆生卑賤,他把惡報受完了,還有善業,也會上升。釋迦佛以前還變過龍、蛇等。六道輪回中,只有登地以後才不會墮惡趣,在未登地前,都要在惡道流轉。八、真如相回向:我們實證真如後,也要回向。實證真如用來做什麼
不是求個人解脫,一是用來回向無上菩提,二是用來回向衆生,要以此功德,使衆生都能安住在真如境界中。九、無縛解脫回向:本來我們衆生有縛,但實在還是沒有縛,根本就沒有誰把你捆縛著。把你拴在生死苦海中的人,是你自己,自己迷了。一旦不迷,開悟了,就沒有縛了。要懂得,求解脫,必須在自心上破迷,不是別人捆你,你自己不迷,就解脫。解脫的境界就是涅槃。涅槃在哪裏
就在你心裏,就在世間。怎麼涅槃在心裏呢
心裏清淨就是涅槃。心裏沒有執著,就解脫,所以叫無縛解脫。《證道歌》說:“絕學無爲閑道人,不斷妄想不求真。”爲何不斷妄想
因爲了達妄想本空。爲何不求真呢
真也本空。懂了二者皆空,妄想不斷而自斷。真性既然本空,也就不求自得,心裏平等,也就無所系縛。本來就沒有纏縛,本來就是解脫的。四祖道信見叁祖僧璨。叁祖問:“你來做什麼
”道信說:“求解脫。”叁祖說:“誰縛汝
”四祖答:“無縛。”“那你求什麼解脫
”四祖當下就開悟。我們還要學會處世。處世做人是一套最偉大的學問。古人說:“識時務者爲俊傑。”善會處事的人,就善會做人。星雲法師說:“我們可以不研究學問,但不可以不學會做人。”處不來世做不來人,一輩子都是受氣包。十、法界無量回向:法界有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法界沒有限量。界,就是一類;法界,就是法這一類。法這一類就寬得很:法相、法性,所以法界一詞,包括理法界和事法界兩種。雖有兩種,實爲一體。事中有理,理中有事。理事無有窮盡,故法界無有窮盡。若法界有盡,宇宙就有頭有尾。然而宇宙前前無始,後後無終。要問什麼從哪裏來,同類的東西就從同類來,人從人來,狗從狗來,樹從樹來。沒有一個神,一個上帝或大梵天之類在主宰。佛法是“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阿賴耶識就沒有頭尾,是個圓圈,是個循環。若有頭尾,只是在一個階段上有頭尾,但這個階段前面還有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完了後,又接上後一個階段。所以無頭無尾。懂得了法界無窮,就懂得以法界無量來回向衆生,回向菩提。法界無量無邊,所以宇宙沒有中心。即使有時定上個中心,那也是相對的,相對于一定的空間來說的一個中心。整個宇宙沒有中心,因爲它無窮無盡。
以上講了資糧位中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些是資糧位中所應修習的內容,資糧位中,有些善行善法還不圓滿,不堅固。此時就像打仗,要用善念占領思想陣地,正知正見住心。“正見之時佛在堂,邪見來時魔在舍。”隨時破邪顯正。《瑜伽師地論》說:“安住正念,修常惟念,以念防心,行平等位。”常時正念安住心裏,就有定境,儒家也講安住正念,講慎獨,心中起念,別人不知,獨有自己知道,所以對自己的起念要謹慎,所以叫“慎獨”。禅宗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是慎獨。六祖說:“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用正念除煩惱,把邪念一除,正念也要放開。所以“邪正俱不用,清淨自無余”,邪正兩念都放下了,心裏自然清淨。有首偈子,是教人修禅觀心的:“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惺惺寂寂是”,觀法本空,心裏自然清淨,就寂靜了,此時就放下,不觀了,就有不斷定境,這是對的。“無記寂寂非”,但是無記是不善不惡的寂靜狀態,這是不對的,我們要觀諸法性空達于至善,才使它寂寂,這樣才能寂寂一陣,精進一陣,使心安定一陣。有了定境,又要“寂寂惺惺是”,又要提醒一下,觀一下。“亂想惺惺非”,要用觀正法來惺惺,提醒一下,若亂想起來了,就錯了。這是真功夫。這兩句話,有人也知道,但怎樣“惺惺”法,怎樣“寂寂”法,就講不清楚。不要清淨了就不警覺提醒,否則又會自然滑入妄念中去。
資糧道位,著重在依聞思道理修行,因爲還沒有實證。
頌雲: 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現在講加行位。資糧位90%都是依聞思智慧,修六波羅蜜,廣積福德智慧後,就要正式起行了,比如要去某地,積夠了路費,就要買票上路了。開始走,就叫加行。加行者,加緊用功修行(即開始出發了)。加行位分四階段:暖、頂、忍、世第一法,名四加行位。在這四個階段中,要盡量修唯識觀。修此觀要求達到唯識性,意即要見性。若問加行位做些什麼呢?就是做見性的練習,如學校畢業了,要實習,鍛煉見性。四加行位中,主要修習什麼?“名唯是名,義唯是義,自性唯是假立,差別唯是假立。”就須依此四點深入觀察,深入參悟,叫“四尋思”。尋思就是要你去觀察、參悟。“名唯是名”:名,只不過是給事物取的一個符號,如杯子這個名,與它所指的東西,實不相符,名字並非具體事物。“義唯是義”:《攝大乘論》、《成唯識論》都闡述的是“義唯是義”的,《瑜伽師地論》闡述的是“事唯是事”。世親菩薩解釋這個義,說義是境。我認爲“事唯是事”較爲正確,我認爲“義唯是義”的“義”作事情解。名與事,名只是名,與事不相幹,事只是事,與名不相幹。《轉有經》說:“由彼彼諸名,诠彼彼諸法,此中無有彼,是諸法法性。”意即:用那些那些名,去诠表那些那些法(事物),這些法當中沒有那些名,這是諸法的法性。必須深入懂得這一點。佛常說,“不可說,不可說”。《金剛經》說:“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又說,“吾自成佛以來,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一字。”這是說,言語名字,與事物兩者不相幹。深懂此理,才能“言思道斷,心行處滅”,才能見性。如果不懂爲什麼名與事不相符合的道理,就沒有智慧去見性。名是人爲取的,而事卻是因緣所生的法,不是人安的,兩者各自的來路不同。簡單的譬喻,口裏說水,但不能解渴;嘴巴說飯,但肚子不飽;說衣,身體不能暖。又如諸葛亮,又名臥龍先生,也叫孔明。他有叁名,人只是一個,並不因有叁名而有叁個人。所以名與事…
《《唯識叁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